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荷兰和中国的人口密度差不多,为什么荷兰的没有出现人均用地紧张?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荷兰和中国虽然人口密度相近,但荷兰在“人均用地紧张”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却大不相同。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政策、文化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核心差异:土地的性质和可用性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荷兰:人工填海造陆的先驱和大师。 荷兰国土面积的很大一部分(约18%)是人工填海造陆的“围海造田”(polder)。这意味着荷兰人将本来不宜居住的海洋、湖泊变成了可耕种和居住的土地。他们拥有悠久的围海造田历史和先进的技术,能够有效地控制洪水、排水并使土地适宜耕种和居住。 这种主动创造土地的能力,使得荷兰的可用土地面积比其自然国土面积大得多。 即使人口密度高,由于土地的总量在不断增加(或者说被有效利用的土地总量很高),人均可用土地的压力相对较小。
中国:自然地理的限制和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但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大量国土是山地、高原、沙漠、丘陵等地形,这些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开发和居住。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庞大,但 真正适合大规模农业和城市发展的土地集中在东部平原和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密度本就极高。 因此,中国在增加土地供给方面的能力远不如荷兰,面临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宜居土地。

2. 土地利用效率和精细化程度

荷兰:极致的土地利用效率和多功能性。 荷兰在土地利用的精细化和效率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高密度城市规划和垂直发展: 荷兰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鼓励高密度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中心。他们善于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多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和公共设施。
农业土地的超高效利用: 荷兰的农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之一,尽管国土面积小,却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这得益于:
温室农业: 大量使用高科技温室,能够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养分,极大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几乎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
集约化耕作: 精确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产量。
垂直农场和城市农业: 虽然目前规模尚小,但也在探索更多创新性的种植方式。
混合功能区域: 荷兰的土地规划往往将居住、商业、娱乐、甚至部分农业功能有机结合,减少了不必要的通勤和对更大土地的需求。
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粗放利用和转型。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迅猛。虽然城市建设速度惊人,但也存在一些土地利用粗放的现象,例如:
低密度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许多城市扩张速度快,但规划可能不够精细,导致城市边缘出现低密度、分散的开发模式,占用大量土地。
工业用地占比高: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工业用地占比较高,而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并不总是伴随着同等程度的土地使用率提升。
耕地保护的压力: 尽管中国在保护耕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仍然对耕地构成威胁。
转型升级: 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大力推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鼓励城市更新、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工业用地效率等。

3. 人口结构和分布

荷兰:相对均衡的人口分布(受限于围海造田的区域)。 尽管人口密度高,但荷兰的人口分布相对集中在沿海的低地地区(这也是由于围海造田的成功)。城市之间联系紧密,公共交通发达,降低了对个人用车和占地修建公路的需求。
中国:极度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呈现“胡焕庸线”的显著特征,即东南部地区人口高度密集,而西北部地区人口稀疏。这导致东南部地区的 实际人口密度远高于平均水平,而中国平均人口密度掩盖了这种局部极度的土地稀缺。

4. 基础设施和交通

荷兰:发达的公共交通和高效的物流系统。 荷兰拥有非常发达的铁路、公路和自行车道网络。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了对私家车的需求,从而减少了对停车场和道路的占地需求。良好的水运系统也大大降低了货运成本和对陆路交通的压力。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巨额投入,但也面临压力。 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大,高铁、高速公路网络非常发达。然而,巨大的汽车保有量和持续增长的交通需求,仍然对城市用地提出了挑战,例如大量停车场、高架桥、立交桥等占用了不少城市空间。

5. 经济结构和产业导向

荷兰: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发达。 荷兰经济高度依赖服务业、贸易、高科技农业和物流。这些产业对土地的需求相对较低,更多依赖于人才、技术和信息。
中国:制造业占比较高,但正在转型。 尽管中国服务业占比也在不断提高,但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传统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需要较大的厂房和占地面积。

