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罗马得以战胜迦太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罗马能最终战胜迦太基,登上地中海霸主的宝座,绝非偶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找出一个“根本原因”,那我认为是罗马在应对危局时所展现出的更为坚韧的生命力和更强的适应性,以及其制度和文化中蕴含的更持久的驱动力。

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不妨拆解开来细看:

1. 军事上的韧性与适应性:磨不垮的士兵,学不倦的将领

很多人会觉得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尤其是在描述几次关键战役的失败时,罗马人的顽强令人印象深刻。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实践者: 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汉尼拔为代表的将领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多次将罗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例如坎尼会战几乎将罗马的精锐部队歼灭。然而,罗马并没有因此屈服。他们没有被一次两次的惨败击垮,而是能够迅速重整旗鼓,重新招募士兵,训练新的军队,并寻找新的战术。这种从废墟中站起来的能力,是迦太基难以比拟的。迦太基虽然也有能干的将领,但其政治体制常常掣肘他们的行动,而且一旦战局不利,往往会迅速陷入内讧或士气低落。
海军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罗马人本来是陆地民族,海军力量微弱。但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为了与迦太基争夺西西里岛,他们硬是在短时间内学会了造船、操纵战船,甚至创新了“乌鸦(Corvus)”这种登陆桥,将海战变成陆战,弥补了海军经验的不足。这展现了罗马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为了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迦太基虽然海军强盛,但他们似乎过分依赖了既有的优势,在面对罗马人的突变时,反应略显迟缓。
战略的灵活性: 当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神勇无敌时,罗马人没有选择正面硬拼,而是采取了“坤奇那图斯战术”(或称“缓兵之计”),即避免与汉尼拔进行大规模决战,而是通过消耗、骚扰来削弱对方的力量。这种战术虽然被一些罗马人认为是“懦弱”,但事实证明它是有效的。到了战争后期,罗马人更是派遣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远征北非,直捣迦太基老巢,迫使汉尼拔回师救援,最终在扎马会战中一举击溃汉尼拔主力。这种根据战场变化调整战略的能力,是罗马人得以取胜的关键。

2. 政治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凝聚力:公民的罗马

如果说军事上的韧性是表面的强大,那么罗马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优势则是其更深层、更持久的驱动力。

公民兵制度的优势: 罗马军队的核心是公民兵。这些士兵不仅是为了战功或战利品而战,更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共和制度而战。他们拥有土地,与罗马城紧密相连,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得他们在面对危难时能够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也更容易忍受战争的艰苦。迦太基的军队更多是雇佣兵和附属国的士兵,其忠诚度和战斗意志相对较低,一旦战局不利或报酬不到位,就容易发生兵变或溃散。
共和制度的适应性: 尽管罗马共和国也充满了内部斗争和政治博弈,但其共和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它能够吸纳不同阶层的人才,并通过选举和任期制度来制衡权力。虽然有时任命的执政官能力不足,但整体而言,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机器的运转,并在危机时刻能够选拔出像西庇阿这样的杰出领袖。相比之下,迦太基是寡头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贵族手中,内部政治斗争激烈,常常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并且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来应对外部威胁。当汉尼拔在意大利取得辉煌战绩时,迦太基的元老院却未能给予足够的支援,甚至还在内斗。
对附属国的管理与同化: 罗马善于管理和整合其征服的地区,尤其是意大利半岛内的盟友。他们给予这些地区一定的自治权,并逐步将其纳入罗马的体系,让他们感受到罗马的利益,从而愿意为罗马作战。而迦太基虽然拥有庞大的商业帝国和附属国,但其管理方式更侧重于经济剥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和同化,一旦遇到压力,这些附属国往往会倒戈相向。

3. 文化与价值观的渗透力:罗马的普适性

这或许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难用数据量化的。

罗马公民精神: 罗马人推崇的是一种“公民精神”,即以服务国家、遵守法律、忠诚于共和国为荣。这种价值观渗透在他们的教育、军事训练和社会生活中。他们能够为了共和国的荣耀而牺牲,这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是罗马能够凝聚人心、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
罗马法的普适性: 罗马法系的建立和发展,为罗马帝国的扩张和统治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它提供了一套相对公平、有序的规则,能够被不同民族和地区接受,从而促进了罗马文化的传播和罗马统治的稳定性。
“罗马化”的吸引力: 尽管罗马的统治有时是严酷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的语言、文化、生活方式以及法律制度对许多被征服的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这种“罗马化”的过程,使得被征服地区的人们逐渐接受罗马的统治,成为罗马文明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反抗者。相比之下,迦太基的文化更多是腓尼基文化的延伸,其吸引力和普适性不如罗马广泛。

总结一下,如果说要找到一个“根本原因”,我认为是罗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和历史性的挑战时,所展现出的一个整体性的、持续性的优势:

