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齐的经济地理条件真的比北周强很多吗?

回答
北齐与北周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地理条件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北齐的经济地理条件整体上要优于北周,但这种优势并非绝对压倒性,并且存在地域性和发展上的差异。

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对比

北齐(主体疆域在华北平原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部分地区):
核心区域: 华北平原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农业中心之一。这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黄河、海河水系),灌溉条件相对较好,土地集中连片,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农耕生产。
农作物优势: 适宜种植小麦、粟、黍等旱作作物,以及水稻(在黄河下游地区)。这为北齐提供了稳定的粮食基础。
矿产资源: 山西地区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虽然古代的开采技术有限,但为冶金业和军事工业提供了基础。北方地区也有盐业资源。
交通便利性: 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陆路交通的修建和发展,也为漕运提供了可能。

北周(主体疆域在关中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部分地区):
核心区域: 关中地区以渭河平原为主。关中地区土地也相对肥沃,是周秦汉唐的统治中心,具有悠久的农业开发历史。
农业特点: 关中地区同样以旱作农业为主,小麦、粟、黍是主要作物。但相较于华北平原,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相对而言不如黄河下游及海河下游那样便利和发达。渭河水量相对较小,且易受黄河泥沙影响。
资源相对局限: 关中地区的矿产资源虽然也存在,但整体上不如北方与山西地区那样丰富和集中。例如,煤炭资源在北周统治区域内相对较少,而铁矿资源虽然有,但规模和易开采程度可能不如北齐的核心区域。
交通的挑战: 关中地区虽然有渭河漕运,但整体地势较高,周边山脉环绕,对外联系,尤其是向东向南的交通,相比华北平原的平坦地形,存在一定的地理阻隔。

总结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对比:
土地肥沃度与耕地面积: 华北平原整体上比关中地区更适合大规模、高产量的农业生产。
水源条件: 北齐临近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灌溉潜力更大。北周虽然也有渭河,但规模和便利性稍逊。
矿产资源: 北齐在煤铁资源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军事和手工业方面。
交通网络: 北齐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

二、 经济发展基础与人口结构

北齐:
农业基础: 继承了北魏后期在华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成果,拥有相对稳定的农业生产基础。
人口: 华北平原一直是古代中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北齐能够整合和利用大量的人口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
城市经济: 北齐的统治中心邺城(今河北临漳)是当时北方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拥有庞大的人口和活跃的商业。其他城市如信都(今河北冀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等也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手工业: 由于丰富的资源和人口,北齐的手工业,特别是冶金、陶瓷、纺织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军事装备的生产是其重要支柱。

北周:
农业基础: 关中地区虽然有历史悠久的农业基础,但受到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的限制,其农业产出可能不如华北平原的整体水平。
人口: 关中地区的人口虽然也很多,但相较于华北平原可能略显逊色。更重要的是,北周的早期发展经历了一个统一和整合西北地区的过程,人口的稳定和生产力的恢复需要时间。
城市经济: 长安作为北周的都城,逐渐兴起,成为其经济中心。但是,在北周早期,其经济实力和城市规模可能不如北齐的邺城。
手工业: 北周的手工业发展也受到资源和人口的制约。虽然也有发展,但规模和精细度上可能难以与北齐匹敌。

总结经济发展基础与人口结构:
人口规模与质量: 北齐拥有更集中的、具有丰富农业生产经验的人口。
城市经济活跃度: 北齐的都城邺城及其周边城市在当时北方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手工业潜力: 北齐在矿产资源优势的支撑下,其手工业特别是与军事相关的产业具有更强的实力。

三、 经济政策与制度影响

虽然问题主要关注经济地理条件,但经济政策也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有效发挥。

北齐: 在经济政策上,北齐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和财政收入,例如推行屯田、鼓励垦荒等。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统治者的奢靡,其经济也面临不少挑战。
北周: 北周的统治者,尤其是宇文家族,在早期也进行了一些经济改革,比如清查户籍、鼓励生产等,以恢复和发展关中经济。后来建立隋朝后,在经济政策上的成就更加显著,但这已是另一阶段的历史。

所以,从经济地理条件的“硬实力”来看:

农耕潜力: 北齐的华北平原提供了比北周关中地区更广阔、更肥沃、水源更充沛的耕地,使得农业生产的整体规模和潜力更大。
资源禀赋: 北齐在煤炭、铁矿等关键资源的拥有量上显著优于北周,这对其发展冶金、军事工业等具有重要优势。
交通便利性: 北齐所处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交通网络的建设和商业的流通。

结论:

是的,北齐的经济地理条件总体上确实比北周强很多。

北齐的优势在于其核心疆域——华北平原,这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基地,并且拥有更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更便利的交通条件。 这为北齐提供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能够支撑其庞大的军队和相对奢华的生活方式。
北周的关中地区虽然是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并且也有一定的农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但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多样性,以及矿产资源的集中程度,都难以与北齐的核心区域相比。 并且,关中地区在交通便利性上也存在一定的地理劣势。

然而,也需要指出的是,历史的发展是动态的。北周通过不断扩张和整合,以及后来隋朝的统一和改革,最终将关中地区的经济潜力发挥到了新的高度。但在北齐和北周并存的那个时期,单纯从经济地理条件的“硬实力”来看,北齐确实占据了优势。这种优势也体现在了当时两国在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上的对比上,尽管北齐也存在自身的财政压力和管理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经济实力变化是动态的,不存在一直远不如东国的西国,否则就会在看待南北朝后期的东西易势时,过分夸大北周体制与君主的作用,过分夸大北齐君臣的荒诞与贪腐。

1.在南朝“候景之乱-梁陈换代”系列危机前,东魏的经济实力确实要比西魏强很多

@长乐夜未央 所言,两汉之际以来,东西两政权所各自依赖的关陇与河北的经济实力,已然随着关洛寇乱、刘秀奠基河北、羌乱、天灾、弃凉州之论等因素而“东西易势”。再加上东汉奠都雒阳,不可能也没必要继续实行西汉中前期所奉行的迁徙豪族填充关中的政策,关东豪族大可就近攫取政治资源,夯实自身乡望郡望。失去了西汉式“迁豪输血”的政治贴补并在自然上肥力消退的关陇,自此便不复先秦“天府之国”的美誉。

虽然同样在十六国大混战中,关洛晋冀淮等北方地区全都没有逃脱战乱祸害,但从北魏后期东西豪族在孝文帝门阀化改革中所处的不同座次可以看出(崔卢郑王全是晋冀大姓),两者的经济实力实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东西分裂之初的西魏的经济实力实在是远逊于东魏,甚至与长期稳定的南梁也无法相比

幸运的是,西魏牢牢把握住靠着对方名分不正得来的河东、洛西两片桥头堡,再加上自身武川镇武人的军事能力,才能堪堪守住龙门渡、蒲津渡、潼关、汾水南段、函谷道、羊肠坂道构成的双层两向东大门。

2.在南朝“候景之乱-梁陈换代”系列危机之后,囊括巴蜀汉襄的西魏经济实力未必不如东魏,至少已经大幅度拉近了

此时的西魏坐拥不怎么被战乱波及的巴蜀以及堪称肥沃并足足影响六朝政治两百余年的荆襄,在乱中取利的宇文泰,凭借中了头彩的运气,鲸吞了原先的一倍国土有余,虽然受限于山川分隔,其资源调集能力仍旧逊于全取江淮的东魏北齐。但凭空翻倍的西国光凭全新的基本盘,也足够渐趋贪腐荒诞的北齐君臣们好好揣度一番方能下手的了。

那个经典的黄河凿冰的段子,便生动地说明了双方赖以后勤的经济实力乃至后勤调集能力的变化,实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而且西魏此时的地势已然具备当年秦汉一统天下所依赖的关陇川汉:在南方控扼襄阳、江陵一线的优势,配合在北方控制黄河三角的优势,四两拨千斤的地势,使得西魏即便在经济总量上仍未超越东魏北齐,也能够比东魏北齐更加从容地应对南北防线的攻守。


3.周齐代魏后,北周在调集能力上逐渐稳步超越北齐

若说北齐篡魏,尚属本来就不怎么正当的傀儡被实力雄厚的高氏踢了下来。则北周篡魏,纯属宇文氏自身威望底气大增后的胆肥。篡魏后的周齐两方,一方经由宇文护、宇文邕两代执政者的经心操持,一方经四任祖传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位任性护权娄太后乃至内耗不断的群臣败家,考虑到自古“政随人定”的历史规律,双方的施政效能已然由原先的均势向西强东弱转化。

北齐的施政效能颓到什么地步,从陈宣帝北伐就能看出,一个后三国时期的老幺都能把原先的头牌高齐打回淮北,何况励精图治的北周?


