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战后奥匈帝国丢失的内莱塔尼亚领土,各省(国)面积和总面积分别有多少?

回答
一战的硝烟散去,曾经横跨中欧、影响深远的奥匈帝国也随之瓦解。这个庞大的双元帝国在战败后,根据《圣日耳曼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等一系列和平条约的规定,被肢解成多个主权国家。其中,奥地利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内莱塔尼亚”(Cisleithania),失去了相当一部分的领土,这些土地被划分给了新成立的国家,或是归还给了此前被统治的民族。

要详细列出内莱塔尼亚失去的各省(国)的面积,并给出总面积,这需要我们回顾一下战前奥匈帝国在奥地利方面的领土构成。战前的奥地利帝国(通常与匈牙利组成奥匈帝国)本身就包含了非常多元化的民族和地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内莱塔尼亚失去的领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区域,它们在后来成为了独立国家的一部分,或者被合并到邻国之中: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直接以“省”(Krone)为单位来列举内莱塔尼亚失去的领土,有时会与后来新兴国家的边界有所重叠或转换。因为在帝国时期,行政区划和后来民族国家的边界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当时奥地利帝国境内主要的行政区域和民族聚居区域来梳理。

内莱塔尼亚失去的主要领土及其面积(近似值,因为边界划分存在复杂性):

1. 波西米亚王国(Kingdom of Bohemia)和摩拉维亚侯爵领(Margraviate of Moravia):
这是内莱塔尼亚最核心也是面积最大的组成部分之一。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今捷克共和国)宣告成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其组成部分。
波西米亚王国面积: 约 52,000 平方公里
摩拉维亚侯爵领面积: 约 22,000 平方公里
这部分领土的丢失对内莱塔尼亚的面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2. 西里西亚(Silesia):
奥地利帝国在西里西亚拥有部分领土。一战后,这些地区根据民族自决原则,一部分(主要是以德意志族为主的地区)划归波兰第二共和国,一部分(面积较小的南部地区,称为特申西里西亚或奥地利西里西亚)在复杂的民族冲突后,最终大部分被波兰吞并,小部分留给了捷克斯洛伐克。
奥地利西里西亚面积(包括特申部分): 约 5,000 平方公里(但这部分面积的归属在战后一度非常复杂且有争议)

3. 加利西亚和洛多梅里亚王国(Kingdom of Galicia and Lodomeria)及奥地利公国(Duchy of Bukovina):
加利西亚是奥地利帝国东部的一个大省,人口构成复杂,有波兰人、乌克兰人(鲁塞尼亚人)和犹太人。战后,加利西亚大部分被划分给了新成立的波兰第二共和国。
布科维纳(Bukovina)则在战后被罗马尼亚王国占领并吞并。
加利西亚王国面积: 约 78,500 平方公里
布科维纳公国面积: 约 10,400 平方公里
这两块区域的丢失,特别是加利西亚,是内莱塔尼亚面积损失的重要部分。

4. 达尔马提亚王国(Kingdom of Dalmatia):
达尔马提亚位于亚得里亚海东岸,其大部分地区在战后被划归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人王国(后来的南斯拉夫王国)。
达尔马提亚王国面积: 约 12,800 平方公里

5. 伊斯特里亚侯爵领(Margraviate of Istria)和戈里齐亚及的里雅斯特伯爵领(County of Gorizia and Gradisca):
这些位于亚得里亚海北部的地区,也成为了一战战胜国意大利的补偿。根据《圣日耳曼条约》,它们被割让给了意大利王国。
伊斯特里亚面积: 约 4,950 平方公里
戈里齐亚及的里雅斯特面积: 约 2,800 平方公里

6. 特伦蒂诺(Trentino)和南蒂罗尔(South Tyrol,德语:Südtirol,意大利语:Alto Adige):
这两个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人口主要是意大利语和德语使用者。它们也在战后被割让给了意大利王国。
特伦蒂诺面积: 约 6,000 平方公里
南蒂罗尔面积: 约 7,400 平方公里

