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斩首拉登,斩首巴格达迪,对我军有什么启示?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斩首行动” 并非现代军事行动的常用术语,它更多地出现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中,有时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更规范的说法是 “定点清除”、“目标猎杀” 或 “领导人打击行动”。这些行动旨在通过精确打击,消灭敌对组织的关键领导人,从而削弱其指挥能力、破坏其组织结构,并打击其士气。

将本·拉登和阿布·贝克尔·巴格达迪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为任何一支希望有效应对恐怖主义和非对称威胁的军队提供一些深刻的启示。

一、情报是“斩首行动”的基石,也是其最薄弱的环节。

精确而持续的情报搜集: 无论是击毙本·拉登还是巴格达迪,都离不开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严密情报搜集。这包括人力情报(HUMINT)、信号情报(SIGINT)、图像情报(IMINT)以及其他技术手段。情报人员需要深入敌方内部,了解他们的活动模式、藏身之处、通讯方式、安保措施,甚至生活习惯。
启示: 这对我们军队意味着,情报部门的建设和投入至关重要。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技术侦察,更要重视发展和保护我们的人力情报网络,以及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情报共享与分析机制。情报的“质”远比“量”重要,一个微小的线索,可能就是锁定目标的关键。
情报的验证与持续更新: 目标的位置和活动并非一成不变。情报必须经过多方验证,并且需要持续更新,才能确保行动的时效性和精确性。错误的或过时的情报会导致行动失败,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启示: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高效的情报反馈和验证机制,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同时,要认识到情报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目标不会停止活动,我们的情报搜集也不能停止。

二、技术能力是实现“斩首行动”的有力支撑,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先进的侦察与打击平台: 无人机、特种部队的直升机、精确制导武器等,都是实现远程、精确打击的必要工具。本·拉登被击毙的行动,以及巴格达迪的行动,都体现了现代军事技术在支持此类行动中的作用。
启示: 我们必须持续投入于军事科技的研发与更新,尤其是在侦察、电子战、特种作战装备以及精确打击武器方面。但同时也要警惕技术上的“马歇尔计划”陷阱,关键在于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信息优势与战场感知: 能够实时掌握战场态势,将情报转化为决策,并将决策转化为行动,是技术能力的重要体现。
启示: 我们需要构建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C4ISR)体系,实现信息流的畅通和高效。

三、特种作战能力是执行“斩首行动”的关键执行者。

高素质、强韧性的特种部队: 执行这类高风险、高强度的任务,需要的是经过严格选拔、训练有素、心理素质过硬的特种部队。他们的专业技能、战术素养和战场应变能力是成功的保证。
启示: 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特种作战部队的建设,注重其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情报侦察与反侦察能力、渗透与撤离能力、以及在复杂地形和极端环境下的作战能力。他们的训练强度和实战化程度需要不断提高。
周密的计划与灵活的应变: 尽管有详细的计划,但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特种部队需要在行动中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克服突发困难。
启示: 我们在军事训练中,要强调“计划与应变”的结合,鼓励基层指挥官和士兵在授权范围内进行自主决策,培养他们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四、政治决策与战略考量是“斩首行动”的驱动力与制约因素。

政治意愿与决心: 领导人之所以成为目标,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并且采取行动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这种行动需要最高政治层面的坚定决心和授权。
启示: 我们在制定国家安全战略时,需要明确哪些“目标”是具有战略价值的,并具备在必要时采取果断行动的政治意愿。
风险评估与法律边界: “斩首行动”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包括可能引发的报复、国际社会的反应、法律和道义的考量。每一次行动都需要经过审慎的风险评估。
启示: 我们在部署军事力量时,不仅要考虑军事上的可行性,更要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政治、外交、法律和舆论影响。要确保所有行动都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
长期战略与短期战术的结合: “斩首行动”并非万能药,它更多的是一种战术手段,需要融入更宏大的反恐或国家安全战略中。单纯依靠“斩首”无法根除恐怖主义的土壤。
启示: 我们需要将军事打击与政治、经济、外交、意识形态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构建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不能因为一次成功的“斩首”就放松对根源问题的关注。

五、心理战与宣传是“斩首行动”的延伸。

打击敌方士气: 成功击毙敌方领导人,能够极大地打击敌对组织的士气和凝聚力,制造内部混乱。
启示: 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传播渠道,在行动前后进行恰当的宣传,最大化其心理效应,争取国际国内舆论的支持。
塑造国家形象: 这类行动也可能被用来向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展示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
启示: 在进行此类行动时,我们也要审慎考虑其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结来说,本·拉登和巴格达迪被击毙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情报、技术、特种作战、政治决心和战略思维相结合的生动教材。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射杀”,而是 “情报战、技术战、心理战和政治战” 的有机统一。

