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人很严谨,对待工作很认真,为什么还会出现福岛核事故?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日本社会文化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一些复杂之处。说日本人严谨认真,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的工艺精神、对细节的追求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支勤恳、一丝不苟的队伍,为何在福岛核事故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灾难面前,也未能避免?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事故发生之前,看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是什么样的因素在相互作用。

一、核电站设计的先天不足与时代局限

首先要明白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设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这座核电站的建设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当时全球对于海啸的认识和防范能力,尤其是对于极端海啸的预测和应对,远不如现在成熟。

海啸防护等级的估算问题: 当时,东京电力公司(TEPCO)和相关部门在设计核电站时,对可能发生的海啸高度进行了估算。这个估算值,基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认知,是足以抵御一般规模海啸的。然而,历史纪录和地质研究后来表明,该地区过去曾发生过远超设计预期的巨大海啸。
关键设备的位置: 灾难发生时,对外部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的发电机和开关设备,很多都被放置在核反应堆厂房相对较低的位置,而且是暴露在外的。这意味着它们极易受到海水倒灌的威胁。当时的防御措施,例如海堤,也未能达到足够的高度来抵御14米高的海啸。
冗余和安全措施的设计思路: 虽然核电站的设计考虑了多重安全冗余,但这些冗余的设计是基于当时对风险的评估。当面临一种前所未见的、超越设计上限的事件时,即使是最周密的冗余也可能失效。

二、对地震和海啸风险的低估与“惯性思维”

虽然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对地震风险有着深刻的认知,但在核电站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特定地点可能发生极端海啸的风险评估,似乎存在着“低估”和“惯性思维”的成分。

“最大想定”的局限性: 即使是所谓的“最大想定”,也是建立在已有数据和模型基础上的。对于那些非常罕见的、但可能发生的极端情况,如果历史记录不足或模型存在偏差,就可能被排除在“最大想定”之外。福岛的情况就属于后者,它未能充分考虑到历史上可能出现过的、比设计标准更高的大海啸。
经验主义的陷阱: 在长期的安全运行过程中,核电站可能积累了一种“经验主义”的思维。因为过去几十年的运行都相对平稳,并没有遇到过如此大的海啸,因此对未来风险的警惕性可能会在不经意间有所下降。这并非不认真,而是人类在面对长期“安全”时的一种自然反应。
“绝对安全”的错觉: 对技术的自信,有时也会带来一种微妙的“绝对安全”的错觉。核电技术本身是复杂的,但一旦被视为成熟和安全的技术,有时会掩盖了对其潜在极端风险的持续深挖和反思。

三、信息传递、决策链条中的障碍与协调不力

“严谨认真”往往体现在个人的工作态度和技术细节上,但在一个大型复杂系统(如核电站)的运营中,信息的有效传递、跨部门的协调以及高层决策的果断性同样至关重要。

信息沟通的断层: 尽管日本社会崇尚“报料”和“忠告”(提意见),但事实证明,在核电站安全管理方面,来自外部对风险的警告和内部的担忧,并未能有效地传递到最高决策层,或者被足够重视。例如,有科学家曾提出对该地区海啸风险的担忧,但这些意见未能转化为切实的行动。
官僚体制的延缓: 官僚体系在任何国家都可能存在反应迟缓的问题。在核电站安全监管和运营中,层层审批、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都可能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造成延误。当危机来临时,这种延缓可能是致命的。
东京电力公司(TEPCO)的角色: 作为核电站的运营方,TEPCO在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和事故应对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事后分析表明,TEPCO在面对潜在风险时,可能存在“推诿责任”、“信息保留”或者“低报风险”的倾向,以避免额外的成本和麻烦。这种行为虽然不代表全体员工不认真,但却是整个体系运作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政府监管的有效性: 政府的监管机构在核安全方面负有最终责任。然而,在福岛事故之前,监管机构与运营方之间的关系被一些人批评为“监管者被监管者所控制”(regulatory capture)。这种不健康的互动模式,可能导致监管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事故发生后的应对失误加剧了灾难

