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人类进军太空的速度被高估了?

回答
我们曾经一度认为,人类进军太空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得多。儿时关于太空探索的想象,那些飞速发展的火箭,殖民火星的宏大愿景,似乎都预示着一个我们早已在星辰大海中翱翔的未来。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太空探索的步伐,虽然从未停止,但相较于我们曾经的期待,似乎显得有些“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太空探索现状。

首先,我们不能不提技术挑战的严峻性。我们经常看到科幻电影里那些轻巧灵活、功能强大的飞行器,但现实中的太空飞行器,每一次的研发和制造都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材料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我们需要能够承受极端温度、高压和辐射的材料。 propulsion(推进技术)更是核心瓶颈之一。我们目前的火箭技术,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依旧是以化学燃料为主,效率相对较低,成本高昂,而且对环境也有一定影响。相比之下,核动力、离子推进等更高效的推进方式,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仍需大量的研发和验证。而且,太空环境本身就充满了未知和危险,如太空尘埃、微陨石、太阳耀斑等,这些都对航天器的设计和运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每一次进入太空的系统,从火箭发射到轨道运行,再到返回,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和验证,任何一个环节的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使得技术迭代和突破,不像我们在地球上更新一部手机那样简单快捷。

其次,成本问题是绕不开的巨大阻碍。太空探索是极度烧钱的活动。一枚火箭的发射费用就高达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更不用说载人航天任务,其复杂性和安全性要求使得成本更是天文数字。而且,太空探索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投入的过程,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到任务执行和数据分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政府层面的太空项目,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预算审批和国会拨款过程,受制于国家的财政状况和政治意愿。而商业太空公司的崛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并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其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仍在探索中,高昂的研发投入和市场风险依然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想象中“说走就走的太空旅行”或是“轻松移居外星”的场景,在成本面前显得尤为遥远。

再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波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冷战时期,太空竞赛是美苏两国争夺意识形态和国家声誉的重要战场,这极大地推动了太空技术的发展,双方都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这种强大的外部驱动力减弱了,太空探索的优先度在一些国家有所下降,资金投入也相应地受到影响。经济衰退、国内社会问题等都会挤占原本可能用于太空探索的资源。虽然国际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一国家能力的不足,例如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和运行,但国际合作的稳定性也受到各国政治关系和利益分配的影响。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人类对未知和风险的谨慎。载人航天尤其如此。将人类送入太空,尤其是进行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其风险是巨大的。宇航员的健康问题,如辐射暴露、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都是医学上面临的巨大挑战。心理健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长期处于封闭狭小的空间,远离地球,可能会对宇航员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都必须将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这意味着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极其严谨的评估和多重保险。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风险的规避,使得太空探索的步伐自然而然地变得更为稳健和保守,而不是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大胆”。

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基础科学研究的周期性。很多太空探索的突破,并非源于一朝一夕的技术革新,而是建立在长期、深入的基础科学研究之上。比如,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宇宙的物理规律,才能开发出更先进的推进系统;我们需要更了解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才能实现长期的太空居住。这些基础科学的研究本身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后,还有一点常常被忽略,那就是公众关注度的周期性。虽然太空探索总能吸引一部分人的目光,但其关注度往往会随着重大事件(如登月、探测器登陆火星等)而起伏。当没有特别吸引眼球的事件发生时,公众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可能会有所减弱,这也会间接影响到对太空探索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人们容易对已经被证明过的成就感到“习以为常”,而对那些还在默默推进的、但尚未显现出颠覆性成果的研究缺乏耐心。

总而言之,人类进军太空的速度之所以常常让我们感觉“被高估了”,并非是因为我们缺乏探索的勇气或决心,而是因为这是一项集技术、经济、政治、生理和心理等诸多复杂因素于一体的宏大事业。我们所见的“慢”,其实是人类在面对巨大挑战时,不断突破自身局限、小心谨慎前行的必然结果。每一次成功的太空任务,都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作人员不懈努力和智慧的结晶,是对人类智慧和毅力的最好证明。我们对太空的向往,依然热烈,只是实现它的道路,比我们想象中要漫长且充满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火星是全宇宙人类最容易到达的行星,而就这,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也还门都没摸清。

