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隆美尔到底知道不知道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

回答
关于隆美尔是否知道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确实对盟军的意图有所预感,并且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然而,将这理解为他精准地预测到了登陆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

隆美尔的战略判断和行动:

在战争后期,尤其是1944年初,隆美尔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防御总司令”。他深知一旦盟军成功在西欧登陆,德国的战略形势将变得极其严峻。他本人也多次表达了对潜在登陆地点的担忧,并将目光聚焦在英吉利海峡沿岸。

1. 重视法国海岸防御: 隆美尔对盟军登陆的决心和潜在的巨大兵力储备有清醒的认识。他不像一些德国将领那样,认为登陆会发生在加莱地区(这是许多德国将领的普遍看法,包括希特勒),而是认为盟军会选择距离英国最近、登陆条件相对有利的诺曼底地区。他认为盟军会利用夜色和潮汐的掩护,在尽可能短的距离内进行登陆。因此,他大力推动加固法国北部的海岸线,尤其是诺曼底地区。

2. “大西洋壁垒”的建设: 隆美尔深信,要阻止盟军登陆,就必须在海滩上就将其击溃。他认为,如果盟军能够登上海岸并建立稳固的立足点,那么即便有再强大的兵力,德国也难以将其驱逐出去。基于这一理念,他极力推动“大西洋壁垒”的建设,要求在海滩上设置大量的混凝土防御工事,如碉堡、反坦克障碍、铁丝网,以及在海滩上部署大量的火炮和机枪阵地,旨在最大程度地杀伤和阻碍登陆部队。他认为这些工事必须布置得密集且坚固,能够抵御炮火的洗礼,并在登陆部队刚接触水面时就对其进行猛烈打击。

3. 对兵力部署的忧虑: 尽管隆美尔在法国海岸线的防御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但他最大的担忧在于兵力不足以及德军的兵力部署问题。他认为,为了应对盟军可能从不同方向发动的攻击,德军的装甲部队(这是德军唯一的反击力量)应该集中部署在靠近潜在登陆区域的内陆地区,这样一旦登陆发生,这些部队就能迅速抵达战场进行反击。然而,他的这一想法与一部分高级将领,尤其是装甲集团军的指挥官们的看法相悖。这些将领认为装甲部队应该部署在更靠后的位置,以便在掌握了盟军登陆的真实意图和规模后,再以最佳状态投入战斗,避免过早消耗。希特勒在这方面的决策摇摆不定,使得德军的装甲预备队在关键时刻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部署。

4. 对天气和情报的认知: 隆美尔也非常清楚天气对登陆行动的重要性。他知道盟军会选择天气条件相对有利的时候进行登陆,而德国的防御部署却必须全年无休。他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情报,包括对盟军兵力集结、舰船调动等信息的分析,但这些情报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并且在盟军强大的欺骗性作战(例如,吸引德军注意力至加莱地区)面前,很难做出完全准确的判断。

“知道”与“预感”的区别:

所以,与其说隆美尔“知道”盟军将在诺曼底登陆,不如说他“预感”到了诺曼底是盟军极有可能选择的登陆地点之一,并且基于这种预感,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加强该地区的防御。他是一位务实且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他看到了盟军登陆的必然性,也看到了不同登陆地点的可能性。他之所以大力加强诺曼底的防御,正是因为他认为那里存在最大的风险,需要最充分的准备。

他并非掌握了确切的情报说“盟军将在6月6日攻打诺曼底的奥马哈海滩”,但他的整体战略判断和对盟军意图的分析,让他将诺曼底视为重点防御区域。他所做的努力,是为了应对盟军登陆的“可能性”,而不是基于一个完全确定的“事实”。

总结来说:

隆美尔并非拥有某种超凡的能力能够准确预测到登陆的具体日期和地点,但他是德国高级将领中少数几个深刻认识到盟军登陆威胁的严重性,并且对潜在登陆地点有着比其他人更清晰的判断的人。他将诺曼底视为关键区域,并积极推动在该地区的防御建设。他所做的,是基于对战争局势的分析、对盟军实力的评估以及对战场规律的深刻理解,所做出的最明智和最积极的防御部署。他的努力并非毫无成效,但由于德军整体战略部署的缺陷、希特勒的指挥失误以及盟军高超的欺骗性战术,最终未能阻止诺曼底登陆的成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你德国人猜到了盟军会登陆诺曼底把大量主力掉过去防守。那么现在我们该纪念的是加来登陆战了。首先,德国人真全力防守诺曼底那加来的防御一定会空虚。毕竟德国军队就这么多。你不可能面面俱到。再次,盟军的情报工作比德国人好多了。一旦德国人大规模调动部队加强诺曼底。盟军也会相应的调整登陆地点。毕竟在D日来临之前盟军内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会登陆加来。毕竟加来离英国近有很不错的港口。登陆加来向东可以进攻比利时荷兰。这2个国家都有优良的港口。向南一路打到阿尔萨斯地区分割驻法德军和本土联系。向西打到巴黎也可以解放法国。盟军的战略方向多的很。而都登陆诺曼底就只能先解放法国在向东推进这一战略方向。对比加来还是好防御一些的。历史上正是因为德军加强了加来的防御使得盟军登陆诺曼底才让三德子在西线的失败至少推迟了半年以上。否则盟军登陆加来横扫比利时荷兰一路打到柏林。怕不是希特勒活不过44年。