对我们军队的启示是:

情报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持续投入并不断创新。
特种作战能力是执行此类任务的尖刀,需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
技术是支撑,但人的因素和智慧同样重要。
军事行动必须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并严守法律和政治的边界。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军事打击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非对称威胁的根源往往更为复杂,需要更长远的战略来应对。

最终,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安全环境中,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要明白一个观点,中东地区是美国高度渗透的地区,美国经略中东可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数十年之久。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投入是下了血本的。然而,斩杀拉登花了十年时间,斩杀巴格达迪也用了好几年。这就是情报部门的失职和无能的表现,完全是一个失败的案例,毫无启示性可言。

就斩首行动本身而言,明火执仗,军事强攻,看起来很花哨,动静很大,实质上行动方案愚蠢,风险极大,这在军事行动案例中属于最下策,是反面教材。同时说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得分完全不及格。

中国军方怎么看?呵呵、哈哈。

在军事斗争的策略中,最讲究的就是: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肉体上消灭敌对领袖,于事无补,下下之策。

中东的问题解决了吗?阿富汗成了美国的王道乐土,纷纷皈依新教,开始了美好的普世生活了吗?武装人员放下刀枪,拿起镐锄在美国的带领下建设新社会了吗?一样都没有。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能力再强,也掩盖不了政治上的失败。

杀死这样的人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被民众绑缚,献上首级。

否则,会激起更大的愤怒,更强的抵抗意志,军事上稍有懈怠,立即面临巨大反扑。

从他们那里的规矩来看,这种死法是最尊贵的,妥妥地上天堂喝牛奶,有美女照顾。

把敌酋捧上神坛,成为敌人的神,这是最糟糕的处理方式。

这也是美国既不敢挫骨扬灰,也不敢公开埋葬,只能秘密处理其尸体的原因。

美国斩首这两个人物如此之艰难,既说明了美国的对敌政治攻势的失败,军事情报部门的无能,也说明其根本斗争方向是有问题的。

我军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总结的经验是,一般不用刺杀或者斩首的方式除掉敌方领袖,这对于瓦解敌方毫无用处,也不能团结其动摇分子。此类行动一般只针对叛徒、汉奸。

