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房价跌了,炒房客不值得同情?

回答
关于“房价跌了,炒房客是否值得同情”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经济、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炒房客”的定义以及他们的行为。

炒房客 (Flippers/Speculators): 通常指那些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自住,而是通过短期或中期买卖房屋以期获利的人。他们可能利用信息差、资金优势、贷款杠杆等手段,在房价上涨时购入房产,在价格更高时卖出。他们的目标是资本增值,而非居住需求。

然后,我们可以分析房价下跌时,炒房客可能面临的困境:

1. 资金损失: 这是最直接的后果。房价下跌意味着他们持有的房产价值缩水,如果他们急需出售,可能会亏本出售,或者无法回笼当初的投资本金和相关的交易成本(税费、中介费等)。
2. 贷款压力: 很多炒房客会利用贷款来放大投资收益。房价下跌可能导致房产价值低于贷款余额,即“负资产”。银行可能会要求追加保证金,或者在房贷到期时不愿意再次贷款,导致其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房屋被银行收回拍卖。
3. 机会成本: 投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无法用于其他可能带来收益的投资,而现在这些资金被套牢,错失了其他投资机会。
4. 心理压力: 投资失败带来的焦虑、压力、甚至债务问题会对个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5. 行业联动: 房地产市场作为支柱产业,其下行往往会带动建筑、建材、装修、家居等一系列相关行业的衰退,影响到更广泛的就业和经济活动。炒房客虽然是其中的一环,但他们的困境也是经济下行的局部反映。

接着,我们来探讨为什么许多人认为“炒房客不值得同情”:

1. “逐利”的本质,忽视了社会责任: 炒房客的动机是纯粹的利润。他们囤积房产,往往会推高房价,挤压了刚需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者的购房能力,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在他们赚钱时,很多人享受了资本增值带来的红利,但当房价下跌时,他们获得的损失被许多人视为“咎由自取”。
2. 加剧了房地产泡沫: 炒房行为是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和泡沫化的重要推手之一。当整个市场因为过度投机而变得不稳定,最终破裂时,整个社会都可能为此付出代价。炒房客在泡沫中的获利行为被视为加剧了这种风险。
3. “损人利己”的道德判断: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看,炒房客的盈利往往是以牺牲其他人的住房需求为代价的。他们可能通过囤积居奇、捂盘惜售等手段来操纵市场价格,这在道德上受到很多人的谴责。
4. 社会资源被不合理占用: 房地产不仅仅是金融产品,它也承载了居住和城市发展的功能。炒房客将大量的社会资源(资金、土地、建材)投入到非生产性或低效率的资产上,这被认为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阻碍了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
5. 不应为投机行为买单: 很多人的观点是,市场有涨有跌,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炒房客作为理性的经济参与者,应该为自己的投资决策负责。他们享受了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就应该承担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社会不应为他们的投机失误买单。
6. “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社会观感: 房价的上涨往往让已经拥有房产的人(包括很多炒房客)财富大幅增长,而对于没有房产的人来说,则越来越难以负担,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当房价下跌时,这种财富效应的反转,在很多人看来是“泡沫挤出”,是社会“纠偏”的过程,而非需要同情。

进一步的分析和辩证:

投机与投资的界限模糊: 现实中,纯粹的“炒房客”和进行“投资”性购房(例如,为了长期持有出租,或者购买自住房)的人群界限并不总是清晰的。一些在房价下跌时受损的购房者,可能最初的意图并非纯粹投机。但通常我们讨论的“炒房客”,更侧重于短期获利目的。
“人”的因素: 尽管行为可能不被同情,但作为个体,他们可能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家庭、有负债。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没有人希望看到任何人陷入困境。然而,这种同情是否应该超越对他们行为本身(对社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评判,是一个关键问题。
政府调控的角色: 政府的房地产政策(如限购、限贷、税收等)往往是为了稳定市场、抑制过热的投机行为。当政府推出这些政策时,本身就带有“抑制”炒房的意图。房价下跌,在一定程度上是政策调控的效果体现,也是市场出清的结果。

总结来说,关于“房价跌了,炒房客不值得同情”这一观点,核心的理由在于:

