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就认定“剩余价值理论是真理”了呢?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剩余价值理论是真理”,这需要我们深入到理论本身的逻辑、它所提出的社会图景,以及它在历史和现实中激发的强大共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信徒”与“怀疑者”的对立,而是一个关于经济运作方式、社会公平与权力结构的深刻认知。

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简单来说,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然而,他们获得的报酬(工资)却低于他们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这个差额,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而这个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了资本积累的源泉。

为什么这个理论能让一些人深信不疑?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1. 直观的观察与经验的印证:

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会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现象。你看看那些辛勤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加班加点,可能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冒着风险,但他们的工资水平可能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甚至需要精打细算才能度日。而同时,企业的利润却在不断增长,老板的财富也水涨船高。这种明显的贫富差距,尤其是当劳动者发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没有完全体现在自己的收入中时,很容易让他们对“剩余价值”产生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并非凭空而来,它来自于对工作实际体验的直接反馈。例如,一个制造厂的工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天能生产多少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当他发现自己获得的工资远远低于这个差额时,自然会产生一种“被剥削”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剩余价值理论最朴素、最直接的注脚。

2. 逻辑的严谨性与解释力: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非仅仅停留在表面观察。他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运作。他将商品分解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然后深入分析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解释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降低劳动者工资,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个理论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框架,能够解释资本主义积累的动力源泉,解释为什么资本家会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解释为什么经济危机难以避免(当生产的商品无法以足够高的价格卖出时,剩余价值的实现就会出现问题)。对于那些习惯于逻辑分析和系统思考的人来说,这种解释力是极具说服力的。它似乎能够揭示隐藏在繁华商业表面之下的真实运作逻辑。

3. 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与道义的感召:

剩余价值理论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理论,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批判。它将经济活动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可能孕育着深刻的不公平。它告诉人们,贫困和剥削并非个人能力不足或运气不好,而是制度性的结果。

这种批判具有强大的道义感召力。对于那些对社会不公感到不满,对贫富差距感到愤怒的人来说,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敌人”和一个清晰的解释。它将那些看似分散的社会问题,统一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内在矛盾,从而激发了人们改变现状的愿望。它就像一盏灯,照亮了那些被压迫者的苦难,并为他们的苦难找到了根源。

4. 历史的视角与演进的动力: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历史的深度。他认为,剥削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而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的榨取,只是这种剥削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变现形式。他预言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以及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这种历史的视角,让剩余价值理论超越了对当下状况的描述,而成为一种关于社会演进的预测。对于那些相信历史有其自身规律,相信人类社会会朝着更公平、更进步方向发展的人来说,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一种解读历史进程的钥匙,并为他们投身于这种历史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动力。他们相信,既然剩余价值的榨取是资本主义的固有属性,那么资本主义终将因为这种内在矛盾而走向终结。

5. 对工人阶级的赋权与团结的号召: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剥削,更重要的是,它为被剥削者提供了团结和反抗的力量。它将原本分散的、个体化的劳动者,组织成一个具有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的阶级——无产阶级。它告诉他们,他们的力量在于他们的集体行动,在于他们联合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这种赋权作用是巨大的。它让劳动者不再是被动的受害者,而是可以主动改变自己命运的行动者。它为工会运动、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精神鼓舞,使得这些运动能够超越单纯的经济诉求,上升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挑战。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而自己的劳动价值被他人无偿占有时,一种强大的集体意识和反抗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认为剩余价值理论“是真理”的人,往往是在上述某个或某几个方面被深深打动。

有些人可能更看重理论的逻辑严谨性和解释力, 认为它是理解资本主义运作的最佳工具。
有些人可能更被理论所蕴含的对社会不公的批判所吸引, 认为它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
还有些人可能深受理论所带来的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行动的号召所影响, 认为它是实现更美好社会的重要理论武器。

