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时候大臣们给皇帝写的表都是自己写的吗?

回答
三国时期,大臣们给皇帝写表,通常情况下,是的,是他们自己写的,或者是在他们的主导下、由他们的幕僚代笔完成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生态、文书习惯以及史料记载中得到印证。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抛开一些现代的观念,回归到那个特殊的时代。

1. 帝国文书制度的特点:

帝王权威的体现: 表章,作为一种向君主进言、陈情、奏报的文书,是臣子对皇帝表达忠诚、提出建议、汇报工作的重要途径。因此,表章的撰写,与臣子本身的政治立场、学识水平、以及对皇帝的态度息息相关。皇帝期待从表章中看到臣子真实的内心想法,而不是被包装过的、毫无个人色彩的言辞。
个人风格与政治智慧的载体: 表章的撰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用什么样的词藻、什么样的逻辑、什么样的角度去陈述,都可能影响皇帝的判断,甚至影响政治局势。因此,有能力的臣子会亲自操刀,或者将自己的核心思想、政治理念,通过细致的指导,注入到表章中,使其带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展现其政治智慧和辩才。
士人阶层的文采与地位: 三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也是士人阶层崛起的重要时期。许多大臣本身就是饱读诗书、文采斐然之士。撰写一篇言辞恳切、文笔优美的表章,既是他们表达才干的舞台,也是他们巩固自身地位、获得皇帝赏识的重要手段。

2. 幕僚的作用与代笔的界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幕僚代笔的情况。但这里的“代笔”与我们现代理解的“枪手”有所不同。

幕僚是政治智囊: 在那个时代,著名的臣子身边往往聚集着一群精明强干的幕僚。这些人可能是他们的学生、故旧、或者被招揽来的文人。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处理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为主人提供政治建议,分析时局,甚至代为主笔撰写文书。
代笔并非完全的“盗用”: 当大臣需要撰写表章时,他们会与自己的幕僚进行深入的沟通。大臣会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图、核心观点、想要达到的目的,以及期望的表达方式。幕僚则根据这些指示,结合自己对时局的理解和文笔的优势,将这些思想用更加完善、更具说服力的文字表达出来。
“主导权”是关键: 即使是幕僚代笔,其内容的主导权依然掌握在大臣手中。表章的内容必须符合大臣本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图。如果代笔的内容与大臣的想法相悖,那不仅无法达到目的,反而可能招致麻烦。因此,幕僚代笔更像是一种“润色”和“实现”的过程,是在征得主人意见基础上的二次创作。
史料记载的侧重: 史书中记载某某大臣上表,往往侧重于该大臣本人,而很少会详细交代其幕僚的参与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的认知习惯:表章的功过是非,最终还是归于其名义上的上表者。

3. 为什么说“自己写的”更为主流:

风险考量: 表章内容直接关系到对皇帝的进谏和建议。一旦内容出现差错,或者被认为有不敬之意,上表者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将如此重要的政治风险完全推给幕僚,是不明智的。
个人声誉与政治资本: 如果一篇表章因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文笔而受到皇帝的赏识,那么这份政治资本无疑会记在名义上表章的大臣头上。相反,如果表章写得不好,影响了大臣的形象,责任也自然由其承担。因此,重要的表章,大臣们往往会亲自审阅,甚至亲自写下关键部分。
史料中的例子:
诸葛亮的上表: 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等,都是他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文献。这些表章洋溢着他对蜀汉的忠诚、对先帝的感恩以及对北伐大业的决心。这些情感和思想,无疑是诸葛亮内心深处真实的流露,很难想象是由他人完全代笔,而他本人却毫无参与。
陈寿的《三国志》: 虽然《三国志》是史书,但其中也收录了一些臣子的表章。例如,张飞在刘备去世后上表的慰问和建议,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他作为一个忠心耿耿的将领的朴实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其他著名的上表: 很多大臣的上表,如鲁肃、周瑜等,都承载着他们对局势的判断和战略的规划。这些判断和规划,是他们作为核心决策者的独特见解。