他们的获利行为往往被视为加剧了社会不公和房地产泡沫。
他们以“逐利”为首要目标,而非社会福祉。
他们应为自己的投机行为承担风险和后果。

因此,当房价下跌导致他们遭受损失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市场经济的自然调节,是他们投机行为的必然结果,而非值得同情的可怜人。他们将这种损失视为“自食其果”,而非社会需要救济的弱势群体。

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具体情况下,某些个体炒房客可能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如被欺骗、资金链断裂引发的社会风险等)需要一定的关注,但这通常是针对具体个案,而不是对“炒房客”这一群体普遍的同情。大部分的论调还是基于对他们群体行为的社会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房价跌了,并不是只有炒房客才会倒霉,而是所有人都要一起承担损失。

你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的含义是什么?普通人的用处是什么?为什么地球本是一个自然的天体,却被人类分出一块块来,把每个人都圈在一小块地盘上,要承认自己的国籍,要拥戴自己的政府?这就是你作为普通人所必须具有的义务,当一个群体的背锅侠,做这个群体的炮灰。国家盖好的房子未必便有你的居所,但是盖房子的成本是一定需要你来分担的,政府制定了许多条款,未必会有哪个条款能够惠泽到你这个普通人的身上,但这些条款生效背后的付出,一定是需要你的汗水和热量去做功的。

房价跌了,财富湮灭消失不见,你以为亏的仅仅是炒房客的资金?这个社会的总财富聚集在他们少数人的手里,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这些财富耗散之后,最终还是要分摊到每个人身上来计算的,享受财富的是少数人,但面对做功的苦痛时,是所有这个圈子里的底层来均摊的,每个人都分担一点痛苦,就没那么痛苦了,他们转嫁完之后可以继续寻找下一个快乐的游戏,然后坐等所有底层的人将这痛苦慢慢消化完毕,开启下一个轮回。

user avatar

有一个儿媳,把自己的婆婆给举报了,发动了一场女人之间的战争。

举报内容也很吓人,直接就上了各大新闻的头条。

儿媳@刘银月676878 声称婆婆为银行员工,常年吃空饷,而且家里有8套房,9间商铺,4辆车,吃穿用度全部是名牌,涉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

银行自查,说婆婆没问题,连空饷这事都没有,于是舆论矛头又指向了公公。

一场非常八卦的狗血剧,就此展开。

但我并不是娱乐八卦博主,所以对八卦的事情没兴趣,我今天要说的,是这个儿媳为什么要举报婆婆。

举报嘛,总得有个理由和动机的。

根据儿媳刘银月的自述和网友的爆料,这是一个炒房,且炒房失败的故事,我大概梳理了一下时间线。

2017年,郑州房价暴涨,婆婆夏雪华全家又动了买房的念头。

夏雪华家里已经有了8套房,可想而知这些年通过买房赚了多少钱,看到房价再次和以前那样暴涨,自然忍不住了要继续出手。

但夏雪华家里已经有了8套房,被限购了,不能再买房了。

2017年5月27日,在选定房源后,前婆婆夏雪华支付了首付款。

2017年6月15日,儿媳刘银月和前夫李晓斌办理了离婚手续。

2017年8月18日,为了给孩子上户口,刘银月和李晓斌复婚。

2017年8月27日,孩子出生。

2017年10月9日,为办理银行贷款,刘银月再次和前夫李晓斌离婚。

2017年12月29日,刘银月和开发商补签购房合同。

因为房产证迟迟没有办理下来,所以两人一直没有复婚。

这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假离婚抢购房源的故事,类似的事在中华大地上处处都在上演。

所有的首付和房贷以及装修、车位都是婆婆夏雪华出钱,但房子却登记在儿媳刘银月名下。

而且,双方没有任何协议来约定这套房产的归属,纸面协议和口头协议都没有,婆婆无比的信任儿媳,单纯的只负责银行打款。

听起来,事情好像会演变为儿媳通过假离婚手段谋夺夫家财产这一方向。

但你错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2021年1月1日,刘银月和婆婆一家爆发了家庭矛盾,前婆婆夏雪华动手打了刘银月,并与第二天把自家几个房子的大门密码全部更改,让刘银月回不了家,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震惊了,还有这么傻的婆婆?