4.陈宣帝北伐后、北周灭齐前的四年间,北周无论在战略格局上、经济实力上还是决定调集能力的施政效能上都已远超北齐

失去江淮间地的北齐,已然回到东魏前期的境地,何况励精图治之后的“翻倍版西魏”?失去江淮缓冲区的北齐已然在战略上被砍掉了一个臂膀,经济实力也因此必须分散供给在南、西两侧,远逊于南方占据长江上游之势的北周。北周大可以襄汉扼守南线,以巴蜀关陇全力对抗北齐,北齐则不得不用河北山西分抗东、南两线,经济实力在全新的战略格局下,已然捉襟见肘。北齐已然处于如同西魏初年困守关中那样困守关东的境地, 何况关东不但无法形成四塞闭环,还被太行山分割成两半,一旦河东、洛西一点被突破,北齐的大门便被洞开。

在战略上,北周的河东、洛西实属潼关、龙门、蒲津一线的东方双头前哨,防虽三点,实属一向,构成了攻防东方的黄三角形势。而从北齐方面看河东、洛西,则分别属于北齐的山西、河南两向战区,相互支应实属悬隔山河两边。结合前段文字所述后三国时期周齐各自的南线防御,北齐实乃河东、洛西、淮水三线作战,北周仅是襄汉、黄三角两线攻防

除了上述经济实力与战略格局的变化,最关键的是运作并影响这种形势变化的施政效能及其调集能力的变化。北齐虽然也有一定的体制创新,奈何前期晋阳、邺城“双城记”二元权力格局内耗、全时期皇族内耗、后期君庸臣贪,与经济实力、战略格局相互负面影响,再好的家道也会中衰。北周则前期处于权臣足够独尊式强大,没有将皇族内耗问题扩大化到整个政治生态,后期有足够英明果断的名实合一的独尊式领袖,把本来看着比较粗糙杂拌的北周模式发挥到最优,提升施政效能,凝聚调集能力,发挥并不比北齐差的经济实力,足以逆袭成功。

总之,看待周齐易势,不能仅仅停留在君臣人事昏明与否、经济实力一时对比上,而要综合考虑战略格局、经济实力、施政效能等因素的相互影响,方能看清周齐易势这一戏剧化的历史变局。


推荐书目:

  1.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豆瓣) 陈寅恪
  2. 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 (豆瓣) 王怡辰
  3. 關隴集團的權力結構演變 (豆瓣) 吕春盛
  4. 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 (豆瓣) 吕春盛
  5.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 (豆瓣) 宋杰
  6. 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 (豆瓣) 韩树峰


@舒集邀请。


更多寒某的十六国北朝历史答案文章集结联动:

  1. 【且论魏晋】五维度理清五胡十六国 - 寒砚笔记 - 知乎专栏
  2. 应该如何看待刘渊复兴汉朝的愿望? - 寒鲲的回答 - 知乎
  3. 如何评价石勒? - 寒鲲的回答
  4. 氐族建立的前秦为何统一如此短暂,而拓跋氏的北魏则能统一较长时间? - 寒鲲的回答
  5. 苻坚举国南伐东晋(383年)在当时看来有哪些预期收益和潜在风险呢? - 寒鲲的回答
  6. 如何评价苻坚? - 寒鲲的回答
  7. 南北朝初期南朝强于北朝,怎么到后来强弱逐渐逆转了? - 寒鲲的回答
  8. 北魏孝文帝力行汉化,而忽略了对代北六镇的安抚,是不是可以说,他对北魏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寒鲲的回答
  9. 北周以残破狭小的关中为何能战胜坐拥天下精华的北齐? - 寒鲲的回答
  10. 宇文泰为什么不称帝? - 寒鲲的回答
  11. 为什么北齐的汉族和鲜卑政策看似是完全矛盾的? - 寒鲲的回答
  12. 【且论魏晋】北朝以其制度融合胜过南朝 - 寒砚笔记 - 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谢邀,简单说随着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关中就残破了,而东汉羌人反复的叛乱更是严重摧残了关中经济,而关东则大发展起来,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河南成为南北战争缓冲地带被破坏,河北的经济重心地位更是大大突出了,稳固控制着整个河北河南大关东地区的东魏,人口财富农业生产等等都远超过西魏,所谓关西贫弱何足可依是也。