总结来说, 三国时期大臣们写给皇帝的表章,绝大多数是大臣本人亲自撰写,或者是在其明确指导、核心思想由其主导下,由其幕僚代为润色和完成的。 表章是臣子个人政治思想、政治智慧和个人忠诚度的集中体现,并非简单的公文代笔。幕僚的代笔更多是辅助性质,是为了让表章的表达更加精准和有力,但其内容的根基和灵魂,始终来自于这位将表章呈递给皇帝的大臣本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认为《后出师表》一定不是诸葛亮写的。

《后出师表》中有一句话:

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乍一看,好像这是在斥责那些反对北伐的人:咱们陛下没有高祖那么英明,身边的谋臣又没有张良陈平那么有能耐,却想和曹魏相持取胜,这可能吗?!

但是,公开宣称刘禅不够英明,这可不是诸葛亮的风格。

诸葛亮确实对刘禅的执政能力充满疑虑。《出师表》里,诸葛亮不断规劝刘禅“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还指导他要相信费祎、董允、向宠等,俨然一副老师的模样。

但在文章最后,诸葛亮说:“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可以看出,对刘禅,他是很恭敬的,即使他在蜀汉军政一把抓,是蜀汉的实际领导人,在出征这样的大事上,他还是要寻求刘禅的批示。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份表章,文风不符。

除此之外,从字里行间也可以看出,《出师表》时的诸葛亮相当意气风发,自信满满。

但一年之后的《后出师表》,却洋溢着浓重的失败主义之风。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居然两次强调自己能力不行?!

虽然前次北伐有了街亭之败,但蜀军损失却并不大,蜀汉国力也并未有根本性损伤。曹操也曾遭遇兖州之乱,那时的他境遇艰难,几无根据之地,却也没能丧失斗志。而诸葛丞相仅仅遭遇一次战败,就受到如此重大的打击,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除此之外,还有疑点。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

出征之前的上表,却替敌人说起话来,失败主义至此,畏敌于先至此,又怎么可能?

而且,《后出师表》还有一个根本性错误。

做注的裴松之,在引用了《后出师表》之后说,“于是有散关之役”。可见,此表作于蜀军出散关,攻陈仓,斩王双之前,也就是建兴六年。

但《后出师表》却说:“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等。

这是文中最可悲也最可笑的硬伤,因为众所周知,赵云死于建兴七年。

所以,单凭这个错误,我就可以认定,《后出师表》,不可能是诸葛亮所做。它也不是丞相府幕僚所写,因为赵云尚在,他们不会也不敢犯下如此错误。

所以,《后出师表》,必是后人伪造的。

至于《出师表》,则肯定是诸葛亮亲自写成。甚至,就算是幕僚代写,也一定是在诸葛亮的口授和指导下写出来的。

因为文中大部分都在劝谏刘禅,作为君主,应当如何如何,不应该如何如何。这些话,诸葛亮敢写,但他的幕僚,可不一定敢写。

这就是我对诸葛亮两份出师表的看法,写到这里,这个答案就该结束了。大小姐,你满意了没?

神马!你居然还不满意!

那好吧,我再脑洞大开一下,悄悄告诉你《后出师表》是谁写的。

据做注的裴松之说,《后出师表》,亮集无记载,而是记载在张俨的《默记》。

这就奇怪了,作为蜀人的陈寿,写《三国志》时都没看到这份表章,却能被吴国大鸿胪看到?

释迦摩尼大佛祖教导我们说,南辕北辙,必有蹊跷。

一个最简单的结论是,《后出师表》,肯定是吴人伪作的。

那么,是谁?

