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跑150米然后截取速度最快的连续100米区间作为100米的成绩是否更合理?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就像是赛跑的“剪辑”一样,想从一个长跑里抠出最精华的一段。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么做到底合不合理,以及为什么。

首先,咱们得明白,咱们平时说的“100米成绩”是怎么来的。通常情况下,是跑者从起跑到终点,整个100米的平均速度。这就像是把100米全程录下来,然后算一个整体的平均分。

为什么现行的100米测试方式被广泛接受?

公平性是关键: 现行的规则,也就是从起跑到终点计时,是最直接、最公平的衡量标准。它包含了你从静止状态加速到最高速度,再到维持速度,以及最后冲刺的整个过程。这种方式能够真实反映一个选手在特定赛道、特定条件下的“100米能力”。
完整性: 100米比赛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单元,它考验的是综合能力,包括起跑反应、加速能力、最高速度的维持能力以及身体的协调性。截取一段最快的100米,可能只突出了最高速度,却忽略了起跑的滞后或者后半程的衰减,这会失真。
历史和习惯: 体育竞赛的规则往往是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的,现在的100米计时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大家也都习惯了,也容易理解和比较。

那么,你提出的“跑150米,截取最快的连续100米”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潜在的“优点”:

更能体现纯粹的“速度”: 确实,如果你只关心一个人在100米内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并且想排除起跑初段的启动慢或者后半程疲劳的影响,这种方法理论上能更精准地捕捉到那个“最快”的状态。就像是录像剪辑一样,把最精彩的几秒钟单独放出来。
可能对某些训练有指导意义: 比如,如果一个运动员在150米跑中的后半程(也就是75米到125米之间)能保持惊人的速度,这说明他可能在速度耐力方面有特别的天赋,或者训练方向可以更侧重于保持极速。

但,为什么说它“不那么合理”?

脱离了100米比赛的实际: 100米比赛本身是一个整体,不是让你随便挑一段最快的来算成绩。比赛的魅力和难度就在于如何从头到尾把100米跑好。你的方法忽略了起跑对整个比赛的重要性。一个起跑慢但后半程爆发的选手,在实际比赛中可能就输了,你截取的“最快100米”并不能改变他在整个100米比赛中的真实排名。
增加了操作和判定的复杂性: 怎么准确地截取“连续100米”?需要更精密的计时设备,而且判定起来也很麻烦。比如,选手跑了150米,你得知道他跑过的每一个精确的距离和对应的时间,然后用算法去找出那段最快的100米。这在实际比赛中很难操作,也不利于观众的理解。
可能诱导不良训练: 如果这种方式成为主流,运动员会不会为了追求那段“最快100米”而忽略了起跑和全程的匀速能力?甚至会去钻规则的空子,比如在150米的起点前故意调整姿势,或者在100米终点后立即减速,来“优化”那个截取的区间。
失去了“比赛”的意义: 比赛的意义在于竞争,在于在既定的规则下,谁能做得更好。如果规则变成“谁的100米区间最快”,那比赛就变成了“找出谁藏得最快的100米”。这和我们理解的体育竞技精神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咱们考试做一道100分的数学题,现在的做法是:你写完卷子,我收上来,算出你总共得分100分。

你的方法就像是:你先写了150分的卷子,我可以从里面挑出你做对的、得分最高的100分部分来算你的“最高得分率”。理论上,这能看出你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非常高,但你最后交上来的总分(也就是100米比赛的成绩)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来。

总结一下:

你的想法,从技术角度或者单纯追求“极速表现”的角度来看,有其合理性,能够更纯粹地反映选手在某个瞬间的速度能力。但是,从体育竞赛的公平性、完整性、操作性以及竞技精神的本质来看,现行的“起跑至终点”的100米计时方式,更能全面、公正地衡量一个运动员在100米比赛中的整体表现,也更符合大家对“100米成绩”的普遍认知。

