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

回答
在网上流传的“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基于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区以及大众感受的主观判断,而并非科学事实。科学意义上的寒冷程度,主要取决于气温、湿度、风力以及日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流行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概念上的混淆与误解

“冷”的定义多样化:
绝对低温: 这是最科学的定义,即实际气温能达到的最低数值。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辽宁部分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远低于南方大部分地区。
体感温度: 这是大众感受到的“冷”,受到气温、湿度、风力、日照等影响。例如,湿冷会让人感觉更冷。
持续时间: 寒冷天气持续的时间长短也会影响人们的感受。
误将“湿冷”等同于“绝对低温低”: 南方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冬季虽然绝对气温可能高于东北,但由于湿度大、阴雨天气多、缺乏有效日照,会产生一种深入骨髓的“湿冷”感。这种湿冷感容易被大众放大,产生“南方比东北冷”的错觉。

2. 媒体宣传、网络传播与段子文化

南方湿冷的“吐槽”文化: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南方地区的朋友们经常在网上分享自己过冬的“痛苦”经历,例如“冷到不想出门”、“湿气能把衣服泡发霉”、“羽绒服里套毛衣依然瑟瑟发抖”等。这些真实的感受被大量传播,形成了一种“南方过冬难”的共识。
东北的“硬核”形象塑造: 东北地区由于其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以及当地人民在冰雪环境中发展出的独特文化(如滑雪、冰雕、冻梨等),在媒体和网络上常常被塑造为“耐寒”、“硬核”的形象。这种形象的反差也可能导致人们对比时,更容易注意到南方的“不适”。
段子与幽默的放大效应: 网络段子和搞笑视频为了达到传播效果,往往会夸大事实,将南方湿冷的感受描绘得更加极端。例如,一些段子会调侃说“在南方,冷空气能把你冻得怀疑人生”,这虽然夸张,但迎合了部分南方人的真实感受。
“反差萌”与话题性: “南方比东北冷”本身就带有一种反差,容易吸引眼球,成为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和传播。

3. 大众心理与主观感受

对“冷”的习惯与适应性: 东北人从小生活在严寒环境中,对低温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且有成熟的御寒装备和生活习惯。他们可能更能忍受低温,反而不觉得那么“冷”。而南方人对严寒的适应性较差,即使气温不是极低,也容易感到寒冷不适。
“冻”与“湿冷”的体感差异: 东北的冷,多是干燥、剧烈的冷,可以靠厚实的衣物和暖气来抵御。而南方的湿冷,湿气侵蚀性强,即使穿着厚衣服,也容易感到潮湿、阴冷,难以温暖,这种“寒从脚起,冷到骨子里”的感觉更令人难受。
过冬基础设施的对比: 东北大部分地区冬季有集中供暖,室内温暖舒适。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集中供暖,只能依靠空调、电暖器等取暖方式,室内外温差较大,且潮湿使得热量难以保持。这种基础设施的差异也加剧了南方人过冬的“冷”感。

4. 科学事实的支持与反驳(为什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尽管网络上流传着“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但从科学和统计数据上看,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气温:
冬季平均气温: 东北地区(如哈尔滨、长春)的冬季平均气温远低于南方城市(如广州、上海)。例如,东北冬季平均气温常年在零下十几二十几度,而南方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可能在零度以上或仅有几度的波动。
最低气温: 东北记录的最低气温远低于南方。
寒潮: 东北地区更容易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影响,气温骤降幅度更大。
极端天气: 东北地区常年经历极寒天气、大雪封路等极端情况,这些都是南方地区少有的。

总结来说,网上流行“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

1. 概念混淆: 将大众对“湿冷”的体感不适,错误地等同于绝对低温的数值低。
2. 媒体与网络放大: 南方湿冷的吐槽文化、东北硬核形象的塑造,以及网络段子的夸张传播,共同放大了这种感受。
3. 主观感受差异: 人们对“冷”的习惯、适应性以及过冬基础设施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体感体验。

所以,虽然南方在冬季的湿冷感让很多人感到不适,甚至觉得比东北的干冷更难熬,但从科学测量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的冬季绝对气温远低于南方,是更冷的地区。这种流行观点,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播的现象,而非基于科学事实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矫情。

我到过中国南北几十个城市,可以负责任说,在寒冷上,东北、内蒙这些地方的冬天远比南方痛苦。

题目提到东北,在此只说东北有多冷,先说明东北的范围:东北一般泛指黑吉辽三省+蒙东地区。

至于河北、山东和其它北方地区,比如新疆青海等地区,不是不冷,但不涉及题目范围,就不讨论了。

有人说南方比东北湿,所以南方湿冷更难受。

这个纯属误解。

在东北冬天为什么干?

可以先去查查雾凇是怎么来的。

如果南方冬天和东北一个温度,南方还湿吗?

有人说东北冬天有供暖,所以比南方好过。

亲,不管南北,屋里只要备一个好点的空调,打开开关就能用。

东北供暖难道不花钱?

农村烧炕没有成本?

我们的暖气是太阳能自发热的?

如果身处南方却冬天不开空调不开电暖气供暖,你肯定又冷又潮呀。

东北农村土炕确实热乎,前提家里要有人烧,不然把火灭了全家出去逛一天回家再试试?


另外人都不傻,来了东北都知道缩在屋子里暖和,但那是屋里。

网络上白领、学生、坐办公室的人太多了,工作都在写字楼,出门裹得严严实实没几分钟就坐上车,逛也是逛大商场,全是供暖充足的地方。不能听他们说的,很多人对东北冬天的印象都停留在“东北室内有暖气根本不冷”这一点上,觉得这就是东北的冬天了。

觉得南方冷,主要就是南方湿,很多地方没有暖气,屋里屋外差不多,白天出去晒晒太阳说不定更暖和。

所以很多人很简单的得出结论:南方的冬天比东北的更冷!

在网上说南方比东北冷的人,有几个是真实的在超过零下三十度以下温度户外干活、跑业务超过半小时的?在东北的寒冬户外作业,不是敲敲键盘就可以想象的。

东北到了冬天,打工人依然在外面满大街的跑,摆摊人经常从上午一直站到晚上八九点钟。以前冬天早市照样凌晨五点出摊,去问问他们南方冷还是北方冷?我自己以前在东北跑业务,一天十几个小时户外不分四季,谁说北方冬天不冷可以来试试。

我前女友跟我冬天回家,非要出去逛街,结果不到一小时就冻哭了。是真的哭了,穿着长款羽绒服、穿着带绒打底裤牛仔裤和二棉鞋,二十多岁的姑娘站在街上就哭了,嘴里嘟囔着“太冷了、受不了了”。

有人动不动就说什么魔法攻击物理攻击,我老家冬天早晚气温最冷零下三十七八度,这个数字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概念的。

当气温低到零下三十度度以下,会冻死人的,还有心思研究什么湿冷干冷?

经常听人说什么湿冷无处可逃。

咋就无处可逃?我寻思家里的空调难道只能制冷和加湿?再不济弄个电暖气?小太阳?实在不行电褥子多弄几个总还行吧?

什么?用空调、小太阳会感觉特别干?

难道东北暖气有加湿功能?用空调小太阳感觉干,就吃雪糕多喝水多吃水果啊。

东北冬天供暖屋里又热又干,供暖条件好的甚至都得开窗散热,但是一出门立马寒风凛冽,这种温差带来的不舒适感,试试?

碰到有的老旧小区供暖不好,在屋里坐着还要穿外套,从阳台走到客厅再到卧室,你会神奇的发现一个屋子里居然三种温度三种季节。坐在客厅向左看看,无窗密封卧室温暖如春。向右看看,阳台窗户一层层冰霜。

零下二十几度三十几度的冷是什么感觉什么概念?

冷,极致的冷,风吹在脸上如同被皮条抽一下,遇见狂风吹在皮肤上就像“刀割一样的疼”,干的湿的都要人命。

说真的,我在南方的时候,一年到头压根就感觉不到冷,到了冬天外面给我的感觉就是有点凉,回到家开空调,半小时以后屋里也就差不多了。

十二月份在外面骑电动车半个小时以内我连手套都不用戴,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下雨怎么办。

也没见我被什么魔法给攻击的瑟瑟发抖。

去我老家,接近祖国最北部地区,十二月份你光着手骑自行车试试?可以亲身感受一下什么叫寒风刺骨,什么叫冻到手指坏死。什么叫“寒冷无处可逃”。

无论我在南方北方,当我感觉冷的时候,我会自己多穿衣服,我会开空调开电暖或者交取暖费或者烧火炕。

我出门不会露腰腿耍单薄,我会做好保暖措施,就这么简单。

如果在南方,人在家开空调,不在家就关掉,一个冬天因为取暖而花的费用其实没多少钱。东北取暖费一冬天要几千块。南方一天间断性的开空调,这样的日子也就一到两个月,能花上几千块的电费嘛?