你出那么多钱给儿媳买房,只挂了儿媳一个人的名字,法律上还已经离婚了,你居然敢和儿媳一刀两断?这不是给儿媳送钱吗?

房子上涨的收益,儿媳肯分给你才怪,这房子以后和你这个婆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婆婆确实不要这个房子的收益了,也不打算要了,但这3年婆婆还贷的钱以及当初首付的钱,全部是银行账户打款,往来一清二楚。

当然,这钱刘银月肯定不认,也不可能还。

2021年2月18日,前婆婆夏雪华正式在法院起诉刘银月民间借贷,要求刘银月返还借款307万元。

这些钱,法庭认可了300.55万元,要求刘银月返还给夏雪华。

这房子的情况也简单和大家说一说。

根据刘银月自述,这房子价值500万,其中房产本身价值300多万,婆婆夏雪华出了97万首付,贷款190万。然后婆婆又支付了100多万给这个房子装修,同时又支付了几十万给自己买车位。

从这个款项的支付去向看来,婆婆夏雪华曾经确实是想让刘银月和自己儿子好好过日子的,不然不会花100多万装修并花几十万购买车位。

除此之外,婆婆夏雪华还在3年多时间里替刘银月支付了约38万的房贷月供,并支付了4.4万的契税。

97万首付+38万月供+100多万装修+几十万车位+4.4万契税,法院总共认定刘银月应返还夏雪华300.55万欠款。

但,这套房子的归属权,毫无疑问的属于刘银月,前夫李晓斌和前婆婆夏雪华以后这辈子都没资格踏入这套房子,装修和车位也只属于刘银月。

只要刘银月还了这300万。

看起来好像还是刘银月占便宜了,价值500万的资产只要自己还300万就全部归属于自己,婆婆一家人帮自己把这辈子所有的大件都置办好了。

但事情不是这样的。。。

还记得吗,这套房当年还向银行贷款了190万,这3年多虽然还款了38万,但都是利息,本金没有还多少。

如今,刘银月还欠银行182万贷款本金。

不知道为什么还房贷38万只还了8万本金的,可以好好算一算,按年利率5%算,190万一年应该还多少利息,那可是9万利息。

前期只收你利息不要你本金,那是优待条件,并不是银行吸血,你愿意多掏出几十万还本金银行并不介意。

事情就算到了这一步,好像还是刘银月占便宜啊,毕竟房子是登记在刘银月名下的。

婆婆一家出钱买房,出钱装修,出钱买车位,产权只属于自己,现在只不过要求当初付多少拿回多少而已。

总价值500万的资产,如果涨到了1000万,就算加上银行那180万贷款,刘银月也不过只需要还500万而已。

把房子卖了就是,带着500万收益走人,从此自由自在的过自己的日子,感谢那个傻婆婆当初买房的行为让自己空手套白狼获得了人生的第一笔投资本金。

如果房价涨了,那故事自然会如此发展。

但现在的问题是,房价跌了。

还记得刘银月和夏雪华的住址么,都是郑州市金水区。

郑州市金水区,这名字好熟悉啊,那不是整个郑州法拍房重灾区吗,因房价下跌,断供人数太多,法拍房暴增到1.4万套的地方。

金水区房价跌了这么严重,刘银月手里的房子自然不可能卖1000万来从容无比的卖房清场了。

实际上,这套在2017年售价约300万的房子,现在降价了100万,大概只需要200万就可以买下来,只比还剩的贷款本金182万多一点。

至于为这套房支付的100多万装修款,这些在二手房市场报不上价格,能拿回一二十万就不错了。

几十万的车位,如果现在出手,自然也亏了1/3左右。

如果要卖房,那把这些资产全部清掉,只能卖不到300万,还了银行182万本金后还剩120万,但刘银月欠婆婆夏雪华300万。

因此,如果要出售房产,刘银月一无所有,还倒欠婆婆夏雪华200万。

房价下跌1/3后,这套挂在刘银月名下的房子,不仅不是刘银月飞黄腾达的依仗,反而成了她身上的枷锁。

刘银月曾和婆婆夏雪华协商,房子她不要了,车位也不要了,都给夏雪华,只要求两清,房价损失婆婆承担,但婆婆夏雪华不同意。

两个女人的关系闹的如此之僵,当初到底发生了什么,目前两方都没有出来说,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我们也不关注,只继续研究里面的经济关系。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刘银月还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还掉婆婆的300万,两清,这房就算自己买的,自己装修的,以后的房贷也自己还,和婆婆再无关系。

