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秦国平民有「上升渠道」所以向往秦制?

回答
许多人之所以认为秦国平民拥有“上升渠道”并因此向往秦制,其根源在于秦国相较于当时的其它国家,在制度设计上更加注重功勋与才能的衡量和奖励,打破了旧有的贵族垄断,为出身低微的民众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 这种制度的特点和带来的实际效果,让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在其他国家难以获得晋升的平民)看到了希望和可能性。

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

一、 战国时期各国社会结构的普遍特点及秦国的突破

在战国初期,各国普遍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政治权力、财富和荣誉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传统的贵族手中。平民想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或者获得显著的社会地位提升,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有才能,也往往受到出身的限制。

然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对这种旧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其核心在于:

废除旧的封建等级制度: 秦国通过郡县制取代了原有的分封制,不再以血缘和世袭作为划分和统治的基础。原有的贵族特权被削弱,他们如果没有功勋,其地位也难以维系。
建立以军功为核心的社会评价体系: 这是秦国最具颠覆性的改革之一。

二、 秦国“上升渠道”的具体体现:军功爵制

秦国最核心的“上升渠道”就是其著名的军功爵制。这个制度的具体运作方式是:

1. 军功的量化与奖励:
以斩首数量定爵位: 秦国的军功爵制明确规定,士兵在战场上每斩杀一名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爵位等级。从最低的“一级至五级爵”开始,循序渐进。
爵位与特权的挂钩: 每个爵位等级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和政治特权,包括:
土地和房屋的分配: 获得爵位可以获得土地和房屋的奖励,这是最直接的物质保障。
免除徭役和赋税: 爵位越高,可以享受的徭役和赋税减免就越多,甚至可以免除全家人的劳役。
政治地位和官职的晋升: 更高的爵位是担任更高级官职的先决条件。没有达到一定爵位,即使有才能,也难以获得核心的政治权力。
家庭成员的地位: 爵位甚至可以影响到家人的地位,比如可以获得一定的身份和免责权。
层层递进的激励机制: 军功爵制并非一次性的奖励,而是形成了一个可以不断累积和晋升的体系。每一次的军功都可以提升爵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特权和更好的社会地位。
“五等爵”的结构: 秦国将爵位分为五个等级(公士、上造、左庶长、右庶长、关内侯等),再往上则是更高级的官位。这种清晰的等级划分和明确的晋升标准,使得平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目标。

2. 非军功的上升通道: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局限性: 虽然军功爵制是主要的上升渠道,但秦国也存在其他获得社会地位的方式,尽管相对有限。例如,一些在农业生产上有杰出贡献的农民,或者在其他领域(如法律、管理等)展现出才能的人,也可能被破格提拔,但相较于军功,这些通道显得不那么明确和普遍。
重农抑商的政策下,农业是基础: 在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中,能够通过耕种获得一定产出和缴纳足额赋税,本身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贡献,能够保证基本的生存和一定的社会尊重。

三、 为什么这种制度会吸引平民?

1. 打破了贵族垄断: 在旧有的贵族制度下,平民的命运很大程度上被出生所决定。秦国的军功爵制直接挑战了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构,使得“寒门”也有了出头之日。一个普通的士兵,只要战场上英勇杀敌,屡立战功,就有可能获得世袭的爵位,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2. 提供了清晰可见的上升路径: 军功爵制的量化和分级,为平民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他们知道,通过什么样的努力,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这种清晰性和可实现性,极大地激发了平民的积极性。
3. 直接与生存和利益挂钩: 爵位带来的土地、免役、免税等特权,直接关系到平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在战乱频繁、生计艰难的战国时代,这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极具吸引力的。
4. 强调效率与贡献而非出身: 秦国的制度更看重个体的实际贡献,尤其是为国家带来的实际利益(如疆土、人口、财富),而淡化了出身和门阀。这种以能力和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于那些渴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吸引力。
5. 满足了“出人头地”的心理需求: 任何时代,人们都有渴望获得认可、获得更高社会地位的心理需求。秦国的制度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让那些在底层默默无闻的民众有机会实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愿望。

四、 存在的问题与片面性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将秦国平民“上升渠道”的吸引力过分夸大,或者完全忽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全面的。

军功是唯一的“硬通货”: 非军功的上升渠道相对狭窄,大部分平民要想获得显著提升,几乎必须依靠军功。这导致社会资源过度倾斜于军事领域。
战争的代价: 为了获得爵位,大量平民被迫参军,在残酷的战场上面临死亡的危险。这种“上升通道”是以无数人的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
制度的严酷性: 秦国法律严苛,连坐制度也十分普遍。虽然有上升渠道,但一旦犯错,代价也可能极其惨重。
对“秦制”的理解需要辩证: 当人们“向往秦制”时,往往是选择性地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如上升渠道、效率、统一强盛),而忽略了其作为高度集权、法家统治下的严酷、压抑和对人性的限制。