空调全天打开,你看看你们得暖和成什么样,你看看你们还湿不湿?

说白了,花点电费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心疼钱却不想解决,然后跑到网上胡说八道。

这就是矫情。

真正身处寒冷的人,往往没有话语权。

“南方比东北冷”,原本就是一句调侃,但是近几年愈演愈烈。经常听到有人说“北京也就这样,东北能有多冷/东北有暖气根本就不冷/好羡慕东北人冬天这么舒服”之类的话。

我怼的就是这些人。

我是一个东北人,我不希望别人高估东北,也不希望别人错误认识东北。


看了看评论区,补充一下:

有些人之所以会有“南方比东北冷”这种错觉,说到底是现在东北生活条件好了,平房少了,东北住楼房的越来越多,有供暖不用挨冻,平时出门衣服更暖、车更多,而南方在保暖方面始终没有太好改善。

也就是说,只要花钱,就能解决。

至于那些身处东北到现在还没有供暖和解决供暖问题的底层人们,也实在没有能力跑到网上发声说自己冷。

倒退十几年,我小时候住平房,我家里还烧炕,每年冬天我还要和大人去铲煤,平时放学还要去工地捡废木头、废纸壳拿回家烧,放假至少抽出半天在家里劈柴。屋里炉子烧起来全是呛烟,搞不好是会要命的,你看看东北岁数大的,有多少都是带着气管炎这一类毛病的。说句难听的,到了冬天咳嗽起来就像马上要去了似的。

我家条件不好,所以平时烧的少,炉子半夜也就灭了。每天早上起来厨房里的菜都是带着冰碴的,那汤冻的都可以直接当雪糕啃。我妈每天早上为了生炉子,要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冬清晨比夏天至少早起半小时才行。为了省钱,白天都是隔一段时间烧一会儿,我回家后她才会把炕烧的火热。如果家里人集体出去串门待一两天,回来之后可能会碰见大门铁锁冻死,需要用火烤才能正常。进屋里一摸炕,冰手,卧室像冰窖似的。家里养条狗,狗都冻的缩在窝里不出来,那狗盆里的剩菜剩饭硬的像石头似的。平房供水管冻裂、有人冻伤致残甚至致死的事件年年都有。

我爸寒冬腊月骑自行车去农村亲戚家,碰上大暴雪,高速封路,家里人早上起床,发现门被大雪埋了一半,推都推不开。

年年有大雪,晚一个小时清雪可能都会多一场事故。马路上不及时清理,如果雪被压实,就会特别滑。而这个东西,即使有清雪车,也只能清个大概,必须要有人用铁锹、长柄铁铲等工具不分昼夜的清理。在东北,凌晨六点出门发现马路干干净净,是因为有人在凌晨三点连夜抢险加急清理。

以前东北有多少老人,几乎一冬天都不出门的,一是因为太冷,怕出门受不了犯心脑血管病。二是路面太滑,摔一下后果不堪设想。

要知道:东北的冬天根据地区性差异,分别长达4—5个月

现在生活条件是改善了,但是户外冰天雪地也能改善吗?近些年户外最大的变化,无非就是清雪工作一年比一年强,但是单这一项清雪工作,你知道每年政府要投入多大成本吗?

至于说现在回到屋里就暖和,这不是废话?我一年几千块取暖费交着,难道回家还冷冰冰的?

说到底,你觉得东北冬天室内舒服,那是国家和东北人在供暖御寒方面投入了巨大成本来维持的,但也仅限于室内。到了户外,还不是冻的嘶哈的。

南方人想冬天室内舒服,也可以花钱,花钱就可以解决。

毕业后我第一时间就跑去了南方工作生活,就是想四处见识见识。常年各地出差,算是小小的见识过些地方。我只见过东北人跑外地去猫冬,没听说过外地人跑东北去猫冬。

南方和东北的冬天,我都是感受过的,所以跟我说南方比东北更冷?



题目中说了东北,所以我只说东北。

放眼全国,只要归属于“南方”地域,就不可能比东北更冷。

湿冷不舒服,更多是因为湿,不是因为冷。


我怼的是那些叫嚣“南方比东北冷的人”,不是“所有南方人”。


觉得东北不冷,可以来体会体会。

或者有人觉得东北人不冷是因为一冬天都窝在屋里不出门?还是我们身上自带暖气?

另外普及一下,农村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和南方一样,要么安空调要么是自己烧火,这其中的危险和麻烦自己体会。但是同样的处理办法,却是在不同的温度下。

有些人啊,说热的受不了也是他们,说冷的受不了也是他们,说自己那块地宜居的还是这些人。

薛定谔的宜居。

user avatar

因为没话语权的人说话人们听不见。

你问问东北大街上卖烤红薯的,东北冬天冷不冷。

你问问环卫工人愿意在东北扫大街还是愿意去南方扫大街。

你问问工地搬砖的,为什么东北冬天不开工。

一帮坐办公的白领,学生们能讨论出个啥啊。

为什么南方冬天比北方冷?

因为南方没暖气,你在室内和室外差不多。出外面晒太阳还暖一点。

东北有暖气,甚至有地方供暖好,需要开窗凉一下。

对于,白领,学生来说,自然是南方冷。因为北方能避开,不出门就好了,出门裹严实一点上车暖风一开也不冷。

对于劳动者,摆摊的,烤红薯的,烤冷面的,扫大街的,送快递的,送外卖的。东北的冬天是要冻坏人的。

这些人有话语权吗?他们说话,我们能听见吗?

user avatar

来自2021年12月的追更:

我不太懂,网上大家都在喊南方比东北冷,但是起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还是不同意集中供暖……这个比例还是我估算的,实际没准都超过一半不同意集中供暖了……

如果哪天有人来东北问,取消你们的供暖行不行,那除了农村自家烧炕的之外,其余人100%不会同意取消。

所以,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冷和虚假的冷吗?

———————————————————

以下是原答案:

因为南方人对东北零下30多度的冷根本没概念。

那种温度已经不是冷了,在风一瞬间钻进你衣服之后你接下来就不觉得冷了,而且疼,疼着疼着就麻木了……

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冬天车停外面没罩棉被那么厚的车衣第二天车根本打不着火,罩了车衣也不一定好到哪去,运气不好车玻璃上会结很厚的霜,要拿小卡片一点一点搓下来,所以来东北坐车司机旁边的抠手里一般都放个小卡片,铲冰和霜用的。

(车旁边的路你以为是踩脏了的雪,实际上是覆盖着雪的冰,每年冬天都被滑倒的阴影笼罩,每走一步都是溜光大道)

记得初中时候冬天出去跑操忘了带帽子,跑完回来发现耳朵已经冻硬了,弹一弹都能出响,跟弹冰块一样,之后连续四五年一到冬天耳朵就会冻坏一次,养到大学才养好。

不说南方,就说我基友一个山东人当年来东北上大学(黑龙江的大学),在11月初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东北冬天也就那样,比我们那冷一点,差不多的”(她非常抗冻,在山东穿个120D的丝袜就能过冬的那种),然后过了半个月,她明白了太美的誓言因为太年轻,然后默默打开淘宝买了个棉裤。

这两年我一直在山东呆着,去年年末我基友又突发奇想说想回学校那边玩玩,我说行啊,然后我俩一拍即合买了回去的机票,本来挺乐呵的,下了飞机我俩就笑不出来了,因为我俩是晚上到的哈尔滨,头一天又下了雪,那班飞机还不能直接进航站楼,还要坐好几分钟摆渡车才能过去,折腾了十来分钟,我俩手上都冻得布满红血丝,而且耳朵眼里连着脑仁一起疼,对方讲话都快听不清了。

讲真,我刚来山东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山东没有冬天,最冷的时候零下一两度,跟我们那十月末一样,深秋的气温,根本不冷,一个毛呢外套就过冬了,回家之后我老老实实的秋裤+棉裤+外裤,秋裤要塞到袜子里,棉裤要塞到鞋里,上面背心+秋衣+毛衣+羽绒服+围巾+耳暖+帽子,绝对不留一丝空间,就算这样眼睛周围还是会因为鼻子呼出的水汽结冰……

现在我看好多山东人都已经开始穿羽绒服了,我才刚翻出毛衣……之前一直是T恤+衬衫……

要说南方冷我觉得也不完全准确,个人感觉是南不南北不北的地方最冷,又没暖气冬天也接近零下,再往南应该会好些,家里开了除湿机,开了空调,少开窗通风就不会那么冷,走在外面更不会感受到东北冬天那种真实伤害。

(康康亭子上的雪,积了多少层了)

额……为什么评论里很多南方人又嫌冷又嫌开空调太干啊?你们那再干能干到哪去啊?

