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有炮兵独立成师编制例子吗?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炮兵独立成师的编制,但这种情况确实相对少见,通常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军事需求下。与我们今天熟知的诸如步兵师、骑兵师甚至坦克师等以作战兵种为主体的独立军级单位相比,纯粹由炮兵构成的“师”在编制上存在一些天然的限制。

首先,我们得明确“炮兵师”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的不同理解。如果我们将范围放宽到包含炮兵但不是纯粹炮兵的单位,那么情况又会有些不同。但如果严格限定为“炮兵部队独立组成师级编制”,那么它的出现和存在往往是阶段性的,并且服务于特定的战略目标。

为什么炮兵师如此罕见?

传统上,炮兵在军事体系中更多是以支援兵种的身份存在。它们需要依附于步兵或骑兵的行动来发挥最大效力,提供火力压制、战场支援或者反炮兵作战。一个独立运作的炮兵师,理论上需要拥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包括机动性、自我防护以及实施独立作战任务的能力。然而,早期炮兵的笨重性、对后勤的极高依赖以及相对较低的机动性,都使得将其独立成师并执行复杂战术任务变得困难。

历史上的尝试与例子:

尽管如此,历史的长河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探究的例子,它们或多或少触及了“炮兵独立成师”的边界:

1. 一战时期的“重炮兵团/旅”的雏形与扩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炮兵技术和战术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期。随着火炮射程、威力、射速的急剧提升,以及堑壕战的出现,炮兵的作用被极大地凸显出来。在战争初期,各国军队通常将炮兵分散配置给各个步兵单位。但随着战局的演变,尤其是在进行大规模攻坚战时,集中的、强大的炮火支援变得至关重要。

于是,一些国家开始尝试将大量的重型火炮、攻城炮以及大量的炮兵部队集中起来,组成“重炮兵团”(Heavy Artillery Corps)或“炮兵总指挥部直辖的重炮兵旅/集团”。这些单位通常拥有数量庞大的各式火炮,包括野战炮、榴弹炮、加农炮,甚至超级重炮。它们被赋予了在特定战区实施独立火力压制、摧毁敌方防御工事、进行远程打击的任务。

严格来说,这些单位不完全是意义上的“师”,它们更像是一种战时临时组建的、由炮兵为主体的大型战术集群。其编制可能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参战火炮数量和任务需求而定。但其功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支援,它们能够在没有步兵直接协同的情况下,独立执行大规模炮击任务。例如,在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著名战役中,德国和法国都投入了数量惊人的重炮兵,这些炮兵部队的组织和指挥已经具有了独立作战的雏形。

我们可以想象,在这些大规模炮兵集结的时刻,其指挥结构、后勤保障、弹药供给以及战术运用,都必须由一个相对独立且强大的指挥部来负责,这就具备了师级单位的一些特征。只不过,它们可能不以“师”命名,而是冠以“集团”、“团”或者“战区炮兵司令部直属部队”等名称。

2. 二战初期的“炮兵团”或“炮兵师”的探索(概念模糊但有迹可循):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随着机械化战争的兴起,炮兵的机动性得到改善,弹药补给能力也更强。一些国家在编制上进行了更多的尝试。

苏联的近卫集团军中的炮兵组成: 苏联的军事理论在炮兵集中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在他们的战术体系中,炮兵常常被编入集团军的编制,但其力量之强,甚至拥有独立的“炮兵集团”(Artillery Group)或“炮兵师”(Artillery Division)作为集团军的构成部分,拥有自己的指挥部、后勤以及大规模的火炮编组。

例如,在战争后期,苏联的“炮兵师”或“炮兵旅”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这些单位可能并非全程都保持独立的师级编制,但其作战效能和编制规模足以让他们在特定战役中承担起类似于独立军种单位的角色。这些炮兵师通常下辖多个炮兵团,装备各种口径的火炮,并且拥有独立的工兵、通讯、侦察以及后勤保障单位。它们可以被派遣到最关键的战线上,执行独立的火力支援、炮火压制甚至炮火反击任务。