7. 的里雅斯特自由市(Free City of Trieste):
的里雅斯特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地位在战后尤为敏感。它被划归意大利,但其管理权曾有复杂的演变。在此处的计算中,我们将其纳入被割让的领土范围。

总计损失的内莱塔尼亚领土面积(近似值):

将以上各部分领土的面积相加,我们可以粗略估算出内莱塔尼亚失去的总面积。请注意,由于行政区域边界与民族国家边界的差异,以及部分地区在战后归属上的复杂性,这里的数字是近似值,并且会因为统计口径略有不同而产生细微差异。

波西米亚 + 摩拉维亚:约 74,000 平方公里
奥地利西里西亚:约 5,000 平方公里
加利西亚 + 布科维纳:约 88,900 平方公里
达尔马提亚:约 12,800 平方公里
伊斯特里亚 + 戈里齐亚及的里雅斯特:约 7,750 平方公里
特伦蒂诺 + 南蒂罗尔:约 13,400 平方公里

估算总面积:
74,000 + 5,000 + 88,900 + 12,800 + 7,750 + 13,400 = 约 201,850 平方公里

这个数字是基于当时奥地利帝国行政区划的面积,减去战后被新国家分割出去的部分。战前内莱塔尼亚本身的面积也并非固定,因为它有时也包含了一些与匈牙利王国共享但行政上仍有区别的区域。然而,以上列出的这些地区,普遍被认为是内莱塔尼亚在战后失去的最主要和最显著的领土部分。这些领土的划分,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图,也深刻影响了当地民族的命运和欧洲政治格局。

需要强调的是,内莱塔尼亚在帝国时期总面积大约在3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个数字本身也可能因包含哪些地区而略有出入,例如是否包含奥地利皇室领地等)。因此,失去约2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意味着帝国在这一部分面积上几乎缩减了三分之二,这是一个巨大的地理和政治上的损失。这些领土的划分,是民族主义思潮兴起、战争的残酷以及战后国际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被分割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南斯拉夫这些国家,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圣日耳曼条约》肢解了奥匈帝国,而是由于奥匈的骤然解体才有了《圣日耳曼条约》。严格来讲南斯拉夫人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属波兰早就在奥匈崩溃之时就独立了,并不需要《圣日耳曼条约》割让。

总体而言,英法对奥地利恶感并不大,随着奥匈的崩溃,奥地利不再被认为是一个威胁。英国人对奥地利没有特别的反感,克列孟梭有个奥地利嫂子。当奥地利总理伦纳宣布,奥地利和捷克一样,是在哈布斯堡废墟上新生的国家时,英法认为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只有觊觎奥地利领土的意大利表示反对。

实际上协约国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对奥和约,《圣日耳曼条约》由几个粗心大意的文员对着对德和约的草稿照抄,以致协约国代表在谈判时尴尬地发现草案里居然有禁止奥地利保有潜艇这种条款。

《圣日耳曼条约》对奥地利领土的处分主要是针对奥地利德语区,这种不公在当时就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协约国只表示了有限的同情。



一、南部边界

尽管英法和意大利达成了《伦敦条约》以换取意大利参战,不过《伦敦条约》的基础是前提奥匈在战后继续存在。剥夺敌国的港口和舰队是合理的,但是瓜分新生的友邦南斯拉夫就不合理了。为此英法竭力说服意大利放弃《伦敦条约》。

更重要的在于,威尔逊向英法明确表示,美国不会受到任何密约的约束。巴黎和会前,威尔逊访问了罗马,意大利自以为气氛良好,实际使得威尔逊更加蔑视意大利的贪得无厌。1919年1月,威尔逊通知意大利《伦敦条约》不再生效。

所以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代表虽然不停重复《伦敦条约》的条款,但极少提及《伦敦条约》本身。对于南蒂罗尔,意语区的特伦蒂诺划归意大利并没有问题,然而意大利还索要德语区的南蒂罗尔,理由是意大利出于战略的考虑必须控制布伦纳山口。最终协约国默许了意大利的声索。威尔逊事后非常后悔把南蒂罗尔的德意志人划给意大利。