我家铺的地暖,家具和地板又全是木头的,冬天一供暖家里干湿度计都显示不出数值,我在客厅里种了一堆菜,天天浇水,干湿度计也在20%湿度左右徘徊,楼上的干湿度计一直显示“——%”,基本到五月份室内湿度才开始回升。

还有就是南方冬天也下雨,但是东北冬天是会结冰的,水分没法正常蒸发,所以室外也是异常干,开窗也没法让室内湿度提升,反而把室内水汽蒸掉。

我大学室友一广东人,冬天几乎每天都得用蒸脸器,要不然脸上真的会裂开,红血丝超严重,适应了两年才适应过来,前提是冬天要涂厚厚的面霜,在广东的油皮到东北就成沙漠皮了,T区都不油了。


(每天给这么多花和蔬菜浇水,只要暖气没停空气湿度就上不了21%)

有人说,室内干就用加湿器呗,那是你可能对东北室内有什么误解,我家基本全天开四个加湿器,在不关卧室门的情况下室内湿度是没有变化的,最多干湿度计能显示数值了,家具该干裂还干裂,地板缝该变大还变大,每年回哈尔滨我都会因为太干发烧几天。

所以你以为东北室内供暖就那么舒服啊?

其实习惯了干也挺舒服的。

user avatar

因为候鸟智力有问题,冬天喜欢迁徙到冷的地方过冬。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根本没有可比性,说什么南方“湿冷”比东北还冷的,基本都没感受过东北的冬天。

2017年冬天我在上海和杭州,体验过所谓的“湿冷”,结论就是冷个P。都快过年了,树叶都没谢,中午的时候羽绒服都穿不住,最高气温十几度,这叫冷?湿冷冷在哪里?湿度是有了,可是你压根也不冷啊?

哪怕在室内,开个空调也完全没问题,就算不开空调,多穿点也就没事儿了。

但是我回东北那天,沈阳零下29度。

没有经历过东北酷寒的朋友,很难想象零下30度是什么感觉。“酷寒”的酷是酷烈的酷,不是一个主观上的判断,而是根本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

零下三十度的天气,你皮肤如果裸露在外面的话,根本感觉不到冷,而是疼,是火辣辣的一种疼,手指用不了两分钟就会僵硬,脑袋要是露在外面,冻耳朵冻脸的感觉跟上大刑一样。

当然,东北男人普遍不爱带帽子,这跟东北审美有关。东北对男人的审美分为“精神”和“堆尿(sui)”,戴帽子属于后者。所以东北的精神小伙经常是一副不戴帽子,耳朵通红,手揣兜里快步走的形象,不为别的,是真的冷啊!

我回沈阳那趟高铁是南京到沈阳,很多南方朋友没来过东北根本想象不到那种冷,很多人穿个绒裤甚至单裤就来了,一下火车鬼哭狼嚎。零下三十度的天,穿单裤在户外的活动时间是以秒来计算的。

很多朋友说东北防寒装备好所以幸福,但前提是你不能出门。家里的确有暖气,但出门你就必须里三层外三层穿成俄罗斯套娃才能出门。如果让我选,我肯定选在杭州而不是东北过冬。

东北的天冷并不只是一个特色,它实际上是一种痛苦,每年大量去三亚的航班就证明了这点。没有任何人会享受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羽绒服救不了东北人,你要觉得“干冷”比“湿冷”强,你过年来哈尔滨过吼不吼啊?

user avatar

高赞答主说是因为南方人矫情,我觉得网上流行南方比北方冷的观点,还暴露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绝大部分人把占中国一半以上的农村人自动屏蔽了

1、大部分支持南方比北方冷的答主,论据翻来覆去,也无非两点:南方湿度大,北方有暖气

但是!!北方有暖气这个论据,就没有人去质疑一下?但凡初中文化以上的人都知道中国将近有一半人口是农村人,这个比例,放在北方,大差不差。那请问各位答主:北方农村哪来的暖气??不排除极其个别的农村有,但是李总理的报告都说了,中国6亿人口人均月收入不到1千,农村人均更低,你觉得这种情况下,北方农村能有几个村会有暖气?更何况,就农村那个居住格局,即使想花钱装暖气,哪个暖气公司会给你装?

(有答主在指出:农村也可以自己单独烧锅炉装暖气。那我想问一下:知道为什么暖气都要集中片区供暖吗?因为这样最节省,如果每家每户单独烧锅炉,那么费用会大幅度增加。有多少农村家庭可以承担这个费用?就算可以承担,那按照这个逻辑,南方也完全可以自己装暖气烧锅炉,或者直接装地暖啊,国家又没有禁止南方这样做,那还抱怨北方有暖气干啥?)

知乎不愧人均985,个个年薪百万,潜意识中,这是直接将占一半人口的农村人直接排除出北方人行列了。晋惠帝何不食肉糜也就罢了,再怎么着人家也是帝王。知乎er莫非真当自己累世公卿了?也假装不知民生国情?

2、退一万步,假设北方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暖气,那南方就没有空调?很多人估计又有一堆理由,来来回回无非是以下几个:

(1)南方空调没有制暖功能,只有制冷功能

那我就奇怪了:没有制暖功能不会买?天猫、京东还有各大空调专卖店是对你们南方禁售了吗?舍不得花钱?难不成你以为北方暖气安装费和供暖费不需要自己花钱,国家免费供应?暖气不免费,需要每年都需要交暖气费,这点常识,请南方朋友们周知。

(2)开空调电费太贵,舍不得开

首先,关于空调取暖和暖气取暖哪个更贵,上面已经有提及。这里再展开讲一下:在北方,暖气费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大约每平米20-30块钱,一冬天基本上得2000-3000块钱。而空调制暖,就按你南方需要连续3个月每天都开10个小时(不上班,整个冬天每天在家里跟空调耗着?),相信我,电费也就2000多块钱;

其次,嫌开空调太贵,这和你打游戏抠抠搜搜舍不得充钱买装备,却去抱怨自己的技能比不上氪金玩家有什么区别?

(2)南方湿度大,空调制暖效果不行

这条更扯淡。要不是我在南方生活了将近10年,还真没准信了这套说辞。实际上,更影响空调制暖效果的恰恰不是湿度大,而是温度低。空调制暖效果在北方那才是真正的不行,南方压根不存在这种情况。本人亲测(坐标上海),在卧室,最普通的国产一匹空调都能让你温暖如春。除非上海不算南方。

(3)开空调太干燥,不舒服

这不正说明南方不冷吗?要是真冷,哪来这么多矫情的毛病?这就好比你哭着喊着饿,结果别人给你端来饭菜,你又是嫌肉太肥腻,又是嫌米不精细,这是饿?真饿的话。一碗糙米饭你也能狼吞虎咽。知道在北方,不供暖的农村是怎么取暖的吗?火炉。火炉不仅干燥,而且脏,危险,每年因为取暖导致煤气中毒的例子屡见不鲜。但为什么还是要烤火炉呢?冷啊!不烤压根坐不住啊!某些南方人还因为嫌弃空调干燥不开,吹空调不知道要比烤火炉安全舒服多少倍!

再说了,你们不是说南方湿冷吗?开空调干燥点不正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怎么又嫌干燥了?嫌湿冷的是你们,嫌干燥的还是你们,那到底想怎样?

是要国家给你们供暖气?你信不信,就算真给你们集体供暖了,到时候铁定会有一大批南方人拒缴暖气费,理由绝对少不了诸如“我没觉得冷,我家不需要暖气”之类自己打脸的借口。

3、湿度固然能影响体感温度,但就算再能影响,也总得有个上限吧?不可能因为南方湿度大, 就比西伯利亚冷吧?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不可能吧

那这个上限是多少呢?根据气象台的体感温度计算公式,湿度对温度的影响上限大约为3到6度!

也就是说,就算把北方、南方的湿度差设定为一个湿度40%,一个湿度直接拉满到100%,那么这种湿差也最多只能影响3到6度体感温度而已(敢问下南北方湿度差距达到60的情况,一年有几天??)。并且,实际温度越高,湿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就越小。只有南方实际温度低于零下3度时,湿度的影响力才会达到6度,其他情况下,最多只能影响5度,甚至当南方实际温度高于7度时,湿度才只能影响3度多一点。

这表明,整个南方,就算一冬天每天都阴雨绵绵,湿度达到100%,体感温度也就比实际温度低5-6度而已。那么,只要北方气温比南方低5-6度,干冷下的体感温度就和南方湿冷下感受的温度一致,但是,冬天的北方气温比南方何止低5-6度?不拿东北和广东比,就拿黄淮一带和华南比,两地的温差都要10度。

某些南方人(请注意,是某些!)和擅长抹黑北方的南方系媒体贪心得很,想要的不但是经济比北方发达,政府服务意识比北方先进,经商环境比北方好,他们进而千方百计地想论证风俗文化、民众素质优越于北方,饮食习惯比北方科学,甚至连冬天都要超过北方,比北方还冷。什么都想争抢,压北方一头,不然怎么才能维持他们可怜的优越感呢?夏天更热的是你们,冬天更冷的是你们,然后更宜居的竟然还是你们?

