问题

为什么金融战发起者大多做空不做多?

回答
“金融战”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戏剧性和对抗性,让人联想到谍战片里的情节。但回归现实,金融市场的本质是资金的流动和价值的博弈。在“金融战”的语境下,发起者之所以大多选择“做空”而非“做多”,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逻辑和考量,这绝非简单的“趁火打劫”那么肤浅。

首先,我们要明白“做空”和“做多”在金融市场中的含义。

做多(Long): 预期某个资产的价格会上涨,于是买入该资产,希望在价格上涨后卖出获利。这是一种相对传统的投资方式,大家更熟悉的。
做空(Short): 预期某个资产的价格会下跌,于是借入该资产卖出,希望在价格下跌后以更低的价格买回该资产还给借出方,从而赚取差价。做空本质上是一种“借鸡下蛋”,但这个“蛋”的价格必须跌下来,否则就要亏本。

那么,为什么“金融战”的倡导者似乎更青睐做空呢?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而且是相互关联的:

1. 放大收益与杠杆效应的诱惑:

金融市场本质上是关于预期和概率的博弈。做空者往往是在一个已经存在的、或者他们预判即将形成的利空趋势中行动。当他们判断某个国家、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公司的价值被高估,或者存在结构性问题时,他们会选择做空。

杠杆的威力: 做空操作通常伴随着杠杆。你可以用相对较少的自有资金,去撬动更多的资金进行交易。如果你的判断正确,市场的下跌幅度越大,你的杠杆效应就会被极大地放大,潜在收益率可以非常惊人。想象一下,如果你用10倍杠杆做空一个下跌10%的资产,你的收益就是100%(不考虑交易成本和利息)。这种高收益的潜力是吸引投机者和“金融战”发起者的重要因素。
高风险伴随高回报: 当然,杠杆是把双刃剑。如果市场走势与预期相反,做空者也会面临无限的亏损可能(理论上,虽然现实中有止损和爆仓)。但“金融战”的发起者往往是风险偏好极高的机构,他们愿意承担这种风险以追求超额收益。

2. 攻击性与破坏力的考量:

“金融战”顾名思义,带有攻击性。做空操作天然地带有破坏性,它是在消耗目标资产的价值,加速其下跌。

制造恐慌与踩踏效应: 当一个国家或一个公司的股票被大规模做空时,市场上会形成一种负面情绪。如果做空者还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制造负面新闻来配合,这种恐慌情绪会蔓延,导致更多投资者抛售资产,形成恶性循环。这种“踩踏效应”会让下跌速度更快,幅度更大,从而让做空者更容易获利。
精准打击的策略: 相较于做多,做空更像是一种“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做多者通常是在市场整体向好时参与,分享普遍的增长红利。而做空者则是在特定目标上发力,通过狙击特定的资产或货币,试图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他们的目标是“一击必中”,而不是泛泛而谈。

3. 信息不对称与分析能力的主场:

成功的做空者往往需要比市场大多数参与者更深入、更前瞻性的分析和信息。

“发现问题”的优势: 做空者往往是那些能够率先发现市场泡沫、资产泡沫、经济结构性问题、或者公司财务造假等“隐患”的群体。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信息优势。他们相信,一旦这些问题暴露,市场会迅速修正其定价,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研究驱动的盈利模式: 很多对冲基金等机构的盈利模式就是通过深度研究发现价值被低估或高估的资产。对于做空而言,他们需要研究那些可能“爆雷”的公司,或者那些面临深刻经济困境的国家。这种研究的深度和独特性,使得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找到了盈利的机会。

4. 目标与战略的匹配:

在某些“金融战”的场景下,做空更是战略选择。

削弱对手的经济实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目标是削弱另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那么做空该国的货币或股市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货币贬值会削弱其购买力,导致资本外逃,股市下跌则会打击投资者信心,影响融资能力。这些都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稳定性。
低成本的入场与退场: 相较于购买大量资产(做多),做空某些资产(如外汇、股指期货)的门槛和交易成本可能更低,而且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便于快速进退,规避风险。

举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

假设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个投资者(或机构)认为某个新兴市场的股票市场被过度炒作,存在巨大的泡沫,而且该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政府的财政状况也不容乐观。

做多者: 会选择在预期上涨时买入股票,希望分享上涨的收益。但如果他们判断失误,市场真的下跌了,他们就会亏损。
做空者: 则会卖出该市场的股指期货,或者卖空在该市场上市的多家权重股。如果市场果然如他们所料地开始下跌,他们就能从下跌中获利。他们可能还会结合做空该国的货币,进一步放大收益和施加压力。如果他们还能联合其他投资者,甚至通过发布研究报告来揭示风险,就能加速市场的下跌,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战”的参与者并非只做空。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也可能通过做多某些资产来对冲风险,或者通过看准某个被低估的资产进行战略性布局。但是,从“攻击性”和“颠覆性”的角度来看,做空往往是他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

