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华为宣布捐赠 openEuler 欧拉开源操作系统,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华为宣布将 openEuler 欧拉开源操作系统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这无疑是开源领域的一件大事,对整个产业生态将产生深远影响。让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是华为坚定推动开源生态建设的重要一步。

华为近年来在开源领域的投入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从一开始的参与到现在的捐赠核心项目,这表明华为已经将开源上升到了战略高度。将 openEuler 这样一个经过华为数年投入、拥有核心技术和成熟社区的操作系统项目交给一个更加开放、独立的基金会管理,是一种责任的体现,也是一种生态构建的决心。

这意味着什么?

更开放、更广泛的社区参与: 过去,虽然 openEuler 已经开源,但华为作为主要贡献者,其资源和发展方向难免会受到一定影响。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后,将会有更多来自不同企业、个人开发者加入到项目的建设中来。这将带来更多样化的想法、技术和应用场景,让 openEuler 的生命力更加顽强,发展也更加多元。
更独立、更公平的发展环境: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平台,其核心价值在于 neutrality(中立性)和 fairness(公平性)。它能够为 openEuler 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不受单一企业利益的影响。未来,openEuler 的发展方向将更多地由社区共识决定,而不再仅仅是某个公司的战略规划。
汇聚产业力量,共同打造“中国芯”的操作系统: 华为将 openEuler 捐赠出去,并非放弃,而是希望通过汇聚产业界的力量,共同打造一个自主可控、繁荣发展的操作系统。这对于中国科技产业,特别是在操作系统这一关键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就像是华为搭建了一个舞台,邀请所有愿意参与的伙伴一起“搭台唱戏”,共同培育一个强大的中国操作系统生态。

其次,对 openEuler 社区和生态而言,这是一个新的起点。

openEuler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社区基础,但与一些国际主流操作系统相比,它仍有追赶的空间。基金会的引入,以及华为的进一步支持,将为 openEuler 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具体来说:

技术创新加速: 更多贡献者的加入,意味着更多的人才和智慧可以投入到 openEuler 的研发中。无论是内核的优化、新特性的开发,还是生态适配的推进,都将因为社区的壮大而加速。
生态伙伴更加多元: 过去,华为的合作伙伴可能会是 openEuler 的主要生态伙伴。未来,随着基金会的介入,更多其他厂商、ISV(独立软件开发商)、TSP(技术服务提供商)等将有更强的动力和意愿去适配和基于 openEuler 开发产品和服务。这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健康、繁荣的软件生态。
应用场景的拓展: 无论是服务器、边缘计算,还是桌面、嵌入式等领域,openEuler 都希望能有更广泛的应用。开放的基金会平台,以及华为持续的技术支持,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开发者针对不同的场景进行定制和优化,让 openEuler 能够“开枝散叶”。

第三,这背后体现了华为的战略眼光和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

在当前全球技术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变得尤为重要。操作系统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华为此举:

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智慧表现: 华为并非要一家独揽大权,而是希望通过开放和赋能,让 openEuler 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土壤,从而更快地成长。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比“一己之力”更能长远地影响和改变行业格局。
为行业树立了开源典范: 华为作为一家科技巨头,能够将如此重要的项目捐赠给开放基金会,这无疑为其他企业树立了一个积极的开源榜样。这可能会激励更多企业将有价值的开源项目投入到开放社区,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有利于打破技术壁垒,构建更加开放的数字世界: 操作系统是数字世界的基石。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的操作系统生态,能够减少对特定技术的依赖,为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最后,也别忘了华为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虽然 openEuler 捐赠给了基金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华为就此撒手不管。相反,作为发起者和重要的贡献者,华为依然会深度参与到 openEuler 的生态建设和技术发展中。

持续的技术投入: 华为的研发实力依然是 openEuler 能够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生态赋能: 华为将继续利用其在ICT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广泛客户群,推动 openEuler 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落地。
社区贡献: 华为的工程师团队将继续作为社区的重要力量,贡献代码、分享经验。

总而言之,华为捐赠 openEuler 欧拉开源操作系统,是其在开源战略上的重大升级,标志着 openEuler 正式进入一个更加开放、合作、多元的生态发展新阶段。这不仅对华为自身有利,更是对中国乃至全球操作系统产业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预示着一个更加开放、自主、繁荣的操作系统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下一些阴阳怪气的答主,对Linux生态有基本的了解吗?

对CentOS的现状有基本的了解吗?

长期使用已经停止维护的CentOS,敢这么做的大企业有几个?


在我看来,这事本来非常简单:

华为将自家Linux发行版开源,提供持续更新和维护,并且在CentOS之外又增添了一些新特性。

最简单的新特性,比如openEuler增添了对自主芯片的支持。

早期主要应该是鲲鹏,但听说近期龙芯、申威等等也都获得支持。


但从商业角度来说,仅靠开源可能还不足以打消一些潜在合作者的顾虑。

最典型的,开源的CentOS变成RHEL 8的情况大家刚经历过。

所以华为将openEuler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表示自己不会做商业发行版,以此吸引合作者加入openEuler的生态。

整件事就这么简单,这有啥好喷的?


