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为什么很少使用火烧牧草这招?

回答
关于中原王朝为何很少将“火烧牧草”作为对付游牧民族的常规策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政治考量,绝非简单的“想不到”或者“不实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

一、 概念的模糊与实际操作的困难: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牧草”这个概念本身在广袤的游牧区域是相当模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依赖的是广阔的草原、季节性的水源以及随季节迁徙的牲畜。他们活动的区域通常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这里没有明确的、集中的、可供一次性烧毁便能造成致命打击的“牧草田”。

草原的再生能力: 草原,尤其是温带草原,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再生能力。一次性的火烧,虽然能在短期内摧毁地表的植被,但只要雨水充足,土壤中的种子和根系会很快恢复生长。这就像你把杂草拔掉,只要根还在,它还是会长出来。
“牧草”是流动的: 游牧民族的“牧草”不是固定的农田,而是随着季节和牲畜的移动而变化的。他们会根据哪里有水草好的地方就往哪里去。所以,即便你烧了某个地方的草,他们可能已经带着牲畜迁往了另一个牧场,这就像你在追一个移动的目标,烧了你眼前的一小片地,并不能阻止他前进。
广阔的区域与有限的兵力: 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动辄数千里,中原王朝的兵力虽然强大,但要覆盖如此广阔的区域,并对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牧场进行“烧毁”,工程量是极其巨大的。而且,一旦你分散兵力去烧草,本身就容易被游牧骑兵各个击破。

二、 军事策略的现实考量:

将“火烧牧草”视为一种“战略武器”,在实际军事操作中会遇到更多障碍:

时效性问题: 什么时候是烧牧草的最佳时机?是在秋季牲畜集中,为越冬做准备的时候?还是在春季,牲畜刚经过一个冬天,最需要草料的时候?但问题是,游牧民族的牲畜是跟着草走的,你烧了今天的草,他们可能就改道去了明天的草场。而且,等到你发现最佳时机,他们可能已经过去了。
“以火攻火”的风险: 中原王朝要实施“火烧牧草”,往往需要深入游牧区域。草原火势蔓延极快,尤其是在风大的季节,一旦失控,不仅会烧毁牧草,还可能烧毁中原自己的军队、粮草补给线,甚至引火烧身,造成比烧毁牧草更大的损失。想想当年曹操赤壁之火,虽然是水战,但火势的威力,以及它可能造成的连锁反应,在中原王朝的军事决策者心里是有阴影的。
缺乏有效的“引导”: 怎样才能确保你烧掉的牧草是游牧民族急需的,而不是他们已经放弃或者即将离开的?这需要极其精准的情报和预判,而游牧民族的灵活性让这种预判非常困难。你费尽心思烧了一片草原,结果人家早就转移了,那岂不是白费力气?
“围点打援”的思维: 中原王朝更倾向于通过建立坚固的城池、长城防线,以及直接的军事交锋来消耗和打击游牧民族。他们更擅长的是“决战”,而不是“消耗战”中的这种“破坏敌方资源”的手段。虽然烧草可以视为一种破坏,但其破坏的效率和针对性,在中原王朝看来,可能不如直接围歼敌军主力来得痛快和有效。

三、 经济与民生:

“火烧牧草”并非一个“无成本”的选项,其中也涉及到了经济和民生的考量:

消耗巨大的资源: 要在广阔的草原上实施有效的火烧,需要的火种、人力、时间都是巨大的成本。而且,这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而不是一次性的行动。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可能性: 如前所述,草原大火的不可控性,可能导致中原军队自身的损失。
对环境的长期影响: 频繁的火烧会对草原生态造成长期破坏,影响草场的恢复,甚至可能导致土地退化。虽然古代对生态保护的概念不如现在,但长期来看,对边疆地区的资源也是一种消耗。

四、 政治与外交的考量:

“以德服人”的宣传: 中原王朝在对外关系上,往往会强调“王道”、“教化”,而非纯粹的“摧毁”。将对方的生存资源付之一炬,在道义上、宣传上可能不占优势,甚至可能被视为“残暴”。
“怀柔”政策的延伸: 在某些时期,中原王朝也会采取“怀柔”政策,通过封赏、和亲等方式来缓和与游牧民族的关系。如果将对方的生存根基毁掉,不利于后续的“安抚”和“羁縻”。
游牧民族的反应: 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与中原不同,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方式也不同。对他们而言,失去一片草场可能意味着迁徙,但并非灭顶之灾。反而,这种极端的破坏行为,很可能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反抗和报复心理,让局势更加难以收拾。