6. 规划和政策

荷兰:长期、前瞻性的土地规划和严格的土地利用管理。 荷兰的土地利用规划非常精细且具有长远性,政府对土地的用途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批。他们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这促使他们在规划中更加注重土地的集约利用。
中国:快速发展中的政策调整。 中国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快速的变化和调整,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到现在的强调节约集约利用。虽然政策在不断完善,但要完全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和社会需求仍然是一个挑战。

7. 文化和生活方式

荷兰:紧凑生活和自行车文化。 荷兰人习惯于紧凑的生活空间,城市密度高,且对自行车出行有极高的接受度。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偏好,使得他们更能适应高密度环境。
中国:部分地区对“大”和“宽敞”的偏好。 虽然也在变化,但中国一些城市规划和居民的居住偏好中,可能存在对相对低密度住宅和宽敞空间的追求,这会增加人均用地需求。

总结一下,荷兰“人均用地紧张”问题不突出的主要原因是:

强大的主动造地能力: 围海造田是关键。
极致的土地利用效率: 无论是在城市规划还是农业生产上,都追求精细化和集约化。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交通: 减少对汽车占地的依赖。
经济结构以服务业和知识经济为主: 对土地的需求相对较低。
长远且严格的土地规划政策: 引导集约利用。

而中国虽然平均人口密度与荷兰相近,但面临的是更为严峻的 自然土地资源的限制,以及在快速发展中需要 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规划和引导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对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提高,未来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也会有更大的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国农村都是别墅,你又不肯去住。

user avatar

明明就有河南居民 @JJYYBB 告诉大家荷兰的真实情况,还是有一群人想当然地扯这些王八犊子。

真实情况是,按照目前的国情,其实大城市临近乡村的别墅并不贵。

问题是,很多人又想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又还想住进别墅有天有地。

还扯什么土地供应政策让我们住不起别墅。

这样说吧,一个每天到城市里通勤时间1小时以内的别墅,就算没有土地财政,没有李嘉诚也不是屌丝们住得起的。

很多人认为现在的房价不是市场因素造成的,其实完全扯淡。

没有政府平抑房价,地方上有千万以上闲钱没地方花的土豪多了去了,如果不是各种限制不准他们在北京买房,在这帮土豪面前,京城年薪50万左右的屌丝连房子边都碰不到。

这个概念放到各省会,市区,县城,乡镇一样适用。

之前我是打算回武汉买一套的,问了一圈,又是要社保,又是要各种证明,我算了算要么风险太大,要么成本太高也只得作罢。

大城市的房奴们该知足了,在你的房子周围,多的是愿意出更高价住你鸽笼的人。

user avatar

感觉楼主一定是受了片面的误导。 我在荷兰留学,我所看到的是,荷兰人大部分人住的都是类似公寓式的住宅,别墅区很少,公寓式住宅却随处可见。

为什么说是公寓式住宅?就我所求学的城市为例,这是一个小城,人口密度不高。城中心聚集的大都是荷兰白人,房屋样式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欧式风格,楼层一般是三层左右,外貌喜人,但建筑都非常密集;城市另一侧是外来移民聚集区,尤其是土耳其穆斯林居多,他们所居住的房屋就是明显的公寓式住房,楼层很高,房型也很统一,非常像我们国内的学生宿舍,对我而言看着丝毫没有家的感觉。

至于你所提到的别墅,确实有,但很少,在城市郊区可以看到,但那更像是由乡村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生活水平决定的。在城市里别墅很稀少,倒是经常会见到一户人家独占二层小楼,但面积也不大,而且没有庭院。

ps:荷兰房子很难买的,一次出售十几套住房,可能会有几百人来看房,荷兰土地面积不像澳洲,根本不具备大规模建造别墅的条件。

这是从我所住的地方拍摄的隔壁小区,基本就是典型的荷兰住房,属于市区,每个门代表一户人家。而且阳台在荷兰不多见,大部分住房是没有阳台的。

user avatar

所以说大部分键盘侠缺少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

住别墅还是高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居住密度,也就是容积率。为什么会有城市?因为城市资源集中,大家都想往集中的地方跑,这地自然就稀缺。

你想去北京住,是想去一个叫北京的地方住呢?还是想去一个集中了全国资源的地方住呢?要判断其实很简单,我们把河北某个农村改名叫北京,其他一切不变,你会去住吗?