咱们不妨从这个角度重新认识一下太阳系八大行星。

好大的太阳系

第一颗,水星。

1973 年发射的美国「水手 10 号」,飞掠水星,相当于路过,拍下了人类第一张近距离的水星照片。2004 年发射的美国「信使号」,是唯一绕着水星转圈的环绕探测器。2018 年发射的欧洲和日本合作的贝皮科伦布号探测器,预计 2025 年到达水星,目前还不算数。这仨就是目前为止人类探测水星的全部,一个早已远离,一个已经坠落,最后一个还在路上。

第二颗,金星。

这是苏联表演的舞台,从 60 年代开始连续向金星发射了多个 Venera 系列探测器。1966 年的 3 号尝试登陆金星,最终坠毁,成为人类第一个落到另一个行星的航天器。1967 年的 4 号在金星大气层里工作了 93 分钟,还没落地就失联了,只传回部分数据。1970 年的 7 号降落金星表面,但受损严重,仅微弱工作了 23 分钟,传回了温度气压等数据,成为第一个传回金星内部数据的探测器。1975 年的 9 号登陆后工作了 53 分钟,是第一个从金星传回黑白照片和科学数据的探测器。1982 年的 13 号登陆后工作了 127 分钟,传回了第一张金星地表的彩色照片。苏联一直干到了 16 号,就像自杀式冲锋似的,为人类获取了大量金星资料。

相比来说,美国要逊色的多,水手 2 号、5 号、10 号只是飞掠金星,在几千公里外一闪而过,只有 1978 年发射的两个先锋金星号才算得上正宗的金星探测器,其中一台还释放了着陆器在金星表面工作了 68 分钟。

进入 80 年代末期,美苏争霸结局已定,金星探测开始回归科研属性。1989 年美国发射的「麦哲伦号」探测器,对金星进行了详细探测,于 1994 年到期坠毁,成果丰硕,被誉为最成功的金星探测器。2005 年欧洲发射了首个金星探测器「金星快车」,于 2015 年 1 月寿终正寝,同样收获满满。
2010 年日本发射了首个金星探测器「拂晓号」,也是亚洲首个金星探测器,虽然一路故障,几经折腾,延迟五年后终于还是进入了金星轨道,成为目前唯一在轨的金星探测器。

不算美苏争霸的面子工程,金星探测器主要就这仨。不过有好消息,2021 年 6 月美国宣布在 2028 年-2030 年发射两颗金星探测器,欧洲不甘人后,没隔几天也宣布 2030 年后发射金星探测器。此外,人类就没有更多的金星探测计划了。

最后说个小知识,金星是天空中最亮的星星,经常出现在月亮旁边,肉眼就能找到。

第五颗,木星。
可能因为对金星用力过猛,导致冷落了木星。不算 70 年代飞掠木星的几颗美国深空探测器,人类第一个真正的木星探测器是 1989 年美国的「伽利略号」。2003 年伽利略号到期坠毁,然后直到 2016 年,美国朱诺号探测器进入木星轨道开始接班,成为人类第二个木星探测器,目前计划延期服役至 2025 年 9 月,是当前唯一的木星探测器。

不过未来木星会比金星热闹。先是欧洲的木星冰月探测器,计划 2022 年 6 月发射,接着是美国欧罗巴快帆号木卫二探测器,计划 2025 年前发射,再后面是中国 2030 年木星探测计划,都是十年内的事。朱诺号拍摄了大量壮观的木星照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找找。

第六颗,土星。

土星比木星还要冷清,不算一掠而过的探测器,真正的土星轨道探测器只有 1997 年美欧 17 国合作的卡西尼号,堪称人类最豪华的地外行星探测项目。卡西尼号前后二十年提供了详尽的土星资料,最终于 2017 年耗尽燃料,坠入土星,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另外,木星土星是气态行星,登陆就别想了,不如欣赏一下本人用手机加镜头改装的土装备拍摄的土星照片吧。

第七、八颗,天王星、海王星。

大名鼎鼎的旅行者 2 号,1977 年发射后就一路往太阳系外面跑,沿途经过了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随后奔向太阳系边缘。非常惭愧,旅行者 2 号是人类唯一到访过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器,这匆匆一瞥还是三十年多前的事情。