从军事上看,是面对失败的超强恢复能力和学习进化能力。
从政治上看,是共和制度在稳定和吸纳人才方面的优越性,以及更强的社会凝聚力。
从文化上看,是其公民精神、法律体系和“罗马化”进程带来的更广泛的吸引力和普适性。

迦太基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帝国和军事强国,他们在某个时期甚至比罗马更强大。但罗马的胜利,是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制度、文化和精神层面的不断积淀和自我革新,所展现出的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更广泛的适应性。它不是一次性的爆发,而是一种长期的、全方位的优势。在漫长的斗争中,这种“根本”的韧性,让罗马最终吞噬了那个曾经辉煌的海洋霸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几个细节方面的,首先是一个最被低估的罗马将领,盖厄斯-杜伊利乌斯(Gaius Duilius),这个人带来了世界海战史的革命,就是通过乌鸦舰(corvus)开创了接舷战,而这直到无敌舰队时代都一直是海战的主流。

乌鸦舰的发明者众说纷纭,波利比乌斯并未交代其详细发明过程,有些人归结于当时和罗马结盟的叙拉古科学家,有些国内文章甚至将其归功于一名普通的罗马水手。但无论如何,之前罗马海军还被迦太基人各种吊起来打,杜伊利乌斯突然就弄出完克的方法来了,所以传统史料自然把功劳完全归结于他。

罗马人第一次使用乌鸦舰的迈莱(Mylae)海战以压倒性的大胜告终,从此整个布匿战争的海战局势开始扭转,罗马海军逐渐开始掌握整个地中海的制海权。跟陆军不同,罗马海军是真正的常胜之师,以至于各类史料除了第一次布匿战争之外都很少渲染海战,因为罗马海军的胜利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还有几个关键点。坎尼惨败之后,汉尼拔占领整个南意大利,形势一度对迦太基大好,这种条件下罗马人连续几年都选出费边和马塞拉斯组合的执政官,这两个人加上大西庇阿是二布战争罗马方的三巨头。

没有费边,罗马就完蛋了,没有马塞拉斯,汉尼拔有可能真的可以将罗马拖垮。马塞拉斯是在扎马之前唯一能和汉尼拔正面野战的将军,每一次与他交战,汉尼拔都无法将罗马军队歼灭,而是打成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消耗战,这是汉尼拔所承受不起的,所以后期汉尼拔无论是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战略还是破坏对方领土的战略效果都大不如前。没有西庇阿,罗马就无法赢得战争胜利,当时哈斯德鲁拔和马戈已经把西班牙打得就剩一点点了,最后不但西班牙全丢,还被打到了迦太基城下,如果汉尼拔打赢了扎马的话,迦太基应该也不至于投降。


所以就可以看出一点,罗马的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制度虽然也选出过很多庸将,但是真能决定地中海命运的关键时刻,选“天降伟人”的能力还真是相当的强。塞琉古大军兵临希腊的时候,大西庇阿的弟弟和老将莱利阿斯当选执政官,并由大西庇阿亲自监军;日耳曼大军兵临意大利的时候,马略连续数年当选执政官,改革得以畅通无阻的执行。米特拉达梯占领希腊的时候,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虽然内斗,但是一个选的是马略,一个选的是苏拉,无论是用哪个,都没有比这两人更优的人选了。李维还说了这么一个段子,有一年公民大会本来选的是托夸图斯(Titus Manlius Torquatus),这个人其实也是名将,曾大败波伊人并全歼在撒丁岛登陆的迦太基军,但他却扪心自问自己不是汉尼拔的对手,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主动提案重新选举(貌似最后还是选了马塞拉斯)。