说南方比北方冷这种观点,就好比某些小鲜肉拍戏手擦破了皮,就一脸委屈地对着成龙说:“你知道吗?虽然你拍戏摔断过腿,但哪有我手擦破皮疼啊?十指连心懂不懂啊,腿又不连心”。我估计如果真发生上述情景,成龙恨不得抽他两耳光。“十指连心”,对应的就是某些南方人嘴里的“湿度大”。

user avatar

【这段置顶了】集中供暖这么大的便宜千万别光让北方人占了,赶紧联系小区其他业主,发动集资在小区里自建锅炉房啊!我们北方人的集中供暖都是从小型锅炉房开始的。怎么?建不起来?那就别怪政策了,这是自己的选择。 空调电暖舍不得开嫌贵就想要集中供暖,能自建锅炉房你们又不愿意花钱,那就没办法了,忍着吧。

——— 补充———

总有人只看两行字就写评论。那我把重点放在前面重申一下吧:

  1. 空调取暖是完全可以达到与暖气片一样的舒适度的。我家唯一取暖设备是空调,室温冬季保持在24~27度之间,夏季保持在22~26度之间。一年四季盖同一条被子,在家里穿一样的衣服(普通纯棉长衣长裤那种,一年四季都穿这个)。(此处再补充:就是T恤或者家居服,单层的。我女儿一年四季穿尿不湿裸奔。)
  2. 别再反复磨叽说你家空调吹不暖了。原因就两个:空调太少、时间太短。我家空调365天开着,除非坏了否则没有关机这件事存在。诸位只开一个屋的空调的、出门就关机的、空调数量与房屋面积不匹配的…… 人家告诉你一斤肉一瓢水煲靓汤,你非得拿两片肥牛在一大锅水里涮几下就得出了【牛肉汤不好喝】的结论。我把煲汤好喝的办法双手奉上了还不信/我不听我不听/热力学……不好笑吗?
  3. 嫌干可以开加湿器。嫌闷可以开窗户通风。屋里温度不均匀是因为你墙壁是凉的,你只需连续24小时开空调一个月,你屋里自然温度均匀。
  4. 我家这样开空调十多年了,舒适度完胜老家的暖气。我卧室里五台大功率加湿器,还有半扇窗户常年开着,空调的缺点都有办法解决,只是你不想解决而已。不要再拿你从没试过的脑补理论来质疑我家十多年的生活实践情况了。
  5. 我可没针对“南方人”群体,某些人对号入座恼羞成怒就故意把整个“南方人”群体拉下水,坏啊。 我周围邻居家家都这样温暖过冬的,就算是没这样温暖的也是在节约能源把钱花在其他刀刃上 而不是瞪眼说瞎话赖空调不好使。这事儿就好像我没去做高端医美护肤是因为那些东西太贵了,我没试过,但别人试过了很见效,我绝不会说【高端医美护肤肯定不好使】,我只会说我舍不得花钱。只有真正穷抠矫情的人才会一蹦三尺高嚷嚷“ 我买的医美面膜不好用,医美护肤肯定都不好使”“你那意思是不做高端医美的人都是穷又抠呗”……

———以下原文———

  1. 说南方湿冷魔法攻击的省省吧。你们湿就是因为不够冷,足够冷水蒸气就变成雾凇树挂了。
  2. 说南方室内比北方冷的省省吧。北方农村人也是人,他们没有供暖,冬天零下三十几度,你们猜猜屋里会是啥温度?
  3. 说农村有炕有壁炉屋里特别暖和的省省吧。这些玩意跟你家的空调电暖器一样,花多少钱就取多少暖。如果北方农村一回家是暖屋暖被窝,那是因为他舍得花钱,屋里没人了也不熄火。 说白了,你家冷是因为你心疼钱,你把空调电暖定温24小时开着,你回家一样暖和。

敲黑板:你家冷是因为你心疼钱,你把空调电暖定温24小时开着,你回家一样暖和。

我家没有集中供暖,冬天下雨湿度大,也就是这所谓的“魔法攻击”了。但我家空调定温全年都开着,比东北老家的集中供暖还舒服。

———统一回复一下———

  1. 我在东北城市长大的,火墙、火炕、小锅炉房小集体供暖、热电厂集中供暖我全部体验过。
  2. 我先生东北农村出生,农村取暖的发展和城市取暖发展他都经历过。
  3. 我定居南方多年,没有集中供暖,冬天最冷温度一般都在零下十度之内,冬季很少下雪常下雨,湿度较大今年夏天屋里多处出现成片的霉菌。
  4. 我家唯一取暖设备是空调,24小时365天都开着,各个角落也会有温差但不影响什么,冬季保持在24~27度之间,夏季保持在22~26度之间。一年四季盖同一条被子,在家里穿一样的衣服(普通纯棉长衣长裤那种,一年四季都穿这个)。(此处再补充:就是T恤或者家居服,单层的。我女儿一年四季穿尿不湿裸奔。)
  5. 空调制热会让空气变干燥,夏天还在生霉菌,冬天就要加湿器了。外面越冷空调就会越猛屋里就会越干燥,室内就不会有“湿冷”的问题出现了。我最多的时候在一间卧室里摆五台大功率加湿器。
  6. 我全文一直在说“心疼钱”,从没用过“没钱”或者“抠门”之类的字眼,请你们停止脑补加戏或对号入座。心疼钱和没钱抠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人舍得吃肉舍不得喝酒,有人舍得买镜头舍不得买手机,这是每个人价值观不同,跟没钱和抠门是两回事。举个例子,老人舍不得体检,心疼钱,但舍得买房子舍得旅游,这跟抠门没关系,价值观不同。有人舍得买大房子,舍不得装好空调电暖舍不得花电费燃气费长期开着,这是价值观,我从没说过穷或抠门之类的字眼,请不要污蔑我。但挨了冻请自觉忍耐,别怪空调电暖,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7. 你们说没办法暖起来,我把办法说出来了。你可以不照做,但别一拍大腿就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否定别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办法摆在这里了,你舍不得花钱取暖就请直说取暖太贵性价比太低不划算宁愿冻着,别说“根本暖不起来”“你都是瞎掰的”。你可以不买景区门票,但你不能站在门口嚷嚷这景区根本不能进人。
  8. 请诸位不要再拿类似于“你没试过xxxxxx” “ 这样根本不管用xxxxxx”“热力学xxxxxxxx”之类的话来杠了。 我确实没学过热力学,但我有多年实践经验,这样操作就是好使,就是能让屋里暖起来,就是下班一回家热气扑面而来,就是能让婴幼儿一年四季在家穿纸尿裤裸奔。你有文化你学过热力学,那能解释一下为啥我家就好使呢???

———再更新———

上次更新之后,各路找茬儿抬杠的基本都没话说了。纷纷改口“你有钱”“何不食肉糜”……有意思吗?没道理可讲了就拿这种话来凑数吗?之前那些说南方比北方富有收入高的人怎么不说话了?北方本来就比你们收入低,交钱供暖还是买煤买碳也都是很大一笔开销。再说北方也有非常非常多的人不交取暖费或者舍不得买煤。怎么?在你们说北方取暖便利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何不食肉糜”呢???

你们说暖不起来,我把方法说了。

你们不信,说不可能,我讲了这是我家多年实际情况。

又说我何不食肉糜。

????????

想舒服就得花钱,不想花钱就得忍着难受。东北也太很多集中供暖不达标的地方,一边交全额取暖费一边开着空调电暖。也有很多城市地方没有集中供暖,也有各种原因使得取暖成本变高。但是,不想挨冻就得花钱,不想花钱就得挨冻。又不想花钱又不想挨冻那就搬到舒服的城市住去。

你可以不买景区门票不参观,但你不能站在门口嚷嚷这景区进不去人。在别人告诉你买票就你进之后,又嚷嚷何不食肉糜。你可以在景区里不买水,但你不能嚷嚷着景区里根本没有饮用水。在别人告诉你这里八块钱一瓶水之后,又嚷嚷着何不食肉糜。

———太好笑了———

每次补充都有新一波奇葩出现。

我说北方冷。

奇葩说:南方没有供暖,屋里暖不起来,南方才冷。

我说能暖起来,每个房间都24小时开着空调就能,我家就这样。

奇葩说:何不食肉糜!是因为南方取暖太贵了,不是因为我舍不得花钱,我可舍得花钱了,我们要是能花北方一样的钱享受一样的温度我们也乐意。(这跟我说北方更冷有半毛钱关系吗?说白了还是自己选择省钱挨冻的)。

好啊,咱算笔账:

假如明天电热公司就上门收费,你乐意掏这笔钱吗?

