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拿破仑不是法国人吗?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提问的问题!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虽然一生都与法国紧密相连,并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并非出生于法国本土。 准确地说,他是科西嘉人(Corsican)。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拿破仑的出身和科西嘉岛的历史背景:

1. 科西嘉岛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归属:

科西嘉岛位于地中海北部,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
在拿破仑出生之前,科西嘉岛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它曾被热那亚共和国统治了数个世纪。
在拿破仑出生前不久,科西嘉岛刚刚脱离热那亚的统治,并宣布成立了科西嘉共和国(Republic of Corsica),这是一个短暂但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时期。

2. 拿破仑的出生地与家族:

拿破仑于 1769年8月15日 出生在科西嘉的首府 阿雅克肖(Ajaccio)。
他的家族是 波拿巴家族(Buonaparte),这是一个意大利起源的贵族家族,在中世纪时期迁徙到了科西嘉岛。
拿破仑的父亲卡洛·波拿巴(Carlo Buonaparte)是一位律师和政治家,他积极参与了科西嘉的独立运动。

3. 法国吞并科西嘉:

科西嘉共和国虽然独立,但实力弱小,难以抵御外部压力。
1768年,在科西嘉共和国面临危机时,法国与热那亚签署了《凡尔赛条约》,法国以支付一定费用(实际上是象征性的)的方式获得了对科西嘉的主权。
1769年,也就是拿破仑出生前的几个月,法国军队镇压了科西嘉的独立抵抗,并正式将科西嘉岛并入法国版图。 因此,当拿破仑出生时,科西嘉岛已经成为法国的领土。

4. 拿破仑的早期生活与法国教育:

尽管科西嘉已被法国统治,但当地的科西嘉民族认同感依然强烈。拿破仑在童年时期仍然带有浓厚的科西嘉口音,并且一度对法国统治者怀有抵触情绪。
然而,他的父亲看到了法国教育体系带来的机会。为了让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卡洛·波拿巴将年幼的拿破仑送往法国本土接受教育。
拿破仑先是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奥松(Autun)学习,随后进入著名的 布里埃纳军校(Brienne military school) 接受军事教育。最终,他又在 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接受了更高级的军事和工程学培训。
在这些法国的军事院校中,拿破仑学习法语、法国历史、军事理论等,并逐渐融入了法国的社会和军事体系。

5. 拿破仑的法国生涯与成就:

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迅速崛起,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一步步爬升。
他成为了法国军队的杰出将领,在意大利、埃及等地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最终,他通过政变夺取权力,成为法国的第一执政,并最终加冕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拿破仑法典》,对法国和欧洲的法律、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统治法国十余年,将法国推向了欧洲大陆的巅峰。

总结来说:

拿破仑出生在科西嘉岛,是科西嘉人。
在他出生前不久,科西嘉岛被法国吞并,因此他出生时便拥有法国国籍。
他的家族是意大利裔的科西嘉贵族。
他一生在法国接受教育,在法国军队服役,并在法国政治舞台上崛起并统治法国。
他的成就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他本人也被视为法国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

所以,虽然他不是“出生在法国本土”意义上的法国人,但他通过其卓越的才能、对法国的贡献以及最终成为法国皇帝的身份,完全融入并定义了法国历史的一部分,因此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来说,他无疑是法国的伟大人物。 他的科西嘉身份是他独一无二的背景,但他的命运与法国紧密相连,并且他以自己的方式“创造”了法国的辉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在想象和主观认同上的共同体。因此,同时代人的观念和自我的认同,比先天的因素,如血统、肤色更能说明问题。


这一点,在法国,尤其是大革命时期的法国,体现地最为明显。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既是普世的,又是民族的。普世的一面在于它试图打破血统、出身给人的枷锁,承认人人平等的原则,强调人权、博爱的普世价值,并且试图将这一理想推广到全世界;而民族的一面则在于革命战争中迸发的法兰西民族自豪感,以及革命期间法兰西独特民族记忆对共同体的凝聚和整合。因此,法国革命时期的民族主义是一种普世的民族主义:它一方面强调法兰西民族的伟大、光荣与独特,同时基于革命的普世原则,不会因为出身、血统而排斥所谓的“外来者”。在大革命时代,可以看到很多人,可能与法兰西种族半毛钱关系也没有,但是由于认同法兰西民族,认同革命国家的原则,融入了大革命的历史,而被作为法国人而铭记。