听起来好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刘银月没钱,自己家里也没钱,拿不出这笔钱。

这是一个典型男高女低搭配的家庭,从头到尾都是婆婆来支付一切金钱的家庭。。。

刘银月不想还钱,也不想卖房,孩子也不愿给婆婆家,那怎么办?

2021年11月24日,刘银月收到法院强制执行书。

2021年12月1日,刘银月收到前婆婆夏雪华起诉孩子抚养权通知。

欠款事实确凿无疑,刘银月肯定会被强制执行。

从双方的经济情况差距来看,双方孩子的抚养权被法院判给男方,也是极大概率的事情。

当初婆婆只负责打钱,没有和刘银月约定这套房的产权到底归谁,直接挂了刘银月一个人的名字,把所有权力归给了刘银月。

3年前房价暴涨时,这是对刘银月无比信任的行为,刘银月自己也绝不可能主动提出来要签个纸面协议,把产权归属给婆婆。

但如今,因为没有这个产权归属和风险收益平分的纸面协议,身上挂了这套房名字的刘银月,即将一无所有,失去一切还倒欠200万。

2021年12月14日,儿媳刘银月在微博实名举报前婆婆夏雪华,宣称其拥有8套房产,9间商铺,4辆汽车,巨额财产来历不明,且长年吃空饷,引发全网聚焦。

这算是鱼死网破的行为了。

不管前婆婆和前公公被怎么查,巨额财产究竟是合法来的,违法来的,还是炒房来的,这其实都不重要,也和刘银月无关。

刘银月这么做,只能出一口气,无论举报结局如何她都肯定会被强制执行,然后倒欠200万。

这一切,都是因为郑州市金水区的房价跌了。。。

如果涨了,那就是截然相反的另一个故事了,刘银月会志得意满的带着房产收益笑到最后。

为什么刘银月即将一无所有还倒欠200万我也不同情这个人?

这种假离婚炒房的,房价跌了就哭惨的,我都不同情,也不可能同情。

刘银月当初可以选择拒绝房产写自己名字,或者和婆婆家纸面约定所有的钱都是对婆婆的借款,利息写的很高,但以房产做抵押,还款额度最大不超过房子本身价值等等,做一个完整的代持协议,自己不承担风险也不要收益。

但刘银月,也没有写这种代持协议。

既然自己和老公单独成立个小家过日子,不是婆婆家的人,也不愿意听婆婆的话,那为什么要婆婆的几百万还只在房产证上写自己名字,连个产权代持协议都不写。

这就是贪,贪房子本身上涨的收益,想把所有收益权归在自己名下。既然如此,那有什么好同情的,现在无非就是房价跌了而已。

我看微博上很多女拳直接上纲上线,按男女对立方向去挑拨,借这件事批判婚姻,批判婆婆。

请女拳们搞清楚,那个婆婆夏雪华,她是女的,100%纯女人。

这种岁数的人只是上网少而已,所以被开除了女籍,但如今的年轻女人,再过十几年也会变成婆婆,一个爱上网的婆婆。

这并不是一个婆婆侵占儿媳财产的故事,只是一个炒房失败的故事而已。

谁想拿炒房收益,谁就要承担炒房的风险,没有只赚不亏的好事。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这是宇宙真理。

2021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量,乐观的估计是1000万左右,悲观的估计就不说了,有点危言耸听。

