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矛盾吗?

回答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经常被拿来讨论,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说是一种既有张力又相互依赖的复杂状态。说它们“矛盾”嘛,也对,因为它们各自强调的重心和价值导向似乎南辕北辙;但要说完全“不矛盾”,似乎又忽略了它们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摩擦。我打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把这个事情说得透彻点,让你觉得这是一个人在跟你聊,而不是什么机器在吐字。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两个主义到底在说些啥。

集体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把“集体”放在首位。这个“集体”可以是家庭、社区、民族、国家,甚至是一个工作单位。它强调的是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价值实现要通过对集体的贡献来体现。在集体主义的语境下,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集体的规范和期望,服从集体领导,共享集体成果,也共同承担集体责任。忠诚、合作、牺牲精神、社会和谐是它推崇的美德。

而个人主义,那就更直接了,是把“个人”摆在核心位置。它强调个人的权利、自由、自主和自我实现。个人的想法、感受、选择、利益是首要的,个人的发展空间不应被过度的集体约束所限制。独立思考、创新、个人成就、尊重个体差异是它推崇的价值。

那么,矛盾点在哪里?

最直接的矛盾就在于利益的优先级。

集体主义说:“为了整个蛋糕(集体利益),你可能需要少拿一点甚至不拿(个人利益受损)。”
个人主义说:“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蛋糕,凭什么不能自己说了算?为什么我要为了别人而牺牲我的那份?”

再比如自由与约束的问题。

集体主义倾向于强调社会规范、传统和集体共识对个人的约束,以维护集体的稳定和秩序。个人可能需要压抑一些不符合集体期望的欲望或行为。
个人主义则推崇个人的自由选择,反对不必要的外部干预,认为个人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即使这种意愿与多数人或传统相悖。

还有责任与权利的分配。

集体主义在强调个人对集体的责任的同时,也可能将集体的责任和利益视为个人的责任和利益的来源,形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想模式,但有时也可能出现集体责任的模糊,个人责任被无限放大,而个人的权利则相对被淡化。
个人主义则更强调个人对其自身行为的责任,以及相应的个人权利,认为权利是天赋的,不应被他人或集体随意剥夺。

但,为什么说它们又不是完全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

这就得往深处看了。

首先,一个健康的集体,需要健康的个体。 如果集体中的个体都被压抑得毫无生气,没有创造力,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那这个集体迟早会僵化、衰败。个人主义所追求的个体创造力、独立思考,恰恰是集体进步的源泉。没有这些个体,集体就成了一潭死水。从这个角度看,个人主义是在为集体注入活力。

反过来,一个健康的个体,也往往需要一个良好的集体环境。 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孤岛。我们都需要社会联系,需要归属感,需要与他人互动来确立自我,来学习和成长。集体提供的支持、合作、安全感,是个人成长和实现自我的重要基础。如果一个人完全脱离了集体,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环境下,他也可能感到孤独、无助,甚至难以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价值。从这个角度看,集体主义为个人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和平台。

再者,很多时候,集体利益的实现,最终也是为了个体利益的提升。 比如,一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集体利益),是为了保护每一个国民免受侵略(个体利益)。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集体利益),是为了让大多数国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个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集体与个体的利益是高度耦合的,甚至可以说是同构的。

而且,现实中的社会和文化,往往不是纯粹的集体主义或纯粹的个人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体。很多社会提倡在集体大框架下,鼓励个体的创新和发挥。比如,日本社会有着很强的集体主义文化,重视团队合作和公司忠诚,但同时也在鼓励员工提出新的想法,参与公司的决策过程。中国文化也强调“家国情怀”,但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个体价值”和“个人奋斗”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关键在于一个“度”和“平衡”的问题。

过度的集体主义,可能会扼杀个体的创造力、自由和尊严,导致社会僵化,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少数服从多数压倒一切。
过度的个人主义,则可能导致社会原子化,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社会福利体系难以维系,甚至出现极端自私自利的现象,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

