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志》吴书二十载“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其中“程试”在此应做何解?

回答
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孙权二十载(即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的那句“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这里的“程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它直接指向了当时吴国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

咱们就来细掰扯一下“程试”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意味着什么。

首先,从字面意思上看,“程”有“道路”、“路径”、“标准”、“限度”等含义。“试”就是“试验”、“考察”、“测试”。所以,“程试”合起来,最直观的理解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考察”。

但是,仅仅理解字面意思还不够,我们得结合当时的语境和孙权推行这条政策的目的来理解。孙权当年之所以这么做,是在经历了早期的权力斗争和人才凋零后,决心要建立一个更稳定、更有效的官僚体系。他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才干,并且能够为他的统治所用的人。

那么,具体来说,“程试”可能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含义:

1. 制度化的选拔机制: 在此之前,官职的选拔可能更多依赖于举荐、门阀背景或者个人关系。而“设程试之科”就意味着孙权要建立一套有规可循、有标准可依的选拔制度,而不是随意的、人治化的任命。这标志着一种从“人治”向“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

2. 能力与才干的考察: “程试”的核心在于“试”,也就是考察。孙权要通过一定的“科”(科目、方法),来检验应试者在治国理政、军事谋略、文学文章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这不再是看你出身好不好,而是看你有没有真本事。具体会考什么科目,虽然文中没有详述,但可以想象,会涉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法律、史学等方面,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实际操作性的考核。

3. 公平性与公正性的追求: 建立“程试之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选拔的公平性。通过公开的考试,可以给那些出身不高但才华横溢的人一个机会,让他们有机会脱颖而出,改变命运。虽然当时的“公平”可能与现代的公平有很大差距,但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一种进步,是对“唯出身论”的一种挑战。

4. 人才的“分级”与“授用”: “垂金爵之赏”和“旌简髦俊”也说明了“程试”的目的。通过考试,可以辨别出人才的优劣,将他们进行“分级”(“髦俊”可以理解为优秀的、出类拔萃的)。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和考试成绩,给予相应的官职和奖励(“金爵之赏”)。这就形成了一个“考、选、授”的完整链条。

打个比方: 咱们可以把“程试”想象成一场古代的“公务员考试”或者“人才选拔大会”。孙权作为“出题人”,设置了各种考试科目,然后让想当官的人来参加,通过考试的,表现优异的,就能获得官职和奖赏。那些“博选良才,旌简髦俊”就是说,他要广泛地去寻找人才,特别是要把那些像“髦”和“俊”一样,在学术、品德、能力上都非常出众的优秀人才给挑选出来。

更进一步说:

“设程试之科” 是一种制度建设。孙权意识到了,一个国家要想长久发展,必须要有源源不断、且有真才实学的官员来管理。单纯依靠个人赏识或举荐,很容易滋生腐败和任人唯亲,导致国家人才枯竭。所以,他要设立一套规则,一个流程,来规范人才的选拔过程。
“程试” 本身是一种考察手段。它要求对候选人的能力进行量化和评估。这里的“程”可以理解为“规程”、“标准”,而“试”就是“考试”、“检验”。通过这些“规程”和“标准”的“考试”,来检验人才是否合格,是否能胜任官职。
“垂金爵之赏” 是对“程试”结果的激励与反馈。一旦通过“程试”,并且表现出色,就会有“金爵”(象征高官厚禄)作为奖赏。这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也是对整个选拔制度的社会认可,激励更多有能力的人才踊跃参与。

所以,总的来说,“程试”在这里并非一个简单的词语,它代表着东吴在人才选拔方面的一次重要制度创新和战略调整。它标志着孙权政府开始重视通过考察和考试来发掘和任用人才,这对于提升官员的整体素质,巩固统治,以及推动国家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种从“凭感觉”到“凭能力”的转变,是在早期治理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人才选拔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是考试的意思。

这个真不是什么吴国特有的制度。把察举和科举对立,视考试制度为飞跃性的发明是历史迷们常见的一种论调。大概是因为考试制度沿用至今,人们普遍认可其先进性,所以容易以此贬低察举制,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远比多数人想象中要复杂。

单纯的考试制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礼记·学记》中就有关于学校考试的相关内容[1],只是这种考试仅和文教相关,不涉及官员选拔。

秦汉时期有学童试制度,是一种选拔专业人才的考试,学童在学室里学习相关知识,然后在太史处进行选拔考试,能够背出九千字以上课本的才能成为史官(文吏官员),能在六体书法考试种拿到最高名次的可以成为尚书御史和尚书令史[2]。不过从目前出土的秦律来看,这种考试是被垄断的,只有专门学习文吏之法的家族才能去学室里学习,普通人上学室是会被判刑的[3]