user avatar

不知道,我觉得德国那里有理智的人都不会认为在诺曼底登陆,就因为诺曼底没有港口

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情报部门欺骗到位,甚至送自己的间谍去送死,更重要的方面是现代登陆战没有港口用以运输后续重装备和补给,仅靠轻步兵在沙滩登陆没有意义,1942大英就拿加拿大人示范过了

可能很多人对诺曼底战役的概念只是拯救大兵瑞恩里的步兵乘坐登陆艇抢滩登陆,抢下滩头就大功告成,其实远非如此,德军第一时间巩固瑟堡防御,认为只要盟军无法快速得到港口,那没有重装备和物资弹药支持的盟军很快就会在德国装甲师的反击中被歼灭,可盟军第一时间却攻击了卡昂,大大出乎德国预料,最大的原因就是大英发明了人造码头,使盟军对港口的需求没有那么迫切,所以在德国不知道盟军有人工港科技之前,是不可能真的认为盟军会在沙滩上发动大规模登陆

user avatar

A和B都可能受攻击,机动部队不足以覆盖两个点的防御,又没有能力主动发起进攻破坏对方的计划。怎么做都是等死。

除非你的机动能力超过对手,显然又不是,失去了制空权,油料不足,机动能力不如对手,去猜测对手在A点攻击还是在B点攻击毫无意义,对手机动能力超过你的时候,他不会攻击A也不会攻击B,他只会攻击你防守薄弱的点