第九颗,不是冥王星。

冥王星虽然已经不是行星了,但旅行者 2 号还是去看了一眼。此外,2006 年美国发射的「新地平线号」探测器,以人类有史以来创造的最快速度冲向太阳系边缘,2015 年飞掠冥王星,首次捕捉到了大量冥王星的细节,拍下了迄今为止最为清晰的冥王星照片。

以前认为过了冥王星就算出太阳系了,但现在的太阳系和曾经小学课本上的太阳系大不一样。冥王星待的地界叫「柯伊伯带」,那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小行星,居然还找到一颗质量比冥王星多 27% 的小行星,于是冥王星就被九大行星开除了,成了一颗矮行星。

人类对这里的世界所知甚少,柯伊伯带到底有多少小行星还是个未知数。有意思的是,2016 年科学家发现那里有 6 颗天体运行轨道异常,它们拥有相同的倾角,且朝向太阳的角度相近,这种情况自然形成的几率只有 0.007%,99.993% 的可能是受到附近一颗大质量行星的影响。经过计算,这颗未知行星有地球质量的 10 倍,公转周期 1~2 万年,极有可能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

但因为离太阳太远,几乎没有反光,在一片漆黑而宽广的柯伊伯带,找到这颗 10 倍地球质量的行星,比大海捞针还难,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看,是没啥指望的。虽然太阳光照不到这里,但太阳引力仍能支配这里,所以柯伊伯带依然属于太阳系,因此太阳系应该长这样才对:

这还没完,你可能还听说过柯伊伯带外面还有一个「奥尔特云」,面积大的吓人,得用光年做单位,居然也归太阳系管!

扯远了。

总之,太阳系大的离谱,疑似有九大行星,但去老九那串门,想都不敢想。老八、老七的地盘,也只有中美敢吹个牛,说二十年内去看看。老六、老五热闹些,至少排上时间表了。老二、老大脾气太倔,如今门前冷落,偶有访客。老三在你脚底下。只有老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顺道嘲讽一下那些吊打外星人的电影:就这情况,外星人若有能力来到地球,人类还打啥打?另外,既然人家都跨越星系了,还占领地球图啥?地球上这点石油够他们飞一趟的油费吗?

独得恩宠的火星

我们把前面提到的探测器分三类:第一类是在太阳系里乱跑乱窜的,居无定所,比如小行星探测器。这哥们儿顺路也能探测行星,但毕竟是兼职,停留时间短,干活少,不在讨论范围之列。第二类是围绕行星转圈的,相对固定,一般叫环绕探测器、轨道探测器等等。想深入研究行星,就得靠这个,天天干活。第三类是直接把家伙式儿送到行星表面,贴身干活。为了方便称呼,咱们粗暴地把不能移动的叫着陆器,比如在火星打洞的美国「洞察号」,把能移动的叫巡视器或火星车,比如好奇号、毅力号、祝融号。

从实施难度来讲,巡视器>着陆器>环绕探测器。我们来统计以下:水、金、木、土、天、海六大行星,再加冥王星,仍在运行的只有 2 个环绕探测器。而火星呢?不好意思,仍在运行的有 8 个环绕探测器、3 辆火星车、1 台着陆器。你说,地球人是不是太偏心了?

从六十年代至今,人类一共发射了 49 次火星探测器(包括失败的),其中 41 次是美苏的杰作,虽然苏联的 18 个全部失败了。
美苏之外的 8 次发射分别是:

俄罗斯:1996 年发了一个,掉回地球,没成。2011 年又发了一个,顺带捎上了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掉回地球,没成。

日本:1998 年发了一个,直接打飞,没了。

欧洲:2003 年用俄罗斯火箭发了一个,成一半,丢一半,成的那半运行至今。2016 年再用俄罗斯火箭发了一个,再成一半,再丢一半,成的那半运行至今。

印度:这位哥可得好好说道说道。2013 年印度成为亚洲第一个成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国家,对印度而言确实是很大的突破,至少超过了外界预期,西方媒体纷纷捧场,甚至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佳发明。一时间,印度航天事业大有吊打中国的势头。

实际上,印度火星探测器的科学载荷只有 15 公斤,就这点设备,你就不能指望干出什么大事,属于典型的网红景点打卡,抢个头彩。对比中国天问一号,光是一台高分辨率相机就有 43 公斤。可即便火星打卡,美国人也是出了大力气帮忙的,印度探测器的深空测控全是 NASA 做的,相当于印度造了车,美国帮忙开到了火星,而后者才是火星探测的主要门槛。