初装费:4~5万。

采暖费:每年三四千(甚至更高)

采暖效果:非常非常可能是中午18度,晚上16度。

你的上下左右邻居们很可能一毛钱都不花,反而还赚了。因为连空调都不用开了,大大方方蹭你的暖气。

你们乐意交钱吗?

以上就是我老家大概的取暖费开销,你们乐意掏不?别以为暖气都热得冒烟,室内18~16度的不要太常见。初装费可没人退给你。你们真要是觉得这样血赚,很简单的,小区里完全可以自建锅炉房,做个小型集中供暖。目前为止,我们东北还有挺多地方是这样供暖的。不要张嘴就怪政策、眼红北方人占便宜,你们想占也可以占的,如果小区里建不起来锅炉房,那就只能怪你邻居舍不得花钱了,可别再怪政策了。政策也很无辜啊,不建被你骂,强行建了被更多的你的邻居们骂,当然不建了。

user avatar

因为南方有钱。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比北方更冷。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人种更纯正。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人更有骨气。

南方有钱,所以南方方言更像古汉语。

南方有钱,所以胡诌八扯也无所谓。

—————————————————

有些人翻来覆去就是什么魔法攻击,什么湿度太大。

让你开空调,你说费钱。

让你穿衣服,你说没用。

更有意思的是说自己冷,还一定要加上“无处可逃”、“冰冷刺骨”这类刺眼的词汇,像写中小学作文一样滑稽。

既然南方夏天更热,冬天又比北方那么冷,那移民北方不就解决一切问题了,干嘛还要运用媒体抹黑北方,把北方人引到南方受这种罪呢。

—————————————————

这个问题有些回答真是太好玩了,东北人就像个南方人手里的工具,南方知友为了支撑自己“南方冬天比北方冷”的看法,凭空造出来不少怕冷的东北人。

“我有个同事是东北人,觉得南方更冷”

“我有个同学在东北待过,南方冷”

“我见过好多东北人觉得南方冬天更冷”

“南方比北方冷最先是东北人提出来的”

……

求求大人们整点儿手段把这些东北人送回来吧,南方天寒地冻,东北人连正常生存都是问题,哪好意思再到南方消耗为数不多的保暖资源呢。

user avatar

就北京,大冬天你在外面待一宿,让你穿羽绒服,第二天早上准成冰雕,还别东北了。南方哪有这个冷劲儿。。。

user avatar

有幸在东北上过四年大学。

高赞答案基本说的没有错,确实冬天在东北的户外,冷的非常恐怖。我跟所有没见过雪的南方人一样对东北的冬天充满了好奇。由于常年听到网上“南方比东北冷、湿冷”这样的言论,低估过东北冬天真正的实力。干也是确实干,我来之前就早有耳闻,但冷真的是超乎我的想象了。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和同来东北的高中同学在春节回家前相约哈尔滨的一个滑雪场,滑了俩小时。此行缺乏经验和准备,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气温为-25°C,纵使脚底贴着暖宝宝穿着厚厚的足球袜,我的右脚大拇指最前面依然被冻黑了。当时刚滑完我还不知道,甚至有点被冻得失去知觉。上了返程大巴后右脚大拇指很难受,我当时的感觉是那个指头起水泡了,有点火辣辣的,并且袜子还湿了(奇怪的感觉,但其实鞋子里并没有水)。回住处才发现脚拇指黑了一部分(是真的纯黑,碳黑的那种),当时把我吓得啊……

好在只是表面被冻坏。大概过了半年黑色部分脱皮,就好了。这件事让我不敢再小瞧东北的冬天。

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有一天赶早八的课,路上流的鼻涕被冻结在鼻腔内了。也算是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多年鼻炎一直流鼻涕不停的问题。

但是关于开暖气这个事情,其实没有高赞答案说的那么简单,南北方的房子在设计时就有很大的不同,北方房子的墙有专门做保温设计,窗户也多为双层玻璃,可保温。而我回到南方后也尝试过开暖气(其实是被东北暖气惯坏了),热量不均匀,且靠近墙体与窗户的地方温度低,并且踩在地上冰凉凉的。这就导致你要么对着暖气吹,要么就得把暖气开的很大,这样虽然在整个房间都能不感觉冷,可是有的区域又会让你感到太热。

北方的房子大家都有地暖,整体上来说整栋楼的温度都高,墙体的温度也会高一些,热量均匀(不同意的可以试住一些东北老旧小区楼角的房间,温度明显比别的房间低,特意提到老旧是因为我没有住过新的不敢乱说),并且24小时都热。你不会感觉到暖气是从哪个方向袭来的,或者说房子的哪个区域比较舒服,就是一种很舒适很自然的感觉,仿佛这个世界此刻就是这个温度。

相比之下南方即使开暖气,花钱,也达不到东北暖气舒服的效果,并且暖气基本上只能覆盖你的房间。除非南方的房子在建造刚开始就为此做准备,否则想要达到东北一样的舒适度是不可能的。

所以与其说南方冬天比北方冷,不如说南方冬天室内不如北方舒服来的更为准确一些。只是这句话被误传成了题主所说的那样。

user avatar

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吃。

北方的确冷,但是有集中供暖。这会导致一个情况,北方的屋子,墙壁和家具都是温的。甚至如果你的房子位于楼宇中间,你可以选择不供暖,因为周围的房间都是热的。

南方的确没有北方冷,但是没有集中供暖。即使自己家开暖气,也是孤枕难眠。只能保证空气是温暖的。甚至大雪过后,空气都是冷的。而且没法加热墙壁。摸那那凉。

还有就是南方天气冷的时候,空气比较潮湿。导致你不能穿太多衣服。否则会出汗,一旦出汗,在潮湿空气里面,衣服不容易干。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带,被风一吹。非常酸爽。

user avatar

很多人对温度确实缺乏概念。


老家在北回归线附近,小时候,觉得冬天特别冷,一查温度十度上下,还是早晚,中午都能升到二十度。

上大学以后,见识到了零下是什么样子,窝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到北京以后,有一年赶上最冷的阶段,零下十六七度,出门五十米就走不动,第一次感受到风在身上像刀子。

零下三十是是什么概念,不敢体会。

现在,信息太丰富了,大家看低温天气的新闻太多,就觉得也就那么回事,实际上,大多数人真没有过真实体验,有一种基于“想象”的自负,不过如此,没我这厉害,真要见识到了,那就只能说,我还是太年轻,没见过世面。

user avatar

我北方人。在广州读了四年书,广州最冷的天气里,我穿得蛮厚,但学校里依然有光大腿的女生,就是上衣厚厚的,短短的裙子,及膝的靴子,但大腿那儿露着。我猜她是冷的,但她也是美的,因为我看到她时她在绿荫路上亭亭玉立在等人。


至少她不发抖。


有一年寒假结束,我从老家坐火车经北京西站换乘坐火车回广州,知道到了广州就会很热,于是自作聪明地在北京西站下车后,去卫生间脱下厚厚的冬装,打算轻装上阵:裤子穿一件,上衣穿短袖T恤,鞋子穿棉鞋,只多加了一件薄棉小袄,心想着到了广州一脱小袄,不至于多热,还方便。在北京西站温暖的暖气包裹下凑合着取了换乘的票,虽然有点冷有点想发抖,但我还是能控制住自己不抖,我知道上了换乘火车围一下毯子就没事了。但我当时没想到,取好票还得出站,在露天环境走几十米去候车大厅等车。

就是这几十米,让二十多岁的我第一次体验到了什么叫筛糠。我一出大厅,寒冷瞬间将我擒获,不是扑面而来的冷气,而是一瞬间就置身寒冷中,根本来不及感受那个扑面而来。然后我就控制不住地浑身战栗,不停地抖,但我那时候已经不在乎身体的难受了,我只怕周围人看到一个筛糠的花季少女,用迈克尔杰克逊的步伐在走路。但我控制不住我的身体,它真的就是在拼命筛糠,根本不受我意志力控制。那几十米的距离成了天路,我放弃了看指示牌,我只凭着本能找到了最近的带蓬扶梯并钻了进去,它是不是通往候车大厅已经不重要了,它只要让我停止筛糠别再丢人就行。

原来冷到一定程度,人真的会不受控制地拼命战栗!