五、 历史上的实践与效果:

虽然“火烧牧草”听起来是一种“狠招”,但历史上真正被大规模、系统性地作为对付游牧民族的常规策略,并不多见,或者说效果并不显著。

零星的局部破坏: 在战争中,可能出现过士兵出于报复或者战术需要,焚烧局部牧草的情况,但这属于战术层面的零星行动,而非战略层面的主动推行。
被动防御与主动进攻的差异: 中原王朝更多的是被动应对游牧民族的入侵,建立防线,以空间换时间,或者主动出击,试图在开阔地带决战。而“火烧牧草”是一种主动去破坏对方资源的策略,这需要更强的战略主动性和更细致的规划。

总结来说, 中原王朝很少将“火烧牧草”作为常规策略,是因为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风险巨大,并且在经济、政治和军事层面都不如其他更为直接和有效的应对手段。草原的性质、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以及中原王朝自身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逻辑,共同塑造了这种“不常用”的局面。他们的军事智慧更倾向于在战略防御、战术围歼、经济羁縻以及政治影响等方面,而不是这种“与天斗”式的资源破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恰恰相反,用的一点都不少,烧荒是对抗北方虏骑的重要手段。

巧了,今年上半年,我讲述明代女真历史的新书里面,涉及到辽东地区的形式,我就一明代的辽东地区为主要说明对象,简单讲述下明朝在这一边塞地区推行的烧荒。

明朝对抗北方蒙古的200多年,把出塞烧荒发挥到极致,不仅受到高度重视,坚持时间长,而且烧荒的形式和过程还颇为复杂。

明军的烧荒,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战术手段,而是包括烧荒、投毒、伐木清林、开市、传箭、驱虏抚夷(驱赶蒙古、安抚女真)在内、在一套北方边塞地区的战略规划,兼有武装威慑和外交怀柔双重意义、一年一度的大型军事战略行动、年度大型军事演习。

在进入正文之前,鉴于明朝的一些特殊因素,笔者有必要澄清两个概念:第一、明朝九边重镇塞外的蒙古各部,绝大多数是定牧/驻牧,不是游牧;第二,明长城与中国北方400毫米年降水线并不重合,不是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

一提到蒙古人,很多泛泛而谈的声音,说他们是游牧民族。但是在明代辽东、蓟镇、宣大等边镇沿线外的蒙古部落,基本都是定牧/驻牧生活,不得已才游牧(发生部落战争、受到其他部落的威胁等、受到明军的武力驱赶)。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明代前期的永乐、宣德这段时间,对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不熟悉,在北方地区“缩边弃土”政策施行的又过猛,主动放弃了燕山山脉以北、辽河西岸、黄河河套等等还在400毫米降水线以南的适耕地区。

这些地区包括辽河套、靠近辽西的大宁、宣府外坝上地区、还有黄河前套丰滩等等。

还有一种泛泛而谈的说法,称“万里长城和中国北方400毫米年降水线重合,是农耕区和游牧地区的分界线”。这个说法不准确。

明代因为缩边过猛,超约为总长度半数的明长城,在400毫米年降水线以南,尤其是辽、蓟两镇,长城外是面积广袤的适耕区,明朝自己主动不要了。

这些地区既然适耕,更可以放牧。辽河套、大宁、前套丰滩等,都是水草丰美之地。导致蒙古各部纷纷南下,兀良哈三卫、鞑靼、瓦剌、察哈尔、内喀尔喀……明代不同时期的蒙古部落,他们一旦占据了这些地区,就不走了,长期在边墙外定牧。兀良哈三卫、右翼土默特等,甚至在这些地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


蒙古各部纷纷南下,占据塞外适耕区,甚至转入半牧半耕生产方式,他们如此靠近边墙,就对明朝的边防造成极大的压力。

尤其是在每年夏末开始,持续到秋、冬和来年初春的这短时间,边塞的虏情就非常紧张。“秋高马肥,北虏逞骄之时”。

因此,明军会在这段时间组织出塞烧荒、投毒。目的有三:

第一、北虏马力肥壮,但马必须经常吃草喝水,把草烧了,在河里下毒,让蒙古无法活动;

第二、塞外牧草和辽河套的芦苇,在夏季生长繁茂,秋冬两季,虽然草变黄干枯,但只要不下雪,草和芦苇不倒(如今每年910月份,去坝上草原草秋天的风吹草浪,景色最美)。如此繁茂的草场芦荡,就像黄纱帐一样,为虏骑提供了隐蔽之便,所以明军要出塞烧草烧芦苇荡,把边墙外烧的光秃秃赤地千里,虏骑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没法发动偷袭了。