卢梭出生于瑞士的日内瓦,并且时常为自己日内瓦城邦国家的公民身份而自豪,从“出生地主义”的角度来说不能算是法国人,但是由于他主要活动在巴黎的知识圈子内,在法国知识界有着重大影响,其思想后来成为了大革命的指导,所以没人质疑他的法国人身份——法国人将他送进了先贤祠,而我们也一般认为他是“法国著名思想家”。


托马斯·潘恩,生于英国,37岁时移居美国,成为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到了五十多岁时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吸引到了法国,结果法国人仍然让这个和法国半毛钱关系也没有,而且不会说法语的人进入了国民公会(最高立法机构),让他参与起草《人权宣言》。


如果说这些个别杰出人物可能是特例,那么看看群像。


洛林-阿尔萨斯地区,从公元十世纪以后基本上都归属于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其主流文化也是德意志文化,语言是德语方言。法国从17世纪中期才开始逐步蚕食这一地区,1766年(革命前23年)才完全并入法国 。然而,当爆发革命时,这片土地上那些说德语的人,认同大革命的理念,基本上都同革命的法国站在一起抗击德国人的入侵。阿尔萨斯为共和国贡献了大量军队和将领,法国国歌《马赛曲》最初甚至就是为阿尔萨斯爱国者所作。直到现在,这片地区仍然使用德语,但是没人质疑他们是真正的法国人。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十八十九世纪的法国,由于其文化包容、经济发达、思想先进,以及巴黎作为“欧洲首都”的地位,吸引了整个西方世界的优秀人才——就如同如今的美国一样。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从日内瓦的卢梭到波兰的居里夫人,从科西嘉小贵族拿破仑到匈牙利移民后裔萨科齐,法国从不吝于利用各民族最优秀的大脑,也放心地让不同文化底色的人掌握权力。