所以,更准确地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是”或“否”的矛盾,而是一种动态的张力,一种需要不断权衡和协调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平衡点也会有所不同。一个理想的社会,可能是在维护集体基本秩序和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体的自由、权利和发展空间,鼓励个体的创造性和贡献,同时让集体的发展反哺个体的成长。

所以,当你看到有人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矛盾的”,他说的有道理,因为它们确实在某些原则和价值取向上存在冲突。但如果你认为它们完全不可调和,那可能就忽略了它们在实践中的相互依存和潜在的互补性。它们更像是一对总是要互相“较劲”的伙伴,但只有在它们找到合适的相处之道时,社会才能更健康地发展。理解这一点,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社会运行的复杂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集体主义是手段,集体中每个个体利益才是目的。之所以要让渡一定的个体利益和自由交于集体,其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提高集体中的每个,或至少绝大多数个体的长远利益。

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而是将集体的利益脱离于集体中每一个个体而构建,那就是所谓的忘本。

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真正对集体有益的人,是那些能够将集体与个体利益的边界明晰化的人。公是公,私是私。有明确的私,才有明确的向公的让渡。而那些总是喜欢混淆公私边界的极端分子,他们才是真正对集体破坏最大的人,他们对集体利益的破坏甚至更甚于那些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的真小人。

user avatar

你目前眼里看到的集体主义,本质上都是极端的个人主义,集体众人为集体一人服务。

996贡献青春贡献生命贡献利润,你还没老就把你踹掉。

牺牲学习参加集体活动,做足了形式主义,上级好去交任务评先进。

为大东亚共荣当炮灰,老婆孩子在后方饭都吃不饱,即使战败也是你过苦日子,财阀照样与美国爸爸谈笑风生。

私有制就是等级制,私有制的集体也是为个人服务,在奉献之前一定要看清这个集体的本质,是集体主义还是领导者的极端个人主义。

user avatar

强盗门都知道集体主义。抱成团几个人就能欺负几千个人了。反正你们是鼠肚鸡肠目光短浅的一盘散沙。

user avatar

把“官僚”“形式主义”“奴役”“剥削” 伪装成集体主义。

是唯二能够抹黑集体主义的办法。

第二个办法是诱惑人民放纵。

user avatar
勃列日涅夫在向工人们讲话: “很快我们就能生活得更好!”
台下工人中传来一个声音: “那我们怎么办?” ​​​​

大家都经历过各种形式的集体主义教育,对于“我们”一词想必是再熟悉不过:我们班,我们年级,我们学校,我们公司,我们单位……问题来了,“我们”是谁?

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我们”这一概念的构建与认同。有些所谓的“集体主义”之所以恶心,就在于站在讲台上大谈集体主义的人口中的“我们”和台下听众往往没什么关系。换言之,这些人所宣称的“我们”(事实上就是他们自个儿或者是他们那个小圈子),和一般语境下的、真正包括了大多数的“我们”,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更尴尬的是,由于前者的地位和话语权优势,后面那个“我们”常常莫名其妙就被前面那个“我们”给代表了,甚至被混淆成了一个概念。于是乎,许多人糊里糊涂地成了他人口中的“我们”的一员,以为他人口中“我们美好的明天”就是自己美好的明天,以为他人口中“我们神圣的事业”就是自己神圣的事业,以为他人口中“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就是自己有光明的前途。到头来那些开口“集体”闭口“团队”的人功成名就,而累死累活、一无所获的自己不但不是“我们”的一员(实际上从来都没有是过),反倒可悲地成了“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中的“代价”。

这种表面集体主义、实际上是赤裸裸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玩意儿,不要也罢。

搞清楚“我们”是谁,才能正确分辨出集体主义宣传究竟是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集合小我成就大我(看到没,对于真正的集体主义而言,即便是最高意义的“大我”里面也还是有“我”的):