航天虽然是高科技,但在美欧玩熟的领域,只要你舍得出钱,沾点光还是没问题的,印度就是凭这个屡次抢在中国前头,不亦乐乎。印度不但摘下了亚洲第一个探测火星的帽子,探月也撵着中国脚步追,为了拿下一箭多星世界记录,一箭 104 星,就好像向太空撒了一筐土豆,还打算赶在中国前头于 2020 年发射太阳探测器,后来据说是因为疫情导致外国专家进不来,黄了。

你们这么说印度实在太过分了,得反驳几句:「承认印度领先有这么难吗,如果自身没有实力,你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吗!」

阿联酋:2020 年也成功发了一个火星探测器,大小和印度差不多,探测器从设计到制造均在美国且由美国人包办,发射在日本,用的日本火箭,阿联酋参与了研制过程以及后期的形象大使工作。可见,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中国:2020 年「天问一号」绕火星成功,携带的「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成功。

看得出来,在「绕火星」这事儿上,中美欧是靠谱的。不过在「登火星」这事儿上,欧洲人就只有一半靠谱了。

2003 年丢的那一半就是一台着陆器,猎兔犬二号,降落时砸懵了,四个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完全打开,导致天线无法展开,失联。2016 年丢的那一半也是一台着陆器,下降速度过快,直接坠毁,炸了。欧洲人民不信邪,决定 2018 年再发一个,后来推迟到 2020 年,再后来推迟到 2022 年……原因是降落伞不给力,担心又把着陆器砸坏了。没办法,最后还是求助美国老大哥吧,美国 Airborne Systems 公司接下了这个活,终于,2022 登火星可以放心了。

目前为止,人类成功把 10 个探测器送到火星地表,其中 9 个是美国的,包含 4 台不会移动的着陆器和 5 台可移动火星车,还有 1 个是中国的。这里说的着陆器不包括送火星车下去的着陆器,而是指单独送到火星干活的着陆器。

新人报道

七大行星罗列得差不多了,最后按国别重新捋一捋,感受一下中国在行星探测领域的地位。

  • 美国:咱就不比了,妥妥老大哥。
  • 欧洲:2 个火星环绕探测器,仍在轨,2 台火星着陆器,均失败;1 个欧日合作水星探测器,在路上;1 个金星快车,已退役;1 个美欧合作土星探测器,已退役。
  • 日本:1 个欧日合作水星探测器,在路上;1 个金星探测器,仍在轨。
  • 中国:1 个火星环绕探测器,1 辆火星车。
  • 印度、阿联酋:到此一游。
  • 俄罗斯:计划中。

这么按数量粗粗一算的话,美国第一梯队,欧洲第二梯队,中日第三梯队,其他人就不用排队了。注意,这说的是行星探测,不包括其他空间探测、月球探测和地球卫星。

听到还在「第三梯队」,都没能把欧洲摁下,很多人心里要犯嘀咕了。没事,咱有办法混到第一梯队:按体重算。

连本带利还历史债

体重对航天器而言,就像一个国家的 GDP,体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很多事情。在火星这事儿上,谁是胖子,谁是瘦子?

欧洲,两台。2003 年的「火星快车」,总重 1120 公斤,开荒之旅,功能比较齐全,带了 7 台设备,合计 113 公斤,外加一台失联的着陆器 60 公斤。2016 年的「微量气体轨道器」,总重 4332 公斤,着重分析火星大气的甲烷和微量气体,功能非常专一,设备合计 113.8 公斤,外加一台爆炸的着陆器 577 公斤。

美国,实在有点多。先说在火星落地的:2011 年发射的火星科学实验室飞船和 2020 年发射的毅力号飞船,总重都在 4 吨左右,这俩就是单纯送货的,分别把 899 公斤的好奇号和 1025 公斤的毅力号送到了火星地面,尤其是毅力号,降落姿态极为潇洒。再就是绕火星转圈的:2014 年的 MAVEN,2.5 吨;2005 年的 MRO,2180 公斤;2001 年的 Odyssey,725 公斤。这仨虽然不重,但目前都还在运行。