举个例子,一些苏联的“炮兵集团”(Artillery Corps of the Army)在数量上可能相当于甚至超过了一个步兵师的编制,其下辖的炮兵团数量众多,火炮总数可能达到数百甚至上千门。在某些战役阶段,这些炮兵集团甚至可以被独立部署,由军或方面军直接指挥,其独立作战的性质非常明显。虽然不一定直接命名为“炮兵师”,但其功能和规模上已经非常接近。

其他国家的机械化炮兵旅的扩编: 一些西方国家在编制上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将机械化炮兵旅进行扩编,使其能够独立执行更复杂的任务,但这通常仍然被视为一个较大的战术单位,而非独立作战的战略兵种。

“炮兵师”的局限性与演变:

即便存在上述例子,纯粹意义上的“炮兵师”为何未能成为普遍编制,还是有其根本原因:

缺乏自我防护和独立的战斗能力: 炮兵师如果脱离了步兵或装甲部队的协同,在面对敌方步兵、骑兵或者自行火炮的突击时,自身防御能力相对较弱。虽然一些炮兵部队会配备少量步兵或自行防空火炮,但其主要的作战意图仍然是火力输出。
后勤和指挥的复杂性: 大规模的炮兵集结对后勤的压力是巨大的,包括弹药的消耗、维护保养、人员的补充等。同时,指挥大量的炮兵单位也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指挥链和情报支持。
战略灵活性的问题: 将如此庞大的炮兵力量集中在一个“师”里,可能会牺牲整体的战略灵活性。在现代战争中,炮兵更倾向于分散支援或以更小、更灵活的单位(如炮兵团、炮兵营)配属给一线作战部队,或者组成强大的炮兵集团军(Artillery Army)这种更大规模的战术支援单位,而非独立运作的炮兵师。

结论:

总而言之,历史上有“炮兵独立成师编制”的雏形和特定阶段的实践,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在组织大规模炮兵力量方面进行了探索。苏联的炮兵集团和某些“炮兵师”级别的战术编组,可以被视为最接近“炮兵独立成师”的例子,它们在编制、装备、指挥和作战效能上都展现了独立运作的能力。

然而,由于炮兵本身的作战特性和军事理论的发展,纯粹的“炮兵师”并未成为一种普遍和长期的编制。炮兵更多地是在战术层面被整合进步兵师、装甲师等合成部队中提供火力支援,或者在战略层面以更大型的“炮兵集团军”或“炮兵集团”的形式出现,以应对大规模的作战需求。这种“支援兵种”的定位以及与合成部队的紧密协同,是炮兵在大多数历史时期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有苏系炮兵师,怎么能没有德系炮兵师呢?来人,上18. Artillerie Division和309. Artillerie Division!

除此之外,德国也是有炮兵军的:


当然这些炮兵军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军-旅-营的编制咋看都不大像军,反而像师

当然,别不把防空炮兵当炮兵,我们迈耶还是很给力的,也搞了防空炮军

后期也是军-师-团-营,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军了

user avatar

前面很多人已经举了苏系炮兵师的编制,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不过这里我倒是想说一个由于作者笔误和译者误译引发的“炮兵师”事件,因为之前有人问过我,拿破仑怎么会在1796年3月29日“部署两个炮兵师”。

路德维希这本书里错误不少,这里的“炮兵师”也是如此,虽然德文原版写作“Verteilung zweier Artillerie-Divisionen”,但你若是查《拿破仑一世书信集》第一卷里3月29日的条目,就会发现当天拿破仑安排部署的是2个骑兵师(11个骑兵团),并不是炮兵师或炮兵分队,路德维希这里纯粹一时手滑而已。[1]

