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学,你有什么特长”?
“量子波动速读”。
“嚯!厉害啊!给大家来一个”!
“看,这是一本《史记》”。
(哗啦啦啦啦,翻书声)。
“我读完了,来吧”!
“好,考考你,《项羽本纪》背一遍”。
“他的血是冷的,他的刀是冷的,他的心也是冷的”。
“你这……不大对劲啊”。
“你就说快不快吧”!
PS:我只有抖机灵的本事,没有输出干货的实力。在这里,我找来个助攻的( @我希望我是一棵树 ),看看人家是怎么揭批的:
走近科学任重道远,建议复播。
在这个时代,“少女>儿童>少妇>老人>狗>男人”的消费理念,恐怕是每一个从事营销行业的人都要铭记于心的至理名言。
相应地,为了更好的进行忽悠,通常前几者也都是民科的重灾区,作为一个化工专业毕业的学生,我常常为自己看不懂某些“黑科技”,和某些“绝对不含任何化学成分”的食品和化妆品而苦恼。
自打量子力学这个概念被媒体炒热之后,“量子力学”这四个字就逐渐取代了“哥德巴赫猜想”和“永动机”,成为了民科们又一大主攻方向。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莫过于大名鼎鼎的“量子佛学”。
一些无良商家,也开始利用“量子”这两个字,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产品来糊弄人。
比如说我在微博搜到的“量子磁力假睫毛”
还有一款“量子隐身衣”,我很好奇,真的有憨批会买这个隐身衣回去隐身吗?
我记得《奇谋妙计五福星》里,吴耀汉饰演的排气管,就是一个天天做梦能隐身的神经病,最后被人耍了一顿,让午马饰演的邮递员嘲讽了JJ太小。
如果有人买了,请告诉我你是怎么隐身的,起码我不会嘲讽你JJ小。
看完这些,我开始想,哪一天我要做了电商,一定要弄一个“振金打造、无级别使用、6开孔、+3追12、小仙女专属口红”
说实话,我常常因为跟不上淘宝商家的思维而感到自卑,直到我看到了“量子波动速读大赛”,我才明白,原来做教育培训的,才是真正的狼灭。他们似乎把魔法世界的霍格沃兹,开到了现实当中。
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190号选手,从他娴熟的翻书动作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妈妈可能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或者他的爸爸曾经在他的书里藏过一些私房钱。
相反,后面的眼镜哥和小姑娘,则一定没有能够掌握“量子波动速读”的精髓。
然而,让我们感叹的190号选手,也仅仅掌握了“量子波动速读”初级阶段,这位绿衣眼睛哥,则已经做到了“张果老倒骑驴”一样的“倒着阅读”的境界,实在让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如果你觉得绿衣眼睛哥已经达到了“量子波动速读”,我只能说你是井底之蛙,夏虫不可语冰。
这位黄衣蒙面哥,则已经做到了“蒙眼看书”的大师境界,看他最后手中拿书,双手合十的模样,他进入“手中无书、心中有书”的最高境界,可能也只差一个疗程的学习了。
当然,任何学习都存在“学渣”,我们面前的这位小姑娘,仿佛并没有领略“量子波动速读”的真谛,在翻开书时,露出了我看到数学题时那呆滞的表情。
和其他身具超人实力的魔法师相比,这个小姑娘,菜的就像个麻瓜。
看完了学生,我们再看看教育机构的老师,和霍格沃兹里不可一世的魔法老师不同,这位刘老师面对记者的镜头,展现出了难能可贵的和蔼可亲。
她通过简介的语言,向记者说明了学生们的能力,暗合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和“物理学的量子纠缠”。
并且因为太过高深,所以她们一般不和家长解释,这我也能理解,毕竟一般高人都不能泄露天机,不然必遭天谴。
当然,这种神奇的能力,绝对不是只有我们中国才具有,在国外,修炼“量子波动速读”的魔法师也不在少数。
可以看出,中国人的潜力明显比外国人高,外国都是一些成年人在学,而我国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
第一次看到怎么神(che)乎(ji)其(8)技(dan)的表演,我觉得这个培训机构一定搞错了方向。
如果他们能够认清自己的能力,就绝对不应该把宝压在教育培训上,澳门新葡京的赌场才应该是这项技术的真正归宿。
比如搞一个“量子搓牌”、“量子摇骰”或者“量子透视”之类的,绝对比什么“量子波动阅读”更赚钱。
其实,我非常能够理解各位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心态,类似“量子波动速读”的的邪魔歪道,也并非第一次在我国出现。