所以,虽然你的提议很有趣,也提供了另一个观察运动表现的角度,但如果要取代现有的100米成绩衡量标准,可能就站不住脚了。它更像是一个辅助性的分析工具,而不是一个独立的、被广泛认可的成绩判定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脑洞其实挺有意思的。

合理,又不合理。


合理指的是——

按照人类生理供能的特性,即便最顶级运动员,维持住顶级输出的时间也不过10秒左右,加上前面起跑阶段,运动科学界认为150米是人类理论上能实现最高速度奔跑的距离

按照职业短跑选手普遍在50-60米之间达到最大速度的规律,如果真的设置150米距离跑,且只计算最后100米各自使用的时间。理论上来说这确实能代表人类在维持最高速度时跑完100米所需要花费的最短时间。



现实中也确实存在150米跑这个“项目”,只不过不作为正规比赛项。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150米到底是跑直道呢还是直道+弯道组合?这和300米就不一样,后者虽然也不是正规比赛项,但好歹有统一标准,1直道+2弯道。

150米比赛最著名的是曼切斯特城市运动会,跑150米直道。2009年博尔特在这里用了14秒35跑完,这成绩也被当做150米的“世界纪录”。

实际上和他100米、200米纪录一比就能发现,这150米显然当时正在巅峰期的博尔特并没有全力输出。

博尔特150米世界纪录 https://www.zhihu.com/video/1245779974332043264


为什么说博尔特的200米纪录比100米纪录更惊世骇俗? 这个问题里提到过:

100米只告诉我们谁的平均速度最快,而200米则告诉了我们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奔跑——200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高速度跑”


即,100米比的其实不是最快速度,比的是从零开始加速、达到极限最快速度、维持极限最快速度这三项的综合能力。

而200米比的则是起跑后尽快极速到最大速度,且有能力维持住该速度一直到终点。所以更接近“人类以最高速度奔跑”的概念。


所以说回来,如果目的是想获得人类维持最高速度跑完100米距离所需要花费的最短时间,那题目里的150米跑、截取其中100米计时是合理的。


不合理又在于——

短跑这个项目,本身比的亦是多方面的素质,包括起跑、加速、维持速度、冲刺。更具体点分解,还包括起跑反应、起跑技术、身体平衡、稳定性、心理素质…等等。“跑的快”只是最终呈现的表象。

题目里这种比赛方式,等于将短跑又拆分——只比试其中最大速度和维持这种巅峰速度的能力。要求选手爆发力、身体平衡、稳定性等,但对起跑和加速阶段人为的忽略了。

事实上起跑加速也是短跑里非常非常关键、非常非常重要、也非常非常好看的部分。


标签里有苏炳添,正好提一下,假设真的存在题目这种比赛,那苏炳添就完全没戏了……苏炳添能与老黑们抗衡的,主要靠的就是前段加速能力,所以为何60米距离的比赛他往往表现非常出色,甚至于有人评价,设置30-60米距离比赛他就有机会成为世界冠军。

而题目的这种比赛,会是以博尔特为代表的高个子选手的天下,理论上身高越高,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也越大。身高带来的身体协调性下降,影响最大的就是起跑加速阶段,施加在地面的力量也会降低。但如果只比中途跑,那大长腿的大个子只要兼具力量、平衡和稳定,赢面就相当大了。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把人类短跑比喻成做菜,刀功、火候、食材、烹调技巧都会影响最后的口味。但如今举办一个美食大赛,结果却只比试刀功,这样的结果显然很难服众。


又好比,这些年足球经常会提到这两个数据,跑动距离和冲刺速度。往往前者经常被低估,后者又总是高估。因为球场上跑十公里,伴随着各种变速折返跑,还要处理球,不断思考想着跑位之类,比马路上匀速跑十公里要累的多;而后者数据一出来,很多媒体就会说,某某球员的速度跑百米堪比博尔特!