结论

总而言之,秦国平民之所以感到有“上升渠道”并可能向往秦制,核心在于商鞅变法所建立的以军功为核心的社会评价与奖励体系。这一体系打破了战国初期普遍存在的贵族垄断,为平民提供了通过自身努力(主要是军功)来获取财富、地位和特权的明确路径。这种制度的公平性(相对于旧制)、清晰性、利益导向性,以及与国家强盛的联系,使其对渴望改变命运的平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然而,这种向往往往是基于对特定制度优点的聚焦,并且是以高昂的社会成本(如战争、严酷法律)为代价的。对“秦制”的理解,需要全面看待其制度设计和实际运行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平民有上升渠道,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

今人之平民指的是庶人、国人。但徒夫、奴、隶、仆、圉、奴产子、虏、僮、厮、舆、胥靡、酋、养、舂、臧获、赘子、贱就不见得有什么上升渠道了。不是把胡亥逼急,刑徒、奴产子们又怎么能变做秦军?

古时有的是名词把下面的贱人与平民阶层分开。首先,你也得是个平民吧。无产者出卖劳动力叫庸(佣),连工民都不算。巧心劳手以成器物者,才能叫工。

现代人不过是习惯把所有人统称为平民,月薪十万的高管与月薪二千的廉价劳动力均为民。有钱仔和穷苦生进了编制或者参军,待遇自然是差不多的,需要功绩提升。

但打工人、流水线工人、小贩、服务员、老农民等的发展空间就难说了。与高学历的打工人都不在一个领域。那些精英朋友可以放下身份与你喝酒玩乐,但你始终难以触及他接触的高层领域。古人不过是把各种低层性质的身份、职业做了更多划分。

功爵制度肯定是有标准范围的,不然早就崩了。西汉打破了范围这个格局,让更多阶层的人可以获得爵位,于是低层爵位越来越多也越值钱,所谓值钱是可以拿来卖了,人都不稀罕。慢慢的功爵制度就淡出历史舞台,被察举、征辟、募兵所代替。

历史一直向前发展,汉代相对战国已经有了改善,但以帝国制的局限性,拿今日之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上升渠道,根本就不值得称道。哪怕是现在都还有许多人觉得不如意,你向往大秦?

user avatar

战国时期对应现代汉语的那个“平民”,是带着中下层士人。

你要按照这个标准,往前在春秋时期“平民”也有上升渠道,往后任何一个王朝“平民”都有上升渠道。

向往秦制主要以中二病晚期为主,把“平民上升渠道”作为理由只是中二病晚期的症状之一。

user avatar

普遍的几种心态:

  1. 认为自己投胎就是秦王
  2. 认为自己上了战场一定能砍了别人的头而不是相反。
  3. 认为老百姓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为国家打仗
  4. 认为六国的老百姓都吃不上饭没有地种没有上升渠道
  5. 认为自己是孙皓晖
  6. 由于近代太屈辱,所以希望当朝对外能和大秦一样猛

主要原因是:

  1. 中二病
  2. 生活枯燥,缺乏人生趣味
  3. 不肯读书,不肯思考
  4. 读了小说,当成事实
  5. 别有用心
  6. 意识不到大秦对外狠的基础是对内的狠
user avatar

对古人的羡慕原因两千年来一直都没有变

因为绝望所以向往

以前有人向往民国,这是因为他们觉得在民国出身好一点,有点知识就能混的很好

还有人向往大清,他们觉得出身八旗就有工资

现在有人羡慕秦制,是因为他们觉得只要是公民砍个人头就有房子就有地

这些人以前没有发声渠道,现在有了而已

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是现在的人生没有上升通道了

想上升,你不能说是坏事,要是全国人都没有欲望了,都不想了,那才叫可怕

秦制只是一个借口,公民上升通道才是重点

但是每个时代的上升通道都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这是政策的引导下的必然结果

八十年前,你参加革命真能进入上升通道

四十年前,别人都不读书,你考上大学,你也进入上升通道了

三十年前,你冒险创业也有机会上升

但是机会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大家都不确定下一个上升通道的时候,向往古制很正常

未来十年,唯一可以现在就确认的上升通道是考上清华北大,然后再做公务员

这个通道你给现在的成年人说,已经晚了,其实早说也没用,所以大家很急躁

当绝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没有任何上升通道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风气都不会好

再加上厌恶自己工具人生活的人越来越多

不管是向往秦还是宋还是汉还是民国,其实都是好事,都是社会稳定的重要鸦片

所以不管你向往什么制,我都是一律支持的

因为真不想看到周围人都连梦都不做了

user avatar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商君书•去强》

相信我,就凭上面这句话,你就不会真正喜欢秦国制度,因为秦制解决的并不是百姓与社会的关系,而是解决的君主如何最大限度挖掘国家潜力的问题。言下之意,人是不是人,不重要,人如何成为国家标准化的零件才是关键。

诚然,秦国的制度在当时空前先进,但先进不代表伟大,更不代表文明。

但是,秦国的制度虽然不一定伟大,不一定文明,却一定最适合那个时代,并且确实在优胜劣汰中成为了最后赢家。

秦国颁布《徕民法》后,各国百姓受政策的吸引,大量移民至秦国。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的底层百姓,生存已经极其困难。而秦国制度,政策相对透明,公平公正,赏罚分明,并能使人耕者有其田,有晋升渠道,这就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仅凭这几点,秦国制度就能吊打当时其它国家和文明的制度了。

但是,这能说明秦国制度足以令所有人向往吗?