我们说土地短缺,其实是一句省略句,短缺的是聚集了资源的土地,如果不考虑资源,那么土地并不短缺,因为还要大片未建成区域。问题是没有人愿意去边缘地带居住,所有人都希望在中心地带居住。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要在尽量靠近中心点的有限空间内安置更多的人,只要你无法变出空间来,那就只能通过压缩平面空间和垂直空间来解决。前者就是不断往外环发展,后者就是楼越修越高。

既然是数学问题,那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例外。既然没有例外,那本就不应该有这种问题出现。无论是题主还是下面那一大群莫名吆喝的人,你们谁能解决这个空间问题,给所有人一个既靠近资源中心,又能独霸一大块地的方案?我说全世界的大城市,没有一个办得到。

要办到这一点,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牺牲资源,大家别靠近中心地段了,广大农村土地不值钱。事实上绝大部分别墅都是这样修的。第二种办法就是,去中心化,不要大城市了,都搞成小城市。这条路就算要搞,那也不是现在搞,先成为高等发达国家,能去剥削别国之后再说吧。

user avatar

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我们需要土地财政,现在实际是在玩饥饿营销。实际上中国平原地带完全能实现家家户户住别墅的目标。无论哪个国家,人口都集中在平原上,欧美日的居民区更是如此。

下面将从人口和居住面积方面来探讨为什么中国实际上能实现欧美日式的生活方式。

下面分别是欧美日常见的独栋户型

东京(占地140平米)
北海道(占地260平米)
慕尼黑(占地400平米)
巴黎(占地400平米)
伦敦(占地150平米)
洛杉矶(占地600平米)

除此之外,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美国差不多,500平米以上的独栋很普遍。能看出来德法一个级别,日英一个级别,但是都比美国小很多。

我们野心小一点,能实现家家户户住300平,介于日英和德法之间,勉强有个后院泳池就满足了。实际上中国平原地区农村房屋也大致就是这个大小。

河南农村
山东农村
山西农村
上海农村

等等。此外东北农村能达到600平米

如果按每户300平米的占地面积+50平米的道路用地算,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即便都是三口之家,全部住别墅,总共需要的土地面积是1165km²。如果按照面积工商业区:居住区:农业区 = 1:4:5的极大值算,总共需要的面积也只有不到3000km²。这样算下来,这个城市的人口密度为3333人/km²。

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人口在平原上的密度在4000以下是可以实现家家户户住别墅的。

这是中国人口密度图

乍一看中国密度最高的就是华北平原,达到600以上甚至800,然后想当然觉得这么大的人口密度是不可能实现家家户户住别墅的生活方式。其实这样的判断忽略了华北平原每个城市巨大的辖区和平原。实际上华北平原城市完全能在当前辖区内实现家家户户住别墅的目标。

这是华北平原的卫星图

以下是华北平原一些城市人口和平原面积比例,红圈是辖区,白圈是平原

  • 北京市 - 2154万/6000km²,密度为3590人/km²
  • 唐山市 - 793万人/8300km²,密度为955人/km²
  • 天津市 - 1560万人/9800km²,密度为1591人/km²
  • 保定市 - 1169万人/1万2km²,密度为974人/km²
  • 石家庄 - 1092万人/8500km²,密度1284人/km²
  • 沧州市 - 758万人/1万3km²,密度为583人/km²
  • 衡水市 - 446万人/8800km²,密度506人/km²
  • 邯郸市 - 952万人/1万km²,密度为952人/km²
  • 邢台市 - 737万人/9796km²,密度为752人/km²
  • 安阳市 - 592万人/5300km²,密度1116人/km²
  • 滨州市 - 392万人/8000km²,密度490人/km²