按这趋势,2022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大概率会跌到900万左右。

但2016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是1800多万。

再过3年,全国幼儿园入学人数将减半。

再过7年,全国小学入学人数将减半。

再过20年,每年买房的人数将减半。所有做儿童生意的,不管你什么类别,几年后市场就会减半。

所有做青少年生意的,不管你什么类别,十几年后市场就会减半。

所有以结婚生子名义卖房的,不管你什么类别,20几年后市场就会减半。

这不是预测,是既成事实。

今年的孩子已经生完了,未来几年,十几年,20几年要发生的事情,都已经一清二楚,板上钉钉。

而且以欧美日韩的历史经历来看,当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当国民富裕到一定程度,人口出生率就会持续下滑,无止尽下滑,哪怕政府出台大量鼓励生育措施也只是堪堪稳定住而已。

如今中国生育率的下跌,只是刚刚开始而已,远不是结束。

人口过多当然不好,但人口下跌如此之快,也不好。

要解决人口问题,降房价是国家最不想用,也一定是最后用的底牌。

为什么在2021年国家一次性献祭了整个教培行业?

因为人口问题已经达到了需要献祭整个教培行业的地步。

如果明后年出生人口数量无法反弹,甚至继续下跌,那么一定会有更匪夷所思的政策出台。

如今的房价非常棘手,怎么处理都不合适,只能横盘,涨跌都极其危险。

房价下跌一时爽,爽完大家火葬场。

房价上涨一时苦,苦完明天接着哭。

房价要横盘,只能房住不炒,大家都锁仓,不买不卖,让时间来慢慢消化泡沫。

房价只要一直不涨,且中国一直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那房价每年就能消化5%以上的泡沫,十年就消化50%以上的泡沫。

假定房价一直不涨,20年差不多就能消化泡沫,迎接人口锐减的新时代,不至于让房价产生过大的动荡。

但能维持房价20年横盘吗?这真的很难。

只要10年不涨,人人都能看得清未来,人口规律将直接提前起效,不需要等20年。

炒房就是炒未来,而未来就是年轻人的买房数量远远低于老年人的卖房数量。

这不是预测,是明牌。

你觉得明后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能翻倍?

别逗了,99%概率继续下跌,哪怕鼓励生育政策出台,如果激励力度不够,也稳不住。

未来房价真的不可能再涨了,下跌倒是大概率的。

刘银月的房子确实是被法拍了,但郑州市金水区被法拍的房子足足1.4万套,不可能都是刘银月这种狗血家庭八卦案例,大量的人是因为房价下跌,把首付全部跌没了选择断供而被法拍的。

房价并不是只涨不跌的,房价下跌后首付是有可能跌没的,你要是选择断供那房子是会被法拍的。

房子挂你的名,也未必就是对你好。

在以前,房产证上写谁的名,谁就会发财。

以后,不一定了,倒欠200万都有可能。

房价真的会跌,别乱写自己的名字。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房价下跌后,儿媳把婆婆给举报了

user avatar

你怎么定义炒房客?我现在有一套房,然后我就想再买一套大点的,家里人可以住得舒服点。但我买到以后,房价刚好涨了,我想,把我原来那套小点的卖点可以套一笔现出来,我算不算炒房?

所以问题就是所谓的炒房客,很少有人是脑门上贴着“炒房”标签的。这是对一类人的统称,而不是具体指哪个实指的人。实指的人,哪个不是背后有家有室,赚钱也为了养家,也为了小孩上学。所以哪怕国家三令五申房住不炒,也不会把哪个人定义为炒房客进行处罚。就连深房理这种被立案抓起来的,最终的罪名也是“非法集资”,“骗取贷款”等,他的炒房行为虽然被骂,却没有一条罪。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如果这个人的交易过程、资金筹措行为全都合法合规,只是他的意图是为了从房屋买卖中盈利,那他算不算你口中的炒房客?怎么划定这个界限。