早在北魏时候就是国之资储,唯藉河北了。关中固然有形势完固,崤函之险。但是稳固控制并州晋阳盆地和上党两个地区并牢固控制平阳的北齐也并不差。

题主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论南北朝时期河北地区经济重心地位的形成

作者:史卫

本文摘自:《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1期第80~83页


内容提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在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趋势下,北方出现了经济重心东移现象。河北经济地位不断增强,逐渐成为重要的财源基地,在东魏北齐时期,成为北方的经济重心。


关 键 词:经济重心/东移/东魏/北齐/河北


汉帝国崩溃后,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现象。这一时期,在北部也出现了经济重心东移现象。正是经济重心向南、向东的移动,南北朝最终演化成为东西南三分之局。本文探索的就是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向河北地区移动的现象。

一、历史上的“东西二元之局”

关中地区一直是上古时代中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秦以富强,卒并诸侯”[1]1408,“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1]3262。

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中提出“东西二元之局”,东西“因地形的差别,形成不同的经济生活,不同的政治组织”[2]188。西周灭商,是西部的胜利,东部的失败,开始了东部大开发的历史,也是西部政治组织统一东部的过程。秦朝统一六国,又是西部的胜利,东部的失败。东部在政治上被统一,在经济发展上也受到一定制约。

一是经济制度、财政制度被西部的制度所统一;二是胜利者将大量关东富豪迁往关西;三是大量的劳役压迫。秦始皇陵刑徒墓出土瓦文,明确记载了籍贯的18人,全部来自东部地区。[3]582—584 刘邦对项羽的胜利,又是西部的胜利,东部的失败。汉建立后,无论是对异姓诸侯,还是对同姓诸侯的斗争,都是西部的胜利,东部的失败。

政治上的优势是早期经济重心形成的重要因素,但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河北为水道冲击的大平原地带,河流常常改道无定,海边地带同样没有水利整治而难以利用。南方水网密布,也需要相当的技术才能开发。所以,江南和河北地区都不易开发。

关中地区,黄土高原,沃野千里。“黄土的特性,在农业上有非常重要的性质,因为气候干燥,土壤肥料流失很少,故常保有一定的肥力,藉风力陆续送来许多新黄土而使农业不断收获。这种情形正与埃及藉尼罗河的泛滥冲来许多肥土而使埃及农业不断发达一样”[4]53,所以,关中最早得到开发,成为最早的经济重心。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使其在历次纷争中始终占到上风。随着它全国政治中心地位的形成,也在各方面维持了经济重心地位。

两汉之际,关中地区受到了很大破坏。刘秀再定关中之前,“民饥饿相食,死者数十万,长安为虚,城中无人行”[5]4193。东汉建立,迁都洛阳。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重心也逐步东移。政治中心东移的结果是关中人口得不到补充和水利失修。在东汉对羌战争中,关中地区又长期成为战争的前线。“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趋于寒冷的趋势”[6],使关中地区天灾频发。关中地区终于彻底衰落下来。

而在东汉兴起的过程中,河北最早被平定,成为刘秀的后方。在关中衰败的同时,河北开始发展。在西汉,河北尚“地广民希,数被胡寇”,“其俗愚悍少虑,轻薄无威”[7]1657。东汉定都洛阳后,经济重心开始向中原移动,河北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强。


二、河北经济区重要性的逐渐加强

东汉时期,河北地区已经是“幽冀旧壤,铠马所出”[7]1990。袁曹争霸时,“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冀州,天下之重资也”[8]191,“民人殷盛,兵粮尤足”[8]6。经过曹操经营,在曹魏时期河北已经是国家主要的财源区了,“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8]499。永嘉之乱时,北方普遍缺粮,而河北还能“积粟五十万斛”[9]1149。