下面轮到中国新人登场了。

天问一号,总重 5 吨,其中着陆器 1.3 吨,包含火星车 240 公斤。这份量,算是连本带利把历史债一次性还清了。同样是开荒之旅,天问一号任务比较全面,带了 13 台设备,天上 7 台,地上 6 台,研究火星的地形地貌、土壤特征、地质构造、磁场情况、大气环境等。这 13 台设备的参数都是公开的,不满足于单纯比体重的同学,可以和欧美挨个比设备,不过这活有点累,我就不代劳了。

总的来说,个别技术世界领先是没问题的,但全面吊打美国是不现实的。

超欧赶美

很多人称赞天问一号首次实现了「绕-落-巡」三大目标,这个说法对外行来说实在不容易理解到底有多厉害。咱换个简单点的:天问一号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火星探测器,这样听着是不是更威风?

欧洲原计划是「绕-落」,探测器飞到火星后,一部分继续留轨道上绕圈,一部分扔火星上,而扔下去的着陆器不能移动,所以没有「巡」。美国人是「落-巡」,飞船是专程送火星车的,到火星就一头扎下去了,所以没有「绕」。

从这个角度讲,天问一号怎么算都是「超欧」了,但「赶美」仍然不容易。中国是把火星车和环绕器一块送,所以总体块头大。美国是把火星车和环绕器分开送,块头虽然小点,其实单论环绕器并没有比天问一号小,火星车更是中国的四倍,领先程度自是不用说。

user avatar

补充一个例子:

公元982年,挪威人发现了格林兰——新大陆的一角

套用现代的思维:我们登上了月球!未来是太空时代!

然并卵,发现了个格林兰没什么卵用,后人也没把这当回事,直到500年后哥伦布到达古巴。

=========================================================

我谈一下我的观点吧

这个确实是高估,之所以高估是因为冷战期间远远脱离实际需求的疯狂发展。

与人类其他时代的类似的探索行为类比。发现新大陆时所用的远洋帆船在当时已经运用在了远洋贸易上,航海这件事本来就有着坚实的需求和长期技术积淀。飞机发明之后几乎立刻找到了其在军事上的重要用途。

而太空探索,需求大吗?

近地轨道的需求非常大,但是深空需求几乎为零。深空探索在目前可以预见的收益是绝对的负值,和飞机、新航路完全不一样。

至于技术积累,这个并不是太大。一个是当年太猛,另一个是需求不振。

如果说推力变态级别的F1引擎纯粹是美国人莽的产物,那么70年代的RD170在20世纪初期仍然是十分先进的煤油引擎,60年代的NK33到现在在关键性能上都非常优秀。作为一个参考,正儿八经的太空探索也就是五十年代才开始。

不是我们现在太落后,而是当年实在突飞猛进的过头了,以至于现在吃老本都吃噎住了,不得不把当年老本都砸了来缓口气。

而技术进步,本质和需求还是有关的。重型火箭,到目前来说仍然有点运力过剩。到现在,卫星载荷增加到了多少?5、6吨的GTO运力足以摆平所有的卫星,所以任何运力大于这个的火箭都浪费。而登月的话,起码需要100吨朝上的LEO运力,试问正常的商业环境下谁会吃饱了撑的去搞这么大的火箭?

打个比方,目前人们的需求完全可以用木筏子满足,没人需要去搞远洋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哥伦布不可能搞到远洋帆船。

=========================================================

说是木筏子都言过其实了,其实上连独木舟都算不上。

但是让人惊喜的是,当年有两个国家在殊死的竞赛中拼死建造了一艘艘远洋船舶,并且一个国家成功到达了目的地。

user avatar

因为幻想中的人类为了梦想为了人类的荣耀而进军太空,但现实世界里的人类并没有找到把进军太空转化为利润的好方法。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经历过一个类似的历史进程,就是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给欧美几百年关于航海和冒险的集体记忆。人类进军太空不过是这种开拓精神的一种合理外推。

所以当时的人们想象太空旅行就是航海,宇宙飞船就是货真价实的“船”。

《三体》里说未来的太空军应该更像海军而不是空军,这不是天才的洞见,而是人类想象力匮乏的必然结果——只能根据大航海的历史想象未来的太空旅行。

《星际迷航》里进取号的一整套东西,其实都是航海的。里边的职位如导航员、舵手、轮机长,完全就是船上那一套,史波克的职位是什么,大副。。。。

既然是既有历史的外推,那么一旦有一点苗头,就可以被想象到很远,以至于想到没边。这很容易让人们高估技术进步的速度——相似的情形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有过了呀,为啥你们到了太空你们就弄不出来了?

