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中东多石油,澳洲多铁矿石,而中国相对贫瘠,却多煤炭和稀土?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地球地质演化、资源形成以及国家发展战略等多个层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

核心原因:地球的“造物”过程和板块构造

理解这个问题,关键在于理解地球是如何形成这些资源的。这就像一个巨大的、漫长的“烹饪”过程,不同的地理区域经历了不同的“烹饪”方法和“食材”。

1. 中东多石油:温暖的古老海洋与生物的馈赠

地理条件与古老海洋: 中东地区,特别是波斯湾及其周边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约2.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曾是一片广阔而温暖的浅海。这些浅海的特点是:
阳光充足: 温暖的海水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
陆源物质输入少: 相较于一些大江大河入海口,这些区域的陆地输入(如泥沙)相对较少,使得海洋中的有机物不容易被快速掩埋和稀释。
封闭或半封闭环境: 一些盆地环境,如波斯湾的前身,相对封闭,海水交换不畅,有利于有机物在底部积累。

生物的死亡与积累: 在这些古老海洋中,大量的浮游生物(如藻类、浮游动物)死亡后,会沉入海底。由于上述的有利条件,它们没有完全被氧化分解,而是被富含泥沙的沉积物迅速掩埋。

漫长的“烹饪”过程:
厌氧环境: 厚厚的沉积层将有机物与氧气隔绝,创造了厌氧环境,这对于有机物的保存至关重要。
高温高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掩埋的有机物被埋藏得越来越深,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开始“烹饪”它们。
生油生烃: 在适宜的温度(通常在60°C到150°C之间)和压力下,有机物逐渐转化为液态和气态的碳氢化合物,也就是石油和天然气。这个过程极其漫长,需要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间。

构造活动与油气运移: 形成后的油气会因为其密度比周围岩石小而向上运移,寻找相对疏松透气的储集层(如砂岩、裂缝性碳酸盐岩)。构造运动(如断层、褶皱)形成了有利的圈闭构造,将这些油气聚集起来,形成我们今天发现的油田。中东地区丰富的褶皱构造和盐岩构造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天然的“口袋”。

2. 澳洲多铁矿石:古老地壳的残留与风化作用

古老稳定的地质环境: 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的地质非常古老且相对稳定,主要由前寒武纪(25亿年前以上)和古生代(5.4亿年前至2.5亿年前)形成的古老陆块构成。这些陆块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造山运动和剥蚀作用。

富含铁的火山岩和沉积岩: 在这些古老的地质时期,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沉积作用。例如,一些火山岩浆中本身就富含铁元素。同时,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条带状铁建造(Banded Iron Formations, BIFs)是澳大利亚铁矿石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些地层形成于距今约25亿年前至18亿年前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当时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较低,海水中的溶解铁可以通过微生物活动氧化,形成富含氧化铁的沉积层。

漫长的风化与淋滤作用: 澳大利亚的地质相对稳定,加上其大部分地区气候相对干旱或半干旱,使得地表岩石经历了漫长而强烈的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
化学风化: 雨水中的酸性物质(如碳酸)溶解岩石中的矿物质。
淋滤作用: 雨水将可溶性物质(如镁、硅等)带走,而密度较大、不易溶解的铁氧化物(如赤铁矿)则被富集下来。

富集作用: 这种长期的风化和淋滤作用,如同筛子,将岩石中其他成分逐渐带走,而将铁元素高度富集,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品质极高、储量巨大的铁矿石矿床。特别是南澳大利亚的艾罗曼加盆地和西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是世界级的露天铁矿产地。

3. 中国相对贫瘠但多煤炭和稀土:复杂的地质构造与多样的成矿过程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贫瘠”是指相对某些区域(如中东)的石油资源而言。中国虽然石油资源相对中东不那么集中或储量不及,但仍然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而煤炭和稀土的储量则非常丰富。