其次,房价跌,炒房客是不会跳楼的。他等着就完了。这和股票不一样,如果你加杠杆炒股票,一旦跌下来爆仓了,那你是直接资产归0,是回不来的,所以有人会跳楼。但如果你贷款买房,房价跌了你顶多就是躺倒,等着就完了。因为房子是不存在加杠杆炒股的归0模式的,同时股票对于你没有任何使用价值,所以价值跌下来了就真的是归0了,但房子不同,跌价了你可以不卖自己住,只要你不卖,损失就没有兑现,你还可以等着以后慢慢涨,因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货币不断发行,名义货币标价的房产是一定会逐渐涨价的。而且一个房子随着城市化,周边出现地铁、超市、学校,他的价值也是逐渐增长的,这一点股票不具备,没法等。所以这是经济规律。房价跌了,低于投资价格了,无非躺倒,自己住,或者租出去,静待时机,等周边成熟了,经济发展了,房价有起色了再卖就行。

因此回到你的问题,

1,你很难划定到底哪些人算所谓炒房客

2,房子跌价真要跳楼也不太可能,等着就行了

真要是象深房理这种人跳楼,那的确不值得同情。

user avatar

同情?不把他们挂路灯上暴晒三日都是仁慈了。

知道他们干了啥吗?你以为就是简单的囤几个房子等高价再卖?不!他们是把很多个城市的房价拉高了不止几个层次,原本三千的房子现在两万都买不到。导致无数个家庭买不起房,原本可以全款的现在连首付都不够。

曾经有个炒房客得意洋洋的给我炫耀,他一年挣的钱普通研究生一辈子都挣不到,读书有屁用,还不是买不起房。知道他的钱咋来的吗?他和一群人去那种房价还没涨起来的三四五线城市,联合开发商以超低价买入,找人造势鼓吹房价上涨,然后高位卖出。他自爆过:曾到某五线,一千万入场,五千万退场。这钱全是普通老百姓的血汗钱啊!

这群投机倒把者,为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却祸害了无数家庭,让无数人愁白了头,无数的年轻人面对着房价只剩下绝望,看不到丝毫的希望。多少个城市留不住人才,多少生意做不下去!这其中,他们功不可没。