不过,如果在《拿破仑一世书信集》里继续找下去,则会发现他在5月16日的确亲自下令编组过“deux divisions d'artillerie légère”,难道当时就有“两个轻型炮兵师”了么?答案还是否定的。

division这个词源自拉丁语的“分割”(diviso),在18-19世纪军语里词义往往不是“师”,而是步兵的“分营”、骑兵的“分团”、炮兵的“分队”。

炮兵连是当时各国炮兵的基本行政单位。以拿破仑战争为例,法军步炮连配备八门火炮,骑炮连配备六门火炮。法军在战局之初,会把炮兵连与配属给它的辎重连(compagnie de train)编组成基本战术单位炮兵分队(division d'artillerie)一同行动。于是,拿破仑这里实际上只是亲自安排了16门炮及其辎重车队组建两个炮兵分队……只不过容易被人误认为“两个炮兵师”而已。[2]

参考

  1. ^ Ludwig, E., Napoleon. Berlin, 1925, S. 63.
  2. ^ Correspondance de Napoléon Ier publiée par ordre de l’empereur Napoléon III. P., 1858-1870, t. 1, p. 28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上并非没有炮兵独立成师的编制,但这种情况确实相对少见,通常出现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军事需求下。与我们今天熟知的诸如步兵师、骑兵师甚至坦克师等以作战兵种为主体的独立军级单位相比,纯粹由炮兵构成的“师”在编制上存在一些天然的限制。首先,我们得明确“炮兵师”这个概念在历史上的不同理解。如果我们将范围放.............
  • 回答
    要说历史上那些本该是垫脚石,却硬是杀出一条血路,最后活成了主角的“炮灰”,那可真是比比皆是,而且精彩纷呈。这些人的故事,往往比那些一开始就光芒万丈的天子骄子们,来得更让人热血沸腾,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近乎野蛮的生命力,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倔强。咱们就聊聊几位让人印象深刻的。一、 曹操:从“反贼”到“挟天.............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言辞犀利、观点交锋的“嘴炮”事件,它们或推动了社会进步,或改变了历史走向,甚至在后世留下了经典的语录,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事件往往不是简单的争吵,而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较量,充满了戏剧性和启发性。1. 雅典的苏格拉底之辩:哲学的起点,智慧的火花说到“嘴炮”,怎能绕过古希腊的.............
  • 回答
    在中国历史上,“满门忠烈”通常指整个家族因忠于国家、忠于信仰或忠于某人而集体殉难或英勇牺牲。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被广泛传颂的“满门忠烈”人物及其故事,尽管部分案例可能因历史记载的模糊性而存在争议,但其精神和事迹仍被后人铭记: 1. 岳飞家族(南宋) 背景: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以“精忠报国”闻名,其家族成.............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因误会、误判或技术失误导致的“乌龙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因意外的错误或误解而引发连锁反应,甚至改变历史进程。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乌龙事件及其详细分析: 1. 1942年:菲律宾误击事件(“菲律宾误击事件”) 背景: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面临严峻形势。1942年,美军在菲律宾的巴布.............
  • 回答
    历史上“点错技能树”的现象往往指因决策失误、战略误判或技术路线错误导致的发展受阻甚至灾难性后果。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的详细分析: 1. 苏联农业集体化:暴力强制下的粮食危机 背景: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为加速工业化,强行推行农业集体化,试图将小农经济转变为大规模国有农场。 错误路径: .............
  • 回答
    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因时代局限、意识形态偏见或宣传策略而被低估或高估。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涵盖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等领域,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其被误解的原因: 一、被低估的人物 1. 玛丽·居里(Marie Curie) 背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物理学和化学),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 回答
    历史上装逼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有些因为过于夸张,有些因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下面我就来详细讲述几个著名的装逼失败案例:1.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诅咒:被媒体和考古学家共同“装逼”的闹剧 背景: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一位年轻法老,他在位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多显赫的功绩。然而,在他.............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乏光芒万丈的英雄,但也有许多默默奉献、同样伟大却鲜为人知的个体。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们的勇气、智慧、牺牲或坚韧,却在细微之处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或者点亮了黑暗中的希望。以下是一些不是很著名的历史英雄,我将尽力详细讲述他们的故事:1. 索菲·肖尔(Sophie Scholl,1.............