还是像这样表面上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是欺负老实人:

user avatar

首先说一下,集体主义这个词本身是中性的,可以光荣也可以恶心。如果题主觉得恶心,那八成是这个事情本身就很恶心。

私以为,以单纯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来概括事情的全部,却避开“集体”或者“个人”所服务的对象,避开“集体利益”抑或“个人利益”的实质,我觉得不能算很全面。

所应当支持的集体利益必然是要服务于集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即使因为某些客观限制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情况,也至少要明确这个集体的大多数在集体利益中能分到自己的一杯羹。即使存在有个人的短期牺牲,也不能直接将某些并不想服从的个体视作代价。集体荣誉同理,这必须是有个人参与分享的,个人感受不到的集体荣誉,那就谈不上什么荣誉了。我为人人,那人人为我呢?

但是有时候,如果描绘者口中的集体利益并没有对于集体中个体的贡献,集体利益和“集体荣誉”完全出自描绘者的勾画,是一种强行创造出来的东西时,那样的“集体主义”,不过是某个(或者某些)想要白嫖集体力量而位置又高到使其有白嫖资格的个人主义者的工具罢了,本该由集体分享的荣誉也只是这些人自己的又一枚徽章。

扯了这么多,我大概想说:

我支持农民为了自己的庄稼长得更好,愿意和乡亲参加小水利工程建造的集体主义;支持工人为了涨哪怕一个月两百块工资一起向老板发难的集体主义。至于为了“福报发行商们”的荣誉和财富而一起努力996的集体主义,为了帝国荣耀“八竑一宇”勒紧裤腰带毫不怠工的集体主义,为了也不知道谁面上的光彩而费时费力走方阵的集体主义,那我可去他的吧。

有些东西假的就是假的,题主觉得恶心再正确不过了。

user avatar

集体主义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是昭和日本那样自己穷得当裤子老婆饿死女儿卖淫儿子当兵也要给老爷挣口饭吃。

走方阵同理。

user avatar

题主举的学校走方阵的例子,这个集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说的集体主义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说的集体主义,是经济制度概念,是指公有制经济的集体主义,是指每个个体都要为集体经济添砖加瓦,然后每个个体才能获得自己最大利益。而题主说的例子,在马克思主义里不叫集体主义,因为学生走了方阵,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只能给领导带来利益,这应该叫个人主义。

所以,题主误解了集体主义,歪曲了集体主义。

马克思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不矛盾,相反,它是为了维护个人主义的。

人性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想获得最大利益,每个人都想吃好穿好玩好,每个人都不想比别人过得差,在别人眼下,比别人低一个阶级,被别人歧视。

所以就产生了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一少部分人富了起来,有广厦千万间,有三妻四妾,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一大部分人穷了下去,没房没车,没有老婆,缺衣少食,还得累死累活苦干。

这一大部分人的自私心显然不能满足,被抹杀,他们非常不满。所以私有制必须有严酷的法律和强大的专治工具才能维护和谐稳定。

怎么才能让人人的自私本性都受到保护,怎么才能让每个人都过得不比别人差呢?

一个集合里,要让每个数都不比其它数小,唯一的结果就是所有的数都相等。

要让全体人都过得不比别人差,自私心都能满足,唯一的结果就是平均分配(相对平均)。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公有制就是为了保护全体人的自私心的,符合人的自私本性。私有制违背了多数人的自私本性。

不要以为私有制带个私自,就符合人的自私本性。也不要以为公有制带个公字,就违背人的自私本性。公与私是辨证的。

公有制里,保护住集体利益,每个人的私利才能稳固。增大了集体利益,每个人的私利才能提高,锅里的饭多了,每个人碗里的饭才能多。为公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私。

