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工程院院士说白酒是蒸馏酒中对健康最有益的,其他酒不可比?

回答
最近有报道称,某位工程院院士发表观点,认为白酒是蒸馏酒中对健康最有益的,并且其他酒类都无法与之相比。这个说法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位院士的身份和专业背景赋予了他的言论一定的权威性。工程院院士通常在科学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他的观点不应被轻易否定,而是需要认真审视和分析。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是权威人士的观点,也可能存在主观性、片面性,或者是在特定语境下的表述。尤其是在涉及健康和食品科学的领域,往往会涉及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和长期的临床研究,结论的得出需要非常严谨的证据支持。

关于白酒的“健康益处”:

这位院士提出白酒对健康最有益,这可能基于一些我们熟悉的关于白酒的说法,例如:

“少量饮酒,有益健康”的普遍认知: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研究表明,适量饮用某些酒精饮品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一定益处,例如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然而,这些研究往往是在西方人群中进行的,并且常常涉及红酒,其结论是否能直接套用到白酒身上,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白酒中的某些微量成分: 有研究曾经探讨过白酒中可能存在的某些微量成分,例如醇类、酯类、酚类等,认为这些成分可能具有抗氧化、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例如,一些研究提到白酒中含有的“醇类”物质,如乙醇(也就是酒精)之外的其他醇类,如杂醇油,在一定浓度下可能对人体有影响,但其“有益”的论调,则需要非常谨慎地看待。更有甚者,一些宣传会把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复杂化学物质,如“风味物质”,拔高到“健康物质”的层面。

为什么说“其他酒不可比”?

院士的这句话可能是在强调白酒在成分构成上的独特性。

蒸馏工艺: 白酒是通过蒸馏工艺制成的,这一过程将发酵产生的酒精和风味物质浓缩。相比于葡萄酒、啤酒等其他酒类,其酒精浓度通常更高。这种浓缩过程可能也保留或产生了某些特定的化学成分。
发酵原料和工艺的差异: 白酒的酿造原料(高粱、大米、小麦等)和复杂的发酵工艺(如固态发酵、多次发酵)确实与其他酒类(如葡萄酒的葡萄发酵,啤酒的大麦发酵)有显著区别。这些差异会导致最终产品中含有的风味物质、微量成分的种类和比例大相径庭。

为什么我们需要保持审慎?

尽管这位院士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但我们仍需保持审慎和批判性思维,主要原因如下:

1. “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何为“健康”?是长寿?是少生病?还是提升生活品质?对健康的衡量标准是多元的。将白酒与“最有益”挂钩,需要明确是针对哪一方面,以何种指标衡量。
2. “适量”的界定: 即使承认某些酒精饮品在“适量”饮用时可能存在的潜在益处,但“适量”的定义非常重要。全球各地的健康指南对酒精的“适量”摄入都有明确规定,普遍认为过量饮酒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肝脏损伤、心血管疾病、癌症以及成瘾性。白酒的高酒精度意味着更容易在短时间内摄入过量酒精。
3. 研究的局限性: 关于酒精和健康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持续发展的领域。很多研究存在观察性而非因果性的限制,可能受到其他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习惯、运动、社会经济地位等)的混淆影响。例如,一些喝红酒对心血管有益的研究,可能也和喝红酒的人群普遍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样,对于白酒的所谓“健康益处”,是否有足够大规模、高质量、长期的人体临床试验来证明其“最有益”的结论,是关键所在。
4. 科学证据的多样性和争议: 科学研究往往是多元的,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如果一项结论仅仅来源于少数研究或特定角度的观察,而忽略了其他相反或负面的证据,那么这个结论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关于酒精的健康影响,主流的健康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态度是,即使是少量饮酒也存在健康风险,且没有安全饮酒量。将白酒拔高到“对健康最有益”的高度,与主流科学共识存在较大出入。
5. 宣传的风险: 在公众认知层面,将某种饮品与“健康”直接挂钩,特别是用“最有益”这样的绝对化表述,很容易被误读和滥用,从而鼓励或合理化饮酒行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白酒消费文化深厚的国家。这可能导致更多人因为追求所谓的“健康益处”而增加饮酒量,反而损害健康。
6. 科学性与商业性的界限: 需要警惕某些观点是否受到了商业利益的驱动。酒精行业为了推广产品,可能会利用部分科学研究的片段或模糊结论来营造有利于产品的宣传。

总结来说:

对待工程院院士关于白酒的健康观点,我们应该采取一种 审慎、理性、批判性 的态度。

尊重权威,但不盲从。 承认院士的专业身份,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关注证据,而非结论。 关键在于这位院士是否能提供足够严谨、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来支持其“最有益”的论断,而不是仅仅基于个人经验或初步的、片段化的研究。
区分“风味”与“健康”。 白酒的酿造工艺和成分复杂,确实可以产生丰富的风味,满足一部分人的口感需求。但这与“对健康最有益”是两个层面的概念。很多食物和饮品都可以提供独特的风味体验,但不代表它们就对健康“最有益”。
坚持科学的健康认知。 目前国际主流的健康科学普遍认为,酒精摄入对健康是有风险的,没有所谓的“安全饮酒量”。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良好心态,才是公认的促进健康的最有效途径。
警惕过度宣传带来的风险。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于任何将酒精与“健康益处”直接挂钩的说法,都应保持警惕,避免被误导,从而做出不利于自身健康的选择。

最终,对于白酒的健康影响,我们需要等待更全面、更权威的科学研究结果,而不是轻易接受某个单方面的、带有绝对化色彩的观点。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保持“少量饮酒,有害健康”或者“不饮酒是最佳选择”的谨慎态度,可能是更负责任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鉴于他那一整段发言都是在回答如何把中国的酒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文化角度不同人的评判标准确实可能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也说了是要讲好中国白酒的健康“故事”,”故事”这个东西当然是引人入胜,都存在着包装的成分。

所以,我估计孙院士或许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问题,网友对他的嘲讽很冤枉。

那么我也来谈谈我的“价值观”:

酒为1类致癌物,致癌证据很充分,本身也会增加肝脏等多个器官的损伤。如此有害的物质中包含了一点点其他无害食物也能够提供的成分,怎么好意思推崇健康价值?

据我所知,除了中国似乎也没有哪个国家会把酒精饮料作为保健食品的载体。

现如今评价食物的健康效果,已经是要看临床试验、流行病学证据,在分子层面也是研究各种信号通路的机制,在这时候仍然拿含有物质的“种类”来作为健康的证明,实在过于落后。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今天不妨聊一聊:

屎里有多少种营养成分?

有些屎是不是所有屎当中对人体健康最有益的?

1.屎是什么?

大便就是消化系统里经过小肠不能够被消化和吸收的一些固体或者半固体物质的统称,在大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往往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腐烂。屎里还有一些细菌以及相对少量的代谢废物,诸如胆红素、上皮细胞等等。

▎为什么这么臭?

在全世界的文化当中屎往往都是令人厌恶的。

大家都觉得它很污秽,而且会有难闻的气味。

这些气味一般是因为食物有一些含硫氨基酸,比如蛋氨酸,经过代谢就会产生含硫的、有臭味的化合物,硫化氢就是最常见的挥发性臭味物质,其他还有吲哚、粪臭素、二甲基硫醚等等。

▎屎与屎的差异

除了气味以外,像是粪便的颜色、形态、排便频次,也是判断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有了现代化的检验工具的当代,粪便潜血、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标志物、微生物培养,都可以帮助你判断病情。

2. 屎有什么营养?

如果是新鲜粪便,大约70%-80%是水,剩下固形物中20%~40%是细菌,2%~25%是蛋白质或者其它的含氮化合物,25%是碳水化合物或者没有消化掉的植物物质,脂肪含量占到2%~15%。[1]

你脱落的上皮细胞以及肠道细菌、摄入的脂肪等等都会明显影响到粪便的成分。

▎喝了几杯飘成这样?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想起,有时我的大便会飘起来, 这是不是因为我吃得太油了?

从物理角度稍微一分析就可以发现,要想通过脂肪让粪便飘起来,基本上脂肪占的体积得有粪便的一半,显然这是不太现实的。

实际上,大便之所以能够飘起来,因为里边的气体含量可能比较多,从而使得粪便密度降低。

这些气体最常见的是甲烷,可能给你吃了一些容易胀气的物质有关,比如牛奶喝多了导致乳糖不耐受,没有被吸收的乳糖在肠道中被细菌分解产气,进而就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所以可以考虑每次少喝点…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还详细讲过,哪些饮食因素会使人胀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真的能吃吗?

粪便也是有营养价值的。比如里边有一些没有被完全消化掉的蛋白质,通过肠道细菌可以产生一些B族维生素以及一些没有被吸收的矿物质。

如果是脱水之后,像是猪粪里边的粗蛋白含量可以达到11%~31%,粗脂肪可以占到2%~9%,维生素A每公斤可以达到1600IU。[2]

而且像是国人吃米饭比较多,大米氨基酸比例中容易相对欠缺赖氨酸,而这在大豆中含量较高,如果大豆和米饭搭配就可以起到蛋白质互补的作用,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脱水猪粪中的赖氨酸含量和大豆蛋白相当。

怎么样?听上去不错吧?