煤炭:古老的沼泽与植被的遗产
广泛的煤化作用: 中国地质历史上有多个时期适合煤炭的形成。最主要的煤炭形成时期包括:
石炭纪二叠纪(约3.6亿年前至2.5亿年前): 这是全球性的煤炭形成高峰期。中国南方和北方都发现了大量的石炭纪二叠纪煤层。当时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湿润的温暖气候下,拥有大片茂密的森林和沼泽,特别是古植物(如蕨类植物、石松类植物)死亡后,被埋藏在缺氧的环境中,经过数亿年的地质作用形成了煤。
侏罗纪(约2亿年前至1.45亿年前): 中国华北、西北等地区在侏罗纪也曾经历过盆地沉积,形成了重要的煤层。
白垩纪(约1.4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 一些内陆湖泊盆地也形成了煤炭。
构造活动与沉积盆地: 中国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众多的内陆沉积盆地,为煤炭的形成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些盆地如同一个又一个巨大的“煤炭温床”。
煤炭的分布特点: 中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但类型多样,有动力煤(用于发电)、炼焦煤(用于炼钢)等。

稀土:深部地幔的“馈赠”与复杂的成矿机制
稀土元素的独特性: 稀土元素(Lanthanides)是指镧系元素以及钪和钇共17种化学元素的总称。它们在地壳中的丰度并不算特别高,但常常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中。
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多样: 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碱性侵入岩与杂岩体: 这是中国稀土矿产最主要的来源。在中国,有许多燕山运动(约1.45亿年前至1亿年前)和更晚期形成的碱性岩体,例如碳酸岩、正长岩、霞石正长岩等。这些岩体在深部地幔中形成,其母岩浆就富含稀土元素。当这些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并冷却固结时,稀土元素就可能以矿物的形式富集下来。
风化壳淋漓矿床: 在中国南方地区,由于长期湿热气候下的强烈风化作用,原地基岩(如花岗岩)中的稀土矿物被分解,稀土元素被淋滤并重新沉淀富集,形成了风化壳淋漓矿床。这种矿床的开采和提炼方式也比较独特。
其他成矿作用: 如与砂岩、磷灰岩、火山岩相关的稀土矿床等。
中国地质构造的优势: 中国的年轻地质活动,特别是燕山运动的强烈岩浆活动,为稀土元素的富集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华北、江南、华南等地区发育了大量的碱性岩体和强烈的构造运动,导致了稀土元素的集中。中国的稀土矿床具有矿种多、共伴生元素多的特点,例如白云鄂博矿区,除了稀土,还富含铁、铌、氟等多种矿产,这与早期的巨量岩浆侵入和后期的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有关。

总结与对比:

1. 石油(中东): 主要得益于数亿年前温暖、低陆源物质输入的浅海环境,大量海洋生物死亡后在厌氧条件下被掩埋,经长时间高温高压作用转化为油气,并被构造作用聚集。这是一个“生物成因”+“沉积盆地”+“构造圈闭”的组合产物。

2. 铁矿石(澳洲): 源于古老、稳定的地壳,富含铁的早期火山岩和海洋沉积(条带状铁建造),以及漫长而强烈的地表风化和淋滤作用,将铁元素高度富集。这是一个“古老地质背景”+“风化淋滤”的产物。

3. 煤炭(中国): 是由于中国地质历史上的多个时期拥有适宜煤炭形成的湿润气候和茂密植被,以及形成的大量沉积盆地,为植物遗体提供了埋藏和转化的场所。这是一个“植被丰茂期”+“沉积盆地”的产物。

4. 稀土(中国):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强烈的岩浆活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形成的富含稀土的碱性岩体,以及南方独特的风化壳淋漓作用。稀土矿床的形成机制更为多样和复杂,与地幔物质的运移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中国“相对贫瘠”的说法需要辩证看待:

陆地面积广阔但人口众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均耕地和一些资源(如石油)相对不足,从人均角度看会显得“贫瘠”。
资源类型丰富: 但中国拥有非常丰富的煤炭、稀土、钨、锑、钼等矿产资源,在某些领域是世界领先的。
地质条件的复杂性: 中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既有古老的地块,也有年轻的活动带,这使得其资源类型也非常多样,但也意味着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形成过程也更加复杂。

总而言之,地球上资源的分布是地质历史进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东的石油、澳洲的铁矿石以及中国丰富的煤炭和稀土,都是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地理环境、不同成矿机制共同塑造的宝贵财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什么样的地质因素决定的?
user avatar
是什么样的地质因素决定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