上个世纪1979年,一桩奇闻轰动全国,据《四川日报》报道,大足县发现了一名具有“耳朵识字”特异功能的儿童。
这名儿童名叫唐雨,传说他不用眼睛看,而是耳朵对准纸面上的汉字就能“认识”它,文章还添油加醋的说“人类生物学又增加了新的研究内容”、“省有关科研部门对此已采取措施进行科学研究”。
因为当时媒体的大肆鼓吹和虚假宣传,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一股“气功热”的潮流,直到国家紧急喊停,最后才停止下来。
到了2000年左右,气功热在大陆渐渐市场衰弱,另一股“神童热”又冒了出来,其中最知名的,则是哈佛女孩刘亦婷。
在那个美国名校还不是那么容易上的年代,哈佛女孩变成了父母口中的龙凤,而刘亦婷父母的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则成为了当时父母和老师们手里的《圣经》。
现在看来,这本书就是妥妥的成功学,其中让孩子捏住冰块30分钟,来锻炼意志力的做法,更是纯属扯淡,可那时候家长就是吃“虎妈虎爸”这一套。
更有趣的是,央视的《对话》栏目做过一期“坏孩子”对话“好孩子”,其中好孩子就是黄思路、马楠、刘亦婷三位高材生,坏孩子则是现在大名鼎鼎的韩寒。
节目里韩寒舌战群众的场面,也成为了许多韩寒粉丝心中的“名场面”。
我本以为,相比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如今的80后、90后家长会更加客观和理性,起码像“量子波动速读”这种神棍不应该再有市场。
可惜我错了,很明显我们中不能分辨科学和伪科学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最后,说一个题外话,2019年9月30日,《走近科学》正式停播,这档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反迷信反谣言节目,是我们很多人的童年阴影,也同样是我们长大后的笑谈。
但是,“量子波动速读”出现,不禁让人想问,我们中到底有多少人,还没有走近科学呢?
创始人不写玄幻小说真是屈才了
看来知乎很多人没小孩
其实原因很简单
不是这些人真的上当,而是显得上当
有些家长特别是女性,因为自己经济实力弱但是需要争权
所以选择用孩子的教育作为挡箭牌
这种培训班是很轻松的,孩子相对不讨厌
同时又打着正规的外衣,母亲回家是不会说“搞量子去了”而是说“我给孩子报了个快速看书的培训班”。
很多祖辈也会这么做。
这就和那个“中国人缺乏贵族精神”的那个婆娘的班是一样的
没多少人真的出99万去读什么全套贵族班,那种标称出了99万去了的都是请来的形象代言人而已,还有一些是原价99万,你的话可以0.1折大酬宾。
真的主力都是那种几万,高了几十万的培训班
一般都是给那种中高层职员的老婆推销的,因为他们往往以前没这么有钱,而婆娘和老公的地位相比以前差距拉大了,所以婆娘失去了安全感。
人家回家也不会告诉老公“我给孩子报了个贵族精神学习班”,她会说“报了个形体”“报了个商务礼仪”“报了个钢琴”。
如果后来真的出了什么事儿。
“哎呀,我以为人家是教钢琴的。”
现在这种班比原来其实少得多了,原来我在湖南甚至看到过光脑学习班,就是说学完以后你的大脑神经就不是电化学接触了,换成激光了。
比以前少,不是因为科学普及了,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校对手机管的宽松了,各种学生监控设备也多一些了(比如说小天才电话手表)。
这就让经济主体联系孩子的成本低很多,而且很多还带有视频通话能力
这样相关的“挟子夺权企图”就特别容易暴露
因此大家也应该发现了:现在此类培训班的付费周期短多了,这也是为了应对家庭内经济主体侦察能力提高的做法。
但是单价也提高了,打游击战
—————————————————————————————————————
我发现确实有不少人不好理解,我把这个过程写的详细一点。各位还没结婚的膀友应该也能看懂了。
首先呢,这类商业机构主要瞄准的目标有三种。
1:传统的祖辈带的孩子,父母都比较忙。
2:母亲带孩子,但母亲缺乏收入或者相对收入很低,但是父亲收入已经比较好了。
3:………………
算了……懒得写了,我还是放在水库线下的文章里发吧
这里排版太困难了
文章写完了,等着看吧,不过字数有点多,接近2万
把几类家庭一起说了
然后还写了他们的营销策略
另外还写把贵族教育,量子波动,三勒浆都划到了一个主题下,他们本质上是一种产品针对不同的家庭,是在不同时代下相似的产品并在不同的家庭里体现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