说回拿破仑。拿破仑身上可能存在太多的别人看来“不法国”的元素——他的母语不是法语,他的家乡科西嘉在他出生不久前才归入法国,他父亲领到过反法运动,他自己一度是一个科西嘉独立的支持者……然而,革命后的法国没有那么关心他的血统、他的出身甚至他的母语。在法国人,以及同时代的欧洲人眼里,他是为共和国在土伦打跑英国人,在巴黎挫败保王党的青年才俊;是在意大利、埃及创造军事奇迹的伟大统帅;是终结了无政府状态,挽救革命政府于危机之中的救星;是颁布法典,确立革命原则的立法者;是把新思想撒播到全欧洲的解放者;是把法国推向荣耀的巅峰的皇帝。而他本人,也真正地将振兴法兰西民族作为自己事业的一部分。他已经不仅仅接受并融入了大革命的历史记忆,更主宰了这一段历史,成为了这个历史记忆中最耀眼的一部分。因此,又有什么理由认为他不是法国人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常被提问的问题!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虽然一生都与法国紧密相连,并在法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并非出生于法国本土。 准确地说,他是科西嘉人(Corsican)。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拿破仑的出身和科西嘉岛的历史背景:1..............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法国民族认同的复杂根源。简单来说,法国人(以拿破仑时期为例)认高卢人当祖先,主要是因为高卢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最深厚、最直接的印记,并且它与后来的罗马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法国民族文化的基础。而日耳曼人和罗马人虽然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他们的影响更多是后期叠加,或是以征.............
  • 回答
    拿破仑在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期间,并非没有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但他发展工业的力度和方向与抵消英国工业优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加上其他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大陆封锁未能彻底击垮英国,甚至给法国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拿破仑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以对抗英.............
  • 回答
    法国大革命后,民众在推翻君主制并建立共和国之后迅速接受拿破仑为皇帝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社会与历史背景。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国大革命的混乱与共和制度的失灵1. 政治动荡与权力斗争 法国大革命初期(17891793年),君主制被推翻后,共和.............
  • 回答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拿破仑在德累斯顿战役(1813年)获胜后未能与反法同盟议和,其根源在于他过于自信的性格、对战争的误判以及对反法同盟核心诉求的理解不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选择”,而是一系列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德累斯顿的胜利无疑是给拿破仑打了一剂强心针,但它在战略层面上的意义被过分解读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民族性”在历史叙事中的角色。要回答拿破仑是否是“科奸”和“精法”,以及为何一个“叛徒”会被推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科奸”和“精法”这两个词的含义及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运用。 “科奸”: .............
  • 回答
    要说法国历史上的国王为何鲜少称帝,这背后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且根植于深厚的历史土壤,并非仅仅是简单的“不愿”或“不能”。事实上,这个“不称帝”的现象,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演变、政治现实和文化认同的综合结果,只有拿破仑父子是个例外,而他们的例外恰恰印证了这一规则的特殊性。一、 罗马帝国遗产与“国王”头衔的演.............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文化习惯、刻板印象以及社会心理的因素。要说清楚,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咱们得承认,“嘲笑”这个词本身就有点主观,而且程度也不同。 有时候可能不是真心的恶意嘲笑,更多的是一种新奇的观察,甚至是善意的调侃。但无论如何,造成这种反应差异的原因是存在的。1. 文.............
  • 回答
    你好!能理解你考过法考后,对于职业发展道路有自己的考量。不想直接进律所做“廉价劳动力”,但又想拿到律师证,找个挂靠所确实是一个常见的选择,而且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下面我就给你详细说说这个事情,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挂靠所”。简单来说,就是你作为一名通过法考、具备了申请律师执业条件.............
  • 回答
    拿破仑,这位横空出世的军事天才,其命运的转折点往往与他对欧洲大陆的征服野心紧密相连。当历史的车轮驶向1812年,他将目光投向了广袤而严寒的俄国。然而,如果我们大胆地设想,这位法国皇帝的征服之路没有选择向东,而是调转船头,挥师南下,直指奥斯曼帝国,那么,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轨迹,都可能因此发生翻天覆.............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情景,如果拿破仑和希特勒都避免了对俄国的冒险,而是选择巩固和发展他们已有的版图,历史的走向或许会变得截然不同。让我们试着深入剖析一下,在这样一个平行时空里,二三十年后可能会浮现出怎样一番景象。首先要明确,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人物,但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扩张野心和高.............
  • 回答
    拿破仑·波拿巴之所以不停地打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涉及他的个人野心、政治策略、时代背景以及他所处的法国的特殊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1. 个人野心与对权力的渴望: 天生的野心家: 拿破仑是一位拥有非凡才华和强大意志的野心家。他来自科西嘉一个相对不那么显赫.............
  • 回答
    探讨清末儒生对于拿破仑的认知,并非简单地用“无知”二字可以概括,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着信息隔阂、价值体系冲突、以及时代局限性的问题。要详尽地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儒家士人的知识体系本身。首先,理解清末时期信息传播的瓶颈是关键。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拿破仑的个人野心、法国大革命的复杂性、以及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拿破仑选择称帝而非成为总统,并非简单的“不效仿”,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选择。一、 拿破仑的“大革命维护者”身份与矛盾:首先,我们要理解拿破仑的“大革命维护者”身份并非完全等同于共和制度.............
  • 回答
    拿破仑战争时期,俄军的表现确实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尤其是在面对拿破仑这位横扫欧洲的军事天才时。尽管在此之前,俄国军队的形象可能更多地与庞大的规模、纪律严明但略显笨重的步兵和不善于战术机动的骑兵联系在一起,但他们在与法国及其盟友的对抗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军事素质。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正面评价”的定义本身。希特勒的罪行,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其历史形象中最为黑暗、最无法回避的部分。因此,即便没有犹太人大屠杀,要给予希特勒“正面评价”,就像拿破仑那样,其难度依然极大,并且会引发巨大的争议。以下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希特勒的.............
  • 回答
    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时期,棱堡作为一种重要的防御工事,确实在战场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它的身影似乎不如以往那样显眼,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演变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棱堡的设计理念、在不同战争中的作用,以及拿破仑战争时期军事战术的革新。首先,.............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