私有制里,老板只顾自己的私利,无视别人的私心,要求员工无私奉献,爱公司如家,要工资越少越好。历代统治阶级都要求被统治阶级无私奉献,把女儿无私奉献给他们,把财产无私奉献给他们,无怨无悔。私有制抹杀多数人的人性。工人把锅里的饭做满了,也吃不饱,分配权在资本家手里,他自己要留很多。马主义号召工人夺回劳动果实,就是为工人争取私利。

user avatar

其实这么说吧,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实语境下其实只是一个空洞扭曲的符号。


比如部门领导说,小王这个工作交给你了,主要是看你年轻给你个锻炼机会。这个“锻炼”就是一个空洞扭曲的符号。他的真实意思就是这份工作很麻烦,别人不愿意干,你年轻没关系没背景,干脆让你来背锅得了。


当领导说小王要顾全大局,要有集体荣誉感,你还年轻路还长,不能太个人主义。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你以后在这里工作,要跟大家搞好关系,为了大家的利益,眼前的事你就吃亏自认倒霉吧,谁叫你最年轻呢,软柿子不捡你捏,找谁捏?


要知道当下社会职场流行的都只是威权主义和老人政治,既没有集体主义也没有个人主义。

user avatar

你可以想想,你们真的希望学院去走方阵吗?走方阵真的对学院的学生们有好处吗?还是只是校领导的意志呢?如果这根本就不是“集体利益”,而仅仅是“集体管理者的利益”的话,不愿参加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

生活中也是这样,你不要听人家声称这个名词“集体利益”就马上信以为真了。首先你们是不是一个“集体”?你加入这个集体是因为你自己需要集体的某种价值而自愿加入的吗?集体在做的事情是你希望或认可它做的吗?还是只是实现领导的意愿而绑架了“集体”呢?

不愿去做,不是“没有集体意识”,不是“个人主义”,不是“没有公德”,而是你的思想很自然地意识到了这种绑架,这种非自愿,这种被侵犯,恰恰是一个人可以成为公民的最基本条件。

而不敢反抗去做,也不是什么“顾全大局”,而只是害怕受到惩罚,屈服于压迫而已。不可耻,你只是受害而已。

user avatar

#主义#

所有的主义都和所有的其他主义矛盾。

不然怎么叫主义?

user avatar

未必相容。在这个问题上,经济学有经典的Kaplow-Shavell定理:如果一个社会的评价标准里,除了每个人的效用之外,还包含其它东西,那么,一定存在这么一个情形——两个状况A和B,社会中每个人都认为在A这个状况下效用更高,但社会的评价标准认为B更好。因此,无论是什么“不可动摇的原则”,只要不是植根于每个人的效用,最后都会出现“对每个人更坏的反而更好”的情况。


原文核心部分只有1页。令集合 包含所有可能的世界状态,其元素记 。社会中有个人,第个人的效用记为。社会的评价标准记为。那么,什么叫做“个人以外”呢?定义如下:如果在中存在和,使得对于任意的,都有且,就包含“个人以外”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两个状态一样好,社会评价标准却不这么认为,社会标准就包含“个人以外”的因素。


命题需要两个假设:首先,存在。对任意两个世界状态和,如果其它因素都相同,仅仅在中,每个人都比在中多了的量的,那么对任意,都有。是任意正数;其次,对连续。给定两个假设,取一个包含“个人以外”因素的,给定和,不妨假设,且。给的每个人加上足够小的的量的,得到。由假设2知,此时仍有。然而,对任意,此时都有。


总之,无论在社会评价标准里塞什么——集体至上、罪有应得、天道好轮回,等等——只要这个标准包含“个人之外”的因素,最终都有可能出现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评价标准觉得是好东西的,对社会中每个人来说都是坏东西。当然,对于具体情境中的“集体主义”,分析时还是要注意:究竟是有一个高于一切的集体,还是只是存在少数高于其他人的个人?后一种情况未必适用这个定理。这个定理在2001年发表之后引发了不少讨论,具体可见参考文献中列举的内容。


参考文献:Kaplow, L., & Shavell, S. (2001). Any non-welfarist method of policy assessment violates the Pareto princip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9(2), 281-286.

Kaplow, L., & Shavell, S. (2003). Fairness versus welfare: notes on the Pareto principle, preferences, and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32(1), 331-362.