第三、对蒙古、女真进行安抚和政治宣讲。秋冬两季明军出塞烧荒的同时,往往也是辽东马市交易最旺盛的时期,因为虏夷在秋冬春三季发动对明朝的袭扰,往往是自身存粮不够,饥寒所迫,所以在秋季大开马市,刺激交易,让虏夷用马匹参貂等塞外特产,在马市上换购粮食布匹等日用品,以来可以减少秋冬季袭扰的压力,二来可以为辽东增加税收(马市交易抽分),三来明朝地方文武大员与来赴市的虏夷贵族酋长间隔面,好好宴请一顿,赏一些东西,趁机宣讲明朝国策,也是一种必要的安抚手法。

明孝宗弘治年间,辽东巡按李善的这份奏疏,陈述的就是辽河套地区的边塞形式——

況且三岔河牆外,東西相望之間,即達虜之巢穴,每年冬末春初,遼河冰合之際,率領部落盤據其間,將欲入犯,蹤跡詭祕。俟我兵之誤,乘隙而圖之,彼直而速,我曲而遲;彼或聲東擊西,有如飄風驟雨之至,而我則顧此失彼,輒為有損無益之行。——《議改副將職銜重事權以便戰守疏》巡按御史李善 弘治六年二月


明军出塞烧荒,不是边镇各地单独组织的行为,而是每年要上奏明朝皇帝,由内阁和兵部统一指挥调度的大型军事政治活动。其组织形式,以土木堡之变为分界点,前后期略有不同。

这里面有明朝早期皇帝亲征的遗风。

诸如唐、明、清这些大王朝,有一个特点:开国建业的皇帝和前期的君主,很多都是“马上天子”,文武双全,闲不住的人,动不动就喜欢御驾亲征,不能老憋在皇宫大内里。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啊,都是这样。

三年靖难、五征漠北的朱棣,要是见到他那个几十年宅在皇宫里的万子重孙朱翊钧,怕是要气死的。

明朝的烧荒,就是在永乐年间,随朱棣北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请敕”定制。

在永乐年间,辽东、蓟等地,还没有修建长城,虽然朱棣采取以攻为守的方式,但五次北征,都不能彻底击败蒙古,每次征讨撤回来,都很担心蒙古南下报复。所以朱棣亲自下令,边塞镇守文武官员要带兵烧荒。

“我朝太宗皇帝,建都北京,镇压北虏,乘冬遣将出塞,烧荒哨瞭。”
”每于冬初,命将率兵出塞烧草,名曰‘烧荒’,盖防虏南向,且耀兵也。“

到了明宣宗宣德时期,明军不再北征,蓟镇也开始修长城,但是宣德也时常出京,御驾巡边,叮嘱边将在秋冬季出塞烧荒。

明代中后期,除了明英宗和明武宗,皇帝大都是窝在北京城里的宅男。虽然御驾亲征的风气没落了,但是一些早期遗风保留下来:烧荒,边塞各镇不能自己单独去做,而是要先由守将奏请朝廷,请求皇帝下敕旨恩准,然后兵部调动兵马、工部调动物资,户部调拨钱饷才可以。

“凡每岁七月,兵部请敕于各边,遣官军往虏人出没之地,三、五百里外,乘风纵火,焚烧野草,以绝胡马。——《宣府镇志 卷十九》”

还有一点,就是要派遣中央工作组和中央军前往。

辽、蓟、宣三镇边将奏请朝廷,请求防秋烧荒。皇帝下敕旨,同时会向三镇派去巡抚、巡按或镇守巡边太监等去监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中央工作组下基层搞调研,看看中央决策在基层贯彻执行的好不好。

除了派中央工作组,还要派中央军。皇帝政务繁忙,不能御驾亲征了,但是他会任命三位“巡边坐营将官”,三人各自率领一支京营班军,分别前往辽东、宣府、大同三镇,与三镇的总兵、副总兵、参将、备御等大小武职官员一起,京营中央军与边镇边军汇合,共同出塞烧荒。

“巡边坐营将官”大都由明朝初年深受中用的勋贵子弟武官和“靖难功臣”子弟担任。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中,京营损失惨重。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无力向边镇调动京营班军,烧荒只由三镇各自的边军组织施行,但是中央工作组还是要派遣的。