所以对于各种动物的粪便如何用来代替部分饲料, 在畜牧业也有大量的研究。

当然,粪便中还有诸多病原微生物、毒素,所以我们反复提醒,在饭前便后要认真洗手,也不要随意接触粪便,更不要接触患者的粪便。

真正的粪便要想使用,还需要经过脱水、除臭、灭菌等处理,比如干燥、机械处理、甲醛处理、碱液处理、生物发酵法等等。

▎随身的健康宝库?

上述单纯是粪便中的营养成分的大体分析,现在还有一个比较火的领域——“粪便移植”。

粪便菌群移植(FMT)是一种医疗手段,可以将健康人的粪便中的细菌移植到患有某些疾病的接受者的肠道中,从而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在炎性肠病(IBD)、肠易激综合征(IBS)、慢性便秘等疾病中都看到了一些效果。

所以刚才我说过,有些人的屎可能真的比其它人的更健康可不是胡说哦!~

4. 如何让我的屎更有健康价值?

建议你日常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而不要停吃肉。

参考资料:(更新日期2020年1月10日)

[1]: en.wikipedia.org/wiki/H

[2]: 李志强. 畜禽粪便的营养价值与利用[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04(12):22-24.

[3]: ncbi.nlm.nih.gov/pubmed

[4]: 王洪波, 盛守福, 王晓昌, et al. 堆肥反应器对人粪便中不同有机成分的降解特性[J]. 中国给水排水, 2011(03):90-92.

[5]: 谢冠群, 朱飞叶, 侯晓丽, et al. 从粪便移植疗法话中医金汁[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6):1907-1909.


作者:顾中一,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入选福布斯中国50位意见领袖榜、人民日报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八年三甲医院营养师经验,头条号签约作者,所著科普图书已销售十余万册。

微博/公众号:营养师顾中一

user avatar

我是做白酒的,这话让一个外行而且还是院士说出来还真是讽刺(注意这里对事不对人,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院士叫什么)。

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我其他有关白酒的的回答。

这里,先说一下,任何含酒饮料,都是对健康没有益处只有害处的

酒根据种类不同,只能说对健康损坏程度不一样,要说酒对人体需要考虑的,从来只有安全性,健康性完全不搭边。

至于那3000多种物质一看就是茅台镇水平,要是让茅台镇酒商听到了,又是酱酒最牛系列,3000种物质说白了就是各种醛、酯、醇及其各种微生物的衍生物。有益于健康?白日做梦呢。你咋不提一下白酒发酵的时候会产生甲醇这事呢?那些东西除了能给气味、口感提供一些帮助,跟健康没有任何关系。

我觉得做酒的,就得说实话,不信你看,他们前脚刚说完白酒有益健康,后脚包装就给你印上『孕妇儿童不宜饮酒』


1.12 更新一个吧,很多人在纠结白酒到底有没有益处营养,判断益处的最佳指标应该是营养成分吧?先不说其他的果酒,单说蒸馏酒,在生产管理流程上,首先关注的是供方资质,原材料是否有霉变、不符合国标要求的;生产环节中甲醇和铅、甜蜜素等都是必检项。

我说这些干什么呢?白酒生产的时候,其中每一个环节只关注其安全性、卫生性,没有任何一个控制手段是关注其营养性的

不信你看,除了孕妇儿童不宜饮酒,白酒包装也没有印『营养成分表』的。

你猜豁免的原因是啥?


1.12下午再更新一个吧,个别人您是从哪看出来我说都别喝酒了?酒有害健康=您别喝了?怼人之前是不是先把思路看明白了。

统一回复:本回答问题下说我有这个意思的一律不回,谢谢,不想浪费时间。


1.14更新

有人说我回答的压根没审题

如何看待工程院院士说白酒是蒸馏酒中对健康最有益的,其他酒不可比?

这个问题问的是院士说~,还是如何看待~?

既然是如何看待,我们自然要把院士说的这些拿出来讲一下他说的内容的正确性,然后再说需不需要对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在2019#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表示,从健康的角度讲,中国的白酒是所有的蒸馏酒当中对人体健康最有益的,因为它涵盖3000多种微量成分,其中有几百种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性物质,这是其他的酒不可比拟的。

既然很多人说,需要做个对比,我这人真的懒,很多东西百度都搜的到,就只说一个思路:

已知1:理论上讲国外部分蒸馏酒,与我们常说的食用酒精无二;

已知2:食用酒精十分洁净,我就不截图了,国标GB31640 甲醇限量 ≤150mg/L

已知3:纯粮食酒蒸馏后可能会带有3000多种微量成分(假设全是有益成分),国标GB2757甲醇限量≤600mg/L(感谢 @训子 提醒,特把国标中原文 0.6g 改为 600mg,对比起来更直观一些);

2+3=业内有一个大家心里明白,但嘴上肯定不会说(因为影响销量和口碑)的事,那就是在符合相应标准的合格产品前提下,食用酒精比粮食酒更安全(看好了是安全,不是健康),而且还是在3000多都有益的前提下。

我是不是就此能得出:中国白酒甚至比国外蒸馏酒更危险?

