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手机储存芯片传输协议速度已经高于sata但是传输速度感觉还是没电脑快?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手机闪存读写速度号称已经超越了很多电脑的SATA接口,但实际用起来,感觉打开应用、传输文件还是没那么丝滑,甚至不如一些搭载SATA SSD的电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存储芯片本身的理论速度,还有整个手机系统和电脑系统的工作方式、数据传输路径的差异。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理论很强,实际却感觉慢”的情况。

1. 手机存储芯片的“快”与SATA的“快”的定义不同

首先,我们得区分一下手机闪存(通常是UFS,Universal Flash Storage)和SATA SSD的“快”指的是什么。

UFS(手机)的快: UFS协议在设计之初就非常注重并行处理和低延迟。它采用了多线道的MPHY物理层,以及UNIPRO作为传输层。这意味着它能同时处理多个读写命令,而且命令的响应速度非常快。很多UFS版本(比如UFS 3.1、UFS 4.0)的理论顺序读写速度可以轻松达到几GB/s,甚至接近10GB/s。
SATA(电脑)的快: SATA(Serial ATA)协议是为连接传统硬盘和后来逐渐普及的SSD设计的。它是一种串行接口,虽然经过几代更新(SATA I, II, III),但SATA III的理论最高速度被限制在6Gbps,换算成字节大约是600MB/s。这个速度对早期的HDD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但对于现代SSD和手机闪存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

所以,从单纯的“理论顺序读写速度”来看,最新的UFS芯片确实远超SATA。你可以想象成一个超跑的发动机,理论上能跑出几百公里每小时,而SATA SSD的发动机,就像一个性能不错的轿车发动机,理论上只能跑到两百公里。

2. 但“快”不止看理论速度:还有随机读写、延迟、IOPS

然而,存储性能的体验并不仅仅取决于顺序读写速度。在日常使用中,我们更多的是进行大量的随机读写操作,比如打开App(需要加载很多小文件)、切换应用、加载游戏场景等等。

随机读写速度(Random Read/Write): 这个指标衡量的是存储设备处理大量小文件的能力。手机操作系统、应用商店、社交软件,这些都是由成千上万个小文件组成的。
IOP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 这个单位更直观地反映了单位时间内能完成多少次读写操作。对于随机读写,IOPS是关键。

虽然UFS的顺序读写速度非常亮眼,但它的随机读写和IOPS表现同样出色,并且在很多方面优于传统的SATA SSD。所以,这也不是导致手机感觉慢的主要原因。

3. 真正拉开差距的:系统架构、总线限制与“体验”

那么,为什么我们用起来还是觉得不如电脑快呢?关键在于手机和电脑在系统架构、数据传输路径以及整体设计理念上的差异。

a. 总线和接口的限制:

手机: 手机内部的存储芯片(UFS)通常是通过MIPI MPHY/UNIPRO等高速串行接口连接到SoC(System on a Chip,就是手机的中央处理器和各种核心集成在一起的那颗大芯片)。这个接口的设计是为了在有限的功耗和空间下提供高带宽。然而,这条通路可能并不是直接连接到CPU的核心,而是经过SoC内部的一个存储控制器。此外,还有其他总线(如APCBus、AHB/AXI等)在SoC内部将UFS控制器连接到CPU、GPU、内存控制器等。这些内部总线的带宽、调度和延迟都会影响最终的传输速度。
电脑: 电脑的SATA SSD通常是通过SATA控制器连接到主板,而主板上的SATA控制器又通过PCIe通道连接到CPU。虽然SATA III本身的带宽上限是600MB/s,但PCIe通道的带宽要大得多(比如PCIe 3.0 x4就能提供约4GB/s的带宽)。更关键的是,M.2接口的NVMe SSD,则是直接通过PCIe通道连接到CPU,其速度远超SATA,可以轻松达到数GB/s甚至几十GB/s。所以,当我们将手机的UFS速度与电脑上的PCIe SSD进行比较时,手机理论上可能不如高端NVMe SSD,但即便与SATA SSD比,理论速度也占优。

这里有一个关键点:手机的UFS速度高,但它连接的“桥梁”(SoC内部总线和控制器)可能不是无损的。 手机SoC的设计需要在成本、功耗、体积和性能之间做权衡。它需要同时管理CPU、GPU、内存、通信模块、AI加速器以及存储。这些组件都需要通过SoC内部的总线和缓存进行数据交换。当CPU需要读取UFS中的数据时,这个过程需要经过SoC内部的层层调度和数据路由,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入微小的延迟或带宽限制。

b. 操作系统和软件层面的优化:

