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為什坦克的武器會是火炮而不是火箭彈(或導彈)?

回答
坦克的火炮,这个钢铁巨兽的“咆哮者”,为什么最终选择了火炮而不是火箭弹或导弹作为其主要武器,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历史演变、技术考量以及战术定位的权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火炮的优势:精准、灵活与性价比的平衡

首先,我们得承认,火箭弹和导弹在某些方面确实拥有诱人的优势。它们能携带更强的爆炸物,攻击距离更远,而且不少现代导弹还具备精确制导能力,能有效打击隐藏的敌人。然而,坦克作为一个战场上的主要突击力量,其核心任务是直接面对敌人,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并且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火炮恰恰在这些方面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即时打击与高射速: 火炮发射炮弹的速度非常快。从瞄准、装填到发射,整个过程相对迅速。尤其是在近距离或面对集群目标时,火炮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倾泻出大量的弹药,形成压倒性的火力优势。相比之下,火箭弹和导弹的发射准备时间(如制导、锁定)可能更长,难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况。
连续火力支援: 坦克常常需要为步兵提供持续的火力压制或支援。火炮能够以较高的射速不断发射炮弹,为步兵创造安全空间。而弹药数量有限的导弹或火箭弹,一旦发射出去,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再装填或重新锁定,难以满足这种持续性的需求。
“看见即打”的直射能力: 坦克火炮最显著的优势之一是其出色的直射能力。在战场上,很多目标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敌方坦克、工事或步兵。火炮可以迅速瞄准并直接命中这些目标,其弹道相对稳定,对射手的经验要求也相对较低。相比之下,许多反坦克导弹需要精确的制导过程,有时还需要操作员持续追踪目标,这在激烈的近距离交火中会增加失误的风险。
成本与易用性: 早期和中期的坦克设计,成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相比于复杂的制导系统和昂贵的导弹弹头,炮弹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易于批量生产和储存。此外,操作火炮的训练难度也普遍低于操作复杂的导弹系统。
弹种多样性与战场适应性: 火炮能够发射多种类型的炮弹,例如高爆弹(HE)用于摧毁软目标和工事,破甲弹(APFSDS)用于穿透装甲,燃烧弹,烟雾弹等等。这种多样性使得坦克能够根据不同的战场环境和目标,灵活选择最合适的弹药。而早期火箭弹和导弹在弹药类型的多样性上就显得较为局限。

二、火箭弹与导弹的局限性(在坦克设计中的考量)

当然,火箭弹和导弹并非一无是处,但它们在作为坦克主武器方面存在一些固有的挑战:

制导的复杂性与成本: 早期的制导技术相对笨重且昂贵。为坦克配备能够发射和制导导弹的系统,会显著增加坦克的复杂性、重量和成本,同时也对乘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目标锁定与战场环境: 大部分导弹需要精确的目标锁定。在战场上,烟雾、尘埃、复杂的地形以及敌方的电子干扰都可能影响导弹的制导,导致攻击失败。而火炮的直射能力在很多情况下反而更为可靠。
发射的暴露性: 部分火箭弹或导弹发射时,其发射装置需要暴露在目标方向,这可能会增加被敌方发现和攻击的风险。坦克的炮塔设计可以实现全向旋转,但导弹的发射方式可能需要不同的适应。
战斗部与毁伤: 虽然导弹可以携带更重的战斗部,但其弹道相对陡峭或有弧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如炮弹的直接命中来得有效。而且,导弹的威力往往是针对特定类型的目标进行优化的,难以像炮弹那样实现“一弹多用”。