是我在暖气房生活得太久,是我羽绒服穿得太厚,以至于我以为在北方冻不死我是因为我天生抗冻。


我在广州最冷的天,常温状态下(我们宿舍空调没有暖风,打开浴室窗户就是校道,打开浴室门就是露天阳台),洗过冷水澡,也就是觉得冷水冲下来时有一瞬间呼吸难受,但几秒钟就适应了,后边还能洗得很舒服。我相信假设我在北方最冷的天这么洗,就算不挂掉,也最起码大病一场。说到这儿我还真想起来类似的例子,高三那年放寒假,北方老家,我去公共澡堂洗澡,洗好后头发没吹干,穿上厚厚的衣服戴好口罩和大羽绒帽子我就往家走,北风呼呼吹,徒步走了得有一公里才到家,到家露在外边的头发冻得结结实实了,然后当天晚上就发烧,然后就暴发了支气管炎,半夜差点一口痰没憋死我,还咳了口血,然后就成天累月地打吊水,然后年也没过好,开学了还在治病,接下来的一年就在跟支气管炎后遗症-----咽炎做斗争,然后别人拼命复习我就拼命咳嗽打水喝水和跑诊所,然后就高考考砸了。在温暖湿润的广州读了四年,没事儿就咳痰的毛病才渐渐好了。大学毕业好几年,才终于彻底不咳了,算是给当年不吹干头发就往家跑的自己买足了单。


我家没在东北,在河北。


我去过东北哈尔滨,一下火车一出站,戴上皮手套(人生第一次带那个厚绒的大皮手套,可丑了)都手冷ಥ_ಥ。跟河北的冷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去之前还想着穿再厚也要保证颜值,不听男友劝阻坚持羽绒服里边只穿那种漂亮而不实用的保暖内衣。去了之后的当下,就主动跟男友说:先去买厚鞋垫,厚棉裤,有多厚穿多厚,不先搞暖和了哪儿也不去玩,于是后边几天就一直厚棉裤厚棉衣口罩帽子皮手套浑身贴满暖宝宝,裹上过膝羽绒服活脱一个红毛熊。玩得可开心了。要啥形象,冻不死就玩儿呗,要啥自行车啊,男友裹得都拧不动脖子睁不开眼了,哪儿看得到你的形象。

然后玩儿够了回北京,腊月的北京凌晨啊,一出火车,风又软又暖和,我都以为玩儿了一圈春天来了。


所以你看,广州的冷在北京面前不值一提,北京的冷在哈尔滨面前不值一提。也不知道谁给了你们勇气,居然敢拿南方跟东北比冷,居然还敢说南方胜出。

12.17补充一下:


评论区有人质疑用广州代表南方不妥,称中国南北交界处,也就是长江沿岸地区也是南方,这个南方很冷,我没提。其实这也是我写完答案后觉得不妥的地方,但时间有限我不愿意再过多解释。但既然有人质疑了,我就讲一下吧。

先上结论:安徽北部也算南方,再往前走两步走到河南南部,就是北方了,这应该是很多人心目中祖国的南北分界线吧,既,秦岭淮河一线。即便安徽北部这种南方,也不如北京河北冷。


我刚好目前生活在上海,住上海郊区(比市区冷),已在上海过了二个冬天,现在即将步入第三个冬天,嫁的婆家是安徽北部山村,婆家房子在山里湖边(算是南方地区里冷的巅峰了吧,纬度够高,也够湿冷),在婆家曾度过三四个冬天(没结婚前就喜欢跑到男友家过寒假,一般会住个一周左右十)。我觉得我对这块儿地方还蛮有发言权的吧,我的结论还是,这些地方再冷,也不如北京冷,压根没法比。


但具体的,我不想讲了(我懒我懒我懒,我时间紧张时间紧张时间紧张)


就用一件事,我觉得可以胜千言。我和老公有时候会交流小时候的经历,由于安徽也蛮冷的,老公就会讲他小时候钻冷被窝,用热水袋温脚,冻手等经历,刚好我也经历过这些,我俩聊起来就特别有感觉。但是,我们聊着聊着发现,我俩虽然都经历过这些,但他经历这些的时候,他家屋子里没生炉火,不挂棉门帘,窗户经常打开通风,而我家屋子里一到冬天二十四小时生着炉火,挂厚厚的棉门帘,房门紧闭(谁进屋敢不关门会被屋里人埋怨的),窗户用塑料布和钉子封死,天气转暖后才会给窗户解封。他小时候也不会穿棉裤棉袄,穿的是秋裤或线裤。而我小时候,老家无论大人小孩,到了冬天都穿那种笨重的大厚棉裤大厚棉袄。是我家比男友家过得更讲究吗?是我家有钱舍得烧煤吗?还是说我们那儿的煤比较便宜?不是的。我老公家乡和他家一直比我家乡和我家富裕很多,他们那儿盛产煤,他家过生活也很讲究。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那里没这种过冬的传统。而没有这个传统的深层次原因是:没必要形成这个传统,没那么冷。我们可以试想两百年前,现代文明还没有在中国普及。一群生活在安徽的老百姓,一群生活在河北的老百姓,他们各自用自己的智慧应对着大自然的寒冷与残酷。安徽的老百姓会生火吗?会!会挖煤或者劈柴吗?会!会缝棉被会用钉子吗?会!当然河北的老百姓也会这些。但为啥安徽的老百姓宁愿冻着也不愿意24小时生炉火,不愿意把自家窗户钉起来呢?因为不够冷啊!没必要啊!你问他们这个问题他们会觉得很奇怪啊!就好像你问一个河北人,为什么到了冬天不像东北人一样穿貂儿戴皮手套喝酒吃炖菜猫在室内减少外出啊,他们也觉得奇怪啊,他们会告诉你,河北没那么冷,穿棉袄出去活动会儿冻不死,也不至于冷到要经常喝酒,吃各种炖菜。


好了,我觉得我说得够清楚啦!如果你真的觉得南方比北方冷,如果你真的觉得纬度对体感温度的影响居然能被湿度抹平甚至超越,那任谁怎么说也没法纠正你的误解。我觉得你最好问问你祖祖辈辈住在那里老祖宗,为啥保暖措施做得不如北方人的老祖宗。他如果说是因为他懒,他不知道有那种保暖措施,那纯粹是他在找借口,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他没觉得那么冷!


你问不到老祖宗你问国家问开发商也行。为啥秦岭淮河南部就不装暖气,北部就装呢?他们真的是拍脑袋这么决定的?国家真就没你聪明不知道哪儿真冷?开发商真就不研究政策,不研究当地自然条件和市场?

user avatar

不提别的了,单说有些人提到的空调费用高

3匹柜式空调,能带四五十平米的面积,差不多是一般房子的两个卧室带一个客厅了吧。

制热功率差不多3kw,一小时三度电。就按汉中市来算,刚刚好在秦岭以南,冬天时长三个月(十二月到二月),冬季均温8~15℃。

按照每天12小时开空调(一般应该是下班开到睡觉,不会开通宵)来算,一个冬天需要开1080小时空调,耗电是3240度。按照阶梯电价计算,电费约1739元。

如果不用空调的话,还更便宜


需要提示的是,汉中已经开始进行供暖建设了,也就是说汉中确实是属于南方城市里比较冷的地方。其他的南方城市冬季时长和温度肯定都要优于这里。


好了,现在开始算供暖费,供暖费按照汉中标准是6.8元/㎡·月,一个房子如果卧室+客厅四十平米,那加上厨房阳台卫生间等其他房间,差不多就得七八十平米(房本面积)。供暖费是按照房本面积算的。所以按75㎡算下来,这个房子四个月供暖费大概要交2040元。

看到差别了吗?空调是可以选择什么时候使用来节省费用的,而且空调可以按照需求专门放在需要取暖的房间里进行供暖。暖气可不管你在家里放了多少片暖气,也不管你天冷不冷,反正你面积登记上来我就乘基数收费。一个冬天下来,到底哪个花费高?

当然,肯定有人说暖气按四个月收,你空调怎么只开三个月。那空调总是可以不开12小时的吧。

如果每天六点到家开空调到十二点的话,一天开6小时空调,按照四个月算,一个冬天需要开720小时空调,耗电就只有2160度了,电费是1123.2元。

按照实际情况,出门逛街吃饭,旅游出行的时候是可以不开空调的,周末出游也可以不开空调,这一个可控的电费消耗肯定是要比直接一口气交四个月供暖费便宜的多。

南方人觉得暖气比空调舒服,觉得北方室内比南方暖和,又或者说北方冬天比南方舒服,这都随你。但是你要说开空调消费高,作为一个北方人我就很不服气,暖气也不是免费烧的啊。

当然,不排除有的城市每年冬天有两个月跟冰窟一样,剩下十个月跟热带雨林一样。这两个月必须24小时开空调,否则就要死人。

那他确实消费要比北方取暖费高,60x24一共要开1440小时的空调,消耗4320度电,电费可以花掉2594元。

这种人我愿意称他为猛士

user avatar

为了编自己村宜居,什么数据不能编呐?夏日均温28,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年二十来万,高过大部分北方人,然后开不起空调,好家伙,我直接好家伙。太会过了^_^




某些村民,你们村真的宜居吗?东北人用脚投票,冬天不想出门冷,大伙不是都去三亚了吗?有谁冬天去你们村猫冬吗?

