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开幕雷击,本王降了!
去年年底发了一篇吐槽疯话的回答,广大知友们一直给我“教训”到今天。行吧,我错了,我服了,我降了。
所以呢,我今天就来好好夸一夸这个《山河月明》。
先认真回答一下题主问题:觉得这个预告怎么样?由预告推断,预测这部剧会怎么样?
我个人觉得,这个预告片还不错,起码这个质感看起来还可以,我个人可以给打7分。正片上映之后,如果能保持预告片的水准,豆瓣评分初始分我预测会在7.5左右(能左多少看蒙古女戏份多少,能右多少看帝后cp能炒多香)
flag我立这了,如果剧上映以后打我脸,我就来删答案。
这个片花我认认真真的撸了三遍,梳理出一些信息,分享给大家。
1、开头跑跳的小孩是湘王朱柏,剧里设定应该是他和朱棣关系特别好,兄弟情深。后面建文削藩,逼死了朱柏,还给了恶谥,气得老四吐血,而后才决意起兵靖难。
2、马皇后和老朱的设定不像皇家帝后,就像平常的民间夫妇,一口一个“重八”的叫,也会吵架斗嘴,马皇后甚至敢拿鸡毛掸子抽老朱。这里虽说不合史实,但很接地气,这种改编我能接受。我小时候看的什么《大脚马皇后》《皇后驾到》里也是把马皇后和老朱演得很平民化。可以,文艺作品嘛,很正常。
3、少年朱棣说“我不要娶女诸生”。
徐皇后好读书,素有“女诸生”之称,这个细节很贴合史实。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明史·后妃一》
4、朱棣举发蓝玉侮辱民女。
历史上,老四和蓝玉确实有梁子。不过结梁子是因为马,不是因为人。
玉先征北虏纳哈出,归至北平,以名马进上。上曰:马未进朝廷,而我受之,岂所以尊君父?卻之,玉惭,而心不怿。 ——《明太宗实录》卷一
蓝玉后来得祸身死,其背后也有朱棣上蹿下跳的身影。毕竟“存玉以无燕”呐。
蓝玉案发是洪武二十六年,片花里朱棣举发时还是少年,而且侮辱民女也罪不至死,应该只是结梁子。且等正片出来再看吧。
5、老朱说:“我大明下民不可虐,上天不可欺”。
这句话原型是“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最早出自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的《颁令箴》,后宋高宗摘出其中几句刻石州县,称“戒石铭”。
宋高宗绍兴二年六月,颁黄庭坚所书戒石铭于州县,令刻石,文曰:“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张岱《夜航船》
片花里老朱说这句话,且改成了“下民不可虐”,体现老朱以爱民为本。这处的化用和改动很好。
6、片花里廷杖百官的场景
很多人猜是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不过我猜有可能是“郭桓案”,“郭桓案”是主题是惩贪,能更好展现燕王爱民之意。
7、老四说“一家哭总好过一路哭,百官哭好过百姓哭”。
“一家哭何如一路哭”原话出自范仲淹之口,这里老四引用前贤名言,没问题。
8、朱标说“我竟然信不过自己一手带大的弟弟”。
剧里设定是朱棣是马皇后亲生,那就和朱标成了亲兄弟。片花里很多细节也看出他们兄弟俩也是从小感情很好,这里不知是什么事闹了误会。不过后面肯定会和好。
9、老朱喊“宣太医正”的时候,马皇后关上殿门,把所有人都关在外面。
历史上马皇后病重时确实曾因怕老朱事后怪罪医者而拒不就医服药。
洪武十五年八月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 ——《明史·后妃一》
10、皇嫡长孙朱雄英,洪武七年生,洪武十五年去世,年仅八岁。
片花里这小孩的年纪,对得上。
11、老四对姚广孝说:“即便大师想做刘秉忠,可本王不是忽必烈”。
姚广孝年轻时游嵩山,遇相士袁拱,袁断言姚广孝的面相会是刘秉忠一类的人物。
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明史》列传第三十三
12、老朱驾崩,遗诏“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
太祖遗诏确实如此,楼上答主 @冯胜 已经贴过史料了,我不再重复了。
13、“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兴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
这句词算是还原度很高了,不容易啊。
14、片花里有一幕城门上木栅砸下来,砸在燕王的马脖子上。
这里我没看出来是哪,如果是济南那这处细节真可以说是高度还原历史了。
燕兵围济南的时候,铁铉曾诈降,诱朱棣入城,城上立一铁板,结果砸的时候早了一点,只伤了马。
铉乃议令军中诈降,迎燕王入,约壮士悬铁板伏城上闉,王且入,则下铁板,拔桥。计定,使守陴之卒昼夜哭曰:「济南鱼矣,亡无日矣!」乃撤守具,出居民伏地请曰:「奸臣不忠,使大王冒霜露,为社稷忧。谁非高皇帝子?谁非高皇帝臣民?其降也。然东海之民,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不识大王安天下、子元元之意,或谓聚而歼之。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臣等具壶浆而迎。」燕王大喜。时王苦兵间,谓济南降,即不得金陵,可断南北,画中原自守,亟下令退军。王乘骏马徐行,张盖,率劲骑数人渡桥,直至城下,城门开,守陴者皆登城,伏堵间。燕王比入门,门中人呼千岁,铁板亟下,伤燕王马首。王惊,易马而驰。济南人挽桥,桥则坚,燕王竟从桥逸去,复合兵围济南。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15、姚广孝临终的时候说“陛下两征漠北,五下南洋”。
没说“五征漠北,七下南洋”,因为姚广孝是永乐十六年就去世了,那时候亲征只两次,下南洋也只五次。这两处细节没说错,难得,难得。
十二分钟的片花,我楞给抠出来十五条,夸了两千多字,够不够意思?