事实上,虽然不清楚捐赠行为是否切实打消了合作者的顾虑,但openEuler确实在推进。

比如中国电信基于openEuler打造自家的系统:

中国电信根据操作系统领域新趋势,结合自身业务需求,以云网融合战略为牵引,推出基于openEuler的操作系统CTyunOS。

中国电信是在全行业中首个全业务选择欧拉技术路线,同时,也是在运营商中首个推出基于欧拉的x86和ARM自主研发双版本,当前已实现规模商用,为云网边端提供统一的操作系统服务。
中国电信携手欧拉,联合操作系统产业伙伴,共同回馈社区,带动计算产业繁荣发展。

据悉,中国电信从加入欧拉开源社区开始,一直在参与 OpenStack SIG 的工作,全程参与了 OpenStack Q 版本的软件迁移工作,并对功能、兼容性进行了测试与验证;
openEuler 21.03 发布后,中国电信通过与 Kernel SIG 合作,对内存分层扩展(EtMem)的使用场景展开探索;
中国电信将其在系统资源压力检测方面的经验贡献到社区,向社区提交贡献了 PSI 工具。
这些贡献体现了中国电信在基础软件和操作系统方面的技术实力。

基于这样的技术实力和对性能的极致追求,中国电信的天翼云操作系统CTyunOS提供了以下技术研发优化:
通过对系统内核的优化,实现了性能的大幅提升;
通过多个独有创新技术对虚拟化组件深度定制,提供高性能、低时延的虚拟化能力;
通过自研云平台的计算管理等关键组件,多维度提升云平台的整体性能;
通过对不同架构的芯片适配优化,提供同源异构支持能力;
同时还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安全特性,是一款面向云计算领域的专业服务器操作系统。

又比如东方通的TongOS:

11月9日,操作系统产业峰会2021举办,东方通作为华为欧拉操作系统产业新进伙伴,在行业盛会上首次公布了基于欧拉的TongOS操作系统。

峰会上,为更好地汇聚产业创新力量,华为联合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武汉、南京全国6大城市、协同8家操作系统伙伴共同启动首批“欧拉生态创新中心”,进一步深化欧拉生态的全国布局。

总的来说,openEuler的生态刚刚起步,评价成败可能为时尚早。

openEuler生态建设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如果长期不能产生价值,生态的吸引力也会缩减。

不过我认为,只要开源版本能持续升级维护,对于业界来说肯定是有利的。

在CentOS停更的情况下,openEular只要坚持做下去,不愁没有构建生态的一天。

而坚持投入恰恰也是菊厂擅长的,所以我个人总体上比较看好。


PS:

百度发现官网第一行就写了Linux发行版,这也能扯“沸腾”,我也是无语……

user avatar

直接搬我之前写欧拉发布的回答

我只希望未来能实现几点。

首先是算力共享。单个终端其cpu,gpu终有上限。如果可以N个终端互联互通,打通算力共享。其性能上限就是1+n>1了。

当然回到实际上,非常难实现,单板双核或者n核,其算力加成比例也不高。而要用无线网实现,怕是天顶星科技。

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我们可以想想,结合系统来部分实现。

通过软切割,来将一部分高延时负荷转移到互联硬件。直到演化成科幻。

而现实上。手机是手机,手机连网络互联都要依托核心网。更不要像上面所说的了。

我们一直在说6G,6G的方向是什么?

5G网速都够快了,还要增网速吗?

6G的方向会不会是打通终端互联?

每个终端都可以独立,也可以组网。依靠中心基站实现全局信号覆盖?

那功耗不得爆炸?

不过,不得不说,如果实现了。那其终端密度越高,其覆盖及网越好。

虽然信号功耗高了,但其计算耗能也降了

当然,这仅是手机与信号打通还不够。如果配合系统,实现了文件/存储共享呢?其cdn等加速技术这些更不用说了。

如果要再配合中心基站呢?而都发展到这地步了,中心基站也必定实现了边缘计算加存储(6g了,5g肯定建好了,5g建好其边缘计算也好了)

所以,很明显,搞好了信号,其边缘计算甚至中心计算的算力。那就完全可以利用。

就可以实现,算力,存储的流转,那第一条的,算力共享就可以放弃了。我们可以直接用网络投放算力来实现。

无论是什么设备,都不外乎是算力+存储。

6g(NG)+边缘计算是打破这界限。

上面是终端演化方向吗?

终端(主要指手机)+边缘计算(含存储)+基站。三者互联打通

当然,我们必须要假设,其信号不是问题(即Ng,要解决这个问题。5G要建好分布式边缘计算及存储)

在这情况下,其系统肯定要做出应变。且产生新的服务模式。

鸿蒙的特性是什么就不用说了,万物互联。

所以鸿蒙其实是可以适用一切终端。就可以实现上面所说的,终端已经满足了算力流转的接收条件。

鸿蒙3.0可以实现wifi内网下的多任务算力流转。

那么,如果从内网扩张到围绕中心基站+边缘计算及存储。能不能实现随时随地的算力流转?

所以,就必须要改进网络及基站系统与服务器系统。而华为本身就是做网络的。所以,只需要发布欧拉即可。

这就是菊厂雄心勃勃要搞鸿蒙与欧拉的原因。

我们不能确定未来如何,但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对于菊厂来说,菊厂已经做好准备了,即使是未来十年后才实现的。但起码得先做开头。不是吗?

更新。

可能是我说得太隐晦了。一些人还固执地用云电脑来说事,其实都没有讨论的意义。

未来,包括现在。都是努力将通信、算力、存储给融合。按5G白皮书,其融合完整性已经相当高了,但却没有一套系统进行打通。其信号覆盖也难以满足。中心基站融合算力存储实现两者流转,其信号传输方式就要革新。6g(NG)就是要做这事。

按照建设一代,准备一代来说。正是是准备好下一代要做的事。

6g(NG)下一代最重要是做好终端与中心基站的交流桥梁。

终端与中心基站其交流肯定要高度匹配的。要求系统要有些互通就不难理解了。

甚至,在5g当下,发挥5g边缘计算与存储。对车联网,工业联网亦是有重要作用。

只有5G完全体才能实现145上的智慧城市。

5G2B没打开来否认5G,你不知道,现在5G只搞了eMMB吗?

eMMB让你手机刷流量,不是很成功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