但是十六国以及北魏前期,已经有了相当发展的河北地区经济再次受到很大破坏,一是因为战乱,大批人民向南方流亡。“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等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10]1038 二是北魏占领河北后,对河北豪强进行打击,并将河北人民强行迁往平城地区。天兴元年(398年),“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徙河、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技巧十余万口以充京师”[11]32,“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于代郡”[11]34;泰常三年(418年)“徙冀、定、幽三州徒河于京师”[11]58。这样的移民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孝文帝时期。

北魏建国,一度曾想迁都河北,因崔浩反对作罢。其后开始大规模建设平城,希望将平城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虽然畿内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毕竟平城地区不太适宜农业,所以“犹未足以久赡矣”[11]2850,北魏皇帝不得不亲率大军游弋在阴山南北“就食”。游猎行国,终非国家长久之策,河北经济区的重要性在这时被凸现出来。北魏政府开始“关注河北的经营,尽可能精选牧守。应该说这些地方官吏到任后,大都恪守职守,劝课农桑,他们对河北地区较为平稳的发展是有所贡献的。在官吏的考绩中,河北牧守的政绩往往名列前茅”[12]。


北魏将一部分河北人民迁移至平城地区后,也一再从其他地区迁徙人民充实河北。[11]100,902,2247 北魏政府通过努力,使河北经济在北魏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成为了当时主要的“就食”区,如神瑞二年(415年)的大饥荒,平城仓库无法应付灾情,“分民诣山东三州食”[11]808,河北地区“出仓谷以禀之”[11]808,“河北数州,国之基本”,“国之资储,唯藉河北”[11]380。河北经济区对于平城政权之重要,还可以从京畿的区域扩张中得到体现。拓跋珪时期,就有把河北直接列入京畿的材料:“除中山太守,督司州之山东七郡事。”[11]683

经济困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重要原因,但是洛阳经过长期的破坏,恢复并不容易。“嵩京创构,洛邑俶营,虽年跨十稔,根基未就。”[11]1451 河北是洛阳政府的主要依赖。为了打通河北至洛阳的漕运线,孝文帝还甘冒危险,亲临考察。“高祖幸徐州,敕淹与闾龙驹等主舟楫,将泛泗入河,溯流还洛。”[11]1754 成淹以黄河浚急,虑有倾危,劝阻孝文帝。

孝文帝对成淹说:“朕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而黄河急浚,人皆难涉。我因有此行,必须乘流,所以开百姓之心。”[11]1754 太和二十年(496年),水道修通,“将通洛水入谷,帝亲临观”[11]180。对于漕运人员,洛阳政府也特别照顾。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诏,运漕之士,复租赋三年。第二年再下诏:“营船之夫,赐爵一级。”[11]181

经济重心,借用学者冀朝鼎基本经济区的概念就是“其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对于提供贡纳谷物来说,比其他地区要优越得多,以致不管是哪个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个地区,它就有可能征服与统一全中国”[13]10。冀朝鼎认为古代“不像现代国家那样是用经济纽带联结成的整体,而是通过控制基本经济区的办法,用军事与官僚的统治组合而成的国家”[13]3。在上古,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总是合一的,但是北魏无论在平城,还是在洛阳,都无法完成在政治中心建立经济重心的工作。只能以多个经济区相互补充来弥补,其中河北经济区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河北在东魏北齐成为国家经济重心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逃亡长安依附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自东西魏之后,天下三分,梁陈有江东,宇文有关西,高氏据河北。”[14]4467 在新的天下三分之局中,“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相比,土地人口军事经济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15]356。当时“世道雕丧,已数百年。大乱滋甚,且二十岁。民不见德,唯兵革是闻。上无教化,惟刑罚是用。而中兴始尔,大难未平,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凡百草创,率多权宜”[16]384。

郑孝穆初任行岐州刺史时,“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16]610,“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17]370,“关中贫校(狭),何足可依”[16]595。而南方,虽然经济开发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起点较低,和北方相比还有相当距离。而且由于门阀政治的影响,政治腐败,经济制度、财政制度也都较为落后,人民负担较重,都制约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当时,北周人口数为9009640,陈为2000000,北齐为20006880。[18] 北齐人口是北周的2.2倍,是陈的10倍。