我认为是诸葛亮的侄子,东吴权臣诸葛恪。

且看:

东吴建兴二年,诸葛恪准备起兵伐魏。此议一出,即招致朝中大臣反对,但诸葛恪不听。为了对众人说明此时伐魏的重要性,他发表了一篇长篇大论,强调此刻伐魏的重要性,也就是《征魏论》。

问题就在这个《征魏论》上。

“近者刘景升在荆州,有众十万,财谷如山,不及曹操尚微,与之力竞,坐观其强大,吞灭诸袁。”《征魏论》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后出师表》

以上两段,阐述的是相同的道理。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后出师表》

“昔汉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何不闭关守险,以自娱乐,空出攻楚,身被创痍,介胄生虮虱,将士厌困苦,岂甘锋刃而忘安宁哉?”《征魏论》

以上两段,引用的都是刘邦的例子。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分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后出师表》

“若不早用之,端坐使老,复十数年,略当损半,而见子弟数不足言。若贼众一倍,而我兵损半,虽复使伊、管图之,未可如何。”《论征魏》

以上两段,都在表明如不趁着现在伐魏,以后本国的士兵会越来越少,国本越来越差。换句话说,两段表达的天下形势几乎是相同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征魏论》还是《后出师表》,口吻腔调,都是在驳斥群臣的反对意见。

看出点意思没?

更好玩的是,诸葛恪为了说服群臣,居然还在自己的文章里加上了一句“我最近看到了叔叔诸葛亮上表蜀汉朝廷的伐魏书,真是让人感叹”。

于是这事就变得更有意思了。

我猜测事情一定是这样的:诸葛恪想要伐魏,但朝中大臣激烈反对,于是他写了一篇《论征魏》来反驳。写完之后自己想了想,觉得说服力还是不够,于是又伪造了一份《后出师表》。

这样一来,为什么《后出师表》会被吴国张俨记载的蹊跷之处,也就可以解释了。

靠着蜀国和吴国这两份主张伐魏的表章,诸葛恪成功压制了群臣的意见,独断专行,起兵伐魏,但却大败而回,不久便被孙亮设计杀害,一代神童就此归西。

自己的侄子想抄袭自己,却抄了个身首异处。不知诸葛亮在天有灵,该哭,还是该笑?