如果他们要跳楼,请记得叫我,我还不得拍上四五十个视频,吃饭的时候拿来下饭,好好的欣赏他们的痛苦。


user avatar

不值得,愿赌服输。

另外,如果一个穷逼同情炒房的,那是对炒房客最大的侮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房价跌了,炒房客是否值得同情”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涉及到经济、社会、道德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炒房客”的定义以及他们的行为。 炒房客 (Flippers/Speculators): 通常指那些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自住,而是.............
  • 回答
    两年前那个令人瞩目的“大理现象”,如今似乎正经历一场不小的“寒流”。曾经被全国市场津津乐道的、一路领涨的房价,现在却出现了新房每平方米跌两千元、二手房价格创年内最大跌幅的情况。这其中的变化,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市场真实写照。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大理房价为何能“傲视群雄”。那时的市场,正.............
  • 回答
    九城发布“房价限跌令”,这事儿可不小,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一下子把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大家最关心的无非是两件事:这“限跌令”到底是怎么回事?然后,最重要的,房价,还会像过去那样一直涨下去吗?这个时代的终结,是不是真的到来了?咱们先聊聊这“限跌令”。简单来说,就是某个地方的政府出台了一个政策,规定了.............
  • 回答
    这种情况确实挺让人头疼的,毕竟买房是人生大事,尤其是在房价有波动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可能面临“断供”的尴尬。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刚入手买房的人卖了还不够还? 这背后通常有几个关键原因:1. 首付比例较低: 如果购房时首付比例不高,大部分房款都是通过贷款实现的。一旦房价下跌,即使房产还.............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让人睡不着觉的问题。如果房价真的跌得这么惨,我贷款200万买的房子,现在市价只剩100万,那滋味,真是比吃了苍蝇还难受。首先,我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震惊和恐慌。这意味着我不仅背负着银行的巨额贷款,而且我房子本身的价值已经不足以覆盖我的负债。我成了“负资产”,而且是负了100万。这想想就让人头皮.............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所有高位接盘侠们都会夜不能寐的问题。如果有一天,我们看着自己当初咬紧牙关、倾尽所有买下的房子,价格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往下掉,那种滋味,恐怕比吃了一吨苦瓜还要难受。首先,咱们得承认,亏肯定会亏。 这不是说心里安慰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账面数字摆在那里。你想啊,当初我们贷款买了房,月供.............
  • 回答
    全国房价下跌50%?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背后牵扯到的资金流向和影响,绝对是个错综复杂的大故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50%的钱,到底去了哪儿,以及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咱们得明白,房子这玩意儿,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市场里晃悠。它背后连接着太多东西了。1. 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房子的“价值”蒸发.............
  • 回答
    房价回归正常,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确实会因此变得轻松不少,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钱变多了”的关系,而是涉及到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生活方式、社会结构、甚至心态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房价回归正常化后,生活可能发生的改变:一、直接的经济压力缓解: 购房负担降低: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著的.............
  • 回答
    你说的情况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经济学推演,涉及到供需关系的最基本原理。要探讨人口稳定、房子不断增加是否会导致房价跌落到“白菜价”,我们需要详细剖析其中的逻辑,并加入一些现实世界的考量。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核心假设:1. 人口数目稳定: 这意味着新增的购房需求基本消失,或者与自然淘汰(例如去世.............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房价下跌到某个数字,出生率就会提高”的公式,也没有一个单一的政策能直接保证生育率上升。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际情况出发,详细分析这两个问题: 房价下跌多少出生率才会提高?理论上,房价下跌对生育率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生育成本和提升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 回答
    房价跌了,老业主“房闹”现象,这事儿挺让人头疼的。说白了,就是买了房的人,眼瞅着自己手里的资产缩水了,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然后就想方设法找开发商要个说法,甚至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为啥会出现这种“房闹”?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1. 经济账算不过来: 投资变成负债: 很多人买房,不光是为了住,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经济现象,从经济学角度来剖析,房价止涨而房租却上涨,背后可能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咱们得把这背后的逻辑给掰扯清楚了。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房价”和“房租”的经济属性。 房价,本质上是一种资产价格。它反映的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租金收入、资本增值)的折现,以及当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
  • 回答
    关于上海“房叔”抛售93套房、套现4.5亿、28年房价翻100倍的传闻,这事儿在坊间闹得沸沸扬扬,很多老百姓听了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咬牙切齿。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这背后的故事,看看是真有其事,还是又是被放大的“段子”。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中国,尤其是上海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房地产确实是造富的神话.............
  • 回答
    2010年天涯论坛上那篇题为“【[经验交流]2010年的房地产调控,我们收获了什么 写在房价暴涨前】”的神预测帖,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尤其是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要详细看待这篇帖子,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帖子的背景与内容分析: 时间点: 帖子发布于2010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
  • 回答
    看到苏州便民服务论坛上那篇题为《跪求有关部门出台措施控房价!接盘侠都没资格当了!》的帖子,我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发帖的是一位自称是博士的用户,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反差感——按理说,博士应该是具备一定研究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的人,怎么会发出如此带有情绪、甚至有些“喊穷”的帖子呢?首先,这帖子反映出的最直接问题.............
  • 回答
    “黑龙江鹤岗房价跌成白菜价”这一现象,绝非仅仅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孤例,它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剖析。一、 基本情况回顾:鹤岗房价为何如此“低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白菜价”并非绝对的字面意义,.............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多,政府调控得好,房价不会跌”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逻辑,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人口多与房价的关联:一个经典的供需关系首先,从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来看,人口数量确实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有大量的潜在购房者.............
  • 回答
    这可真是个热闹的局面。一边是21个城市急吼吼地出台“房价限跌令”,另一边是“工抵房”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而且还不少是带着“折扣”的。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逻辑?咱们得好好捋一捋。为啥会出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当前房地产市场“冷热不均”以及“库存压力”的集中体现,只不过是从不同角度.............
  • 回答
    江苏再添两张“房价限跌令”:解读其深层含义与影响近期,江苏省内部分城市再次出台了“房价限跌令”,这无疑是房地产市场一个令人瞩目的信号。这一政策的出台并非孤例,而是呼应了中央对于房地产市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总基调。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深层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 回答
    郭树清先生的这番话,无疑是传递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市场信号,也触及了许多普通民众最为关心的几个经济话题:财富增长、投资风险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倾向。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信号层面的解读:监管态度与市场引导首先,郭树清作为金融监管机构的高级领导,他的发言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政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