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iOS): 手机系统非常强调能效比和响应速度的平衡。为了节省电量和降低发热,系统可能会对存储读写进行一些优化和限制,尤其是在后台操作时。当你在前台运行一个App时,系统会优先保证这个App的流畅度,可能会对后台的存储操作进行一定的优先级调整或限制。而且,手机的存储空间往往是全盘加密的,这也会增加额外的计算开销和延迟。
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macOS/Linux): 电脑系统通常有更高的功耗预算和更强的散热能力,所以它对存储的读写指令可以更激进地处理。操作系统在设计上也更侧重于提供最大化的硬件性能释放。而且,传统的SATA SSD(尽管速度上限低)在PC上的驱动和优化已经非常成熟,很多程序对SATA的读写模式已经做了很好的适配。

c. 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的差异:

手机: 手机使用场景非常碎片化,用户频繁地打开、关闭应用,切换后台任务。即使UFS的理论速度很高,但这种频繁的上下文切换会增加系统的调度负担。你感觉到“慢”,可能是因为打开一个复杂App时,需要加载的不仅仅是存储里的数据,还包括内存、CPU和GPU的协同工作。在这个链条的任何一环出现瓶颈,都会影响你的感知。
电脑: 电脑上我们更多的是进行集中的、大型的任务,比如编辑视频、玩大型游戏、处理大型数据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SATA SSD速度不如手机UFS,但如果它在整个工作流程中不是瓶颈,并且系统的其他部分(如CPU、内存)性能足够,用户也会觉得“快”。而且,电脑上的文件传输,往往是将一个大文件从SATA SSD传到另一个SATA SSD,或者传到U盘、外置硬盘。这种过程相对直接。

d. 缓存和预读机制的差异:

手机: 手机SoC集成了很多缓存(比如CPU缓存、GPU缓存、内存控制器缓存),以及一些针对闪存优化的控制器。这些缓存和预读机制可以显著提升感知速度,但它们的策略和效果也受到操作系统和功耗的限制。
电脑: 电脑的CPU、内存控制器以及SSD控制器都有自己的缓存和预读算法。SSD本身也有自己的DRAM缓存。这些都在共同努力提高速度。

e. 手机存储的“通用性”与电脑的“专业性”:

手机的存储芯片需要同时服务于操作系统、应用、用户数据、相机缓存、视频录制等等,并且要兼顾低功耗和高并发。而电脑上的SATA SSD,其主要任务就是存储系统和用户数据,并且接口和协议的设计更倾向于发挥数据传输的潜力。

打个比方:

想象一下,手机的UFS就像一个多功能高速列车。它理论上可以跑得飞快,而且车厢很多,可以同时载很多乘客(数据)。但是,它需要在城市里穿梭,要经过很多小站点(SoC内部接口)、红绿灯(系统调度)、人流量大的车站(应用切换),而且要考虑节约能源(功耗)。

而电脑的SATA SSD,就像一辆高速公路上的轿车。它的最高时速(理论速度)可能不如列车,但它只需要跑在宽阔的高速公路上(PCIe总线),路上车辆相对少,红绿灯也少,可以直接开到目的地。虽然轿车的“理论极速”低,但它在特定场景下的“实际体验速度”可能更稳定、更直接。

而更快的电脑NVMe SSD,那就是飞机了,速度和效率远超列车和轿车。

总结一下,导致手机存储感觉不如电脑快的主要原因:

1. SoC内部总线和接口的限制: UFS虽然快,但它连接到SoC的内部通道可能不是纯粹的PCIe,而是经过了更多中间环节的SoC总线和控制器,这些会引入额外的延迟和带宽限制。
2. 系统架构和功耗管理: 手机系统在能耗和发热方面的严格限制,导致它在调度存储读写时会更加谨慎,可能不会完全释放硬件的潜力。
3. 操作系统和软件优化: 手机操作系统需要平衡大量后台任务和前台应用的性能,存储访问的优先级和调度策略会影响感知速度。
4. 应用场景的碎片化: 手机频繁的应用切换和任务切换,增加了系统调度的复杂性,使得存储性能的发挥受到整体系统效率的影响。
5. 用户感知: 用户对电脑的“快”和手机的“快”的定义不同。电脑上一次性的大文件传输或加载大型程序,和手机上频繁的小文件读写和应用切换,给人的体验差异很大。