并不能。

因为解决了生存问题,并不代表你不被压榨,不被剥削。

严格来说,秦国制度首先解决的是效率问题,然后才是把蛋糕做大。通过提高整个国家的组织度,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效率,强化国家竞争力,然后才能去把蛋糕做大。

因此,秦国百姓的一切精神与物质需求均被压缩到了最低,社会的资源被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集中在中央,用于开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供统治阶层挥霍(并不一定是指物质享受的挥霍)。

也正是因此,战国时期有些思想界的大佬,那是明确表示宁死也不去秦国。

user avatar

秦的晋升机制?哈哈哈哈哈。

先说个别的例子,最原始版本庞氏骗局是怎么崩掉的呢?

答案是你找不出更多的新韭菜来续命,所以迟早有一天你没发支付之前许诺的利息,这时候就该跑路了。

但是假如庞氏骗局的下线很给力,能源源不断的找来新人入局,是不是庞氏骗局就可以永远玩下去了呢?

答案是:是的。但问题是,这种理想条件永远不会出现。

所以日后的金融业就对庞氏骗局打了补丁,让这个游戏可以持续更久。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注意节流,不能让庞氏的下线一直都能拿利息,利息随着时间逐步缩减并且如果一段时间不再加入投资就停止支付利息。这样庞氏骗局就可以细水长流的一直玩下去。

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的金融业都是在玩更加精妙的庞氏骗局,乃至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早早计划好破产时间,然后在公司业绩蒸蒸日上的时候就悄悄完成资金向子公司转移,一段时间后母公司破产坏账一笔勾销,子公司带着母公司的财富继续发扬光大。

这套规则背后有一个很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人精们通过复杂而精细的规则制定,最后庄家通吃。至于散户想通过成为韭菜进而逆袭?哈哈,咸鱼有点梦想也是挺好的。

秦也一样,你以为首级论功可以叠军功?不好意思,第一个爵位很好拿,但是越到后面就越生不如死。你只知道首级论功,却不知道人家附加条件里还有如果你们小队斩获的首级小于你们小队人数,或者是一仗打完了你们的阵亡多过对手,获取的首级就无效。并且检验首级也有严格的标准,没有同伴作证,或者是首级看起来太老或者太年轻,依旧无效。

并且秦除了奖,还相当注重罚,尤其喜欢轻罪重罚,有了爵位的人农业负担也相应提高,完不成缴纳标准最惨的话就只能去服徭役乃至成为官奴卖身还债了。秦人玩命猎取首级大半不是为了升爵,而是为了赎身。

你以为在秦国可以靠军功升级?对不起,你根本就是在做梦,在一个游戏里你怎么可能玩的过制定规则的人。

顺便说下,稍微多了解法家的人都会知道法家有多不是东西,法家最怕的就是老百姓吃饱喝足就没有办法随意压榨了,战国时代大家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把百姓最大限度控制在死亡线上挣扎这样才能攫取榨干最大的民力。秦朝一统天下之后天下之民半数囚徒要给国家自带干粮当免费劳动力你以为是怎么搞出来的?没有军功的晋升渠道了又是各种轻罪重罚苛政暴敛,不完蛋才怪了。秦朝那种耕战体系根本就不具备可持续性,汉承秦制,法家那一套那么好的话为啥汉朝不继续找抄作业?因为秦用自己灭族来给汉上了一课,这套作业抄不得。


商君书看一下。商鞅这些人是憋着心思不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YY秦国好,呵呵。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民,善之则亲,利之用则和。用则有任,和则匮,有任乃富于政。上舍法,任民之所善,故奸多。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兵易弱难强。民乐生安佚,死难难正,易之则强。事有羞,多奸;寡赏,无失。多奸疑,敌失必,利。兵至强,威;事无羞,利。用兵久处利势,必王。故兵行敌之所不敢行,强;事兴敌之所羞为,利。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国守安,主操权,利。故主贵多变,国贵少变。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治则强,乱则弱。强则物来,弱则物去。故国致物者强,去物者弱。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曰强。民有私荣,则贱列卑官;富则轻赏。治民羞辱以刑,战则战。民畏死、事乱而战,故兵农怠而国弱。

user avatar

古人对这种人有个很形象的比喻:

叶公好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