就不一一列举了,从燕山到淮河,中间的一大片城市,平原人口密度都在450~4000人/km²,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北京3590人/km²。实际上华北平原人口密度并不算大,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华北平原的农村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家家户户住别墅的目标,而且普遍在300平以上,一个个村庄如果按人口算,在美国都能成一个小镇了。如果能把这些分散的村庄集中在郊区,剩下的耕地由农场主家庭承担,几乎就是欧美日式生活方式了。

华北平原农村

除了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山西盆地、河套平原也差不多是一样的形态,平原人口密度不会超过2500人/km²

关中平原
山西盆地
河套平原

更不用说东北平原了,比如

  • 沈阳市 - 831万人/1万2km²,密度692人/km²
  • 长春市 - 800万人/2万km²,密度400人/km²

北方的平原之所以人口密度并不高,是因为北方农作物一年一熟,在改革开放引入化肥和石油农业以前,能供养的人口有限。而南方一年二熟甚至三熟,同样面积耕地能供养的人口更多,而且考虑到北方人饭量比南方人大,另外南方丘陵山地要比北方多的多,所以南方平原人口密度是远远高于北方的。体现在生活方式上就是南方很少有北方这样的村庄,而是分散在山丘间

湖南农村
四川盆地

即便也是平原,南方平原地带由于水网和稻田耕种的特点,地块往往不是很集中和规整

长三角农村

另外南方丘陵山地太多,能用来建别墅的地方太少。现在南北方人口大致相等,而中国前四大平原有三个都在北方(东北平原35万km²、华北平原30万km²、汾渭平原7万km²),南方只有长江中下游平原20万km²,所以相比之下南方确实比较难实现家家户户都住别墅。尤其是西南地区和东南地区,地无三尺平,唯有成都平原算是比较大块的平原。

下面是中国的部分卫星图

红线是南北方气候的地理分界线。红线以北以旱田为主,多平原;红线以南以水田为主,多山地。蓝线是北方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蓝线以北畜牧业为主,蓝线以南农业为主。绿线是南方农业和种植业的分界线,绿线以北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绿线以南以种植经济作物如热带水果为主。

红线和蓝线之间的东北、华北、关中地区以及红线以南的江汉平原、成都平原实际上是能够实现家家户户别墅的生活方式的,而不需要建那么多高层居民楼。红线以南迫于丘陵密布的客观条件,确实不得不建高层居民楼。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user avatar
尼德兰工商业发达。尼德兰是西欧最大的河流——莱茵河的入海口,这里中世纪以来就是北欧的贸易中转基地。因此在14世纪就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了。在大航海时代,尼德兰利用自身的优势做起了转手贸易,逐渐成为了欧洲的金融、航运中心。

你看我就不夹私货。

低地国家,既不搞工业,也不搞农业,主要是贸易、物流、金融。

中国如果也是同样的既不搞工业,也不搞农业,大家都是从事贸易、物流、金融。

那么土地有的是。

把庄稼地全推了,把工厂全平了,可劲修别墅,一人一幢都可以。

根据2019最新发布的泰晤士世界名校排名,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伊拉斯姆斯大学等都排在了前70,这些名校学者云集,教育质量过关,所以荷兰的教育质量毋庸置疑,在全世界也是佼佼者。

尼德兰人民文化程度高,经济上得益于欧盟的互补性,只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行业就可以了。

中国要农业、畜牧业满足国内人民需求,工业上要全产业链,还要保持物种多样性,气候上的多样性,还有无法居住的沙漠戈壁地区,盐碱地区等等。

还有巨大的国防压力,我们的士兵都有200多万。还有各类军事基地。

这些要占据多大的国土面积?

单从人口密度这一个方面来考虑居住问题?

事实上,中国也有一平方公里只有几个人的地方,比如说塔克拉玛干,那里随便建别墅。

这就是个专门装私货的问题,要么散了,要么割了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