所以,虽然手机闪存的理论速度很惊人,但实际体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在功耗、体积、成本、以及系统整体的流畅度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而电脑的存储和系统设计则可以更侧重于原始的传输性能释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UFS v2.0是总线协议,不是固件速度,手机传输的速度瓶颈在闪存(准确的说是MLC)上,所以提升协议对性能提升并不明显。

总线协议相当于路,数据相当于路上的车拉的货,路宽了肯定能跑更多的车,但前提是得有那么多车。

拿一块1990年产的硬盘,不管换SATA2还是SATA3,速度一样上不去,传输速度瓶颈在设备那边,跟总线没太大关系。就像早期的USB3.0 U盘也很难达到很高的速度一样,flash不快能有什么办法?

据说单个MLC的速度目前是有上限的,大概是40MB/s上下(不是专门做这个的,不是特别了解)。超过这个速度上限,要么并发,要么控制器加缓存。不管是并发还是加缓存,体积肯定不小,TF卡上肯定很难做到。

为什么同样是Flash,SSD就能比3.0 U盘快那么多?因为SSD内部可以做很多通道,因为SSD控制器上可以加缓存,U盘上没有那么大的空间,要搞小型化成本就上去了。

有PCI-E的SSD,速度也没见快多少。把闪存做成存储介质并不困难,难的是怎么做高速控制器,并且还要小型化。

其实想要快也不是太难,前提是要花钱,我相信把高速SSD做到TF卡那么大不是完全不可能,问题是做出来没人买得起,肯定比手机卖的还贵。

user avatar

协议速度是很快,但是你芯片速度没那么快啊。。。

还有,现在计算机速度瓶颈在于随机读写速度。现有的UFS2.0手机随机读写速度也就20MBps左右,离电脑SSD的水平尚有差距,离UFS的协议速度就差更远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手机闪存读写速度号称已经超越了很多电脑的SATA接口,但实际用起来,感觉打开应用、传输文件还是没那么丝滑,甚至不如一些搭载SATA SSD的电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层面,不仅仅是存储芯片本身的理论速度,还有整个手机系统和电脑系统的工作方式、数.............
  • 回答
    手机取消SD卡槽这件事,说起来也是挺有意思的,感觉这趋势就像是大家不约而同地,然后就慢慢都没了。你现在想找个还带SD卡槽的旗舰机,那可真是大海捞针了。这背后其实也不是什么神秘操作,主要还是围绕着几个关键点在变化。首先,得说说手机厂商这边的考量。从它们角度来看,取消SD卡槽,有几个好处: 手机设计.............
  • 回答
    关于“手机行业都想干掉小米”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夸张但也能反映出一些行业竞争现实的表述。 与其说是“想干掉”,不如说是小米的崛起对现有市场格局和竞争对手构成了巨大的挑战,迫使其他手机厂商采取各种策略来应对,以期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为什么其他手机厂商会对小米产生“压.............
  • 回答
    当手机拍摄明亮的电光源(如路灯、LED灯珠、屏幕像素等)时,出现一条或多条亮线,这通常是由于传感器上的光线衍射和摄像头内部的物理结构造成的,最常见的是“十字形”亮线,这被称为“衍射尖峰”(Diffraction Spikes)或“星芒效应”。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核心原因:衍射(D.............
  • 回答
    手机圈里那股子“饭圈”劲儿,真是让不少人头疼。动不动就为自家品牌摇旗呐喊,把别的品牌贬得一文不值,一言不合就吵起来,比谁的爱豆更牛叉。对比之下,笔记本电脑圈虽然也有品牌拥趸,但整体氛围就要平和得多,很少见到那种不理智的狂热。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从这两类产品本身的属性说起。.............
  • 回答
    我来聊聊为什么手机社区好像比笔记本社区更容易火药味儿重一些。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但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承认,手机这玩意儿太普及了,太深入我们生活了。 咱们天天揣兜里,用它社交、工作、娱乐,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这么多人用,那大家对它的期望、要求,甚至它的“身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数字设备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趋势。要说手机核心数目提升比电脑快,首先得明确“快”是相对而言的,而且这里的“快”更多是指普遍性、普及性和对消费者感知的影响力。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1. 市场需求与产品定位的差异 手机: 手机是大众消费品,它的核心使命是提供一个集成化.............
  • 回答