就当时来说,河北地区无疑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河北地区成为国家的经济重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东汉开始,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就不断加强,到了北魏时期,河北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依赖。而高欢迁邺应该是河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的标志性事件。郑学檬在论及经济重心南移时曾提出三条标准,其三是新的经济重心取代旧的经济重心后,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重心,会在政治上有所反映。[19]595

所以把高欢正式迁都河北看成河北经济重心地位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把高欢迁邺看作河北经济重心地位最终形成的标志,还因为在制度的设计上,东魏北齐政府配合河北经济发展的特点对政治制度、经济制度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对隋唐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史家陈寅恪曾认为在隋唐制度渊源中,关西的西魏北周对隋唐的影响远不如东魏北齐重要。[20]4

钱穆先生曾经把文化分为游牧、农耕、商业三型。[21]2 如果说长城南北表现为农牧差异,那么东西则有明显的商农差异。重农传统曾经是上古关西农业得以稳定与快速发展的基础。关东地区商业文化要比关西发达,平原以及滨海地区的自然条件也决定了多种经济的发达。在统一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受到一定压制,但是在适当时期就会迅速反弹。

东魏北齐在河北充分利用地域特点,采用多种经营。在“沧、瀛、幽、青四州之境,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22]675。邺都更为工商荟萃之地,风俗流宕,浮华日滋。周武帝灭齐诏里称:“并、邺二所,华侈过度。”[16]103 隋初杨坚曾对关东的城市富庶不满,“恶其殷盛”,“禁游食,抑工商”[22]1386。北齐时的农学著作《齐民要术》反映普通农民已经和市场紧密结合,货币关系已经渗透到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北齐时期名目繁多的商税也开始征收,说明了商业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达。

河朔文化的繁盛也是值得关注的,《北齐书·儒林传》所录15人,有13人出自河北。[17]581—597 地处关中的北周就要落后得多,《周书·儒林传》的儒者6人,就有3人来自河朔,其余3人来自南方。[16]805—818 经济的发展繁荣,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必然也带来学术和文艺的发展和繁荣。

经济重心地位的形成,不仅是短时间内居优势地位,而是具有持久性,还有持续占优势的趋势。河北地区不仅在南北朝后期显现出绝对优势地位,而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全面发展。不仅农业基础深厚,而且商品经济,乃至学术文化都达到了全面综合发展。即使在隋唐关陇本位政策的压制下,隋唐许多名臣文豪还多出自河朔,在唐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经济文化整体的全面发展,河北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着持续的多方面的影响。

四、河北经济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

河北在东魏北齐时期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安定的环境;二是胡汉分治的基本政策。

相对安定的环境,一是北部边界的北移。河朔一直是对抗游牧民族南下、保护长城以南广大农耕地区安全的前沿地带,经常被侵犯骚扰。东汉时期,常有“东寇赵魏”[23]251,“东犯赵、魏之郊”[7]2900,“入寇河东,至河内”[7]2887。到了北魏统一北部,北方边防就北移至阴山以北了。二是南部边界的南移。最初南北对峙于黄河两岸,河北为前线。南朝强盛之时,谢灵运就上表劝伐河北,若“游骑长驱,则沙漠风靡”[10]1774。

北魏献文帝于天安元年至皇兴三年(466—469年)乘刘宋内乱之机,夺取了南朝从黄河到淮河之间的大片土地,设立了光、青、南青、齐、济、兖、徐七州,也就是南朝所谓“淮北四州”变成了北朝的“河表七州”。三是在东西魏对抗中,河北也是大后方。这样,在三面战区的环境下,围出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地区。

胡汉分治方面,正是由于河北相对独立的和平环境,东魏北齐在河北地区实行了和其他地区不同的统治方式。在其他地方设置军政合一的行台,主持地方军政,而在河北和青齐地区实行传统的郡县制。在行台区,由于军事开支的需要,多采用屯田形式进行管理。“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置都使子使以统之。”[22]678“废帝乾明中(560年),尚书左丞苏珍芝,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廪充足。