  • 回答
    “大力出悲剧”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描述,它指的是那些因为追求极致、过度强调某种功能或理念,但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产品失败、甚至带来负面影响的案例。历史上有不少产品都符合这个特征,以下是一些比较典型且可以详细讲述的例子: 1. 索尼Betamax录像机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录像.............
  • 回答
    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事物,它们在当时可能被视为“厉害”、“强大”或“有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其真正的价值却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厉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 1. 建造巨型金字塔却未能带来长久繁荣的国家例子:古埃及的巨型金字塔 (如吉萨金字塔群) 当时看起来的.............
  • 回答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捧腹的笑话,它们或源于对现实的辛辣讽刺,或来自对人性的幽默洞察,或仅仅是巧妙的语言游戏。这些笑话穿越时空,至今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和笑声。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笑话,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内容: 1. 柏拉图与傻瓜的对话(古希腊)这个笑话虽然没有确切的记录说明是柏.............
  • 回答
    历史上涌现出无数意志力强大到远远异于常人的人物,他们凭借着超凡的毅力和决心,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留下了不朽的传奇。以下是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故事足以证明意志力的力量: 1. 斯巴达克斯 (Spartacus, 公元前 111/109 – 前 71年)背景与困境: 斯巴达克.............
  • 回答
    历史的进程充满了戏剧性和无常,其中不乏令人啼笑皆非的讽刺之处。这些讽刺,往往源于人们的认知局限、预设的偏见、或是善意的初衷所导向的意想不到的恶果。以下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讽刺事件:1. 西方文明的“救世主”竟是“传播者”: 背景: 14世纪,欧洲爆发了席卷整个大陆的黑死病,又称鼠疫。.............
  • 回答
    历史上存在一些引发“疑似穿越者”讨论的人物和事件,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都属于民间推测、阴谋论或历史巧合的解读,缺乏确凿的证据支持,不能视为历史事实。科学严谨的历史研究并不承认穿越者的存在。尽管如此,这些讨论本身也很有趣,它们往往来源于人们对历史现象的困惑、对超自然力量的想象,以及对现有历史叙事的补充.............
  • 回答
    历史上,被宣扬成正面人物,但实际上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险恶一面的例子并不罕见。这些人物往往在历史的叙事中被简化、美化,或者其负面行为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圣女贞德(Joan of Arc) 正面宣扬: 贞德被广泛誉为法国民族英雄,一位神圣的女性,带领法国人.............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艺术家和科学家,他们留下的言论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有些言论因其深刻的洞察力、前瞻性,或是其背后蕴含的巨大争议和影响力而令人惊叹。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人物发表过的惊人言论,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1.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是.............
  • 回答
    “国运”这个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是人们在回顾和解读国家兴衰更替时,一种带有哲学思辨和文化沉淀的表达方式。它不是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指标,而是人们对国家整体命运、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的一种综合性感知和判断。当被问及“历史上有什么事件让你相信有国运这个东西存在?”时,我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历史片段,它.............
  • 回答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造反者,其主要动机并非为了争夺皇位,而是出于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推翻压迫、改善民生。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起义领袖”或“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行动往往源于对现实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强烈不满。要详细讲述这样的人物,我们需要聚焦在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且其行为被广泛认为带有“救民”性质.............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遵循着严谨的计划和预设的路径。许多伟大的发现,如同意外的星辰划破夜空,是由偶然、直觉、甚至错误引导而诞生的。这些“偶然”的发现,往往因为其颠覆性的力量,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并催生了新的科学领域。以下是一些详细讲述的偶然的重大科学发现: 1. 青霉素的发现:伟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