赛博朋克反而是更高一级的想象。

user avatar

本质上是当时的人们用当时往前数几十至几百年里面,基础科学领域(其实就是物理和能应用在物理上的数学)的发展速度,预测了之后基础科学在无法想象的未知领域的发展速度。

显然,事实证明,这是个错误预测。

一切工程学奇技淫巧的上限,都是受基础科学所约束的。所以只要基础科学(相比其飞速发展期)相对停滞,一切工程学的成就,都是早晚可以堆出来,但也注定存在意义和功能的上限的。

如领头羊SpaceX。哪怕存在一个上帝,瞬间让SpaceX的工程能力翻十倍,会如何呢?在国家竞争层面,这会很逆天。但在全人类层面,这并不会如何。

但此处,我也不会再去说,如何才能在基础科学领域,人类能重新加速发展。毕竟,这个发展曲线,有相当大的可能,早晚是收敛的;并有并不小的可能,已经开始收敛了。而收敛的机制,或者说限制,恐怕就是人自身的生物属性了。

user avatar

因为我们的三次工业革命并不是等价的,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其实并不是同一性质的东西。

只有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完整的能源革命,人类终于从畜力过度到了机械动力,虽然早期蒸汽机与现代蒸汽轮机的能源利用效率,输出功率乃至环保能力都简直不足一提,但其本质并没有实质的变化,都是燃烧化石燃料,转化为水蒸气热能,再推动机械做功。这使得我们的能源利用能力在数量级上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是对蒸气机的改动,同时拓展了石油这个新的化石能源,石油与煤相比,其好处在于它是碳氢化合物,而单位质量的H比C的价电子更多,燃烧放热也就更多,但氢单质是气体不易储存,采用液态碳氢化合物就是最优解。

但石油毕竟比煤炭少,因为煤炭来自古代植物,而石油来自古代细菌和动物,植物的生长和固定碳氢的能力要强得多,综合来说烧煤还是更划算,所以发电厂依然是烧煤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做了分化,我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有2方面的需求,一是集中式燃烧,二是便携式燃烧,而发电机、电力系统和内燃机就是我们人类对这两方面需求做的一次分工,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能源革命,而是能源利用方式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和能源完全没关系的信息革命。所以三次工业革命并不是阶梯式的,而是分散式的,如果以天赋树来举例,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点开了一个新技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后续强化这个技能,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点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天赋树。

我们目前的宇航活动,目前都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烧钱,这导致了只有美苏中等大国强国可以搞载人航天,欧洲人合体再求美爹帮助也能玩玩,但目前来说载人航天都有个问题,就是不赚钱,所以除了冷战和科研等需求,各个国家对此兴趣不大。

为什么宇航这么烧钱呢?因为我们的能源利用能力还没达到宇航的级别,这就好比古代人修皇宫,得拿人命堆,还浪费很多青壮劳力不能种地,最后只有皇帝一个人享受,到了现在虽然房价很贵,但大家都知道和修房子的钱无关,不然同样的房子为什么二环和六环价格不同?这就需要各种土建相关的机械和材料的发展,你能力没到那一步,城市化就是个笑话。

所以要搞宇航,除非下一次能源革命提高我们可以掌握的能量,那一切都免谈。而所有科幻作品都或多或少回避了这问题,毕竟目前最靠谱的可控核聚变还是实验阶段,别说这个,就连氢弹第一次爆炸都还是在1951年才完成,你可以对比一下,蒸汽机发明于1679年,直到1698年萨弗里和1712年纽科门改进后才广泛用于工业,而我们熟知的瓦特改进型要到1765年了,之后1783年诞生了第一首蒸气轮船,而直到1807年富尔顿改进后,才广泛运用起来。这离蒸汽机的发明已经过去了接近130年。