对于东南方向的卡林西亚,则是典型的斯洛文尼亚农村包围德意志人城市的局面。协约国调查团发现,相当一部分斯洛文尼亚人不愿加入南斯拉夫。最终,协约国要求在克拉根福举行公投。南斯拉夫激烈反对,并得到了法国人的支持(法国希望避免阿尔萨斯-洛林可能的公投)。然而这次意大利基于在亚得里亚海反南斯拉夫的立场,积极支持奥地利。克拉根福公投的结果是大比例支持加入奥地利。南斯拉夫军队立即进驻但是很快撤出了,可能的原因是南斯拉夫指望取偿于匈牙利。



二、北部边界和苏台德

捷克是备受协约国宠爱的。协约国把德裔占多数的普雷斯堡分配给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理由是:捷克需要一个内河港。

波西米亚王冠领地内的德意志人则面临一个艰难的局面。德国对他们的处境表示同情,但是德国已经自身难保了。德国外长冯·布洛克多夫-兰曹明确拒绝了合并苏台德,表示不会因为“从未属于过德国的”德意志人影响和协约国的谈判。

苏台德地区以月牙形围绕在波西米亚,铁路均通过布拉格。除了南部,波西米亚东北和西北的苏台德和奥地利合并是很困难。协约国在改写国境会考虑经济因素,避免“昂贵的切断手术”。另一方面,贝奈斯在巴黎积极活动,一边继续炮制人口数据,一边承诺保护少数民族权利,把捷克粉饰成中欧的瑞士。

客观地来讲,捷克的少数民族权利保护做的不错。喀尔巴阡山的乌克兰人和罗马尼亚人愿意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尤其是和匈牙利的统治相比较)。对于波西米亚的德意志人,尤其是富农、资本家、中产阶级来说,捷克至少在当时中欧的赤化风暴中提供了稳定。捷克还保留了德裔的代表权、德语报纸、德语公务员和教育系统。虽然德意志人可能有不满,但你真要德意志人在捷克和波兰里选一个(比如在切申)的时候,任何德意志人都知道,捷克比波兰好上一百个塞尔维亚。



三、东部边界

奥地利提出的对匈牙利的领土声索被协约国支持。虽然历史上布尔根兰不属于奥地利,但是布尔根兰的德裔占优。这次奥地利的理由和意大利一样,匈牙利离奥地利的铁路太近所以奥地利需要布尔根兰作为缓冲,奥地利需要布尔根兰的农产品。最重要的是,匈牙利此时处于布尔什维克的统治下。最终协约国把除厄登堡之外的布尔根兰分配给奥地利。



四、奥属波兰

实际上《圣日耳曼条约》并没有直接规定加利西亚和布科维纳。《圣日耳曼条约》只规定奥地利必须承认未来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国界,但是在《圣日耳曼条约》签署之时,罗马尼亚和波兰的国界还是处于未定的状态。罗马尼亚的国界要等到《特里亚农条约》,而波兰的国界要等到《里加条约》才确定。

对于题主想了解的东加利西亚问题。在帝俄退出战争后,德奥计划在乌克兰扶持了一个乌克兰哈布斯堡王朝作为卫星国,由哈布斯堡成员威廉大公担任国王。大公本人是一个精乌,熟练使用乌克兰语,战前就在奥匈国内为乌克兰民族利益活动。在威廉大公的活动下,奥地利将以伦贝格为中心的东加利西亚移交给乌克兰,以换取乌克兰产出的粮食。在哈布斯堡垮台后,波兰和西乌克兰迅速卷入波乌战争。除此之外,西加利西亚还有两个小型的乌克兰人共和国,在《里加条约》后被波兰合并。



严格意义上《圣日耳曼条约》规定奥地利丧失的领土是苏台德地区和南蒂罗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