三亚的冬天是东北人认可的宜居,你们村是吗?不吧?

…………………原回答……………………………

很明显,因为他们在【刷存在感】,没有别的解释。

在冬天这个话题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永恒的主旋律,其余的妄称什么冬天呢?

什么叫四季分明,我眼里的四季时间可能不会完全相等,但表现是完全不同的。

春天:化冻、开江,草一点点变绿、树木吐新芽、桃花杏花丁香依次绽放、满地的柳絮。

夏天:也很热,但高温四十度的日子极其罕见,而且只在下午两点左右,平时不过二十五六度。骤雨,天气像孩子的脸。池塘里荷花盛开,蛙声一片,天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蜻蜓。山东辽宁那边会有蝉鸣,有蜗牛。

秋天:天开始变得很高,空气变得凉爽,早晚温差变大,风也变大,吹得云海在眼前略过。枫叶变红,树叶开始大片的飘落,只有针叶屹立不倒。

冬天:冰、雪、暖气、貂皮、羽绒服、棉裤、棉鞋、露天冰棍、溜冰、窗花、哈气、煤炉、暖宝宝、冰灯、打雪仗、堆雪人、扫雪、抽冰尜、滑雪、雪雕、融雪剂、地暖。

那些四季,尤其是只属于冬季的元素,一起成为了一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回忆和烙印,这些才是一提到冬天就会想到的东西。

什么叫刷存在感呢?

就是没有存在,硬要有存在。没有冬季,硬要有冬季。非要显示处处都存在不可,非要吹这个nb不行。

这和某些话术是一样的。

东北人:我们挺能打的。

xx人:我们才叫能打!一打一个村子出来,jc都不敢管!

然后他们村械斗是能打,东北人是野蛮。

东北人:我们冬天挺冷的。

xx人:我们冬天更冷!物理攻击算什么啊,我们都是魔法攻击!

然后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村宜居。

我对宜居的判断是一贯的,不是薛定谔的,我相信大多数人也都是。

既然你自称你们村魔法攻击更狠,就不要再鼓吹自己村宜居,这是互斥的。

觉得自己村冬天更冷,那我说你们村才是苦寒之地,不过分吧?

也别扯什么东北没暖气的时候,现在是21世纪,啊,还什么东北半年冬天,忘了自己村里半年夏天了?空调不开热的跟孙子似的,地上摊鸡蛋的地方扯什么苦这个苦那个呢?你甜啊?

选吧,要么承认东北宜居,你们村则是一个夏天热冬天冷的破地方。

要么就别在这刷存在感,切实解决问题让你们自己的村子真正宜居起来,觉得冷,集中供暖做不到就自己整,老老实实保暖,别搁那硬挺死撑。

user avatar

从来就是南下移民说,南方比北方冷。南方人从来没说过这种话。发配去黑龙江插队的南方人,回来都说北方冷。

南下移民为啥要鼓吹南方冷?一些机关、国企的人,拿惯了取暖补贴。一些北方的平头百姓,过惯了室外冰天雪地、室内一件衬衫的奢侈生活。

user avatar

其实有些南方朋友就是开空调嫌贵,不开嫌冷。就不知道采暖费也很贵,一冬天面积大点也得三四千呢(以黑龙江为例,一般实收在22~30每平,因为黑龙江除哈尔滨外房价较低,商品房建筑面积100~130很常见,所以一年采暖费3000属于比较正常。采暖费属于强制性收费且一次收齐,不存在不用不交,实际上是不交断供暖,不同意断供暖就等着收传票吧。因为供暖形式是统一管道供暖。实际上,老房子供暖上不去很常见,屋子里10度都不到的我也住过,屋里10度以下,外面-20以下,那才是无处可逃。)。豁出去电也够暖和了。真就是舍不得钱,然后天天吵。

user avatar

吹牛逼呗

还能是啥?

是不是觉得温度计是摆设啊?你零下五度和零下30度比冷

你没长脑瓜子啊?

还湿度,多湿?

出门冻成冰没?

北方的树挂霜花你觉得是啥,是把你所谓的湿气冻上不?

这么地吧,你就告诉我南方冻死过多少人吧,我相信这些被冻死的人更有发言权

实在不行,你就要刚我,你不是觉得南方比北方冷吗?

你就穿你在南方最厚的衣服,就要内种在南方站一宿啥事没有的衣服来北方也站一宿,这时候要是您还没死透,那是我冒犯了

我郑重给您道歉,如果您还活着的话,好不好

咱们争辩也争辩不出结果,实践出真知,咋样,我穿我衣服在零下五度站一宿,你就穿你们最冷南方穿的衣服在零下30度站一宿,挑一个刮大风下大雪的天,咱俩视频对着站,挑好日子,你能飞到东北去,我就能飞到南方去

好了,不刚我的人,看这里

其实我们的冷压根就不是一个概念的,这种冷是大风一挂过,你所有裸露在外的皮肤就生疼,那耳朵,开始还疼,过一会没感觉了,再过一会,说不定你就能直接拿下来了,出门,脸上不保湿,就会吹裂,保湿就会冻上(当然不是真的冻上了,就是冻着了,脸会红肿痒发热),现在是家家都通上暖气了,不出意外,不会停止供暖,但是在以前,在村子里,冻死的简直不要太多,这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你们要想要这种随时冻死人的天气,你们就拿去,这是北方人的生存问题,就像你活着要呼吸一样重要的问题,你们甚至连暖气费不愿意交,还要比冷,我真是不理解,太不理解了!没有暖气在东北就是找死,就是一定会被冻死,你们说你们冷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么?是为了证明北方不冷,耳朵冻掉,人冻死的都是假的?还是为了什么?到底是为什么?还是说营销号给了你这种错觉,让你真的觉得南方比北方冷,你要是信了营销号,我只能说……

要是真不信这个邪,哈尔滨欢迎你

补:口气有点点冲,不是在针对南方人啦,是那些什么都要比比比的人,有冒犯到大家要跟大家说声sorry啦,嘿嘿嘿。

当然,你要是就是我说的人,欢迎来刚,来者不拒

在补:你们再想想,要是你家内地方饿死很多人,然后有其他人说:你们一点也不饿,你们吃的一点也不少,没我们少,你们压根就不饿!

你生气不

user avatar

说南方坑的,是因为南方室内室外一个温度,所以觉得很难受。但是要说真冷,那还是我们东北。

作为哈尔滨人怎么判断明天冷不冷?看看最高气温。如果最高气温是零下20度,那就要小心了。这滋味我估计没在东北生活几年是尝不到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早上7点多出门,天还没亮,而且有北风,打开单元门的时候就感觉一堵冰墙撞在脸上了。上高中那时候,从学校到我家15分钟路程,早上基本上是跑到学校的,因为太冷了,就露着眼睛,羽绒服,脑子,围脖围的跟熊一样,就这样冻得直呲牙。到了中午放学,12点多,能把我冻到跑商店里蹲一会儿缓缓的地步。

话说今天看哈尔滨-28到-20度,感觉心里一抖。虽然我在沈阳。

user avatar

撇除那些阴谋论。

直接一点说吧,就是写手闲的,没事找事。

写手也要制定文章规划的,掐指一算到了冬天......南北方比冷的反智商问题,这不就是个热点话题吗?不写等什么~

打个赌,现在10月份,前一阵子秋裤的话题,已经开始有这类反智话题出现了;

再等两个月,东北旅游旺季到来,各大公众号里这类反智文章得成群爆发.....


讲实话,这么编,坑不到北方人,国家供暖政策也不会因为写手编段子而改动。

被坑得最惨的,其实是南方游客。

每年一开始入冬,“南方游客顶着一身正气,去和大自然妈妈撕打”的段子,都是我们本地人的茶余饭后的小谈资(当然不是恶毒的那种,就是纯粹的开玩笑)。

朋友来哈尔滨玩的时候,就是典型案例,告诉他们多穿多穿多穿,就不偏不非不.......

结果一个个看到车窜的比哈士奇都快,嗷的一声又窜出来。因为他们没有在东北冬天停车的经历,不知道车子长期不发动以后,里面有多冷.......

有个朋友是导游,他说每年松花江边都有旅游大巴载着不少南方游客,

他们导游就跟亲妈劝孩子穿秋裤一样:

絮叨了无数遍,多穿点多穿点,

大部分游客还是面带微笑说着“南方人比北方人抗冻”。

然后就大规模的口嫌体正直,都是下车不到几分 钟,就回车里添衣服了。

亲眼所见,前年江边一群港着广东话的旅客欢呼着冲下车,奔着爬犁滑梯去了。

我妈看见都忍不住说:大人小孩都穿那么点,可别冻坏了孩子。

果然不到三分钟,一堆人又大呼小叫的跑回来了。

导游和司机在车里一面乐一面给人往车下递衣服:跟你们说多穿,你们不信。

还在仓买遇到过一群湖北大妈,十月末来哈尔滨,四处问在哪看雪的......