科幻只负责幻想科技,实际上科幻作品中出现的都是些披着未来人皮的现代人,就如古装剧是现代人的cosplay一样,因为想象不同能源获取能力的人的生活是极为艰难的,而可控核聚变的诞生会导致一系列社会、文化、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这些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所以科幻除了认识到未来人一点会更强大这一点,本质上和古人的神话没有太大区别。而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实际上一直困难重重,比较可悲的是,如果能源不进步,社会几乎只能原地踏步,就如我国解锁牛耕后,直至被西方列强打进来都没有突破一样。

回到科技革命的话题中来,虽然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不同的科技树,但显然没有第二次革命的电力是没法实现的,这好比一个冰系天赋非要你把火系点个10层。但之后的后续其实关联性不一定很大,比如我们现在看来应该会点的四个天赋是:

1.可控核聚变:它属于能源革命,是真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后继者,人类实际上经历了2次能源革命,即将经历第三次:畜力->化石燃料->聚变核能;

2/3.弱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这属于信息革命,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后继,可能的天赋线是:

文字->印刷->电子计算机->弱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强人工智能/量子人工智能(有可能量子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是不可分的);

4.人造子宫:这是一套全新的天赋,即生物科技革命,我以前是没有把这个考虑为一个科技革命点的,后来发现生育率问题、男女平权等都必须依托于这个,原因是传统家庭和生殖方式不太适合现代工业社会,这造成富裕国家普遍低生育,不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将步入发展科技->人口减少->引入低素质外族->文化撕裂->文明倒退的恶性循环,或者直接老龄化崩溃。

这套科技线大概是:农业/畜牧业->杂交/转基因->人造子宫->基因治疗/基因改造

对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后续吗?会有其他的能源利用革命吗?个人认为有这几个点:燃料电池解决烧开水问题,也许还有用光代替电传播能量的后续吧,至于是光纤还是辐射就是两个不同的科技线了。