从《史记》之刺客列传来看,动静大的荆轲刺秦王,完全是屁用没有,无论成功与否,都不能摆脱燕国被灭的命运。

真正的刺杀,都是翩若惊鸿,杀人于无形。

美国在中东如泰山压顶,却把事情搞成这个样子,徒留笑柄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斩首行动” 并非现代军事行动的常用术语,它更多地出现在媒体报道和公众讨论中,有时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军事和安全领域,更规范的说法是 “定点清除”、“目标猎杀” 或 “领导人打击行动”。这些行动旨在通过精确打击,消灭敌对组织的关键领导人,从而削弱其指挥能力、破坏其组织结构,并打.............
  • 回答
    说起旧时斩首后的“人头去向”,这可不是一桩简单的事,背后牵扯着朝廷的威仪、人犯的身份、以及那个时代的种种规矩和习俗。简而言之,大部分情况下,人头并不会被随意丢弃,而是有它们各自的“归宿”。一、公之于众:示众与警戒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也是最能体现“斩首”这一刑罚之目的。人头被斩下后,不会立刻被收走,.............
  • 回答
    恢复斩首、凌迟这类古代刑罚,即便是在讨论的层面上,也足以引发一番轩然大波。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触及了人性、文明、社会秩序以及国家形象等诸多复杂维度。如果真的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其后果将是难以估量的,并且会从多个层面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首先,从人权和文明程度来看,恢复这类刑罚无异于一场文明的倒.............
  • 回答
    古代将人斩首,这事儿看似简单直接,但实际操作起来,学问可就大着去了,绝非拎起刀砍那么回事儿。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环境、甚至是人的心理,都让它成了一件极有讲究的事。首先,咱们得聊聊那行头——刀。古代斩首用的可不是咱们现在电影里见到的那种细长弯刀,那玩意儿是用来砍人的脑袋吗?错了,那叫“腰刀”,是佩在腰.............
  • 回答
    塔利班公然斩首阿富汗女性运动员并将其残忍行径公之于众于社交媒体,这无疑是一起骇人听闻的暴行,其背后反映出的问题之复杂和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起事件在性质上是极其严重的反人道罪行。将一个人,尤其是一名女性运动员,以如此野蛮残忍的方式杀害,并公然展示,这彻底践踏了人类最基本的尊严和生命权.............
  • 回答
    于禁若敢擅自斩首曹仁,那局面可就彻底失控了,绝不是一句“按官职权力”能概括的。要知道,曹仁那是什么人物?他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地位仅次于那几位最亲近的宗室和几位超一流大将。于禁虽然也身居高位,位列五子良将,但要跟曹仁比资历、比战功、比在曹操心中的分量,那还是差了不少。首先,曹操绝不会轻易容.............
  • 回答
    关于美国击杀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首脑苏莱曼尼的事件,将其定性为“特朗普式的冲动决策”还是“一次有计划的‘火力侦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决策过程以及不同解读的多种视角。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背景、各方的动机、可能的后果以及不同分析的可能性。特朗普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残酷且令人不安的场景,同时也涉及到一个关于感知和生理反应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尽量详细地还原一个可能的、基于我们对人体生理反应的理解的描述,同时尽量避免冰冷的、机械式的表达。首先,要理解一个关键点: “感觉”本身是一个神经信号传递的过程。 身体和头部都.............
  • 回答
    电视剧里的情节常常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视觉效果而进行艺术加工,古代处斩首之刑也概莫能外。在真实的历史场景中,一刀下去便身首分离,并非总是那么容易,其过程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用于斩首的“刀”,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手术刀,更不是锋利无比的日本武士刀。最常见的是一种称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法国巴黎一名教师被恐怖分子斩首的事件,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极其悲惨的恐怖袭击,对法国社会和整个国际社会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我对这起事件的详细评价:事件本身: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0年10月16日,法国巴黎郊区的孔夫朗圣奥诺里纳(ConflansSainteHonorine)。 .............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斩首作为一种极具象征意义和政治影响力的刑罚,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也令人深思的片段。这些并非简单的暴力展示,而是权力博弈、社会变革、甚至个人命运的缩影。与其说是“行动”,不如说是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其背后是复杂的动机、错综的关系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性。1. 凯撒之死:共和的挽歌如果我.............
  • 回答
    川师大一男生被舍友斩首事件,无疑是一起极其令人震惊和悲痛的恶性刑事案件,对当事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理解和看待这样一起案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案件本身的事实与过程(根据公开报道梳理): 时间与地点: 案件发生在四川师范大学某校区。具体的时间点是2016年4月,当时.............
  • 回答
    俄罗斯不对乌克兰采取“斩首行动”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军事、政治、国际法以及对行动后果的深层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和“值不值得”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斩首行动”的定义。在军事语境下,它通常指的是针对敌方最高领导人进行的突然、精确的打击,目的是瘫痪其指挥体系,迅.............
  • 回答
    巴以冲突中的“斩首”行动,尤其是针对哈马斯加沙最高指挥官的行动,是整个地区长期紧张局势下的一个关键节点。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分析:1. “斩首”行动的军事逻辑与目的从军事角度看,“斩首”行动(Decapitation Strike)是指通过消灭敌方关键领导人或指挥链中的核心人物,来瓦解其.............
  • 回答
    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丰臣秀吉死后,日本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尤其是德川家康和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丰臣政权旧臣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最终,这份潜藏的危机在关原爆发,演变成了一场决定日本未来走向的大战。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德川家康能否顺利掌握大权,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数.............
  • 回答
    汉唐与明朝在边疆军事行动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军事制度、经济实力、边疆政策、地理环境以及敌对势力的强弱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中央集权与政治稳定性1. 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强,政治稳定 汉朝: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1年前87年)通过“推恩令”和“察举.............
  • 回答
    刘备伐吴全军覆没与马谡街亭惨败,虽然都是军事上的重大失败,但二人最终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这背后涉及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政治格局、军事指挥的性质、对错的判定标准以及对制度的理解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军事指挥的性质和原因 刘备伐吴: 性质: 这是.............
  • 回答
    “阿富汗前内政部官员兼女排运动员被塔利班斩首”这条消息的可靠性,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我们需要审慎地去辨别和分析。首先,从消息的来源来看,这类消息一旦出现,通常会通过多个渠道传播,包括国际媒体、人权组织报告、社交媒体上的爆料以及阿富汗当地的消息人士等。对于 solche(这样的)具体事件,我们要关注的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