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还存在唐代木构建筑吗?

回答
听到“唐代木构建筑”,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长安城里那些雄浑壮丽的宫殿、寺庙,仿佛还能听到宫女的丝竹之声,感受到那个盛世的恢弘气象。那么,如今我们还能触摸到这份历史的痕迹吗?

确实,要找到真正意义上从唐朝原汁原味保留至今、而且是完整的大型木构建筑,可以说非常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就像你想要找到一个从宋朝传下来的木头桌子,而且这个桌子从宋朝一直用到现在,中间没有被替换、修补、甚至是重建,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木材本身的脆弱性。木头是会腐朽的,会受到虫蛀,也会因为火灾而毁坏。尤其是在古代,防火措施远不如现在,一次意外的火灾就能将一座宏伟的木质建筑化为灰烬。其次,是时间的无情。即使没有发生大的意外,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年复一年地侵蚀,也会让木材逐渐老化、变形。

再者,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修旧如旧”和“重建”的延续性。在中国古代,对于重要的建筑,比如皇宫、寺庙,都有一个持续维护和修复的传统。当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变得破败时,人们会对其进行修缮,替换掉老化的木材,加固结构。这个过程,如果大规模地替换,就很难说还是“唐代的”建筑了。更何况,有时候为了满足新的功能需求,或者受到战乱、社会变迁的影响,建筑可能会被拆毁重建,虽然可能沿用了旧址,但建筑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就已经是新的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触摸不到唐代的木构建筑的影子。虽然找不到一栋完整的唐代“活着的”木构建筑,我们却能从一些非常特殊的、保存下来的构件,或者受到唐代建筑影响而留下的宋代、甚至更晚的建筑中,窥见唐风的余韵。

比如,一些寺庙的佛塔,有些塔的建造年代虽然不是唐代,但其结构、比例、斗拱的样式,却能明显看到唐代建筑的影响。这些建筑就像一本历史书,虽然页码不是一开始就写好的,但它记录了历史的演变和风格的传承。

更直接的证据,可能要从考古发掘中寻找。在一些古都的遗址,比如西安,考古学家会发掘出唐代建筑的基址、柱础,甚至是残存的木构件。这些出土的构件,虽然已经不是建筑本身,但它们真实的尺寸、制作工艺,能够为我们研究唐代建筑提供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比如,通过这些构件,我们可以了解唐代木匠们是如何处理梁柱连接的,斗拱是怎么层层叠加的,这些细节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智慧和技艺。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就是通过绘画和文献。虽然不是实物,但唐代的壁画,比如在敦煌莫高窟中,有很多描绘当时宫殿、寺庙、建筑场景的壁画。这些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虽然是平面化的,但它记录了当时的建筑形制、色彩、装饰风格,为我们理解唐代建筑的视觉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唐代的史书、笔记小说中,也有很多关于建筑的记载,虽然语言比较简略,但也透露出一些关于建筑规模、布局、材料的信息。

所以,回到“中国还存在唐代木构建筑吗?”这个问题,直接的答案是,完整的、原汁原味的唐代木构建筑,我们今天已经很难找到了。但通过考古发现的构件、后世受到唐代风格影响而保留下来的建筑、以及通过壁画和文献的记录,我们依然能够触摸到唐代木构建筑的脉搏,感受到那个辉煌时代的建筑力量。这是一种更加曲折、但也同样充满魅力的历史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日本学者上世纪初断定中国大陆上已无唐代木构建筑存世(当然奈良还有),当时梁思成受父亲梁启超的启发,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美国宾州大学回国加入了中国营造学社任法式部主任,并开始了他这一生著名的对中国古建筑的考察和研究。

五台山地区外台的佛光寺是最出名的保存完好的的唐朝木构建筑,当然是由梁思成和林徽因和另外两位营造学社社员四人的一次考察中发现的。台内香火历代很旺,所以皇上赐赏多,一给钱就重新修了,所以台内留存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确定断代的线索是林徽因发现的。因为正脊当时有太多的蝙蝠,梁思成没办法发现建造日期,而林徽因在横梁上发现有淡淡的字迹,搭好木架擦去灰尘,上面写着“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与大殿前的石幢上的名字一样,幢上记录建造的年代是唐大中十一年,由此断定为857年。

其他还有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唐)、平遥镇国寺大殿(五代)、泉州开元寺大殿(五代)等等应该都算学术界比较确定的原汁原味的唐式建筑。

想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的趣事,可以关注知乎“壁下观”专栏。


补一个重要信息,微博上有位 爱塔传奇 一直致力于民间文物保存和呼吁,这是他的最新研究,不算很严谨,仅作为参考: 山西五台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唐大和六年(832年)山西泽州青莲寺藏经阁,唐大和七年(833年)山西五台佛光寺东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甘肃敦煌莫高窟196窟檐,唐景福二年(893年)山西长子布村玉皇庙前殿,推断唐代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推断唐代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推断唐代