孝昭皇建中,平州刺史嵇哗建议,开幽州督亢旧陂,长城左右营屯,岁收稻粟数十万石,北境得以周赡。”[22]676 而在河北青齐地区,继续推行三长制和均田制。力图使其恢复到原来的编户齐民状态,为政府提供可靠的赋税保证。对于六镇流入河北的胡人,东魏北齐政府把他们重新收编为兵户进行控制。本着胡汉分治、军民分治的原则,收编北镇流民的任务是由京畿大都督来负责的,这些北镇流民成为了京畿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从洛阳迁来的“六坊之众”,也是精选为兵。“是时六坊之众,从武帝而西者,不能万人,余皆北徙,并给常廪,春秋二时赐帛,以供衣服之费。”“及文宣受禅,多所创革。六坊之内徙者,更加简练,每一人必当百人,任其临阵必死,然后取之,谓之百保鲜卑。”[22]676 把北镇流民和“六坊之众”编为兵户,不让他们和河北农业人口杂居,对于迅速重建以编户齐民为主体的赋税体系是关键的一环。

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的治理方式受到历代政府的关注。从曹魏开始就努力为河北营造安定的发展环境,使河北成为“国家征求之府”[8]499。实行兵民分制,以州郡专心经济建没,农桑之民不担任干戈之业。军事方面另专置大将镇守。“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国家征求之府,诚不当复任以兵事也。若以北方当须镇守,自可专置大将以镇安之。”[8]499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战争对农业生产破坏巨大,但战争对粮食的需求又非常大。这个矛盾的解决,需要维持一定的财源专区,加以保障生产。河北由于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而且远离前线,很自然被选为这样的基地。北魏高欢进一步继承了这种思想。“其语鲜卑,则曰:‘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陵之?’其语华人,则曰:‘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汝何为疾之?’”[24]4882 反映了当时胡汉不同的职能分工,这一思想也贯穿于恢复河北统治秩序的整个过程中。

在东魏北齐整体鲜卑化西胡化的情势下,[25]292—300 坚持在河北实行汉化统治。在政治上,东魏北齐实行了二元格局,虽然定都邺,但是设大行台于晋阳。高欢自己坐镇晋阳,遥控东魏大权,让儿子高澄在河北重用崔暹、崔季舒等汉人。这一布局也为后来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分离做好了准备。到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就和政治中心完全分离了。

北齐后期政治腐败,贪污成风,赋役日重,终至人竭财尽。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为北周所灭。北周隋唐的胜利,再次显示了西部的胜利,东部的失败。但是关中已经不能再恢复昔日的繁华,关中地区在唐朝出现水资源严重匮乏、供不应求,水旱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生态已经严重恶化。这种生态的整体变化不是战争的胜利和政治中心地位所能扭转的,关中的生存已经必须依赖漕运了。


