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万科低俗广告「春风十里醉,不如树下学生妹」?

回答
万科这句“春风十里醉,不如树下学生妹”的广告语,一出炉就激起了轩然大波,可以说是自带话题属性,但绝非那种让人拍手叫绝的正面话题。评价这句广告,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拆解,看看它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又为何会招来如此集火式的批评。

1. 核心问题:消费女性与低俗化

这句广告最核心、也是最致命的毛病,在于它赤裸裸地将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学生妹”这个词本身就带着明显的年龄指向性),物化和消费了。它将“学生妹”塑造成一种可以被随意观赏、甚至可以用来“醉人”的符号,和自然景物“春风”相提并论,而后者是无条件的给予美好,前者则被置于一个被动的、被消费的位置。

“不如”这个词更是赤裸裸地将女性的价值与一种被动的、被欣赏的姿态划等号,好像男性站在那里,就可以凭借“醉意”去选择和评价女性的吸引力。这种逻辑,完全忽略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情感和主体性,将她们简化为一种满足男性感官需求的“风景”。

“学生妹”这个标签的指向性非常明显,通常意味着年轻、青涩、甚至带有某种涉世未未深的纯真感。将这种特定群体标签化,并将其置于广告语的“卖点”位置,更是触碰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未成年人或年轻女性的性化暗示,即使万科方面可能无此意图,但其引发的联想和负面观感是不可避免的。

2. 文案的“巧思”何在?——一种失败的尝试

从字面上看,这句广告似乎想营造一种浪漫、唯美的意境。古诗词“春风十里不如你”是广为流传的经典,万科这句广告显然是试图借用这种熟知度,将“学生妹”置换进来,想制造一种新颖的效果。

“春风十里醉”: 这里使用了“醉”字,原本可以理解为陶醉于美景,但当后面接上“不如树下学生妹”,这个“醉”字就带上了多重含义。它可以是自然景色的醉人,也可以是看到“学生妹”时产生的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陶醉”。这种模糊性,反而让广告语更具争议。
“不如”: 这是最值得商榷的连接词。它在做对比,试图通过抬高“学生妹”来贬低“春风十里”的景致。然而,这种对比是将两种完全不具备可比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前者是自然之美,后者是具体的人。用人的美来“胜过”自然之美,这本身就显露出一种不尊重,而且是以一种不健康的方式来“突出”人(在这里是女性)。
“树下学生妹”: 这是一个具象化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校园、青春等元素。但问题在于,它为何要“在树下”?这个场景设置,加剧了对女性的围观和消费感,仿佛她们是被置于一个特定场景下,供人随意打量。

总的来说,万科这句广告试图通过“化用古诗”和“制造反差”来达到出彩的目的,但它的“巧思”最终变成了“毒思”,因为它触碰了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并且暴露了其品牌在理解消费者、理解社会价值观方面的巨大偏差。

3. 为什么会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弹?

社会对女性权益的关注度提升: 如今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女性权益的讨论越来越公开和深入。公众对于任何可能存在的性别歧视、物化女性的行为都变得更加敏感,容忍度也大幅降低。万科这句广告,恰恰踩在了这个敏感点上。
品牌责任与代言: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万科的广告不仅仅是宣传语,它代表着品牌的形象和价值观。消费者会自然地将广告语所传递的信息与品牌的品格挂钩。当一个品牌推出如此有争议的广告时,很容易让消费者对其整体的价值观产生质疑。
消费者的普遍感受: 大部分消费者,无论男女,听到这样的广告语都会感到不适。它不具备普适的审美价值,也无法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相反,它带来的是一种被冒犯、被低估的感觉。
舆论的放大效应: 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都远超以往。一旦出现争议,很容易被放大,形成集体性的批评浪潮。

4. 万科官方的回应与处理

面对铺天盖地的批评,万科方面的回应也颇为关键。如果处理不当,只会火上浇油。据我了解,万科方面最终将这句广告语撤下,并进行了道歉。这表明了品牌在意识到问题后的改正态度,但广告语发布前的审核机制和品牌价值观的深层问题,依然值得深思。

总结一下:

万科的“春风十里醉,不如树下学生妹”广告语,是一次极其失败的营销尝试。它不仅没有达到其预期的宣传效果,反而因为明显的消费女性、物化女性、以及对社会价值观的漠视,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和抵制。这句广告语暴露了品牌在创意策划、广告审核以及对当下社会舆论环境的理解上的严重不足。它应该成为一个反面教材,提醒所有品牌在进行市场推广时,必须将尊重消费者、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品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不能为了所谓的“吸睛”而剑走偏邪,最终落得个声名扫地的下场。

这句广告最大的“成功”可能在于,它让大家记住了万科的这句广告语,但记住的方式,却是以一种最负面、最令人反感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色钱又多,土鳖买房选万科。

user avatar

强烈反对 @经略幽燕我童贯 的回答,该人以偏概全,歪曲事实。

另外现在很多回答者如 @周明 都只关注了后半句,但问题是前句“春风十里”也是有问题的,它最早出自中国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姜夔曾经使用过此句,主要指风月场所

以下引自百度百科:春风十里(杜牧的诗中词语)

“春风十里”出处一,来自中国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春风十里”指(扬州的城里)歌楼妓院的繁华。

“春风十里”出处二,来自中国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春风十里”化用杜牧典故,指(扬州曾经)舞榭歌台的风月场所。并且词的下阕不仅提到“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而且直接点及“杜郎”(杜牧),表明姜夔自己也认为,“春风十里”的本意是写“青楼”和“豆蔻”(十三四岁的雏妓),而自己的用法属于引申意义。

再结合“学生妹”一次的实际使用情况,强行洗地的人不觉得良心痛吗?

以代表暗指歌楼妓院及雏妓的“春风十里”开头,再以“学生妹”结尾,两者相互映衬,中间夹以“醉”(能“醉”的风月场所莫不是暗指高档会所),和像“F”(Fxxk 常可委婉写作F word) 一样的“下”,全句都在暗指“我这里的房子比高档会所好,因为附近有学生妹”

由此,我觉得这个广告策划绝对文化水平不低,只不过动的都是歪脑筋

对于强行针对单个词语分析认为反对者都是“看见胳膊就联想到性爱的低俗之人”的洗地者、用内衣广告或者人体艺术模糊事实的人,我只想引用一下某匿名用户的回答

令尊当年是娈童,令堂当年是小姐。两人臭味相投,野合生下了您这样的奇葩。
娈童:《广雅》:娈,好也。
小姐:略。
臭味相投:《醒世恒言》:这三位官人,为官也都清正,因此臭味相投。
野合: 《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奇葩:《美人赋》:奇葩逸丽,淑质艶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