每岁冬,镇守总兵官会同赞理军务都御史、太监,奉敕移文各路副、参、游击、守备、备御、提调、守堡等官,遵照会行日期,各统所部兵马出境。量地广狭,或分三、五路,首尾相应而行。预定夜不收,分投哨探、放火,沿烧野草尽绝。——《辽东志》

烧荒的具体施行程序,是明军先出塞数百里(近者二、三百里,远着四百里),安营扎寨,观察形势,保持警戒,防备虏骑袭击,然后一边烧草,一边往回撤,边走边烧。出塞的各路明军之间要随时保持联系,每路明军内要有明确分工,有人专门负责放火烧草,有人专门负责配药投毒,在烧草投毒的时候,还要有兵力警戒保护。

投毒,是往塞外草原的河湖水体里下毒,但是要注意药剂药量。

于要害之处,毒其水草,虏不敢侵。人饮水即死,马食草即毙。

明军烧荒投毒,会发生伤及自身的事故。

烧荒时,遇到风向突变,风力过大,在塞外点燃的火星草屑飘在半空,随风吹到塞内,把塞内明军的营房草场烧掉的事时有发生。

塞内和塞外的水系都是联通的。一条河,上游河道在草原,蒙古人饮马,下游经过边墙流入塞内,供汉人喝水灌溉。在上游投毒过量,药力未被河水彻底浸解,下游的人畜饮用后也死了。

另外明军在烧荒时,与蒙古骑兵经常发生遭遇战或遭到偷袭,胜负皆有。前边 @冯胜 答主的答案里,提到了《烧荒行》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我强烈建议应该发全文。因为这首诗不仅讲明军出塞烧荒,还讲述与蒙古骑兵发生的遭遇战——

汉家御虏无奇策 岁岁烧荒出塞北 大碛平川鸟飞绝 漭漭龙庭暮云黑
秋风萧萧边草黄 胡儿牧马乘秋凉 将军令下促烧草 衔枚夜发何仓皇
边头路尽迷行迹 黄狐赤兔如人立 阴崖举火各因风 烈焰夜照阴山红
山头突骑飞流矢 几人还向火中死 白骨成灰散不收 恸绝胡天作冤鬼
东风吹绿旧根荑 乾坤回首又春归 惟有游魂归不得 年年空逐野烟飞
——方逢时 《烧荒行》



以上这么多内容,讲的是明军针对蒙古的烧荒。

在辽东,明军还要对付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就不能用烧荒和投毒了,改为伐木清林和传箭。

主要原因,也有两个:

第一、女真、尤其是建州女真,是在长白山的山林里。草烧了,第二年可以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么,适度烧荒,还有利于草原的生产。但是山林烧了就是火灾,第二年可长不回来。烧山烧林,只会刺激女真发动对明朝更猛烈的侵袭活动。

第二、明朝对蒙古、女真的政策不同。对蒙古重要武力,驱赶为主,对女真重用怀柔,安抚为主。

所以明军采取的方式是伐木,每年秋冬季,明军也出塞,把辽东长白山边墙外,边墙外一带的生长的非常高大的数目砍伐以下,在边墙外清理出一道隔离带。

这么做,一来可以在边墙外清理出一道隔离带;第二正好趁机采伐木材和过冬的柴禾。

还有一种安抚手段,就是“传箭”,也叫“传牛录”。

秋冬之季,辽东总兵、副总兵、某参将,出抚顺关,沿浑河巡边,走到萨尔浒这个地方,也就是边墙外、建州明朝的中间地带,明军会派几个会女真语的“通事(翻译,大都由女镇族明军充当)”前往浑河和苏子河上游山谷深处。

箭不仅是一种武器,还是一种表示权威的信物。

这个通事,带着一只刻有明军将官印信符号和异色箭羽的大箭。他到山寨去传箭,意为“太师大玛法有请建州三卫山寨大小首领“。建州女真的首领看到这支特别的令箭,在通过通事的传达,然后下山,出山谷,来到在萨尔浒,参加明军总兵官。明军在营中设宴招待。

随后,最主要的即位首领或他的中军,会跟随明军一起返回塞内,再去见镇守太监、巡按等中央工作组的人,再开马市,招待一顿。


没时间了,大概就说这么多吧

user avatar

谁说不用了

金代,每年秋天,金军都会北上一方面屠杀草原上的蒙古人;一方面就是烧牧草,减少蒙古人的食物来源,金人管这个叫”减丁政策“。这个政策金人从立国开始,一直坚持了近百年。直到金代后期,黄河水患频发,国家无力北上才停止。