除了事故发生前的准备不足,事故发生后的应对失误也极大地加剧了灾难的严重性。

应急预案的失效: 虽然有应急预案,但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海啸和随之而来的多重故障时,预案显得鞭长莫及,甚至未能有效指导现场人员如何应对。
沟通混乱与信息不透明: 在事故初期,现场信息混乱,决策迟缓,外部信息传递不畅,给公众和国际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处理流程的混乱: 例如,在需要连接外部电源为冷却系统供电时,由于关键设备被海水淹没,且备用发电机也未得到有效保护,导致错失了最佳的抢修时机。

总结来说,日本人对待工作认真严谨是事实,但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并非由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技术与科学认知的局限性: 对极端海啸风险的评估不足,是设计的先天缺陷。
2. 风险意识的麻痹: 长期安全运行可能导致了对罕见极端事件的风险认知出现松懈。
3. 系统性问题: 信息传递不畅、决策链条的延缓、以及运营公司和监管机构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制衡,都是深层次的问题。
4. “集体主义”下的责任模糊: 在日本强调集体协作的文化下,有时个体的“过失”或“疏忽”会被集体行为所掩盖,责任主体不够清晰,导致难以追究个人或部门的责任。

因此,福岛核事故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并非否定了日本人的严谨和认真,而是提醒我们,即使是最严谨的民族,在面对复杂系统、极端事件和组织管理中的潜在缺陷时,也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场事故促使日本在核安全标准、风险评估、应急响应机制以及政府监管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试图避免历史重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规定不够详细,追责不够狠还人人有模有样地按部就班的“计划详细,分工明确”几乎是完全不分工导致彻底没人负责之外,用来推衍塞责最好的理由。

“按照规定,这个不是我的工作范围。”

“你看在规定的某某某条说了,在某某某情况下,我的职责是啥啥啥。”

“规定里没有写的,我不能给你做。”

最后你拿着规定从上到下转一圈,每个人都态度和蔼,笑眯眯地按照规定告诉你按照规定他不负责这个——比你拿着规定发现规定里根本不说谁负责所以谁都给你甩脸当大爷——的确要好一些,至少最后你火气没那么大……

user avatar

日本人工作确实挺认真的,也可以说是严谨。
他们会把上级下达的指示、规章制度里写好的条条框框,都100%地做到极致。

读研时跟学院里事务室的小哥混得已经很熟了,到头来要领一些重要资料时,他还是会恭敬地要求我出示学生证来证明我的身份 。

他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想确认我是不是本人,他甚至连我来自中国哪个省份、有没有女朋友都已经了如指掌。
他只是按照规定要求我出示证件,还要把名字、出生年月、所属专攻都详细对照一遍。
因为他这样做了,如果万一出了任何问题,他都可以名正言顺地说他按照规定把确认程序都走了一遍,他不应该负任何责任。

比起独立思考反思工作内容,寻找更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日本人更喜欢按部就班地听从指示,一板一眼地执行过程。

以至于在很多事情上日本人是绝对不讲求变通的,甚至不敢调换一些无关紧要的做事顺序。只有严格按规矩做,才能把万一出事时的责任全部推卸掉。

日企一般也喜欢这样的员工,认真、严谨,靠得住,最最重要的是要听话,不要整幺蛾子。


观察日本人工作其实也挺有趣的。
每个人的电脑屏幕上都是工作内容,几乎不会有人偷着查看私人信息,浏览各种网页。但是有时你会发现,十几分钟过去了,他们竟然没有打一个字,也没有改一个字。

有个段子讲得挺好。如果一个公司12点开始午休的话,中国人习惯于11点半就开始思考中午吃什么的问题,甚至还会与同事讨论。日本人则一直在假装认真工作,把最后一个句号留到12点下班铃声响起的那刻。
有时还要故意留点工作到晚上陪上司和同事加班,以证明自己能够充分地读懂办公室的“空气”,有着合格的“集团意识”。

比起注重工作的高效和合理,日本人可能更在意自己是否融进公司的大集体,不出头,也不犯错,最最重要的是,要和大家保持协调一致。大家都是虎,你也要变成虎;大家都是猫,你也要做一只乖巧的喵星人。

即使大部分人都认为公司的某个程序效率极低,甚至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日本人还是会认认真真、一板一眼地去执行。然后下班后聚在一块,吐槽上司的愚昧傻X。这个时候,即使你心里对上级没有什么意见,也要附和大家,甚至还要故意列举几条上司的罪证。如果逆大家而行的话,我只能说,你也许真的会死的很惨。