我和服务员都???

大妈们一看就是做了功课的,帽子都是加厚的,能盖住耳朵那种,还有过去的那种线织的大手套.....

看着都热。

阿姨,十月末.......你们来看雪是不成了,只能推荐你去太阳岛赏个秋了。

因为各地差异过大,有时候画面真的非常魔幻........

过年我和云南的同学开视频拜年。

我这面是真的穿着小睡衣叼着冰棍,他那面搂着大金毛缩在被窝里......

(他甚至舍不得把狗从被窝里放出来给我作揖拜年)

和我关系最好的贵州同学去松花江上玩,他很认真的用脚试探冰面,生怕漏下去.....

我江苏的同学最夸张,全程在江面上滑跪站不起来,后来坐在租来的小爬犁上,给我们拖了半里地........

还有上海同学嫌弃饺子的,最后一人吃了两盘蘑菇馅的,还没少蘸蒜和黄芥末.......

(酱骨也没少吃,都不用手套了,吸溜的滋滋响,我们还偷拍几张他啃骨头时露牙花的丑照)

现在工作忙,也没时间再聚了,现在想想那段时光,大家都非常欢乐。

跑题了.....

之前说那些广东游客还是带了衣服的,那些没带的,就得原地购物,

本来旅行时间就紧,还得花钱抽时间买衣物,

你是不是一定要在冰雪之间搞自拍呢?

是不是要把自己拍得美美的啊?

衣物是不是得精挑细选啊?

时间就这么没了.......

要是某个偏远景区,没地方卖衣物呢?

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还是车上待着吧。

下面这话有点难听啊,但是理是这么个理:

就说知乎这一个平台,“东北人劝南方朋友冬天来的时候多穿衣物”的信息,真的不少。

可大部分人都主动忽略。

就硬信,非要信自媒体编的段子。

那小编自己来没来过东北还是两回事呢。

你的智商给足了那些编故事的自媒体小编面子,

东北的大自然妈妈可不给你身体面子。

自己在家那边慢慢挑,仔细选,穿一件好看的加厚羽绒服再来不好吗?

不比你临时租公用的军大衣漂亮吗?

集美,你买一双厚底的靴子,在白皑皑的雪景里一站,显得腿直人瘦,长发一撩,随风飞扬,看着不飒吗,想拍丑都难。

.........

非要听自媒体的,以为有那一身“正气护体”。实际上你那套着装,暴露在东北的大自然面前,三分钟都撑不到,冻个通透以后,你就明白大自然的伟力了。

在大自然妈妈的无差别毒打之下,你,too weak,啥也不是~

每年在东北的各大景区,卖充电宝的,暖贴的,便携军大衣的........

这些商贩都得谢谢这些编故事的自媒体。

我都怀疑这是不是凑成一条产业链了.......

user avatar

下雪天和化雪天哪一种天气温度更高。肯定是化雪天。化雪再吸热,温度也在零上。

但为何总感觉化雪天更冷?

因为化雪天湿度大。

中部这边最冷的是雨夹雪。下雨天不太冷,下雪天不湿。雨夹雪的天,又冷,又湿,还要打伞。


当然,最关键的是暖气。

user avatar

因为东北人爱吹牛,把寒流全吹到珠三角了。

(?)

这届东北人不行啊。

user avatar

我觉得意思是同样的温度下南方会感觉比北方冷,不要这么上纲上线,有什么过不去的吗?而且说这种话一般是调侃,而且还不一定是南方人说,何必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网上流传的“南方比东北冷”的观点,其实是一个基于特定时间段、特定地区以及大众感受的主观判断,而并非科学事实。科学意义上的寒冷程度,主要取决于气温、湿度、风力以及日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流行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1. 概念上的混淆与误解 “冷”的定义多样化:.............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刀工位列”中为何少见三池典太光世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涉及对“刀工位列”的理解、历史评价的形成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一些偏差。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刀工位列”的性质与评判标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刀工位列”通常指的是什么。网上流传的刀工排名,尤其是在日本刀剑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来,以游戏主机为主题的网吧,其实在某些地方、某些时期是有出现过的,而且也有过一定的市场。但它们不如我们熟悉的、以PC为基础的网吧那样普及,甚至可以说相当小众。究其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得聊聊“网吧”这个概念本身是怎么形成的。最早的网吧,或者说“电脑出租房.............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为什么弹幕视频网站在全球范围内,就跟咱们中国和日本这两地最火。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得从文化、技术、用户习惯,还有一些历史的巧合说起。首先,得说说弹幕这玩意儿的“出身”。 弹幕,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日系动漫的痕迹。最早这股风刮起来,就是在日本的Niconico动画(ニコニ.............
  • 回答
    脏话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社会心理因素,绝非一句“低俗”就能概括的。而对于用脏话攻击和冒犯他人的行为,大众的态度也是五味杂陈,既有严厉谴责,也有无奈的理解,甚至还有一些人是乐于参与的。脏话的网络流行,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首先,情绪的宣泄和表达的便捷性。 网络世界提供了一个.............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关于流浪的蛤蟆为何尚未被冠以“白金作家”的头衔,这确实是很多关心他作品的读者心中的一个疑问。毕竟,单看他的作品积累、读者口碑和市场影响力,似乎都已经达到了那个级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白金作家”这个称号背后的含义,以及它在网络文学平台运作机制中的具体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
  • 回答
    最近在网络上,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社交媒体上,你可能经常会听到“无语子”和“绝绝子”这两个词。它们听起来有点儿奇怪,但其实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先说说“无语子”。这个词呀,听着是不是有点像是在说“这个人说的话太让人无语了”?没错,它主要就是用来形容一种非常无奈、哭笑不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的境地。当你.............
  • 回答
    关于网络流行语是否被禁止进入高考语文作文,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简单来说,网络流行语本身并没有被“一刀切”地禁止进入高考语文作文,但使用时需要非常谨慎,并且必须符合语境和文章整体风格。为什么这么说,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高考语文作文的核心目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知识测试,.............
  • 回答
    国内网络上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戏称为“五大流氓”,这个说法源于一种比较接地气、带点戏谑和调侃的语境,反映了网友们对这些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独特地位和影响力的认知。要理解这个称呼,咱们得从头捋一捋。一、 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及其特殊地位首先得明白,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六个主要机构之一,也是最具实权的一个.............
  • 回答
    网友对《白昼流星》故事没讲好的批评直指导演陈凯歌,而非编剧,这其中蕴含着电影创作的复杂性,以及观众对导演的期待和责任认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详细分析:一、 导演是电影的“灵魂”和最终的“决策者” 最终的艺术呈现者: 电影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视听作品,而导演是这个作品的最终决定者.............
  • 回答
    “流浪的蛤蟆”以及许多其他网络文学大神们,对监管政策持谨慎甚至不看好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反对”,而是对网络文学创作生态、自由表达以及作者自身权益的深层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创作自由与表达的边界: 网络文学的“野蛮生长”与“自由土壤”: 网络文学.............
  • 回答
    “我倒,你也网上冲浪啊”这个梗,说实话,最近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一些游戏社区、二次元讨论区,甚至是一些比较接地气的社交媒体上,都能看见它的影子。它最直接的表达就是那种 “哎呀,你怎么也在这儿?!” 的惊喜和一点点意外,但又带点“咱们都是自己人”的会心一笑。要说它怎么火起来的,还得从它的字面意思和.............
  • 回答
    关于“山东女人吃饭不上桌”的说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过时且不准确的刻板印象,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能代表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谣言或者被夸大的说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历史和文化背景: 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残留: 在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在一些相对保守的农村地区,存.............
  • 回答
    2019 年深圳孔雀计划新标准:新政背后折射的城市发展脉络关于 2019 年深圳孔雀计划的新标准,虽然网上流传的版本众多,但我们可以梳理出其中最核心、最受关注的一些变化,并深入探讨这些变化背后所反映的深圳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和人才引进策略。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孔雀计划”是什么。简单来说,这是深圳市政府.............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所谓“白军版《斯拉夫女人的告别》”,这确实是一个在讨论中颇为热门的话题,但其真实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否是某个特定时期“白军”群体真正广为传唱和创作出来的版本,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后人的一种追溯、改编乃至某种程度上的“创作”或“解读”。首先,我们.............
  • 回答
    .......
  • 回答
    想要判断你写的小说是否属于快节奏,并且找到改进的方向,我需要一些你的小说的具体内容。就像医生要看病人才知道怎么治一样,我也需要“望闻问切”一下你的作品。不过,别担心!即使没有你的具体内容,我也可以给你一套系统性的评估方法,让你自己来判断,并给出通用的改进建议。我们先来聊聊“快节奏”这个概念,然后我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