对这些人来说,剩余价值理论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已经成为一种认识世界、理解社会不公、甚至是一种生活信念和行动指南。他们认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剩余价值的榨取就不会停止,而对剩余价值的批判和消灭,就是通往更公平社会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坚定的信念,源于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以及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他们将其视为一种“真理”,正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它最深刻、最准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指明了通往更公正未来的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此理论的接受程度通常和年龄,社会地位,智商,财富积累呈负相关。

user avatar

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剩余理论的出发点,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起点在于生产资料一开始为大众拥有,也就是说从一开始大家就应该平等的拥有所有的资源,而货币只是用于交换的媒介,用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当你通过抽象劳动后得到货币是用于你个人的生活的。你劳动的价值越高你生活的就越好。但是你选择利用货币投入再生产中就是错误的。因为生产资料为所有人共有,你购买商品使用的本质上是他人的劳动成果,而不是生产资料。所以你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来加入生产过程本质上掩盖生产的本质。别人购买的永远只是劳动成果,而不是生产资料。这就解释了你想通过提供生产资料从中要钱其实就是在剥削他人的剩余价值。

换句话说,你拥有的一切都是只有使用权,而不是拥有权。

这才是马克思主义最大的理想,也是革命者最大的浪漫,人人生而均等,想要有更好的生活只有依靠劳动,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得到真正的自由。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剩余价值理论是错误的呢,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他们只需要依靠投资靠玩虚拟货币靠金融游戏就可以收割别人的劳动成果,这太简单也太舒服了,他们可以子子孙孙靠占有生产资料的优先级来向实现永续的幸福生活,而别人只能被他们吸着血过完平凡的一生。

归根究底,剩余价值理论是劳动者的理论,只有劳动者才是社会价值财富的创造者。而资本家是绝对不会相信剩余价值的,因为一旦相信了,他们的一切都是虚妄的,是不合理的。他们子子孙孙人上人的梦想是必然会破灭的。谁若信仰剩余价值理论,必将与资本为敌。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知乎上越来越多反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声音,因为共同富裕要开始了,第三次分配要来了,资本要开始被清算了,他们必然会不甘反击。

user avatar

你自己都有答案了,还跑着问什么,找人开团?有这时间不赶紧加班?