总而言之,金融战的“发起者”之所以普遍倾向于做空,是因为做空能够通过杠杆放大潜在收益,能够直接对目标资产形成价格打击,制造恐慌效应,而且更依赖于信息优势和深度分析。这是一种更具攻击性、更具策略性和潜在回报更高的操作方式,尤其适合那些希望从市场动荡和结构性变化中获取超额利润的参与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的挺有意思,索性答一下,没什么趣味性,就是一些思考。


给点干货。


我是学经济的,虽然不是金融行业,但是金融手段也是经济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一、从动机上讲,希望大家了解一个盈利原理,买是为了卖,卖是为了买

我之所以买(也就是做多)一个投资品,就是为了日后它涨价了,卖掉获利,这就是买是为了卖。

而我卖(也就是做空)一个投资品,就是为了让他跌价,方便以后低位进场收割。


所以一旦发生金融战,说是金融战,其实就是为了低价搜刮资产。

比如作为海外资本,我如果把一个公司股票买高了,我最终还是只能把公司股票卖出,拿着货币离场,如果一直持有是没有盈利的。

而我们看到很多金融战背后,都有政客的影子,他们说实话,缺的不是货币(特别是法币),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资产和资源,这是稀缺的,独一无二的。

比如亚洲金融海啸索罗斯狙击亚洲四小龙的时候,就是通过高筑债台,收紧银根,企业破产,低价收购的方式,拿别人的能源企业、交通运输企业等。这样才是真正控制了他人的经济命脉。