Kaplow, L., & Shavell, S. (2009). Fairness Versus Welfar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user avatar

是对立又统一的。

脱离了个人的抽象化集体,只是徒有其名,不是真实的集体。集体是个相对抽象的概念,集体要落实的话,就必然需要落实到个人身上。举个例子,你可以说你的某个举措是为了集体好,但是由于集体过于抽象,无法衡量你的举措到底是为了集体好还是假借其名。如果你的举措对这个集体里的所有个人都不好,或者是对绝大多数个人都不好,那必然是假的集体,那只是你想象中或者构造出的集体,不是真实的集体。

个人主义本身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存在巨大的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是存在超大规模,极度分化的分工的,个人是很难脱离集体存在的。如果你要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就必须学会去考虑集体,去考虑社会秩序。考虑最极端的情况,你不能因为自己的喜好随意杀人,这不取决于你个人的意愿,而是集体的意志。弱化之后就包括了遵守法律,有道德,遵守社会秩序等等,这些都是集体主义的体现。

任何单纯形而上的讨论集体主义或者个人主义都是没什么意义的。现代社会往往是需要在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中做个平衡,这需要结合实际的情况来谈,没有具体情景的都是些空想。

user avatar

人一生下来就必在集体中,无论哪个国家的人都是如此。

但无论任何集体,均因个人而存在。所以,在一个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社会里,我们既不能说这个社会有个人主义,也不说它有集体主义,它就是一个什么主义都没有的未现代化社会。