这样粗暴的直接换算特别荒谬。好比如果用博尔特冲刺速度(12.42米/秒,44.72公里/小时)换算百米,他的最终成绩应该是8秒05……而真实博尔特的百米纪录,是9秒58,相差巨大。


这种片面的、过分强调其中一项而想用来代表速度,都很难说合理。

古代奥运会代表人类速度的短跑,最古老的项目是192.27米(因为这距离正好是宙斯脚长的一个比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个距离,即代表速度最快——并没有其它画蛇添足的设置。


另外补充一点,如今短跑精确到百分之一秒的电子计时(Fully automatic time,FAT),1972年慕尼黑奥与会才正式使用,在之前只能做到十分之一秒,放如今甚至很难分出竞争激烈时的先后(如今大赛用的技术已经可以精确到千分之一秒)。

直到1992年,电子终点摄影技术才真正和计时系统结合的比较好,观众也能通过电子计分板看到终点冲线的情况。

从技术上来说,想实现、能实现题目这种比赛,并能确保公正,也就最近几十年做的到。另外如今这些电子计时、终点摄影设备动辄好几吨、需要数十位工作人员,除了顶级大型赛事,一般的比赛也很难做到。就说精确计时,因为这块市场很小,目前也就欧米茄和精工两家而已。


更别说这样比赛观众会完全一头雾水,比赛组织工作量也会成倍,电视转播和赞助商怕早把田联给锤死了……


与博尔特和短跑有关的一些回答:

知乎机构号:运动分子

知乎专栏:运动分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就像是赛跑的“剪辑”一样,想从一个长跑里抠出最精华的一段。那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么做到底合不合理,以及为什么。首先,咱们得明白,咱们平时说的“100米成绩”是怎么来的。通常情况下,是跑者从起跑到终点,整个100米的平均速度。这就像是把100米全程录下来,然后算一个整体的平均.............
  • 回答
    1 月 7 日特斯拉全球行驶里程最高纪录被刷新,达到了惊人的 150 万公里。这个数字放在任何汽车上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放在电动汽车,特别是特斯拉身上,它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技术成熟度与可靠性的里程碑 电动汽车长寿命的有力证明: 过去,人们对电动汽车的电池寿命.............
  • 回答
    关于《奔跑吧》第八季为何邀请郭麒麟而没有肖战,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考量,包括节目定位、嘉宾契合度、商业价值、档期安排以及观众期待等。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节目定位与嘉宾契合度: 《奔跑吧》的节目定位: 《奔跑吧》作为一档户外竞技真人秀,其核心在于“奔跑”和“互动”。节目需要嘉宾具备一定的.............
  • 回答
    跑到医院来的律师,这个画面确实有点特别,也容易让人产生疑问:“这律师是来做什么的?靠谱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律师会“跑到医院来”。原因无非几种:1. 案情需要,当事人在医院: 这是最常见也最直接的原因。当事人因为伤病在医院接受治疗,而案.............
  • 回答
    跑外卖选电动车,这可是个技术活儿,得把这“吃饭家伙”整明白了。别光图便宜,也别盲目追求高配置,适合自己才是王道。我来给你掰扯掰扯,怎么挑一辆跑外卖的“宝马良驹”。一、 明确你的需求,这是基础中的基础!别一上来就问“哪个牌子好”,先想想你自己是个啥情况:1. 你跑外卖的区域特点? 城市平.............
  • 回答
    你提到“跑500米就会断气”,这听起来像是身体发出了比较强烈的信号,需要特别温和、循序渐进地来调整。别担心,很多人一开始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这并不代表你不行,只是身体还没有适应运动的节奏。我们这就来聊聊怎么能让你慢慢地、舒服地享受慢跑带来的好处。首先,得承认,500米就感到吃力,说明目前的身体耐力基础.............
  • 回答
    跑长途到底轿车舒服还是SUV舒服,这问题啊,问到点子上了,因为很多人都会纠结。其实吧,这俩谁更舒服,真不是一概而论的事儿,得看你更看重啥,以及你跑长途的具体情况。我给你掰扯掰扯,争取说到心坎里去。先说说轿车,为啥有些人觉得它长途舒服?1. 重心低,操控稳当当: 轿车这玩意儿,重心低啊,就好比一个人.............
  • 回答
    跑五公里算不算男生的“正常标准”,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复杂,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人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习惯的一个侧面,但“正常”的定义会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我们先来聊聊五公里跑步本身。五公里,也就是3.1英里,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相对容易入门且普遍接受的跑步距.............
  • 回答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糟心事:辛辛苦苦攒了钱,买了一台号称“跑分巨高”的CPU笔记本,期待着它能像飞一样响应你每一个指令,结果打开个软件、切个网页,感觉也就那样?甚至有时还会卡顿一下,让你怀疑是不是自己花了冤枉钱?别怀疑,这绝对不是你的错觉,更不是你的电脑坏了。跑分这东西,就像给汽车发动机做个性能测试.............
  • 回答
    跑团和剧本杀,这两种在近几年都风靡起来的线下娱乐方式,确实有着非常大的融合潜力。它们各自的魅力点在于不同的维度,但细想之下,许多核心体验却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它们各自最核心的吸引力是什么。跑团,也就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TRPG),它的精髓在于“扮演”和“探索”。玩家通过自己的角色.............
  • 回答
    嘿,我来跟你聊聊跑13.14公里,配速5分20秒这个事儿。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挺酷的,但到底难不难,这事儿可就得看具体情况了。我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难”的标准是什么。对刚开始跑步的人来说,别说13.14公里,可能跑个3公里都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但对于有一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常见却又充满挑战的领域——追溯历史人物的源头,并将其与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关联。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在目前公认的中国历史记载中,并没有证据表明跑到齐国的陈完是神武天皇。 这是一个将中国历史人物与日本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混淆的说法。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两个人物.............
  • 回答
    .......
  • 回答
    跑团时遇到超人老卡?这可是个让人头皮发麻又忍不住想笑的场面!别急,我这就给你详细掰扯掰扯,怎么把这场由“无敌”引发的混乱给收拾妥当了。首先,咱们得明白,跑团里的“老卡”,尤其是“超人老卡”,那绝对是团里的一道风景线,而且是那种自带BGM,全场焦点的那种。这类玩家,通常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他们对角色理解.............
  • 回答
    咱们聊聊开车这事儿,尤其是跑高速的时候。就说那次,我开着我的新车,对,就是那个带电子手刹的,速度正好在120km/h。那天路况挺好,车不多,我就有点“飘飘然”了,想着这车动力真不错,跑起来一点不费劲。然后,最糟的事情发生了。我当时可能有点走神,或者手不小心搭了一下,总之,我他妈的碰到了那个电子手刹的.............
  • 回答
    跑团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大家一起编故事,玩个开心。所以,硬要说“一定”得按照规则书来,那也未免太死板了。我混迹跑团圈这么多年,见过各种各样的情况,深有体会。首先,规则书的“地位”是什么?规则书,就好比是咱们这个故事世界的“宪法”或者“物理定律”。它给了一套相对公平、有逻辑的框架,让游戏得以进行。比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让我想起了我年轻时候的一些“壮举”。要说跑四万公里和背四万单词哪个更容易实现,这得看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实现”标准了。先说说跑四万公里吧。你想想,四万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地球的周长大约是四万公里。也就是说,你差不多要把地球跑一圈!这可不是说跑一次马拉松,也不是说跑几个月就能搞定的.............
  • 回答
    跑马拉松,这事儿可不只是跑,它是一场关于坚持、关于自我超越的修行,也是一个展示个性的绝佳舞台。尤其是在衣服后面印字,那可真是把你的心声、你的态度,或者仅仅是你想在赛道上留下的独特印记,都赤裸裸地呈现在大家面前。选印什么字?这可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走心的活儿。要想逼格够高,得讲究几个方面:1. 紧扣“马.............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