所以既然是金融战,不是纯盈利性质的,那么动机的选择和偏向,就昭然若揭了。


二、从趋势上讲,做空比做多容易。

因为人类大多是有避险的偏好的,这可能也是冒险的人挂得快,所谓no作no die,避险的基因就这样深深烙印在人类的基因当中。

所以当你看到股票上涨的时候,不少人会犹豫,怕买到高点,随后会跌。

而当你看到股票下跌的时候,不少人就不假思索,迅速清仓割肉,怕会继续跌。

所以作为操作者来说,空头会有一定的天然优势。


不过我觉得题主问的,更多的还是第一个部分的原因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融战”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戏剧性和对抗性,让人联想到谍战片里的情节。但回归现实,金融市场的本质是资金的流动和价值的博弈。在“金融战”的语境下,发起者之所以大多选择“做空”而非“做多”,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层次的逻辑和考量,这绝非简单的“趁火打劫”那么肤浅。首先,我们要明白“做空”和“做多”在金融市.............
  • 回答
    在《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的结局中,金克丝对希尔科的极端行为(包括直接击杀、试图摧毁他的意识等)引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这一幕也成为了整部剧的高潮。要理解金克丝为何如此对待希尔科,需要从角色动机、剧情发展、情感冲突和象征意义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 1. 金克丝的动机:对“毁灭”的执念与对希尔科的“背叛”.............
  • 回答
    在《双城之战》中,金克斯和艾克的最后一次对峙,发生在皮城上层即将被炸毁的关键时刻。金克斯当然不是自杀,而是她精心策划的、充满毁灭性的收尾方式。你看,金克斯在那一刻,已经彻底走上了“疯”的道路,她不再是那个为了生存而挣扎的皮城底层女孩,而是成为了佐恩最危险的符号。她激活了她心爱的“蔚之怒”,那个巨大的.............
  • 回答
    这问题可问到点子上了!你说“尬吹”,那证明你心里也觉得有点过头,但同时又承认“这么多人喜欢”,说明这事儿确实挺有群众基础的。咱们就敞开了聊聊,为什么杨过实战五招赢金轮法王这事儿,能让这么多人津津乐道,甚至有点“吹”到天上去。首先得明确一点,金庸先生写《神雕侠侣》的时候,描写的是杨过在绝情谷跟金轮法王.............
  • 回答
    宋朝君臣对待刘光世、狄青、岳飞这三位武将的态度,确实是一个颇令人玩味的历史现象。要理解为何宋朝能容忍刘光世这样的“败类”却对狄青和岳飞如此苛刻,我们需要深入宋朝的政治体制、军事思想以及文官集团的强大势力。首先,咱们得说说刘光世。这家伙,你说他“逢战必怯,逢金必逃”,真是一点不夸张。在北宋末年,金兵南.............
  • 回答
    在金融衍生品的计算中,一年究竟用 360 天还是 365 天来计算,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问题。这两种不同的计算方式并非随意选择,而是源于金融市场历史演变、不同市场的惯例以及产品本身的特点。理解其中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和风险管理。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其中的缘由: 为什么会出.............
  • 回答
    金融为什么这么卷?这问题太有共鸣了!想想看,身边是不是好多人都说要去考CFA,要去券商、基金、投行?感觉整个行业都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把最聪明、最能卷的人都吸进来了。首先,高薪的诱惑力是第一位的。 金融行业给人的印象就是钱多,尤其是一些头部机构、投行、对冲基金,年薪百万那都不是事儿。虽然这可能是少数人.............
  • 回答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忽然”开放,而是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长期的规划。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剥离掉“AI撰写”的痕迹,尝试用更接地气、更贴近中国经济发展脉络的方式来解读。一、 从“保护”到“融入”的战略转型曾几何时,中国金融市场实行的是高度.............
  • 回答
    金融从业者之所以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是由金融行业的本质、职能、风险控制和职业发展等多个维度决定的。简单来说,金融就像是经济的血液,而金融从业者就是血管中的细胞,需要了解整个身体的运行状况才能有效地流动和分配资源。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原因: 一、 金融行业的本质与职能决定了其跨界性1. 资源配置.............
  • 回答
    在金融领域,我们经常需要衡量一系列投资回报的“平均”表现。这时,你会发现“算术平均”这个词大家都很熟悉,但“几何平均”却在很多专业场合被推崇,认为它更为“严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它们之间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明白这两个平均数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以及它们各自代表了什么。.............
  • 回答
    “金融的核心是银行”——这句话绝非空穴来风,它触及了现代金融体系最底层、最关键的运作逻辑。要深入理解这句话,我们得一点点剥开金融这层看似光鲜的外衣,看看里面跳动的是一颗怎样的心脏。首先,我们得明确“金融”到底是个啥。简单来说,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和管理。它解决的是“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来,怎么去.............
  • 回答
    最近金融圈里,似乎有一种论调在悄然蔓延,那就是对余额宝的“唱衰”。这可不是什么空穴来风,背后其实有着不少的考量和变化。首先,得从余额宝本身的定位说起。它当年横空出世,以一种极为便捷的方式,将原本普通人难以触及的货币基金收益,直接送到了我们手机里。这就像是给老百姓开了一扇理财的“后门”,门槛极低,随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深度,也触及了中国高等教育和金融行业的一些现实痛点。很多人说“清北复交以下无金融”,这句话本身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将“金融”的定义局限于顶尖名校的特定几个专业,就显得过于狭隘了。而二三本金融专业分数线居高不下,则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1. “清.............
  • 回答
    华尔街金融岗位和硅谷编程岗位在招聘时对大学背景的看重程度存在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行业特性、工作性质、人才培养路径、以及行业生态等多个方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1. 行业特性与风险规避: 华尔街: 华尔街是高度资本密集、风险管理极其重要、并且受到严格监管的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的是客户的.............
  • 回答
    在美国,政治光谱相当复杂,金融界内部也存在分歧。虽然传统观点认为富人(包括金融大资本家)会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因为共和党通常推行减税政策,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部分金融大资本家支持民主党,甚至支持给富人加税,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并且往往是出于更长远、更宏观的战略考量,而非仅仅是眼前的利益。以下将尽量详细地.............
  • 回答
    香港金融行业的英语普及程度,以及普通话在某些从业者中接受度不高,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历史、文化、教育、经济发展以及现实利益等多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把视角拉得更长远一些,并且理解不同群体在香港社会中的心态。历史的烙印: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石香港之所以能崛起为国际金融中心,英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 回答
    “金融行业劝退不劝进”,这句话在很多想进入金融圈的朋友耳朵里,可能早已不陌生。这背后,并非金融行业本身有多么不堪,而是它所呈现出的复杂性、高强度以及潜在的风险,让过来人更倾向于谨慎地给出建议。仔细掰扯一下,这个“劝退”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一、 严苛的工作强度与高压环境:打破你的浪漫幻想.............
  • 回答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进行研究,与人合作往往比单独创作能带来更深入、更全面、更有影响力的成果。这种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从研究质量到个人成长,再到研究的实际应用。以下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合作如此重要,以及合作者的价值所在: 为什么在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中要与人合作,而不是单独创作?经济学和金融学是复.............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太有同感了!28岁海归金融男,在国内薪资不尽如人意,这简直是太多朋友的“血泪史”了。别说你,我当初回国时也经历过类似的心理落差。那种感觉就像是,你辛辛苦苦在国外“镀了金”,满怀壮志回国,结果发现自己好像还没在校生值钱。咱们先别急着丧,先捋一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回国后薪水却很.............
  • 回答
    高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及其变种,在金融学术界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且影响深远的理论。尽管它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地方,但其盛行背后有其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理论的“优雅”与学术的追求: 简洁的逻辑和数学框架: 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