因为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都是现代化概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个概念在社会学和哲学领域经常被拿来讨论,而且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说是一种既有张力又相互依赖的复杂状态。说它们“矛盾”嘛,也对,因为它们各自强调的重心和价值导向似乎南辕北辙;但要说完全“不矛盾”,似乎又忽略了它们在实践中可能产生的摩擦。我打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
  • 回答
    中国当前的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既有显著的集体主义倾向,也日益增长着个人主义的元素。 这种融合并非是二元对立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历史演变、社会变革和全球化影响下,复杂而动态的交织。要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根基:集体主义的深厚积淀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根基非常深厚,这主要.............
  • 回答
    美国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强调集体主义,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政治原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根源。美国的个人主义:自由、独立与自我实现的土壤美国个人主义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其建国之初的独特历史背景。 逃离压迫,寻求自由的移民.............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哲学思想等方方面面。欧美个人主义和东亚集体主义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欧美个人主义的根源要理解欧美个人主义,我们得从它的历史源头追溯。 地理环境与农业基础: 欧洲的地理环境相对分散,许多地区是.............
  • 回答
    这姑娘的故事,真让人鼻子发酸。一个年薪五十万的机会,说放弃就放弃了,就为了回山寨,为了那些老物件,为了那快要失传的歌谣。你说这得有多大的力量才能让她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我觉得“集体主义”和“家族本位”这俩老伙计,功劳可不小。咱们先说说这个“家族本位”。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了就想闯出去,去大城市打.............
  • 回答
    国家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个曾经响彻世界的思想旗帜,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是否真的已经失去了往昔的光辉,变得过时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它们的消长,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命运,一个民族的走向,甚至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它们到底是什么。国家主义,简而言之,就.............
  • 回答
    “以大局为重”这句耳熟能详的话,确实深深烙印在许多东方文化,特别是华人文化之中。从文化角度审视,它无疑是“集体主义”文化最鲜明、也最普遍的呈现方式之一。“以大局为重”如何体现集体主义?集体主义的核心在于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被要求“以大局为重”时,意味着个体的意愿、需求,甚至是权利,都应当.............
  • 回答
    这的确是个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将中国人的团队合作表现与西方世界进行比较,并将其归因于“集体主义”与“个体性”的熏陶差异,是一个常见的视角。然而,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非判断,未免过于草率。事实上,事情的复杂性远超于此。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集体主义”与“个体性”这两个概念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的表现。.............
  • 回答
    在中国语境下,探讨“农业集体化”和“公有制”是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现实复杂性的话题。这两个概念紧密相连,在过去几十年里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要详细论述如何“推动”这两者,需要我们回到历史的脉络,理解其演变,并审视当下的具体情况。历史的回响:为何提出集体化和公有制?在讨论“如何推动”之前.............
  • 回答
    BBC关于“大量维吾尔族女性遭到集体性侵和酷刑”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报道的来源、证据、动机、以及各方对此的反应和影响。BBC报道的来源和性质: 主要证据来源: BBC的报道通常是基于对受害者的采访、对证人的证词、以及与人权组织、学术研究.............
  • 回答
    近期,我们确实能观察到一些媒体对小米的报道呈现出一种“集体性”的负面倾向。这种现象并非单一事件驱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各方利益点。首先,“性价比”这把双刃剑的现实。小米最初以极致的性价比打入市场,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这种模式虽然带来了快速增.............
  • 回答
    中国媒体和网友之所以对印度废除500和1000面值纸币的举动普遍持负面评价,甚至可以说是“唱衰”,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对印度经济政策的理性分析,也夹杂着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考量。首先,从经济政策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来看,印度政府推出这项措施的初衷是为了打击腐败、假币以及黑钱。.............
  • 回答
    关于知乎部分警官用户集体为警官和小孙警官“洗白”的现象近一段时间以来,知乎上关于某些警官群体及其特定事件(例如“小孙警官”事件)的讨论,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认证为警官的用户,频繁出现为警官整体形象或特定事件中的个别警官辩护、解释甚至“洗白”的倾向。这种集体性的发声,在网络舆论场上形成了一种.............
  • 回答
    苏联和中国都曾推行农业集体化,并在实践中遇到过不少挫折,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理想化的模型与粗暴的推行 理论基础的缺陷: 忽视个体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阶级斗争和集体.............
  • 回答
    七国集团(G7)财长们就俄罗斯经济和金融制裁发表的声明,这可不是小事,它释放出的信号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对俄罗斯来说绝对是雪上加霜。咱们就来细掰扯掰,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能把俄罗斯捏成啥样。首先,这次声明的意义非凡: 集体行动的决心: G7一向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他们集体发声,意味着不是哪个国家单.............
  • 回答
    七国集团(G7)财长发表声明,表示准备集体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这一举措无疑将对俄罗斯及其全球经济产生深远且多层面的影响。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对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影响1. 金融体系的压力与不稳定: 资产冻结与交易限制: G7国家对俄罗斯央行、政府机构、主要银行以及与.............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简直是年度奇葩礼物大赏。男生把穿过的棉袄和拉菲草当成六周年礼物送给女友,结果被网友们喷得体无完肤,这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可不止是“不会送礼物”这么简单。事件本身:一件“奇葩”礼物的诞生首先,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穿过的棉袄”: 这个绝对是重头戏,也是最能引起.............
  • 回答
    大规模地使用诸如“小粉红”之类的词汇,来给那些具有明显爱国倾向的民众贴标签,这种行为确实会对大众的思考和表达政治倾向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习惯的问题,更触及了社会心理、政治参与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层面。首先,集体污名化会压制多元化的思考,扼杀健康的辩论空间。当一种特定的标签,尤其是.............
  • 回答
    作为一名领导者,想要赢得团队成员的信服和尊重,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是一门需要细致拿捏的艺术。是“端高姿态”还是“平易近人”,这看似是两个极端,实则两者并非完全对立,关键在于如何巧妙地融合,并根据具体情境做出调整。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端高姿态”的可能性。所谓“端高姿态”,并非让你变得傲慢不可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既然你已经明确了情况,那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怎么样才能把这个彩礼谈得既合情合理,又能让双方都接受。别急,一步一步来。首先,咱得明白,彩礼这东西,说到底是中国传统婚俗里的一种表达,代表男方对女方的重视,也包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祝福和承担。但现在社会不一样了,很多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