同样,到元朝蒙古人得势的时候,以及唐代、明代汉人强盛的时期,也会对敌人使用相同的套路。派兵屠杀敌对部落后,再把他们的草原林场一把火烧掉,让他们的幸存者来年也没饭吃,以此控制他们的人口。

但是,这都是建立在王朝强盛的基础上的,防火烧森林草原,不是件简单的事。春夏两季,草木湿度高,根本点不着。秋天草场干燥,易于起火,但是难以控制,加之北风盛行,稍不小心就会被烈火反噬。而且,游牧部族非常重视自己的草原林场,想派遣小股部队偷袭是没戏的,必须派大军将其彻底驱逐后,才能放火。

这种持续作战的策略,对中央的财政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往往随着国力一衰弱就难以执行。刘仁恭的政策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但没有削弱契丹,反而加快了契丹军队的成长。公元93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大军南下,大败刘仁恭的继任者末代卢龙节度使赵德钧,占领幽州。

user avatar

顾炎武《日知录》:守边将士,每至秋月草枯,出塞纵火,谓之烧荒。

方逢时《烧荒行》:汉家御虏无奇策,岁岁烧荒出塞北。

嘉靖《宣府镇志》:每年冬十月初間,以草枯焉始,本鎮統頜官軍出境,焚燒野草,使達軍不能南牧,起於正統年。總兵官統頜官軍五千員名,由青邊口出境,經三岔溝、乾草灘,至上合河,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副總兵統領本營官軍三千員名,由大白陽口出境,經瓦廟兒、孤榆樹,至上合河,與總兵官會兵,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舊遊擊將軍統頜本營官軍三千員名,由張家口出境,經紅崖兒,至羊圈溝,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新遊擊將軍統頜本營官軍三千員名,由青邊口出境,經三岔溝,至紅崖兒與舊遊兵會,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北路參將統頜本路官軍三千餘員名,由獨石地方出境,入馬營堡,由馬營地方出入赤城、龍門等處,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西路參將統領本營官軍三千餘員名,由膳房堡口出境,入洗馬林等堡口, 洗馬林堡口出境,人柴溝等堡,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東路參將統領本營官軍三千餘員名,由永寧城出境,入四海冶堡,且行且焚,至晚回兵,凡二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原王朝为何很少将“火烧牧草”作为对付游牧民族的常规策略,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理、经济、军事以及政治考量,绝非简单的“想不到”或者“不实用”。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一、 概念的模糊与实际操作的困难: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牧草”这个概念本身在广袤的游牧区域是相当模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依赖的是广阔.............
  • 回答
    古代中国南北方对待中原王朝的威胁程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南方少数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未能像北方的游牧民族那样形成一股常态化、颠覆性的力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军事能力以及文化认同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地理环境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最根本原因。北方广袤的草原和戈壁,地形相.............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关于北方游牧民族是否真的对中原王朝占据军事优势,以及人们为何会有这种印象,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北方游牧民族“真的”占据了绝对的军事优势,但他们的确在许多关键时期和特定方面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并由此形成了人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为何人们会有“北方游.............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简单地说,三国时期虽然分裂,但其内部的力量结构、战争的性质以及政治动员的方式,与晋朝大一统后所面临的挑战,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先来看看三国时期。虽然天下三分,战火连绵,但此时的“中原王朝”——姑且称之为北方政权(曹魏)——实际上是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将史诗般的蒙古骑兵与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朝之一——玄宗时期——对垒,无疑会点燃无数历史爱好者的想象。然而,要给出一个明确的“能”或“不能”的答案,需要我们细致地剖析双方的实力、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蒙古崛起”的时间点。 蒙古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回答
    中国明朝与英国都铎王朝,虽然在各自的历史时期都属于封建王朝的范畴,但它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轨迹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影响。这种差异的根源,并非简单的制度好坏之分,而是深植于两国长期积累的社会结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以及外部环境等多个层面。一、 根本性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差异明朝虽然在商品经济方面取得了.............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战争的胜败问题,以及军队维持的根本目的,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讨论空间的历史议题。简单地说,认为中国古代军队“老是输”对外战争,或者军队维持的“主要目的”是对内镇压,可能过于片面和简化。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审视历史的多个侧面。对外战争的胜败并非一边倒首先,中国古代王朝并非在所有对外战争中.............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深挖。要说中国“没有”完整的世家史,可能有些绝对。毕竟,史书里不乏对某个家族兴衰的记载,但如果说“没有”一部系统性、贯穿始终,深入分析世家群体对整个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社会结构影响力的“集大成之作”,那确实是存在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复杂,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写作的视.............