三、历史演变与技术发展

坦克的武器选择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演进的。

早期坦克: 最初的坦克,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坦克,为了应对步兵和轻型防御工事,装备的主要是机枪和轻型速射炮。
二战时期: 随着装甲技术的进步和战术的演变,坦克炮的口径和威力不断增大,能够有效对抗敌方坦克。火炮成为了坦克摧毁敌方坦克的“杀手锏”。虽然也有装备火箭发射器的自行火炮出现,但它们更多被定位为支援火力,而非主战坦克的核心武器。
冷战时期: 进入冷战,反坦克导弹技术飞速发展。一些国家曾尝试将反坦克导弹整合到坦克设计中,比如将导弹固定在炮塔两侧,或者作为炮弹发射出去。例如,一些型号的苏联坦克就装备了能够发射ATGM(反坦克导弹)的火炮。然而,尽管有了这些尝试,火炮的主导地位依然稳固。原因在于,即使是能发射导弹的火炮,其炮弹发射能力仍然是核心,而导弹更多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用于攻击更远距离的威胁。
现代坦克: 现代坦克依然以火炮为主,但火炮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采用了滑膛炮技术,提高了穿甲弹的威力;研发了更先进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和高爆反坦克弹(HEAT)。同时,一些现代坦克也确实集成了发射导弹的能力,但这些导弹往往是从炮管中发射(例如RPG29的演进型),或者作为一种辅助武器。它们更多是为了弥补火炮在极远距离攻击能力上的不足,或者针对特定类型的目标,而并非完全取代火炮。

四、战术定位:坦克的核心使命

最后,我们必须回到坦克的战术定位。坦克是战场上的“陆地巡洋舰”,它的主要使命是:

突破敌人防线: 依靠强大的装甲和火力,在战场上撕开缺口。
支援步兵作战: 提供直接的火力压制,摧毁敌方火力点和装甲目标。
反坦克作战: 直接与敌方坦克进行交战。

在这些任务中,火炮以其直接、快速、灵活、多样化的火力输出,比依赖制导的火箭弹或导弹更能满足坦克的使命需求。火炮提供了“看得见就能打”的可靠性和“打了就能看见效果”的即时性,这对于在混乱且危险的战场环境中作战的坦克乘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总而言之,坦克选择火炮作为其主武器,是历史选择、技术限制、成本效益以及战术定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火炮在精度、射速、弹种多样性、成本和战场适应性上,为坦克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核心火力解决方案,使其能够胜任其作为战场主宰者的角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导弹万能论的60年代初期,还真有以导弹为主要武器的主战坦克,强调是主战坦克的原因在于就是准备大规模装备地面部队的,而不是M551“谢里登”那样因特殊需要而出现的特化车辆。

美国有M60A2,苏联有IT-1,美德合作的MBT-70的美国方案里也准备装备M60A2同款152炮。

但在实用中发现,主战坦克以导弹为主要武器实在是极大地影响了坦克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射速:早期导弹都是线控,在导弹命中或脱靶前必须保持对目标的目视状态,这就让坦克自己很容易成为靶子;导弹飞行时间长,对方来得及发射烟幕弹等手段自卫,降低了导弹的命中率;导弹发射后必须重新装填导弹和设置导线等,再准备时间大大多于炮弹,很难进行补射。

综合原因考虑,主战坦克还是放弃了以导弹作为主要武器,重新回到120/125炮的坦克炮路线上。

user avatar

因为有炮射导弹。

user avatar

飞机的火箭弹被淘汰,是因为飞机看的越来越远了,近距离格斗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

坦克的火炮还没有被淘汰,是因为坦克看的还不够远。

但随着“蜂甲一体”这个概念的兴起,坦克也开始看的越来越远了,我认为移动堡垒式的地面导弹发射载具,也就是导弹坦克开始具备了实战价值,未来未必不会出现这样的装备。

如果陆空真正能够完成数据链深度整合,那就更好用了。

不妨畅想一下,一款依靠预警机获得雷达信号,依靠无人机获得电视信号的“坦克”,完全可以做的“薄皮大馅”:履带式,轻防护,小主炮,多导弹。保证通过性和一定防护性的同时,执行视距外打击。

user avatar

有炮射导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