光纤和现在的电应该区别不大,可能就是负载能力强和能量损失小点。而无线辐射供能就比较玄幻了,比如有个设想就是未来城市通过可控核聚变不断无线辐射能量,各种电器和机器就以这些辐射为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曾经一度认为,人类进军太空的速度会比现在快得多。儿时关于太空探索的想象,那些飞速发展的火箭,殖民火星的宏大愿景,似乎都预示着一个我们早已在星辰大海中翱翔的未来。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太空探索的步伐,虽然从未停止,但相较于我们曾经的期待,似乎显得有些“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
  • 回答
    是的,尤里·加加林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壮举,更是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历史背景与时代召唤20世纪中叶,世界正处于冷战的阴影之下,美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其中“太空竞赛”尤为引人注目。谁能最先征服太空,谁就将在科技实力和国家威望上占据绝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感觉上机器人研究了这么多年,好像并没有像智能手机、互联网那样,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或者说,它的“出圈”速度并没有那么惊人。但实际上,如果深入去看,你会发现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基础理论和一些专业应用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飞跃。这种“感觉”和“实际”之间的差距,可能源于几个方面。.............
  • 回答
    人为什么会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实在。要说笑,可不是那么简单一句“开心就笑”就能概括的。它背后藏着挺多学问,跟我们祖辈的生存、社交,甚至大脑结构都有关系。首先,咱们得从最基本的需求说起:生存和安全。想象一下,在茹毛饮血的年代,大家聚在一起,突然发现某个人摔了个狗吃屎,样子特别滑稽。这时候,如果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触及了我们学习的生物学基础和进化过程。简单来说,人类在学习时确实会分泌多巴胺,而且这种机制在进化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你的提问可能源于一种误解,认为目前的学习机制不够“优化”,或者以为“多巴胺奖励机制”是独立于学习而存在的,而不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让我们从头来梳理一.............
  • 回答
    人类没有进化出无限长牙和换牙的物种,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生物学原理、进化压力以及资源限制。我们不妨像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分析一下其中的缘由。首先,让我们谈谈“长牙”这个概念。当说到无限长牙,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像象牙一样不断生长的结构。在自然界,确实有一些生物拥有不断生长的牙齿,比如啮齿动.............
  • 回答
    人类没有进化出两个心脏的原因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话题,包括但不限于生物学上的权衡、进化压力、胚胎发育的限制以及现有心脏的高效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心脏的高度适应性和高效性: 单一心脏的优势: 人类拥有的单一心脏,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经发展出高度复杂和极其高效的结构和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演化生物学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性二态性。我们常常觉得,如果男女体格差异不大,在过去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对生存可能更有利。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人类之所以演化出男女在身材和体能上的差异,背后有着一套更为复杂且相互关联的驱动力。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基本概念:自然选择(Natu.............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咱们人类身上其他地方的毛发越来越少,唯独头上这撮毛,却能越长越长?这可不是什么巧合,这背后藏着一段挺有意思的进化史,也和咱们的祖先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息息相关。想想咱们小时候的照片,或者看看那些生活在原始环境里的人类,你会发现,我们的身体上曾经是覆盖着一层浓密的体毛的,就.............
  • 回答
    人类身体的构造,与其说是“为什么没进化出更多器官”,不如说“为什么进化路径选择了当前这套相对精简的器官系统”。这是一个关于效率、成本、选择压和历史遗留的复杂故事,远非简单的“缺什么就长什么”那么直接。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摆脱一个误区:进化不是一个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设计过程。它更像是在现有基础上,.............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为什么咱们人类,即便活了这么大岁数,也练不出像壁虎断尾巴那样,把断掉的手脚重新长出来的本事?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有没有”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多着呢!首先,得从“再生”这事儿本身掰扯掰扯。你想想,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是什么?是繁衍,然后是延续。为了活下去,身体里总得有个“.............
  • 回答
    关于处女膜在人类进化中为何得以保留,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有趣话题。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觉得它仅仅是个“第一次”的证明,但从生物学和演化的角度来看,它的存在更复杂,也更可能有着多重的功能,即便这些功能并非像心脏跳动那样显而易见。首先,咱们得把“处女膜”这个概念从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中剥离出来,纯粹.............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人类大脑这个神奇的存在。为什么在地球生命的长河中,只有我们这条线长出了这么个玩意儿,而且还这么牛?这可不是偶然,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就像一场精心策划的生命进化交响乐,而我们人类正是这支乐曲的演奏者。首先,得从我们的远祖说起。我们不是凭空出现的,我们和黑猩猩、大猩猩这些现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生命演化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我们为什么不能像有些生物那样,把后天习得的知识“遗传”给下一代?首先得明白,我们人类的演化,主要是通过基因来传递信息。基因就像生物的“蓝图”,它规定了我们身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甚至一些基础的行为倾向。比如,我们天生就会有呼吸的能力,有看到东西的大致.............
  • 回答
    人类听觉系统进化到对 20 到 20000 赫兹(Hz)这一特定频率范围敏感,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进化原因,与我们的生存、交流以及环境的声学特征紧密相关。这个范围并非随机选择,而是经过数百万年自然选择塑造的结果。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生存和感知环境的需要: 预警系统: 低频声音(如远处的雷声、地面.............
  • 回答
    .......
  • 回答
    说起我们人类祖先为何“脱胎换骨”,丢掉了满身蓬勃的毛发,甚至连灵巧的尾巴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背后可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自然选择大戏。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为了在生存的赛跑中拔得头筹。体毛的“告别”:散热之功,功不可没想象一下,在非洲那片广袤而炙热的土地上,我们的早期祖先,那些生活.............
  • 回答
    从功利、世俗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常常观察到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似乎“坏人”反而能在生活中更顺风顺水,更容易获得物质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过得更“快乐”。他们可以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绕过规则,甚至欺骗和压榨他人,而善良的人则常常因为顾及他人感受、遵守道德规范而束手束脚,甚至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这种赤裸.............
  • 回答
    毒蛇的毒液,那可不是随便就能长出来的。咱们人类,虽然聪明,但要像毒蛇那样长出能喷射的毒腺,这事儿的难度,简直堪比“登天”。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看看毒蛇是怎么“搞定”毒的。毒蛇的毒,本质上是一套极其复杂的蛋白质和酶的混合物。这些家伙,在蛇的身体里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们是经过漫长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人类之所以长时间以来进化出相对“良好”的选拔制度,而教育制度的“良好”则是一个更为复杂且仍在不断演进的概念,其原因可以归结为:1. 进化压力与生存策略的差异: 选拔制度的直接进化优势: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