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题主邀。答主上中学的时候学《祝福》,看祥林嫂因为四婶不让她碰祭器沾供品痛苦得死去活来,就很不理解。不就是不让参加迷信活动么,到底有啥好痛苦的。但是《祝福》里的那个时代,祭礼之类的迷信活动就是你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家嫌你晦气不带你参加了,那你的社会性也就死掉一大块了。实际上被福泽谕吉拿来翻译society之前,“社会”这个词的本义就是迎神祭祀的乡村迷信活动来着。
所以说在今天世俗化社会里在唯物主义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想象一百年前鲁迅他老人家笔下的鲁镇可能都费劲,想象宗教气氛浓厚得多的中世纪欧洲就更难了。不就是开除个教籍么,到底有啥好痛苦的。老子点起兵马去意大利迫真谢罪,教皇还不是吓得跑到姘头家里避风头。老子有枪又有钱,来啊正面上我啊。你得明白宗教生活在人家的生活里占据了多大的地位,你才能理解人家的痛苦。
被开除教籍就不能参加圣事,你不能把圣事单纯理解成去教会。那时候大家相信人都是有罪的,特别是贵族,因为要打仗,因为要聚敛财富,而打仗和聚敛财富都会增加你的罪。你需要持续参加各种宗教活动来清洗你的罪,要不然就等着下地狱吧。中世纪欧洲人寿命预期又不长,特别是贵族,说不定哪天就打猎从马上掉下来把头磕破死了。你这一死可倒好,不仅要下地狱,连葬礼都别想了。因为办葬礼的人都是教内人士,犯不上给你这个外人办葬礼。你儿子打猎从马上掉下来把头磕破死了你也不能参加他的葬礼,因为办葬礼的人都是教内人士,犯不上让你这个外人掺和进来。婚礼也是同理。
在中世纪欧洲,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庆活动一大堆,一月主显节吃顿好,二月份圣瓦伦丁节撩妹,三月份复活节吃顿好,四月圣马可节吃顿好,六月圣施洗约翰节吃顿好,九月圣米迦勒节吃鸡,十月圣克里斯宾节杀法国人,十一月万圣节瞻礼,十二月圣诞节吃顿好。这期间还有各种地方性天主教圣人的纪念活动,开除教籍之后你也不用参加了。你自绝于教会也就差不多自绝于社会了。人家鲁四老爷也只不过一年一次不让祥林嫂祝福而已,某种意义上你比祥林嫂还可怜。
有几位答主提到被开除教籍就给了别人向你宣战的理由,这是不假。但是你要说清楚里面的道理。在一个向神发誓不会被当成放屁的社会里,我向神发誓要效忠某某国王,我向神发誓不会入侵某某伯爵的领地,这些都是有法律效力的契约。你被开除教籍之后,你通过向神发誓的方式跟别人订立的契约统统失效了。人家都不跟你在一个教会了,你发过的那些誓能算数吗?人家可不叛乱吗。
开除教籍这东西当然也不是百用百灵。而且在脸皮特别厚的人身上用一次不灵在再用就更完犊子了。你看图卢兹的雷蒙德六世杀主教,搞异端,烧教产,不到十年被开除教籍四次。人家最后根本都不在乎了,吃着砂锅修起大教堂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