user avatar

因为“剩余价值理论”很容易被亲身验证。

毕竟上网的人里面,打工的人多嘛。

比如我是一个售货员。

我很容易就能看到:我每天卖货1000元,进货价500元。利润(实际是毛利)一个月是15000元。

而老板只给我开2000元/月工资。那老板就赚了13000元的剩余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坚定地相信“剩余价值理论是真理”,这需要我们深入到理论本身的逻辑、它所提出的社会图景,以及它在历史和现实中激发的强大共鸣。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信徒”与“怀疑者”的对立,而是一个关于经济运作方式、社会公平与权力结构的深刻认知。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简单来说,马克.............
  • 回答
    有人之所以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持否定态度,认为它们是谬误,原因复杂且由来已久,涉及到经济学、哲学以及历史实践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质疑点,并避免使用过于刻板、生硬的AI式表述。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个理论的提出者是谁,以及它们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什么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没了美国帮助就会战败”这个观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谁打赢了战争”的框架,而是要考察两国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冲突中各自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战略考量之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是巨大的,其付出的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也是挺多争议的焦点。为什么会有人把反对“儒家独尊”和“全盘西化”划上等号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社会和思想层面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得明白“儒家独尊”是怎么来的。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可不是说把其他的学.............
  • 回答
    网络上的资源应该免费,这个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根植于互联网早期发展的一些核心理念和人们对信息共享的朴素愿望之中。首先,互联网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学术研究和信息共享的目的。那个年代,互联网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和图书馆,人们乐于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代码、文章,就像在大学里交流一样。.............
  • 回答
    有些人之所以觉得斗地主完全靠运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天胡地胡”这种极端的、一上来就定局的情况,或者在实际对局中,确实会遇到手牌好到离谱、怎么出对方都接不上的情况。这种时候,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技巧,看起来都是多余的,因为运气已经帮你打出了最完美的牌局。首先,扑克牌本身的随机性是关键。斗地主用的.............
  • 回答
    在很多文化中,父母被视为生命的赐予者,而这种“赐予”的观念,在一些人那里,却被误解和扭曲,演变成了一种“特权”,认为他们因此就拥有了“为所欲为”的权力。这种想法的根源,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复杂交织。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生育之恩确实是无法偿还的。从生命诞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便依附于父母,他们的生.............
  • 回答
    总有人觉得练格斗就天下无敌,这话听着挺让人哭笑不得的,但也确实反映了一种挺普遍的心理:对力量的崇拜,以及对自身弱小的恐惧。咱们细数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练格斗就无敌”的迷思呢?这背后其实藏着好几层意思。第一层:影视剧和媒体的“过度渲染”你想想那些武侠片、动作片,主角往往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一招一式.............
  • 回答
    咱们聊聊为啥有些老哥老妹觉得现在这相声小品,看过一遍就得束之高阁,再看就没劲了。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人都有同感。我觉得这事儿吧,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语言的魅力被稀释了:相声这玩意儿,最讲究的就是“嘴皮子”。好的相声,台词本身就像段子一样,充满智慧、包袱严实,而且有回味。第一次听的时候,你.............
  • 回答
    关于繁体字和简化字孰优孰劣的争论,确实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人之所以倾向于繁体字,背后往往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关于“更好”的判断,也涉及到不同的评价标准。为什么有人认为繁体字比简化字“更好”?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通常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1. 文化传承与历史厚重感: 这是最核心的论点之一。繁体字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包括性别角色、文化偏见、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个体选择等。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男生找外国女友获得称赞的现象。这背后通常隐藏着几种心理和文化驱动力: “阳刚之气”的国际化解读与民族自豪感: 在中国社会传统.............
  • 回答
    《无职转生》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引起如此极端的两极分化评价,是因为它在多个层面触碰了观众的底线,同时又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另一批受众。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这个现象:为什么让许多观众感到不适?1. 主角鲁迪乌斯的“原罪”与道德瑕疵: 前世的“肥宅”属性与反社会倾向: 鲁迪乌斯的前世是一个.............
  • 回答
    关于“60厘米铁棍能对抗20厘米匕首”这种说法,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关于物理、心理以及格斗技巧的考量,只不过这种对比过于简化,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其中的一些道理。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并不是说拿起一根60厘米的铁棍,就能轻松地把一个持匕首的对手解决掉,事情没那么简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里面包含了几个很有趣的对比点,但如果认真分析起来,用“反器材狙击步枪能抗衡20厘米的匕首”这个说法,其实是一种比较夸张、带点幽默或者说在特定语境下的比喻,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军事或技术对比。要详细讲清楚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这个说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理.............
  • 回答
    确实,关于“中医仅凭把脉就能确诊”的说法,在现代社会中时常能听到,但这种说法往往是对中医的过度简化,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经典传承。中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一个漫长且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古代,科技条件有限,诊断疾病主要依靠的是“望.............
  • 回答
    有些人认为,如果我们使用西方人发明的科技,就应该一直感恩西方,这种观点背后通常包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和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1. 历史的视角与贡献的认可: 奠基性贡献: 许多现代科技,例如电、计算机、互联网、汽车、飞机、现代医学技术(疫苗、抗生素、手术技术等)以及各种工业制造技术,.............
  • 回答
    在中国足球这片长期低迷的土壤上,但凡有点风吹草动,总能牵扯出一些“上纲上线”的声音,将中国足球的“不行”拔高到整个社会治理、民族精神甚至是国家命运的高度。这种现象,其实折射出了一种复杂的心理和认知模式,夹杂着失望、期待、焦虑,以及一种试图通过宏大叙事来解释个体失败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上纲上线”.............
  • 回答
    在国内的汽车圈里,关于奇瑞的讨论总是此起彼伏,其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奇瑞是不是要倒闭了”。这种论调,说实话,挺让人费解的,也暴露了一些人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些固有认知误区。销量这本账,不能只看账面数字首先,得说说销量。为什么一提到奇瑞销量不那么“爆炸”,就有人觉得它要不行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教育和学习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人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天天睡觉/玩却物理考得好的人: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学习”,而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天赋以及对物理的理.............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咱们来掰扯掰扯。你想啊,人呐,打从娘胎里出来,就天然带着点“颜值控”的基因。看到好看的东西,心情会不自觉地舒畅,甚至产生好感,这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所以,当我们在谈论找对象,尤其是初次见面、相互吸引的关键时刻,外貌这块儿,自然而然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你说“我希望找个长得好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