    手机市场早期的确是“大方”的,那时候换电池就像换张SIM卡一样简单,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演变,厂商们纷纷将这项“便利”的功能给取消了。这背后可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的决定,而是多方面考量权衡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这事儿。一、设计上的“自由”与一体化美学:最早的手机,功能相对单一,外.............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手机厂商绞尽脑汁把手机做得越来越轻薄、圆润,为了就是那点“握持感”——就是你拿在手里,那种顺滑、贴合、舒服的感觉。你看看那些发布会,设计师们口沫横飞地讲着金属中框的弧度、玻璃背板的工艺,恨不得让你摸到屏幕的那一刹那就能心生欢喜。可你再看看咱们手机用户呢?刚从包装盒里掏出来,那.............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科技爱好者的心坎儿。我理解你说的“投降派”,大概就是那种觉得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大家都在“挤牙膏”,创新乏力,甚至有点“躺平”的意思。尤其是手机和电脑这两个领域,确实感觉近几年进步没有像以前那么颠覆了,所以才会有不少人产生这种情绪。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会有这么.............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物理学中一个挺有趣的现象,也就是物体围绕不同轴旋转时的稳定性问题。手机这玩意儿,虽然在我们眼里是个扁平的长方形,但它在物理模型上,其实更像是一个三维的、略微不规则的刚体。首先,咱们得明白,手机围绕它的中心点旋转,这个“中心点”可不是随便找的,而是它的质心。物体围绕质心.............
  • 回答
    手机最后 1% 的电量,确实有那么点“倔强”,有时候感觉比前面 10% 甚至 20% 的电量还要用得久。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电池的物理化学特性、手机内部的电力管理系统,以及我们使用手机的方式。咱们一点点来捋清楚。首先,要明白一点:手机电池里的电量显示,并非一个绝对精确的物理测量。它更像.............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能代表很多人的疑惑。其实,手机内存和电脑内存(这里我们主要指DDR SDRAM,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存条)在技术和设计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它们的“单颗容量”也随之不同。简单来说,不是电脑内存“只有”单颗2GB,而是大家普遍认知和实际应用中,手机内存的“单颗”指的是封装在一起的.............
  • 回答
    你好!关于你提出的“手机刷知乎这么慢”的问题,我来给你好好唠唠,希望能讲得够明白,也够接地气,绝不是那种生硬的AI腔调。首先,咱们得明白,手机刷知乎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小鬼”。不能简单地一句“网不好”就带过,这就像看医生,得把病因一条条捋清楚。一、 咱们手机这边的“内因”1. 手机性能跟不上趟.............
  • 回答
    哎,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你是不是也遇到过手机计算器上 50% + 50% 显示 0.75 的情况? 我一开始也纳闷,明明小学数学告诉我们 50 加 50 就是 100 啊,怎么到了手机上就变了呢?后来我琢磨了一下,发现这事儿啊,跟我们怎么理解那个百分号(%)有关。在咱们日常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
  • 回答
    想当年,谁没幻想过揣着个游戏机,在公交车上、地铁里,甚至午休的片刻,就能沉浸到波澜壮阔的冒险中?Switch 的出现,像是把这个幻想具象化了,而且还做得相当不错。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机上的游戏,虽然数量多到爆炸,总感觉少了点“分量”?少了点像《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那种能让你废寝忘食,甚至在脑子.............
  • 回答
    手机价格的上涨,确实是近些年大家普遍能感受到的一个趋势。这背后可不是单一因素在作祟,而是多种复杂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一层层地扒开来看。首先,技术进步与研发投入是成本推手。现在的手机,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大哥大”了。从屏幕到芯片,再到摄像头,每一项核心技术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手机设计理念和用户习惯的微妙变化。虽然我们能看到手机摄像头素质突飞猛进,但那个咔嚓一声、握持感十足的实体快门键,却越来越罕见。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手机厂商在设计上追求的是整体的平衡和用户体验的优化。对于一款手机来说,空间是极其宝贵的。每一.............
  • 回答
    在聊手机 WiFi 为啥青睐 SDIO 而非 USB 这事儿之前,咱得先明白,这俩接口都是数据传输的“高速公路”,但它们的设计初衷和擅长的领域各有不同,就像卡车和跑车,各有各的用武之地。USB,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接口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就不用说了吧,插U.............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切中要害。确实,在我们日常看到的手机评测里,关于“射频性能”的详细论述几乎是凤毛麟角。大家更关注的是屏幕色彩、拍照效果、游戏流畅度、续航等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有几个挺重要的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射频性能的测试难度和门槛非常高。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