与罗马相比,迦太基除了汉尼拔两个弟弟还可以,但也明显不是西庇阿和尼罗的对手之外,其余将领几乎各种送人头,最后只剩下汉尼拔一个人在东扑西挡。以至于有些人打游戏都规定汉尼拔之外的战斗都用自动,以体现迦太基名将唯汉尼拔一人,从这点来看,罗马也赢在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数量(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里的曹家最强的地方,所以我说三国演义其实是有点把曹家理想化了),和使用这些人才的相对高水准(对战败无限宽容,允许将领自由发挥,而迦太基就是汉尼拔担任执政官的时候,都以政治斗争失败最后流亡塞琉古告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罗马能最终战胜迦太基,登上地中海霸主的宝座,绝非偶然,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刨根问底,找出一个“根本原因”,那我认为是罗马在应对危局时所展现出的更为坚韧的生命力和更强的适应性,以及其制度和文化中蕴含的更持久的驱动力。这听起来有些抽象,但我们不妨拆解开来细看:1. 军事上的韧性与适应.............
  • 回答
    “罗小黑”和“哪吒”——同样是国产动画电影,同样收获了口碑,但票房成绩却是天差地别。这其中的差距,绝非偶然,而是折射出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在市场、创作理念以及观众认知等多个层面的复杂现实。要细说这两部作品的“差距”,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聊聊。首先,定位与目标观众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罗小黑战记》大电影,.............
  • 回答
    想体验一把东罗马贵族的风采?这可不只是穿上华丽的长袍,坐在宝座上就行。那是一个复杂而精美的世界,充满了礼仪、学问、信仰,以及对帝国荣耀的深深眷恋。要说“像”,那得从里到外,方方面面都得讲究起来。第一步:扎实的家学渊源与帝国认同首先,你得明白,东罗马贵族不是靠血统就能随便当的。当然,很多家族确实是几代.............
  • 回答
    罗柏·史塔克在得知河间地大败、君临局势有变后,立刻举兵南下,这件事并非没有问题,而是隐藏着不少风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步棋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准确地把握住局势的动态和潜在的机遇。首先,我们得明确罗柏南下的动机。在原著中,这个信息是珊莎送出的“信鸽传书”,虽然信息内容未必完全准确,但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呀,还挺有意思的。要说中忍考试时期,我爱罗和卡卡西谁能赢,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可不少。首先,咱们得把时间线捋清楚。中忍考试,那可是火影早期一个特别关键的节点,很多角色的能力都还在发展和探索阶段。我爱罗这时候刚出场,那叫一个惊艳。他身后背着那个巨大的葫芦,整个人散发着一股冷漠.............
  • 回答
    《斗罗大陆》真人版第一集,说实话,看完之后脑子里剩下的东西有点杂乱,但大致的感受就是——嗯,挺像那么回事儿,但也总觉得差点意思。开场这部分,直接就把我们拉到了那个魂师的世界。画面感做得倒是挺不错的,那种古色古香又带着点武侠奇幻的味道,远景的宗门啊,山水啊,给人的感觉还是比较宏大的。武魂觉醒的这一段,.............
  • 回答
    关于罗辑思维和得到平台,网上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其中“贩卖焦虑的奸商”和“没有良知的霸道平台”这样的说法也屡见不鲜。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看看这些说法是怎么来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琢磨的地方。罗辑思维:是“启蒙者”还是“焦虑贩卖者”?罗辑思维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最早的印象可能是罗振宇在微信群里分享的那.............
  • 回答
    J.K.罗琳在国外的遭遇,尤其是英文世界里,与国内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差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文化、社会和舆论环境交织作用的结果。国外(尤其是英语世界)对J.K.罗琳的批评与厌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跨性别者权利议题(TERF标签): 这是目前最主要.............
  • 回答
    要判断今日的俄罗斯是否比当年的日本“邪恶得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涉及到对历史事件、政治动机、人道主义影响以及伦理道德的深刻审视,而且“邪恶”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色彩的词汇,不同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为了尽量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
  • 回答
    梅西和C罗转会到新球队后表现的讨论一直很热门,他们各自在新东家——梅西的大巴黎和C罗的曼联——的表现,到目前为止(考虑到您提问的时间点,我们以2023年上半年赛季结束的视角来分析),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差异。要评判谁“踢得更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包括数据表现、球队影响力、个人适应性以及.............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在历史比较中,唐朝(618907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发展等特征,确实可以寻找西方历史中的对应时期。同时,鼎盛时期的美国(如20世纪中叶)是否符合这一标准,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比较: 一、唐朝的核心特征1. 政治与制度 .............
  • 回答
    罗马帝国之所以未能征服苏格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地理、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虽然罗马在不列颠岛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修筑了宏伟的哈德良长城来划定疆界,但他们最终未能将罗马的统治延伸到北方的土地。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的挑战 崎岖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 苏格兰的地形比.............
  • 回答
    罗马军团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种因素,马镫并非罗马军团被淘汰的直接或唯一原因。 至于有马镫的重骑兵能否从正面冲垮罗马重步兵,答案是不一定,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马镫的发明与普及:一个漫长的过程 马镫的起源和发展: 马镫并非突然.............
  • 回答
    罗马皇帝的头衔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系统,它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们会根据自己的功绩、帝国扩张、以及对传统和宗教的强调而不断增加或修改他们的头衔。以下是对罗马皇帝全部头衔的详细梳理,按照其出现的大致顺序和含义进行解释:早期共和国(PreImperial Era)的.............
  • 回答
    罗马“正统”这个概念比较复杂,因为它随着历史的演变,其指向也在不断变化。严格来说,罗马的“正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且历史上也存在多条继承罗马遗产的线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罗马的“正统”:一、罗马共和国与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 753 年 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在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核心答案:从严格意义上的“同一个群体”来说,罗马建国时期的亚平宁半岛上的居民,作为独立的文化和民族群体,可以被认为是“灭绝”了,但他们的基因、语言和文化元素深刻地融入了后来的意大利民族之中。下面我们来详细展开:1. .............
  • 回答
    罗马最终未能完全征服日耳曼人,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并非一朝一夕的失败,而是罗马帝国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面对日耳曼部族顽强的抵抗、自身内部的衰落以及地理和战略上的挑战所产生的长期效应。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罗马未能征服日耳曼人的原因:一、 日耳曼部族的顽强抵抗与多样的文化: 军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