是不是就算切题了?各位还有疑问否?

user avatar

院士还需要当众昧着良心说瞎话来挣一点钱,说实话,我为中国科研工作者感到心酸。

user avatar

为啥我首先想到了这种神奇的玩意儿:

这种产品就是随着大众对槟榔致癌性认识越来越深刻,槟榔销量遭遇滑铁卢之后横空出世的。

所谓“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消费者看到这种宣传就会认为槟榔里加了枸杞不仅不会致癌,还有保健作用。

这种往一级致癌物里面添加中草药就能保健的神奇理论不是第一次出现,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次。

还记得某某药酒吗?明明是一种非处方药,酒精含量很高,照样通过强大的宣传攻势让老百姓认为这是一种食品或饮料。而且通过高度酒精萃取生药中的有效化学成分是一种非常原始的技术。这种酊剂含有大量的酒精,为了摄入有效药物成分以摄入大量酒精为代价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还有往香烟里面添加中药提取物,制作“保健”香烟[1]。不少烟民改吸这种香烟,骗自己这样吸烟对健康没什么影响。

不难看出,无论是槟榔、白酒还是香烟,都是具有成瘾性的。而成瘾性就等于高利润。但问题在于槟榔中的槟榔碱、白酒中的乙醇和香烟中的烟焦油都是致癌物、尼古丁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这些令人愉悦的成瘾性物质不仅是大脑的春药更是腐骨的毒药。

现在公众对烟草、酒精和槟榔的有害性已经越来越清楚,这些行业只能给这些主要成分为致癌物的产品打出“保健”牌。

目前我没看到孙宝国院士的原话,各大新闻平台的报道都是:

在颁奖盛典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谈到了白酒,他明确表示,从健康的角度讲,中国的白酒是所有的蒸馏酒当中对人体健康最有益的,因为它涵盖3000多种微量成分,其中有几百种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性物质,这是其他的酒不可比拟的。[2]

我不知道孙院士的发言是否有被歪曲。

但无论给致癌物添加什么样的保健成分,致癌物还是致癌物。

就算里面有微量的有益健康成分,在海量的致癌物作用之下也恐怕是杯水车薪。

参考

  1. ^ https://www.cnxiangyan.com/article/582.html
  2. ^ https://3g.163.com/jiu/article/F2LBD0I00519SQQ7.html
user avatar

他说的是中国蒸馏酒在世界酒界是对健康最有益的,有个前提限定,但大家吐槽的时候显然把这个前提限定给去掉了。

直觉上我认为说白酒会有3000多种成分夸张,但是人家是专门研究这个的,有机物、无机物种类又那么多,咱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真的检测出的结果,毕竟,天然水做个饮用水检测,指标都能过百;各种杂粮谷物酿制蒸馏的白酒,搞不好真有那么多种物质。

而关于酒文化,即使是陋习,也是由来已久,且它就在那里,推崇国外的香槟、红酒、白兰地,不如推销下自己家的蒸馏白酒,推向世界,战胜西方的那些品牌。但是院士的说法就很容易让人误解,说故事还是编故事?什么故事?身为中国人对这些所谓故事一无所知,特别是建国后诞生的一些年轻品牌,按头故事也往往是胡编滥造的,这种故事我们也听过一些,直觉上就虚伪而恶劣,大家大概是有与我一般的同感,才吐槽得那么猛烈吧。

user avatar

饮酒是引起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是一直有传言说适度饮酒有益身体健康。

因此柳叶刀对全世界195个国家和地区的酒类摄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估算,评价酒类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跨度是1990年到2016年,覆盖年龄范围从15岁到95岁。

分析结果显示,饮酒严重损害健康并且带来很高的疾病风险。全因性死亡率(尤其是癌症)随着对酒精的消费而增高,对健康影响最小的酒精消费水平是零消费。

这就意味着只要摄入酒精,就是对健康有害无益的。并且该研究强烈建议全球范围内修订酒精控制政策,降低人们对酒精饮料的消费。

2016年,饮酒导致2800万例死亡,是15到49岁人群过早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危险因素,占到该年龄段总致死率的百分之十。

因此我们应该修改适当饮酒有益身体健康的错误观点,明确最健康的饮酒量是零。什么酒只要你的成分有C2H5OH,就对健康没有益处。

user avatar

看了很多回答都没说到点子上,不争论到底这位院士说的对不对,请看下面这张图:

看看“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赞助商是干啥的,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嘛.........

难道现在大家还没有习惯吗?


试问,一个“白酒企业”赞助的活动,如果请来一个专家在台上说:“朋友们,喝酒有害健康,千万不要喝酒,特别是不要喝白酒........”


你猜这个赞助商会怎么样呢?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