关东地区则成为了当时的重要支柱,“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22]682。隋代大运河的开挖反映了这种需求。运河南到余杭,北到涿郡,把河北和江南联系起来,也反映了当时已经发生的北方经济重心东移现象,和正在进一步形成的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趋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齐与北周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地理条件对比,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来说,北齐的经济地理条件整体上要优于北周,但这种优势并非绝对压倒性,并且存在地域性和发展上的差异。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对比 北齐(主体疆域在华北平原地区,包括今.............
  • 回答
    山西自古以来确实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发达程度在古代社会尤为突出。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山西经历了明显的衰落,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历史变革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盛世不再的根基:山西古代经济的辉煌及其内在局限首先,理解山西近代衰落,.............
  • 回答
    那是我上大学那会儿,大概是2013年还是2014年,具体年份记不太清了,但那场景我一辈子忘不了。那时候我住五道口,每天都要挤13号线去学校,虽然知道每天高峰期都一样,但那天,简直是“地狱模式”开启。那天好像是个周一,我早起了一点,想着能避开最可怕的高峰。结果,当我走到五道口站台的时候,发现人山人海,.............
  • 回答
    “北大保安,现已是职校校长”——这个头衔在网络上传开,迅速点燃了许多人的好奇心和敬意。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像一个现实版的“麻雀变凤凰”故事,充满了励志色彩。但刨开那些戏剧性的标签,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人背后那段真实而艰难的奋斗历程,以及其中蕴含的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的品质。这个故事的魅力,首先在于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如果李自成当初不急着攻打北京,而是选择休养生息,稳固根基,并伺机而动,那么历史的走向确实可能大不相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种“坐山观虎斗”策略的可行性。首先,要理解李自成当时面临的局面。他已经占据了陕西、河南等大片地区,拥有了相当可观的军队和资源。然而,明朝政府虽然摇摇欲.............
  • 回答
    北宋的经济,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是一个极其耀眼的篇章。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繁荣、创新、潜力巨大,但也埋下了隐患”。繁荣的景象:首先,北宋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得益于几个关键因素: 技术的进步: 已经广泛应用了水力驱动的灌溉工具,比如龙骨水车,极大地提高了灌溉效率。农具也更加.............
  • 回答
    如果中国首都在南方,北方的经济发展必然会迎来一系列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审视。1. 政策导向与资源配置的变化:首先,首都在南方意味着国家战略的重心和政策资源将会有明显的南移倾向。大量的投资、人才、科研机构、甚至是国家级项目都可能优先向南.............
  • 回答
    北方经济的下滑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议题,它不仅关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也涉及到全国经济格局的调整。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北方经济下滑的几个主要表现: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停滞: 相比于南方沿海地区持续的高速增长,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部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挖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要理解上海和北京辐射效应的差异,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看看这两个区域各自的历史、地理以及政策上的缘分。先说说上海和江苏的“前世今生”上海这地方,虽然名字里有个“海”,但历史上它其实是个小渔村。真正让它腾飞的,是从开埠开始。列强的租界带来了资本、技术和管.............
  • 回答
    城市经济三季报陆续出炉,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观察到中国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关于“南北经济差距”的讨论也因此再次升温。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一、 如何看待“南北经济差距”的讨论?“南北经济差距”的讨论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其历史、地理、资源、政策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我.............
  • 回答
    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认知误区,即便事实并非如此绝对,这种说法依然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挥之不去。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历史的惯性与地理的印记: 历史的“北方重工业基地”烙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巩固国防和发展重工业,国家在中部和北方地区布局了大量的重工业项目,比如钢.............
  • 回答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人口的迁徙和财富的转移,更是一场深刻的技术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北方的先进技术如何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嫁接,最终融入南方这片充满生机的新土地,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一、 流动的人才:技术最直接的载体经济重心南移,说到底,是人的流动。当北方士族、.............
  • 回答
    要说中国当前的“经济中心”,这个问题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一些,上海和北京都各有千秋,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是”或“否”来直接回答。与其说谁是唯一的经济中心,不如说它们各自代表了中国经济的不同侧面,并在全球经济版图中拥有不同的影响力。上海:金融、贸易与国际化提起中国经济的“领头羊”,很多人.............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历史深度,将宗教信仰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历史和社会学研究视角。关于新教国家(北美和北欧)经济普遍比天主教国家(南美和南欧)更强的问题,确实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便是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层面。简单地说,“南方经济比北方高”和“北方穷山沟子里的人比南方少”这两个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历史、地理、资源、政策和文化原因交织影响的结果。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南方经济比北方经济高”的说法,更多的是指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人.............
  • 回答
    最近关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讨论确实越来越热烈,一些数据也显示南方地区的发展势头强劲,增长速度似乎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北方。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而这种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都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南方经济的强劲势头:什么在驱动?首先,我们得看看是什么让南方经.............
  • 回答
    汉唐将强大的国力转化为强大的武力,而北宋却未能如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能”与“不能”的绝对区别,而是转化机制、战略重心、制度设计以及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汉唐时期的武力优势与国力转化机制汉唐时期之所以能将强大的国力转.............
  • 回答
    北方经济整体承压,郑州却能“打”,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逆势而上”,而是多重因素叠加,共同塑造了这座城市的韧性和活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一、 历史底蕴与区位优势的“先天”优势首先,郑州并非一夜之间就“能打”的。它骨子里就带着点“王气”和“枢纽”的基因。 “天下之中”的战略定位:.............
  • 回答
    在北京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一个家境优渥、又是独生女的年轻女性,在择偶这件事上,似乎拥有了许多“自带光环”的优势。但如果她觉得自己“相貌平平”,同时又期待遇到“帅气又听话”的另一半,这中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又该如何去寻找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正视一个现实:现实生活里的“帅气又听话”的.............
  • 回答
    我们来梳理一下北京基研投资本研究总监赤焰永明关于疫情死亡与经济风险的这番言论,以及可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赤焰永明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疫情导致的死亡并不可怕,并且主张采取抗疫措施的人应该为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负责。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关于“疫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