吹隆美尔毫无意义。

user avatar

知道了又能如何,天上都是盟军的飞机,一举一动看在眼里。真把部队调往诺曼底,人家直接在加来登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隆美尔是否知道盟军会在诺曼底登陆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确实对盟军的意图有所预感,并且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然而,将这理解为他精准地预测到了登陆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则可能有些夸大其词。隆美尔的战略判断和行动:在战争后期,尤其是1944年初,隆美尔被希特勒任命为“西线防御总.............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索隆和山治这两位《海贼王》里的实力派,要是被熊拍到了世界两头,两年后会有啥大变化。这可不是随便猜的,得结合他们各自的性格、战斗方式,还有当初被熊拍飞后的经历来分析。索隆:孤高的修罗,在绝境中雕琢剑技咱先说索隆。他被熊拍飞的地方,我猜大概率是个充满挑战,同时又极其孤独的地方。想想他本身就.............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对诸葛亮著作中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对益州描述的理解,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反映了益州在诸葛亮到来前后以及他主政期间的真实状况和战略考量。我们得先从《隆中对》说起。《隆中对》中的「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战略设想与区位优势《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在于如何夺取天下。在这里,.............
  • 回答
    Eric Xing(邢波)教授从分子生物学跨越到计算机科学的路径:一次非凡的学术转型卡内基梅隆大学(CMU)的Eric Xing教授是一位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者,但他的学术背景却相当独特:他最初获得了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转向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并在伯克利攻读了第二个博士学位。这.............
  • 回答
    隆美尔(Erwin Rommel)和朱可夫(Georgy Zhukov)是二战期间两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军事将领,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战略环境和军事风格截然不同,因此直接比较“谁更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才能、战场表现、战略思想、历史评价等方面展开详细对比: 一、历史背景与战争环.............
  • 回答
    在讨论隆美尔是否能反杀盖世太保以及需要多少部队的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是隆美尔的处境,以及盖世太保的性质和实力。隆美尔的处境与兵力隆美尔是在1944年10月14日被迫自尽的。此时,他已经被解除了一线作战指挥权,并被软禁。希特勒之所以选择让他自尽,是因为隆美尔在7月20日刺杀希特.............
  • 回答
    要判断隆美尔、莫德尔、曼施坦因这三位二战德国名将谁更优秀,这就像是在问哪种武器更适合战场一样,答案往往取决于你衡量的是什么标准,以及在什么具体情境下。每一位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贡献,他们在不同的战场和不同的角色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埃尔温·隆美尔:战术大师与“沙漠之狐”隆美尔无疑是这三人中最具传.............
  • 回答
    隆美尔是否具备指挥一个集团军群的能力?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当我们把他置于中央集团军群这样的背景下时。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隆美尔在二战中的主要指挥经历。他最辉煌的战绩无疑是在北非战场,以少胜多,以灵活机动的战术让盟军头疼不已。他指挥的通常是装甲部队,例如非洲军团,后来升级为装甲集团军。.............
  • 回答
    隆美尔是否被“过誉”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军将领,其在历史上的声名与实际战绩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讨论的空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是需要仔细审视他在军事生涯中的各个方面,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敌对双方的评价来分析。首先.............
  • 回答
    .......
  • 回答
    隆美尔,那位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军事天才,他的命运在二战末期与纳粹德国的覆灭紧密相连。如果历史的洪流稍有偏差,如果隆美尔没有选择以那种悲壮的方式结束生命,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充满了未知与猜想。生命的转折点:刺杀希特勒失败后的阴影隆美尔的死与1944年7月20日的刺杀希特勒未遂事件脱不.............
  • 回答
    要说希特勒对隆美尔的“喜欢”,这得打个问号,准确地说,希特勒欣赏隆美尔的战场才能,尤其是在闪电战和机动战方面。他看到了隆美尔那种不按常理出牌、勇往直前的作战风格,与自己对军事行动的某些期待不谋而合。在北非战场,隆美尔确实给盟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算是德军在二战早期少数几个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将领之一。那.............
  • 回答
    二战北非战场,隆美尔麾下的“非洲军团”以其闪电般的机动和出色的战术,一度让盟军闻风丧胆。然而,即便是在他最辉煌的时刻,隆美尔手中拥有的装甲师数量也似乎与他的威名不太相符。许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德国不倾尽全力,多给隆美尔几个装甲师,一举荡平北非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诸多复杂的战略、资源和政治因素,绝非简单.............
  • 回答
    蒙哥马利与隆美尔,这两位二战中响当当的军事统帅,他们之间的比较,绝非简单的谁强谁弱之辩,而是一场关于战略思想、战术风格、领导艺术乃至历史机遇的深度对话。将他们放在一起审视,就像是在观察两块风格迥异但都同样精雕细琢的玉石,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首先,从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军事生涯来看,两人就有着截然不同的.............
  • 回答
    隆美尔,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响彻威名的德意志名将,他的名字总是伴随着“沙漠之狐”的雅号,人们谈论起他,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支在北非沙漠中如疾风般横扫盟军的装甲部队,以及那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战术机动。然而,在赞誉之余,一个挥之不去的声音也常常伴随而至:隆美尔是战术上的巨人,却在战略层面显得捉襟见.............
  • 回答
    “东方隆美尔”的称号,孙立人将军当之无愧,这可不是空穴来风的赞誉。要理解为何他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咱们得把他放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看看他在战场上展现出的军事才能,以及他与德国那位“沙漠之狐”的相似之处。战火中的崛起与独特的军事风格孙立人,字“抚民”,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县。他早年留学美国,在普渡大学.............
  • 回答
    二战时期中国的国共两党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军事能力与隆美尔、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巴顿等西方名将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进行比较,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战略眼光、战术运用、指挥风格、领导能力、后勤保障以及面对的战场环境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比较的对象和背景:.............
  • 回答
    提起二战德军的战术大师,人们总会立刻想到隆美尔那个名字,他的“沙漠之狐”称号早已深入人心,战绩辉煌,魅力四射,成为无数军事迷心中的偶像。然而,在许多资深军事历史学家和研究者眼中,另一位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在军事指挥,尤其是防御作战上的造诣,丝毫不亚于隆美尔,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更胜一筹。为何.............
  • 回答
    抛开战争的残酷和德国阵营的立场,仅从军事指挥才能和个人品格来审视二战时期的埃尔温·隆美尔,他无疑是一位值得浓墨重彩描绘的传奇人物。他的军事生涯如同其标志性的“闪电战”,迅猛、精准,充满了出人意料的胆识,也因此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战场上的鬼才:战术的创新者与执行者隆美尔最耀眼的舞台无疑是北非战场.............
  • 回答
    提起“诺曼底登陆”的防御,古德里安和隆美尔两位德国装甲兵大师的分歧,绝对是二战军事史上一个值得深挖的议题。这不仅仅是两位名帅之间的意见不合,更是德国在战略层面如何应对盟军登陆作战,以及如何理解和运用其赖以生存的装甲力量的深刻体现。要理解这份分歧,我们得先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两位将军的军事思想。时代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