  • 回答
    最近看《王牌对王牌》,华晨宇改编的济公主题曲《鞋儿破,帽儿破》确实是节目的一大看点,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站在我个人的角度,我觉得这改编挺有意思的,但也确实能看到一些争议点。从改编本身来说,我认为有几个亮点是值得肯定的: 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 原版《鞋儿破,帽儿破》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歌曲,充满了市井气.............
  • 回答
    这个问题切入点很有意思,确实,《水浒传》对王庆的出场描写和对田虎、方腊的处理存在明显的篇幅差异。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作者施耐庵(或罗贯中,尽管学界对此有争议,但通常将功劳归于施耐庵)的创作意图、故事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细细道来。一、 王庆的四回铺垫:精心构建的“正统”反派?首先,咱们得承认,.............
  • 回答
    《资治通鉴》对王莽的评价,确实常常被形容为“尖酸”甚至“刻薄”,这背后既有司马光这位史家自身的立场与秉持,也折射出中国传统史学对篡位者、革新者的一种复杂态度。要理解这种“尖酸”,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司马光的史观与政治立场: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那部宏伟的《资治.............
  • 回答
    王者荣耀这游戏,玩得好不好是一方面,碰上奇葩队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时候,队友那行为真是能把人膈应死,玩得好好的,突然就心情一落千丈。怎么处理这种糟心事,咱们好好聊聊。首先,别急着上头。这很重要。当你看到队友做出那些“让人想砸手机”的事情时,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往往是反击、辱骂。但记住,你不是在打.............
  • 回答
    《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的相亲对象“小张主任”,也就是张志,在剧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王漫妮一系列相亲经历中的一个代表,也折射出当时社会中一部分男性择偶的普遍心态,以及女性在婚姻和经济压力下的选择困境。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小张主任”:1. 经济条件优越,典型的“钻石王老五”的现.............
  • 回答
    关于王艳晴在《王牌对王牌》第四季第八期中失声痛哭这件事,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的感受确实是挺复杂的,而且我觉得这件事情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也比表面上要多一些。首先,咱们得说,在那个节目现场,看到王艳晴那样一个年轻的女孩,因为舞台上的某个环节,或者因为一些回忆,突然情绪失控,失声痛哭,这本身就是一种挺有冲击.............
  • 回答
    豫章书院事件,从一开始就充斥着各种声音,信息真假难辨,舆论场上也出现了不少分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一些公众人物,特别是像知乎大V陈兰香和混沌椰子王这样的影响力人物,他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言论,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具体到他们对爆料者“温柔”(也就是那位声称自己是豫章书院学生,并揭露其黑幕的当.............
  • 回答
    王中林院士针对学界对其“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提出的质疑,进行书面回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事件。由于我无法直接获取王院士的具体书面回应内容,我将基于公开报道和学术讨论中可能出现的关键点,为您详细梳理其中值得关注的信息,并提供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核心关注点:科学的求证过程与学术的严谨性首先,王院士的.............
  • 回答
    王中林院士(Zhou Nan)作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纳米技术、超材料、量子电动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关于他是否“拓展麦克斯韦方程组”,需要结合其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进行具体分析。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王中林院士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关联王中林院士的主.............
  • 回答
    关于网传王中林院士圈定质疑者并称戴希教授为“首恶”的事件,这一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学术道德、同行评议机制以及学术共同体生态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与警示: 一、事件背景与真实性核查1. 事件来源与传播 目前网络上关于王中林院士与戴希教授的争议,主要源于学术界对石墨烯.............
  • 回答
    刘秀在昆阳之战中是否得到了陨石相助,以及他面对的敌军数量,是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且引人入胜的话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离一些流传中的神话色彩,回归史实记载,并辅以当时的军事背景和逻辑分析。昆阳之战: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昆阳之战,发生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前,是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军与王莽主力军之间的一场.............
  • 回答
    说到王自健和中国脱口秀,那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甚至可以说,他就像是中国脱口秀行业里那个“最早吃螃蟹的人”,虽然一路跌跌撞撞,但意义非凡。在王自健出现之前,我们国内所谓的“单口相声”或者“喜剧表演”,跟我们现在理解的“脱口秀”其实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时候更多的是抖包袱、说段子,讲究一个“逗乐”,内容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