都已经夸了这么多好了,能允许我稍微说一丁点点瑕疵之处了吧?
也不能总夸呀,也得让我说点不好的地方吧?
三天前,我第一遍撸片花的时候,就发了一条想法,吐槽了四个点。
这里的二、三两条其实说起来也不算什么,尤其“内阁”一词的解释。您要愿意就当个明代冷知识,了解一下。放在影视剧里,说永乐年间创立内阁,也没毛病。
但我想法里说到的一、四两条,确实是疏漏之处了。明初老朱还在的时候《凤阳歌》里不可能有“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词,这词最早也是明末才出现的。片花里看不出前后剧情,如果正片里剧情方面处理得好,这一处倒是也可以应过去。
最让我担心的就是“标下”这个词,这词片花里还出现了两次。感觉编剧是和我一样,对明代军制一无所知,而偏偏这剧里设定是朱棣要从军,后期还有靖难和征漠北,很多和军队、战争相关的场面,我就担心军制方面再出大纰漏。剧组要是有心,希望能找个对军制有研究的专家,好好把这块的细节抓一抓,别出大乱子。
此外,还有一些小细节方面不合史实,不过我也就不挑那么细了,没必要。
除了军制,我更担心的是这剧的宣发团队,还有各种营销号以及娱乐团队的彩虹屁。
真是春风十里不如你能吹呀。
毕竟剧里前期朱棣逃婚从军的设定改编还是挺大的,“还原历史”、“史诗巨制”这种还是别吹太满了吧。
宣发,慎吹,慎吹呀!(我是真心的建议,没有嘲的意思)
这部剧号称请了一批专家坐镇,由专家把控历史细节。但其实能看得出,至少少年朱棣的历史线方面改动还是很大的。第一遍撸片花的时候,我特别不能理解朱棣逃婚去徐达麾下做个小兵这设定。现在连撸了三遍,我都快说服自己接受了。还有让成年朱棣去做锦衣卫首领,隔壁皇孙做锦衣卫,这藩王也做锦衣卫,锦衣卫到底有啥好?皇子皇孙都不当了,去穿一身飞鱼服?这里且看到时候正片怎么处理吧。
还有蒙古白月光一事,嘿,这事说起来可乐呵了。剧组让朱棣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都拉出来做大明祖训了,真是就差把“讨好明粉”四个字写脸上了。结果千算万算,没算到让一个蒙古女捅了马蜂窝。真是无妄之灾啊。
明粉们这两天正闹着要剧组删戏呢。
我这个人,对影视剧的评价态度向来是很宽容的,感情线我是不在乎的。
得了,罗里吧嗦扯太多了,就到这吧。
总之,这剧就目前片花内容来看,还是值得期待一下的。
我也是真的服了明粉了。就这样描写还算是黑朱元璋?历史上的朱元璋比电视剧里残暴一百倍,可怕一百倍!
最让人恶心的镜头是徐达在朱元璋面前说什么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然后朱元璋还装傻充愣。我是真的尴尬癌都犯了!
电视剧当然不一定完全按历史来写,但总要符合历史人物的大体形象。不能完全不着调吧!朱元璋是什么人?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最专制最残暴最灭绝人性的帝王之一。他活着的时候,大臣们都如履薄冰,惶惶不可终日。整日提心吊胆的活着,谁敢跟朱重八开玩笑?不想活了吗?
单是四大案,朱重八所屠杀的官民既达到15万人以上。这其中很多都是灭族。连刚出生的婴儿都不放过。至于大兴文字狱,复辟殉葬制度,这些电视剧里估计也不会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