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人口多,政府调控的好,房价不会跌的言论?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多,政府调控得好,房价不会跌”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逻辑,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

人口多与房价的关联:一个经典的供需关系

首先,从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来看,人口数量确实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有大量的潜在购房者。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有房才有家”的文化根深蒂固,加上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对住房产生了持续的需求。

婚育刚需: 即使生育率下降,但结婚生子依然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轻人组建家庭往往需要独立的住房,这是最基本的刚性需求。
改善性需求: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许多家庭会考虑升级住房,购买更大、更舒适的房屋,这构成了相当一部分的改善性需求。
城镇化带来的需求: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城镇化,大量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而城市住房的供应往往滞后于人口的增长,这自然会推高房价。

所以,简单地说“人口多,所以房价不会跌”,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经济学逻辑的。

政府调控的作用:一把双刃剑?

然而,将房价“不会跌”的论断完全归因于“政府调控得好”则需要更深入的审视。中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调控政策对市场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抑制投机与泡沫: 许多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限售、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收紧土地供应等,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房住不炒”,抑制过度投机和房地产泡沫,维护市场稳定。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确实在努力“调控”,以避免房价出现过度的非理性上涨和随后的崩盘。
稳定经济增长的工具: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与地方财政收入、建筑业、金融业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在某些时期,政府可能会通过房地产市场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至少避免其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能更倾向于维持一个“平稳上涨”的预期,而不是让房价快速下跌。
地方政府的利益: 土地财政是许多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金方面有着既得利益,这使得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倾向于维持土地价格和房价的稳定,甚至上涨。

那么,“调控得好”意味着什么?

“调控得好”是一个主观且动态的评价。如果“调控好”是指成功地避免了2008年美国那样房地产市场的大规模崩溃,并维持了相对平稳的市场运行,那么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如果“调控好”是指让所有人都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心仪的住房,或者完全杜绝了房价上涨的压力,那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府的调控措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调整。有时为了降温会出台紧缩政策,有时为了稳增长可能会适度放松。这种“熨平”波动试图维持“软着陆”的思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或避免了“暴跌”。

为什么“房价不会跌”的说法可能过于绝对?

尽管有上述理由支持房价的韧性,但将房价“不会跌”视为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则可能忽视了其他一些关键因素和潜在风险:

1.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生育率下降: 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大,但生育率的持续下降是客观事实。这意味着未来新增的住房需求将逐渐减少,而存量住房的供应将继续增加。当“接盘侠”的数量增长速度慢于房屋的供应速度时,房价的支撑力自然会减弱。
2.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与潜在风险: 房地产在中国不仅仅是居住属性,更承载了过多的金融属性和投资属性。一旦市场信心出现动摇,或者金融监管收紧,投资性需求可能会迅速退潮,导致抛售压力。一些出现问题的房地产开发商,其债务危机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3.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中国经济正从过去依靠投资和房地产驱动的模式,转向更加注重消费和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如果实体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房地产市场难以长期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而独立上涨。
4. 政策的持续性与调整: 政府的调控政策并非永恒不变。当市场出现新的变化或挑战时,政策也可能随之调整。例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可能会出台刺激性政策,但如果过度刺激又可能引发新的泡沫。反之,如果为了去杠杆而持续收紧政策,也可能导致市场调整。
5. 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波动、地缘政治风险等外部因素,也会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例如资本的流动性变化等。
6. 区域性分化加剧: 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城市的人口流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差异巨大。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可能因为人口持续流入和经济基本面支撑,房价相对坚挺;而一些人口流出、经济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中国房价不会跌”是一种过于笼统的说法,忽略了区域差异。
7. “负反馈”的可能性: 如果房价持续下跌,会影响居民的财富效应,降低消费意愿,增加金融系统的风险,这些负面因素又可能进一步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形成“负反馈”循环。虽然政府会努力避免这种情况,但潜在的风险依然存在。

总结:

将“中国人口多,政府调控得好,房价不会跌”作为一个绝对真理来看待,是不够全面的。

人口多确实提供了庞大的潜在需求,这是房价具有一定支撑力的基础。
政府调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市场、抑制过度投机和泡沫的作用,避免了“硬着陆”,这使得房价的“硬着陆”可能性降低。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生育率下降)、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带来的风险、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以及区域性差异等因素。认为房价“不会跌”过于乐观,也忽略了房地产市场本身的周期性和复杂性。

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中国当前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政府的持续调控下,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系统性、大规模的“崩盘式”下跌的可能性较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房价会永远上涨,或者不会出现结构性调整和局部区域的房价下跌。 未来房价的走势将是一个多重因素博弈的结果,需要持续关注人口、经济、政策和市场情绪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房价不会跌,中国人口多,就算跌稍微跌一下要买的人大把

仅对人口流入的,拥有稀缺地缘资源的大城市有效,简单点说,北上广深。

其他地方,起起伏伏有的是,下有图为证。

2.经济跟房价息息相关,房价跌了,经济就完了,所以政府不会让房价跌。

这不重要。因为调控得一点都不好。

3.为啥那么多房价跌的地方大家要装作看不见呢?