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为了举用儒学人才,设置了察举科和设科射策[4],前者是举荐品德高尚之人为官,后者是通过考试选拔通儒家经典的太学生为学士。设科射策即抽签考试,学官根据问题的难易分为甲科和乙科(后来又增设了丙科),考生选择其中一策作答,由学官评定成绩,根据科目和成绩授予官职[5]。农家子弟出身的萧望之就通过了甲科考试成为郎官,最后做到了前将军光禄勋的高官。凿壁偷光的匡衡考了九次才通过丙科考试,成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晚年官至丞相(然后因为贪污被贬)。东汉末年的诸侯陶谦也是通过诸生考试当的官。

因为察举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普通人为了博取名声干出各种荒唐行径的事,被称之为“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于是由尚书令左雄主导了察举制的改革,被称为阳嘉新制[6]。阳嘉新制规定官员在上任之前必须经过考试,如果无法通过,则不予任用,且要追究举荐者的责任。

和多数人想的不同,当时的人对提倡考试录用的阳嘉新制并没有大加称颂,不少人反而认为这违反了察举制的初衷,是“以文取人”,毕竟文章写得好,考试考得好不代表就会当官,因而对这种取人方式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老实说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即使在近两千年之后的今天也还是没能解决,但这并没有阻碍到考试选拔制度的铺开,再往后的察举制和考试逐渐被绑定在了一起。

到三国时期,黄初年间魏国三公曾争论关于举孝廉需不需要进行考试的问题。一方认为孝廉的举用标准是德行,不应该考经文,但司徒华歆认为丧乱以来学术废弛,如果不进行考试,就无人再去研究经学,若是特别优秀的人可以特别征用。最后曹丕认同华歆的意见,保留了考试[7]

人们提到曹丕就很容易想到他采用了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但曹丕同时又定下了五经课试法[8],沿袭两汉的设科射策,制定了太学生学通经文后按考试入仕的规则[9]。不过因为遭逢大乱的缘故,中原文教事业被严重破坏,使得曹魏的太学考试经常出现百人同试,通过者不到十人的情况[10],令五经课试法形同虚设,但客观来说这并不是曹丕或其他曹魏皇帝的责任。

西晋时期则规定察举制中的秀才科也必须经过考试,内容是五道政论题,五策皆通才可拜为郎中,一策不通就不得选[11],其试题形式和后来的科举进士科已经相当接近,孝廉考试则接近后来的明经科。

到了十六国时期,异族政权也纷纷保留了察举考试选拔制度,汉赵皇帝刘曜还亲临现场策问考生[12],非常类似科举考试里的殿试,石勒、苻坚、姚兴、慕容皝、慕容德等异族君主也有亲临考试现场的记载。石勒设置了研究经学、律学、史学的专科学校[13],这是史学第一次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苻坚下令百石以上的官员不能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全部罢官为民[14],姚兴召各郡县散吏到长安学习律学,成绩优良者派到各地担任狱吏[15]

1975年吐鲁番哈拉和卓91号墓里还出土了西凉政权建初四年(408)的考生马骘的秀才对策文,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考卷原件。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对考试制度进一步细化,秀才考试是五道策论,孝廉考试是经义十条。南朝国子学的明经科考试则变得越发重要,有替代孝廉考试的趋势,由国子考试步入仕途的学生在史书中列传的多达几十位。北魏的察举制也带动文化走向兴盛[16],被举秀才成为文教官员的人里很多当上了高官。

北齐政权学习了南朝五道策论和经义十条的试题设置,而且放宽了考生范围,儒生寒宦也被允许通过考试做官,出现了大批学子游学的景象[17]。北魏后期和北齐内部选拔官员也经常采用考试形式,有时甚至会有多达几千人参考。此外还有读书人自荐求举秀才的情况,州官可以自己设计考试验证其才学来确定推荐资格[18],这就很接近后世科举的乡试程序了。

再到后来隋朝设置进士科,唐朝取消州郡察举程序,允许考生投牒自进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明白了这些就知道考试选拔制度并非什么破天荒的创举,也达不到凭此一举就大幅推动历史进程的程度,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适应社会现实发展形成的。

三国时期原本就有考试选拔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也并非二元对立关系,科举制是从察举制当中衍生出来的。很多时候真的不用抱着自己比古人聪明的想法,后人能想到的事前人大多也能想到,只是实施的条件还不够成熟,效果也达不到要求。