经常看到很多地铁乘务员独自一人对着空荡荡的地铁线做着各种手势,虽然不知道这手势的存在到底有没有意义,但我知道,这肯定是工作章程里规定要做的。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认真的做事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无意义的走过程劳作。

但观光客们大赞的日本干净整洁友好的“和谐社会”,中国人民歆羨的日本“工匠精神”,都是在这种做事风格下维持着正常的运转。

这种状态在日本已经成了理所当然。有人用“平和ボケ"去讽刺日本人的这种心态,不想冒险、不想改变,没有危机意识,也不想去了解“岛外”的世界。

很多日本人都认为凡是日本的,皆是最好的。日本媒体也总是在有形无形中做着各种节目,告诉自己的国民 我们日本最棒,还会经常邀请或者采访一堆外国人,来佐证日本的好,日本的强大。

有时自信过了,就有几分自负的嫌疑了。

不过日本人的这种认真劲有时也是看人的。如果你是外国人,省略些过程和细节也是常见的,该说的谢谢不说,该做的服务不做,也很正常。

记得上次和女朋友去lawson买东西,因为我在说汉语,店员以为我和女朋友都是外国人,直接把冷的、热的、喝的、吃的都乱七八糟塞到了一个袋子里。

我也没说什么。我女朋友反而受不了店员的这种态度,直接用日语问他是不是差别对待。

店员知道我女朋友是日本人时那种惊愕的眼神,慌慌张张连忙郑重道歉、重新认真装包的举止,让我突然想起了基督教里常说的一些话:

我们都是罪人,哪有什么不同。

以上。

迎以你喜欢的方式关注我哈 ~~持续分享关于日本、日语的所有点滴~~

我的公众号:日本留学生 ID: japankon 关于日本留学、生活、文化、时事等等各种哈~~

我的微博: 小早川SAN 各种日本评论吐槽

也欢迎加入日本留学、日语 分享交流微信群 请加管理员微信 ID mixiliuxue001 后拉入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关键,也触及到了日本社会文化和实际操作层面的一些复杂之处。说日本人严谨认真,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的工艺精神、对细节的追求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支勤恳、一丝不苟的队伍,为何在福岛核事故这样一个影响深远的灾难面前,也未能避免?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事.............
  • 回答
    日本社会当前的老龄化和少子化问题,确实已经达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程度,并且在许多方面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严峻。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社会经济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并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何为老龄化与少子化?简单来说,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通常定义为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德国和日本,这两个以严谨、秩序和高度的集体主义著称的国家,在历史上都曾滑向法西斯主义的深渊,这似乎与我们对它们“民族性格”的普遍认知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严谨”的特质,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下,可能成为了催生法西斯主义的温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
  • 回答
    日本动漫里男尊女卑的现象,要说“严重”与否,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要说完全不存在,那肯定是站不住脚的。这个问题渗透在很多作品的方方面面,而且随着时代发展,表现形式也在变化。历史根源和文化背景首先,咱们得明白,日本动漫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深受日本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日本在历史上长期.............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一方面,我们经常听到“日本学生素质高”的说法,这通常体现在他们守规矩、有礼貌、集体意识强等方面。另一方面,关于日本校园暴力的报道也时常出现,甚至有其独特的名称,如“汐崎”或“いじめ”(いじめ,发音为 ijime),足以见其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要理解.............
  • 回答
    台湾、香港、韩国、新加坡确实也都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增长。但要说为何只有日本经济陷入了“失去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更为复杂和根深蒂固的因素,并非简单地由老龄化直接导致。首先,我们要明确日本的“失去的十年”并非指经济完全停滞,而是指长期的低增长.............
  • 回答
    看完《热血高校》,你可能会对日本社会中的“不良团体”和黑社会产生一些疑问。它们在日本究竟是不是个严重的问题?简单来说,“不良团体”在《热血高校》这样的作品里被戏剧化了,但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在过去,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并且有其复杂性。而黑社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暴力团”,在日本至今仍然是一个.............
  • 回答
    “日本人很薄情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意思的问题。说起来,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出来,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 stereotypes,比如日本人在情感上比较内敛、不容易表露,或者在人际交往中更注重形式和礼节。但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那就太片面了。首先,我们得承认,文化对人的行为和思维.............
  • 回答
    关于张自忠将军和左权将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后,日本人对待方式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军事策略以及日本人对不同中国将领的认知和评价。张自忠将军:为何受到日方“尊重”?张自忠将军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他的牺牲在中国军民中引起了巨大的悲痛和强烈的抗日决心。.............
  • 回答
    关于“日本人真的敬业吗?”以及“真的会守着破小公司干一辈子吗?”这两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职场文化感到好奇的地方。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日本社会的背景和价值观,而不是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敬业,还是被束缚?首先说说“敬业”这个词。在许多外人看来,日本人在工作上的确表现出很高的.............
  • 回答
    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在“量少”和“种类少”这一点上,确实是大家普遍会有的印象。那么,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否会对健康造成问题呢?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日本人吃饭真的量少吗?首先,“量少”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笼统。如果跟一些欧美的饮食习惯比,比如大口吃肉、配大份的米饭或者意面,日本人的餐盘里,主食的份.............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尤其是我这种对日本文化有点儿小心思的,有时候看日本的东西,会觉得有些词儿,在我们这儿听起来,嘿,怎么这么有范儿?明明日本人自己说着跟家常便饭似的。这背后肯定是有文化、历史还有语言本身的一些原因。我就っき一下那些在我们眼里“高大上”,在日本却稀松平常的日文词儿,顺便唠叨唠叨为啥。1. 「侘.............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司空见惯的中文词汇,在日本人看来却别有一种韵味,甚至带有一丝“高大上”的感觉。这并非因为我们中文本身就比日语高贵多少,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语境和历史沉淀下的微妙差异,让一些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词,在彼岸焕发了新的光彩。比如,“诗和远方”这个词组。在中国,它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句调侃,或者是一种.............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汉语词汇,在日本人那里却可能显得格外“高大上”,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往往与历史渊源、文化审美品味以及某些词汇的独特意境有关。我来给你好好讲讲,保证不带一点“机器味儿”。1. “风花雪月”:文人的浪漫情怀,日本人心中的诗意画卷这个词,在中国人看来,不过是用来形容旅.............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困惑和好奇。这些标签化的说法,其实都源于日本社会一些比较鲜明的特点,但又不能一概而论,背后有着更复杂的成因。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些。为什么都说日本社会很压抑?“压抑”这个词,确实是很多人对日本社会的第一印象。这背后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几.............
  • 回答
    关于“丁香医生说蜂蜜只有糖没有其他营养”的说法,以及日本人对蜂蜜的迷恋,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咱们一步步来聊聊。首先,关于“丁香医生”的说法:“丁香医生”作为一个公众科普平台,他们的观点通常是基于科学研究的,并且在“蜂蜜只有糖没有其他营养”这一点上,他们的表述可能更侧重于从宏观.............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很多日本人长得很像欧美人” 这个说法本身是不准确的,并且带有一定的误导性。 事实上,日本人和欧美人是两个在遗传和外貌上有着显著差异的族群。然而,如果细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细微之处:1. 关于“长得像”的定义和主.............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很多学习日语的人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日本人说日语就是那么“地道”?而我们中国人学了日语,总觉得差了那么点儿“味道”?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从发音到语感,再到文化心理,都是环环相扣的。1. 发音的细微之处:音高、促音、鼻音首先,最直观的还是发音。日语的.............
  • 回答
    “丢人”这个词,放在日本人对汉字的态度上,我觉得有些过于沉重,也不太准确。与其说是“丢人”,不如说是“复杂”,是一种混合着历史认同、文化自觉、实用主义,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一种“骄傲”与“不便”交织的情感。要说日本人对汉字的态度,那得从历史说起。我们都知道,汉字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这是日本文化形成过程.............
  • 回答
    在日本,加班文化确实相当普遍,而下班后去居酒屋小酌一杯,也是许多日本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不过,要说“经常”加班到“很晚”然后“还要”去喝酒,这其中也有一些 nuanced 的地方。我们先来聊聊加班。日本的工作文化中,“勤勉”和“责任感”被高度重视。很多时候,加班并不是因为工作真的做不完,而是大家都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