全文见

m.blog.sina.com.cn/s/b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唐代木构建筑”,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长安城里那些雄浑壮丽的宫殿、寺庙,仿佛还能听到宫女的丝竹之声,感受到那个盛世的恢弘气象。那么,如今我们还能触摸到这份历史的痕迹吗?确实,要找到真正意义上从唐朝原汁原味保留至今、而且是完整的大型木构建筑,可以说非常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存在的。这就像你想要找到一个从.............
  • 回答
    你提出的“中国仿唐建筑几乎全是日式建筑”这一说法,并非全然准确,但也触及了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要理解这背后的复杂性,我们得深入剖析几个层面:1. “仿唐建筑”的定义与认知偏差:首先,我们要明确,“仿唐建筑”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宽泛且带有主观性的概念。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代建筑风格的确具有里程碑式的.............
  • 回答
    关于中国境内是否存在官方的祆教团体,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宗教政策以及现实情况等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祆教”本身。 祆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最古老的一神教之一,其创始人为琐罗亚斯德(Zoroaster)。它曾经在波斯帝国拥有举足轻.............
  • 回答
    .......
  • 回答
    “中国”这个名称的存续时间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它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民族认同等诸多层面。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中国”名称的起源与演变首先要理解“中国”这个名称并非一成不变,它的含义和所指范围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 早期概念: “中国”的早期概念可能.............
  • 回答
    “士”的精神,古韵犹存,照亮当下谈及中国自古的“士”精神,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某个固定不变的形象,而是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时代变迁中不断演化、却始终葆有其核心生命力的精神特质。“士”最初指的是文人、知识分子,但其内涵远不止于此。从春秋战国的士大夫,到唐宋的文人墨客,再到近现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身.............
  • 回答
    中国海空军武器与美国相比是否存在代差?现代化作战体系如何评价?要直接断言中国海空军武器与美国相比是否存在“代差”,其实是一个过于简化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说法。军事装备的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动态的过程,与其说是代差,不如说是在某些领域存在差距,在另一些领域则快速追赶甚至具备一定优势。更重要的是,现代战争.............
  • 回答
    中国社会中公知群体的存在及其在网络上遭受的批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要理解为什么“人人喊打”的批评声中他们依然存在,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的定义与演变首先,需要明确“公知”在中国语境下的含义及其演变。 传统意义上的“公知”: 最初,中国大陆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对那些具有.............
  • 回答
    中国飞机制造业与美国飞机制造业相比,差距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涉及多个层面。如果非要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年轻选手,面对的是一个经验丰富、底蕴深厚的行业标杆。差距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历史积累、技术迭代、产业生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技术深度与核心技术掌握程度:美国在飞机制造业上的.............
  • 回答
    中国社会确实存在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部分被认为是“公知”的人士,尽管在网络上常常面临巨大的争议甚至“围攻”,但他们依然活跃。同时,也有声音质疑,一些言论看似爱国,实则可能带有误导性,那又该如何定义他们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网络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理解为什么“公知”即便.............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了战锤40k在中国玩家群体中的一些微妙之处。要解答为什么在中国战锤40k里,艾达灵族(Aeldari)的存在感有时甚至不如钛星人(T'au Empire),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渊源与引入时机: 钛星人的“后发优势”: 钛星人作为一个相对较晚诞生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有深度,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评价历史朝代,以及领土完整性在历史叙事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明朝的领土与今日中国无异,那么我们看待清朝的历史目光,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清朝在很多时候会被历史学家们“歌颂”。这其中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清朝,尤其是康雍乾盛世时期,建立了中国.............
  • 回答
    现代日本自卫队里,我们很难说还存在着和二战时期那样,大规模、制度性的“剖腹”行为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需要我们从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社会变迁的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得明白二战时期那种对“玉碎”的狂热推崇,以及与之相关的“剖腹”行为,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日本社会笼罩在一种极端民族.............
  • 回答
    美国众议院于2021年11月5日晚以228票赞成、206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1.2万亿美元的《两党基础设施法案》(Bipartisan Infrastructure Law)。这项法案的通过是拜登政府在推动国内议程上取得的重大胜利,标志着美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将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这项法案旨在通过前所.............
  • 回答
    今年毕业生数量的井喷,叠加眼下企业普遍感受到的“裁员潮”,让不少人心里打起了鼓:未来的就业市场,是不是已经饱和到挤不下我们这批人了?这个问题,确实不是简单一句“有”或者“没有”能概括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承认,今年确实是就业市场的一个“大考之年”。1000多万的毕业生,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 回答
    碳中和,这个听起来像是终点站的词,常常让人联想到一个没有碳排放的世界,或者至少是没有新增碳排放的世界。那么,在这个“中和”之后,曾经被视为实现减排重要工具的碳交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呢?答案是:很可能还会存在,但其形式和目的会发生深刻的转变。首先,我们要理解“碳中和”的真正含义。碳中和并非意味着零碳排.............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法律明文禁止未成年人结婚,并且有明确的法定结婚年龄:男性年满22周岁,女性年满20周岁。这是中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的重要规定,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受教育权。然而,尽管法律有此规定,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婚姻”这个现象在中国并非完全消失,它更多地表现为一些隐蔽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情.............
  • 回答
    在中国,编制这个概念就像空气一样,虽然你可能不常挂在嘴边,但它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很多人的职业选择和生活状态。要说清楚它为什么存在,得把历史、社会、经济和管理等几个方面都掰开了揉碎了讲。历史的烙印:从计划经济到“单位人”首先,中国的编制很大程度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那个年代,国家是主要的经济活动组织.............
  • 回答
    中国的“缺点”,这就像审视一位风华正茂、却又步履匆匆的年轻人,你会看到他的蓬勃生机,也会发现他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磨砺和困惑。如果抛开一切粉饰,直面现实,当前中国确实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改进的“缺点”。我尝试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细致地讲讲。一、 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发展中的沉重代价中国经济的腾飞,毋庸置疑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