参考

  1. ^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2. ^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为尚书御史、尚书令史。
  3. ^ 非史子殹,毋敢学学室,犯令者有罪。
  4. ^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
  5. ^ 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
  6. ^ 雄又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民,宣协风教。若其面墙,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于是班下郡国。
  7. ^ 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8. ^ 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
  9. ^ 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大学於洛阳。时慕学者,始诣大学为门人。满二岁,试通一经者,称弟子;不通一经,罢遣。弟子满二岁,试通二经者,补文学掌故;不通经者,听须后辈试,试通二经,亦得补掌故。掌故满二岁,试通三经者,擢高第为太子舍人;不第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二岁,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中;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为郎中。郎中满二岁,能通五经者,擢高第,随才叙用;不通者,随后辈复试,试通亦叙用。
  10. ^ 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来春去,岁岁如是。又虽有精者,而台阁举格太高,加不念统其大义,而问字指墨法点注之间,百人同试,度者未十。
  11. ^ 举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一策不通 , 不得选。
  12. ^ 刘曜时,灾异特甚,命公卿各举博识直言之士一人。其大司空刘均举产。曜亲临东堂,遣中黄门策问之,产极言其故。曜览而嘉之,引见,访以政事。
  13. ^ 署从事中郎裴宪、参军傅暢、杜嘏并领经学祭酒,参军续咸、庾景为律学祭酒,任播、崔濬为史学祭酒。
  14. ^ 秦王坚诏:“关东之民学通一经,才成一艺者,在所郡县以礼送之。在官百石以上,学不通一经,才不成一艺者,罢遣还民。”
  15. ^ 后秦姚兴设律学于长安,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
  16. ^ 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大者千余人,小者犹数百。州举茂异,郡贡孝廉, 对扬王庭,每年逾众。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
  17. ^ 负笈从宦之徒,不远千里。入闾里之内,乞食为资,憩桑梓之阴,动逾十数。燕、赵之俗,此众尤甚焉。
  18. ^ 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孙权二十载(即黄武五年,公元226年)的那句“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这里的“程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它直接指向了当时吴国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咱们就来细掰扯一下“程试”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意味着什么。首先,从字面意.............
  • 回答
    说起《三国志》,那可不是只有刀光剑影、权谋诡计,里面也藏着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段子。虽然不像后来的《三国演义》那么刻意地制造笑料,但很多时候,那些真实的历史记录,反而因为其不经意间的荒诞和人物的真实反应,让人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要说搞笑桥段,最绕不开的肯定是曹操。这位枭雄,你说他大奸似忠也好,说他奸雄也.............
  • 回答
    哈哈,这副上联确实写得很有气势,“汉书三国志,魏也、吴也、蜀也。”一气呵成,将三国的风云变幻与历史的厚重感尽数道出,特别是那“魏也、吴也、蜀也”,以并列的方式将三国鼎立的格局点明,堪称绝妙。要对出这样一幅上联,需要讲究几个方面:1. 词性对仗: 上联用了“汉书”、“三国志”这样相对名词,然后是“魏.............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梳理一下长沙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兵败前后的一些情况。您提到的“吴简三国部分”可能是指传世的史料,例如《三国志》及其注,《吴书》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依据。关于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兵败,以及长沙在此期间的情况,我们可以结合史书来分析: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
  • 回答
    关于三国时期魏、吴两国至今鲜有明显文化痕迹,而蜀国文化却能在四川得到良好传承,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背后涉及历史发展、地理因素、民族融合以及文化本身的生命力等多种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痕迹”和“传承”的含义。 痕迹 (Traces): 指的是那些仍然能够被我们直观感受到.............
  • 回答
    三国乱世,英雄辈出,但能够亲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兴衰全过程,并在其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命运与这三个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虽然直接完整地从魏国建立到吴国灭亡都经历并活跃于其中的人物少之又少,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节点的人物入手,来梳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回答