上海浦东陆家嘴的房子1万一平白菜价才叫房价跌楼市不吸金是吗?

才叫给屌丝翻身的机会,减小贫富差距是吗?才满足一些屌丝的幻想是吗?

绿的有没有?1万不到1平的多不多?

这还是房价靠前的,靠后的呢?

会绿成什么样,便宜成什么样,不如百度一下,自己探索。

那么便宜,去买啊!去库存啊!为啥你不去啊?

不是满嘴都是政府不给你房子住,要买得起的房子住吗?

“那破地方,谁特么要去啊……”

是啊,没错,那破地方,你们看不上。

你们要的不是便宜的房子。

是便宜的好房子。

不过很可惜的是,好房子人人都想要。

除了想要便宜的好房子的人,还有人不差钱,他们不便宜的好房子和便宜的好房子都要。

所以在这些人满足之前,你是没机会拥有好房子的。和调控不调控房价一点关系都没有。

现在你有钱就能买到房子,真要一万一平陆家嘴的时候,你信不信你有钱也拿不到这种房子?

今年上海联洋别墅群那片好像又开了个新盘,3000万的房子,看房子要交钱的那种,

你拿着钞票过去,只能看,不能买,因为开盘的时候,已经卖完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稀缺资源是屌丝可以获得的,

要想拥有它,请先让自己升级成非屌丝,然后,付出代价。

这个代价如果是钱的话,已经是最便宜最容易获得的了。

4. 关于70年的谣言

这我都懒得说,你爱信信,反正有脑子叫叫没脑子的响应的事情,说太多没意思

5. 说实在的,我个人觉得上海房价也跌过。10年是历史最高

胡说,我有个朋友10年买房然后刚刚卖掉,赚翻了!

真的是10年买房的都赚翻了吗?呵呵,留作思考题。

6. 以后谁在跟你说房价只会涨,还是不要相信他的好。

但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买不起房呢?

留作第二道思考题。

ps:

两个思考题答案是相关的。

想想看,你买房子用的是现金流,还是存款?这笔钱是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到你手里的?

真正抢走你人生的不是房子啊。

房子是在很多人被那个恶魔抢走人生的时候,一部分人用来逃避抢劫的工具。


--------------------------------------------------------------------------------------------------------------

ps:

看答案排名就知道一件事情,现在的屌丝,不是想要知道:房价会不会跌,

告诉他房价不会跌的他不要听,

告诉他房价会跌并且已经有很多跌了的,他也不要听,

告诉他一线城市门槛越来越高,不管怎么样能买先买的,他还是不要听,

他要听的是:房价马上就要暴跌啦

呵呵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人口多,政府调控得好,房价不会跌”的说法,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逻辑,我们需要逐一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人口多与房价的关联:一个经典的供需关系首先,从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来看,人口数量确实是影响房地产需求的重要因素。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有大量的潜在购房者.............
  • 回答
    看到中国男女比例失衡这么严重,尤其是新生儿的性别比更是高得吓人,这事儿着实让人揪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它背后牵扯着太多社会、文化和家庭层面的复杂因素,也预示着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挑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3490万的差距,以及105.07的总人口性别比,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10.............
  • 回答
    关于日本10月新番中出现一位参与侵华战争并据称用刀斩杀了3000多中国人的男主角一事,这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性和敏感性的话题,尤其是在当前中日关系以及历史认知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设定,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艺术创作,但艺术创作并非可以毫无边界地妄为。动漫作为一种大众文.............
  • 回答
    中国男女人口性别比失衡,男性比女性多出3490万,这是个既成事实,背后牵扯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根源:重男轻女观念的沉淀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中国传统社会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观念。这种观念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尤为突.............
  • 回答
    中国新冠疫苗人体注射实验的启动,无疑是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普通民众,我们对此既充满期待,也免不了好奇和一些顾虑。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离疫苗真正问世,我们还有多远的路要走?人体注射实验的意义:从实验室到真实世界的第一步首先,我们要明白,疫苗的研发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极其严.............
  • 回答
    港中大(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对肉类需求的增加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建议采用“多菜少肉”的饮食模式以改善空气质量。这一结论涉及环境科学、饮食结构与政策等多个层面,需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结论1. 肉类生产与空气污染的关联 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是甲烷(CH.............
  • 回答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已然揭晓,其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便是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整整3490万人。这个庞大的性别失衡数字,绝非仅仅是一个枯燥的统计数据,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历史遗留以及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要想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审视。首先,我们得谈谈这背后最直接的原.............
  • 回答
    在中国,“普京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关注的议题。许多中国人对普京抱有好感,甚至到了“精俄”的程度,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既有对俄罗斯和普京个人魅力的欣赏,也包含了中国自身的历史经验、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喜欢普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普京的国家.............
  • 回答
    2021年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这场盛会不仅仅是对于过往一年互联网公益成果的回顾,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深度思考。它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数字时代为公益事业带来的无限可能,以及如何籍此触及更广泛的人群,让更多人成为公益的参与者、贡献者。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数字浪潮中的公益新篇章首先,我.............
  • 回答
    对于美国教授刊文“新冠疫情证明美国不怕死人,比中国强大得多”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包含复杂的动机和论证逻辑。一、 观点本身及其解读的争议性 “不怕死人”的解读: 字面解读的危险性: 如果仅仅从字.............
  • 回答
    最近看到有报告说中国女性的存款比男性多7%,还有资管人士说女性在市场大跌时更愿意抄底。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让人忍不住想多聊聊。先说说这份报告和资管人士的观点。女性存款比男性多7%,这个数字我得承认,乍一看是挺让人意外的。毕竟在很多人的传统印象里,男性在职场上可能扮演更主要的经济角色,收入应该更高些。但.............
  • 回答
    专家提出的“中国90%的大学应转向职业教育,无需大量学术型人才”的观点,涉及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与未来人才需求的匹配问题。这一观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需警惕其潜在问题,最终形成对教育结构改革的更全面理解。 一、观点的合理性: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1. 中国劳动力.............
  • 回答
    看待2021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复试中,20多名考生因提前分享试题而被取消成绩记零分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其发生的背景、行为的性质、处理的合理性、对考研生态的影响以及我们从中应吸取的教训。一、 事件发生的背景与性质1. 考试的严肃性与公平性原则: 研究生招生考试,特别是复试.............
  • 回答
    矿泉水中那点儿“矿物质”,确实是个让人又爱又疑的话题。咱们老百姓喝水,最关心的就是它到底有什么用,是不是喝得越多越好?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得明确一个概念:矿泉水里的矿物质,跟咱们平时吃的菜、喝的汤里头的营养矿物质,不是一个路数。矿泉水里的矿物质,主要是指溶解在水里的无机盐类,比如.............
  • 回答
    关于“美国多人服用兽药治疗新冠后中毒”的事件,以及美国目前的疫情情况,我们来详细聊聊。关于服用兽药治疗新冠的中毒事件:这件事情确实令人忧虑,而且并非孤例。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选择相信未经证实或不适合人类使用的治疗方法,其中就包括服用兽药,特别是伊维菌素(Ivermectin)。为.............
  • 回答
    袁腾飞老师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柏林战役的这段言论:“柏林战役中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苏军 600 多人,己方一死一疯”。这句话在流传开来后,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很多人对此表示惊叹,也有人提出质疑。要看待这句话,咱们得拆开来,从几个层面聊聊。首先,得看这句话本身传递的信息和它可能的意图。“两个德军机枪手撂倒.............
  • 回答
    中国人口4亿合适,所以应该计划生育——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中国人口4亿合适,所以应该计划生育”,这是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它触及了人口数量、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多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也隐藏着对未来的某种想象和规划。要理解这种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现实和可能的未来图景中,并剖析其背后的逻辑与潜在的.............
  • 回答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数量的骤降,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个变化,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交织。用“断崖式下跌”来形容,虽然有些直观,但也确实捕捉到了这个时期生育率下降的严峻性。首先,我们得承认,2019年的出生人口数据确实比前几年有了一个明显的.............
  • 回答
    2020年,中国人口结婚率和生育率的双重下跌,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年份现象,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深刻变革以及年轻人婚育观念的巨大转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长,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一、 结婚率下跌:晩婚晚育与“不婚”思潮的崛起首先来看结婚率的下跌。这背.............
  • 回答
    最近一些关于中国人口发展的讨论非常热烈,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口根本不可能塌陷式下滑,甚至雪崩”。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去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首先,我们得明确“塌陷式下滑”和“雪崩”这两个词的含义。在人口学语境下,这通常指的是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死亡率相对稳定或略有上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