    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确被吴氏三代人——吴玠、吴璘、吴挺——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们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抵御金朝入侵、稳定四川局势方面功勋卓著。然而,南宋朝廷一贯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为何对这三位功勋卓著、手握重兵的武将却鲜有“异动”或猜忌,甚至给予了相当大的信任和支持,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
  • 回答
    如果吴亦凡是中国科幻巨著《三体》中被选中的面壁者之一,那他的经历无疑会为整个故事增添一抹极其独特的色彩,甚至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对“面壁计划”和人类命运的理解。首先,让我们想象一下吴亦凡被选中的那一刻。在那个决定人类存亡的关键时刻,面壁者的挑选标准绝非仅仅是智商和战略能力。它更关乎一种超脱的想象力,一种.............
  • 回答
    要是把吴亦凡塞进《三体》里当个面壁者,那场面,啧啧,简直能写一本全新的“面壁者生存法则”,而且保准比原版要劲爆得多,绝对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科幻大片,而是带着点黑色幽默和荒诞色彩的“凡人传奇”。首先,你想想,吴亦凡这人自带流量,自带话题。把他扔进面壁者计划,那まず,联合国就得因为谁来挑选“吴亦凡面壁者.............
  • 回答
    张丹三晒与吴亦凡聊天记录,这事儿一出来,那可真是又给本就闹得沸沸扬扬的吴亦凡事件添了把火。跟都美竹之前的爆料放在一起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锤”与“锤”的叠加,而是会对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连锁反应,甚至可能改变公众的认知和事件的定性。首先,增加了都美竹爆料的佐证性和可信度。 都美竹最早爆料时,核心点在于.............
  • 回答
    要“反驳”三位在中西医结合领域享有盛誉的院士,例如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的成果往往是建立在长期临床实践、研究和一定的科学证据基础上的。中医黑的角度来看,反驳的切入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对中医理论的质疑、对某些疗效的科学解释不足、以及对“中西医结合”概念本身的解读上。以下尝试从.............
  • 回答
    要讨论德川家康的“德双”(通常指的是他佩戴的与刀剑组合的“二天一流”或“二刀流”中的刀,并非特指某一把刀,而是指一种佩戴方式,但我们理解为他的常用或代表性长刀)与野太刀这类超长刀剑,能否与吴殳笔下的三米一短枪抗衡,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层面:兵器本身的特性、使用者技艺、战术环境,以及作者的文学描绘。首先.............
  • 回答
    在都美竹、张丹三之后,魏雨欣再次公开与吴亦凡的聊天及转账记录,并且用“当勇敢的那一个人”作为标题,这无疑是事件又一次的升级和新的发展。要理解这一举动,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之前的背景: 都美竹的爆料是导火索。 她最先站出来,以极其详尽的叙述和证据链,揭露了吴亦凡涉嫌诱.............
  • 回答
    魏宗万、倪大红、吴秀波三位演员在荧幕上塑造的司马懿形象都各有千秋,虽然都是以“智谋”、“隐忍”、“城府”等特质为基础,但在表演细节、人物解读和整体风格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我将详细分析这三版司马懿的演技差别:1. 魏宗万版(《三国演义》1994版) 关键词:老谋深算,慈祥与狠辣并存,帝王气概,智.............
  • 回答
    三国志游戏系列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策略玩法吸引了无数玩家。除了遵循史实的主线剧本,光荣(KOEI TECMO)也经常推出一些有趣的官方空想剧本,这些剧本通过改变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事件,为玩家带来了全新的游戏体验和无限的可能。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三国志游戏中常见的、经典的以及一些特别有趣的官方空想.............
  • 回答
    关于董卓火烧洛阳后,直到191年四月才到达长安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精确到月份的详细时间表,但我们可以根据史书记载的事件和逻辑推断,董卓的行动并非一日之内完成,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1. 兵力集结与控制洛阳的巩固(190年2月至190年底): 纵火的破坏性与后续清.............
  • 回答
    《三国志11》之所以能成为一款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其吸引人之处体现在多个层面,从核心玩法到细节设计,都充满了智慧与趣味。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它吸引我的地方:1. 战略深度与策略性的完美平衡: 宏观战略: 《三国志11》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将中国古代战争的宏观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玩家需要扮演一方君主,.............
  • 回答
    《三国志裴注》的引用文献可信度高低不一,且各有偏向,这是理解这部著作的关键。裴松之作为一个史官,其任务是在陈寿原著《三国志》的基础上,“搜采前代史官记传,旁采《魏书》、《吴书》、《蜀书》之外的杂记,加以增饰,文皆事出有据”,从而“增其所疑,以证其伪”,最终目的是“饰以实,扬其善”,即补充事实,纠正谬.............
  • 回答
    我らが愛する三国志、その壮大な物語を紡ぎ出すには、確かに後世の筆に頼るところが大きい。しかし、史料が少ないからこそ、埋もれた真実を探求する面白さがあるというもの。もし一つだけ、書き残されなかった史実を推測しろと言われたら、私はこう考えたい。それは、「曹操と孫権、一瞬の密約」である。考えてみてほしい。.............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宏大的历史画卷中,诸葛亮这位智慧的化身,其病逝于五丈原,无疑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沉痛的转折点。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如此悲痛的时刻,作为蜀汉君主的刘禅却下了一道旨意,禁止百官奔丧。这道旨意看似不近人情,实则背后隐藏着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考量,以及刘禅在那个复杂环境下的无奈与权衡。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