世上能达到丞相那样高度的,毕竟少之又少。

到这里就真的结束啦!兮嘉,你还满意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时期,大臣们给皇帝写表,通常情况下,是的,是他们自己写的,或者是在他们的主导下、由他们的幕僚代笔完成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生态、文书习惯以及史料记载中得到印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抛开一些现代的观念,回归到那个特殊的时代。1. 帝国文书制度的特点: 帝王权威的体现: 表章,作.............
  • 回答
    这脑洞开得够大!要是真能把三国时代那些“自带光环”的二代、三代们召集起来,那画面感可就太绝了。我脑子里立马蹦出几个名字,绝对得好好“盘”一盘他们。首先,谁必须得来? 关羽的儿子:关平、关索。 为什么请他们?因为他们身上肩负的压力,那叫一个山大。父亲是“万古名将”,战死沙场,留下的两个儿子,一个跟.............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好多玩三国策略游戏的朋友都有类似的疑惑。其实,曹操在游戏里武力值普遍比刘备高,这背后可不只是游戏制作人拍脑袋决定的,而是有不少历史和游戏设计上的考量。咱就细致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一、 历史现实的折射:统帅才能与个人勇武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游戏里的“武力值”往往是综合评价,它包含了.............
  • 回答
    三国时期,天下分崩离析,中原大地在群雄逐鹿中饱经风霜,而各州郡的太守与国相,便是承载地方治理、维系一方安宁的重臣。他们的名字,很多都镌刻在了历史的洪流之中。说到三国,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曹操。这位雄才大略的枭雄,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自然在其治下的州郡都安插了得力的人物。在魏国,曹操本人就是最.............
  • 回答
    评价羊祜,得从他所处的时代说起。那时的三国已经趋于尾声,曹魏已经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而蜀汉则早已灭亡,只剩下东吴还在苦苦支撑。但即便如此,东吴也不是轻易可以拿下的。司马炎在灭蜀之后,虽然威望大增,但统一全国的重担依然沉重,需要一个真正能担起重任的将帅。这时,羊祜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
  • 回答
    要说起历史上那些曾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王朝,人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秦汉、隋唐、元明清,当然还有那段家喻户晓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时代。相比之下,西夏、辽、宋这三个在同一时期并存甚至互相交织的王朝,似乎在民间历史爱好者中的知名度就没有三国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原因。.............
  • 回答
    三国时期,魏国和蜀汉,两个阵营的军事旗帜都可能出现“魏”字,这在战场上确实是个颇为有趣且需要细致辨别的问题。要弄清楚如何区分以及是否会造成混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虽然都写“魏”,但这两个“魏”所代表的含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一、 魏国的旗帜:“魏”是国号,是正统的象.............
  • 回答
    山越族,这个在三国时期被吴国长期关注和处理的南方民族,对东吴政权的稳定与发展,可以说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如果把东吴比作一艘承载着汉族士族力量的大船,那么山越族就像是船底潜伏的暗流,时而涌动,时而威胁着这艘船的航向。一、 严峻的内部威胁:分裂的隐患与军事上的牵制首先,山越族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东吴疆域.............
  • 回答
    看到您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了那幅三国鼎峙的波澜壮阔的画卷。您说得没错,初看之下,蜀、吴、魏三个国家,无论是在疆域、人口还是军事实力上,似乎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二”这个说法,是魏国在三国时期最真实的写照,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面积大小能衡量的,而是综合了.............
  • 回答
    三国时代,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如果将这群叱咤风云的人物,穿越到现代,让他们携手创办一家科技公司,那画面可想而知有多么令人遐想。让我们不妨大胆猜想一番,以刘备、孙权、曹操、司马懿、赵云、吕蒙、诸葛亮这七位“创始人”的性格特质和历史经验为基石,这家公司将会驶向一个怎样的科技航向?首先,咱们得给这家公司起.............
  • 回答
    三国乱世,群雄逐鹿,权谋斗争如同潮水般汹涌跌宕。我们都知道,曹魏和孙吴都经历过几次惊心动魄的夺权事件,比如曹操的儿子们争夺权力,孙权晚年也被自己的儿子孙霸逼宫,弄得鸡犬不宁。但反观蜀汉,虽然也风雨飘摇,却似乎少了一场像样的夺权戏码。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刘备精心打造的体制太牛,还是末代皇帝刘禅其实隐藏了.............
  • 回答
    三国时期,吴国的四位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共同支撑起了东吴的基业。他们不仅是军事上的卓越将领,更是政治上的重要谋士,他们的治军理念、战略眼光和人格魅力,共同塑造了东吴政权的辉煌。下面将对这四位大都督进行详细评价: 一、 周瑜:风流倜傥的少年英才与赤壁.............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中曹魏实力最为雄厚,蜀汉和东吴则常常处于守势,需要抗击曹魏的进攻。那么,在这场长期的较量中,蜀吴两国谁才是抗魏主力?谁的功劳战绩更大?曹魏又更重视、更忌惮哪一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军事实力、战略目标、实际交锋以及历史评价。谁是.............
  • 回答
    这事儿啊,要说起来,那可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弘农杨家和汝南袁家,虽说都沾了个“四世三公”的光,名头响当当,但在三国那个乱世,活得那叫一个天上地下。袁家,尤其是汝南袁家,那简直是轰轰烈烈,搅动风云,最后虽然没落了,但绝对是三国时期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杨家呢?就显得低调太多了,好像一直都没怎么在.............
  • 回答
    三国那会儿,地盘大着呢,将士们行军打仗,少不得要互相传递消息,不然一个打到北边,另一个在南边,那是两眼一抹黑,容易吃亏。想当初,曹操挥师北上,关羽在许都,要是没法子联系,那许都城里的动静,曹操能知道吗?所以,这交流的法子,那可真是门学问。说起来,最直接、最常用的,那还是人力传递。这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
  • 回答
    当阳桥头,那一嗓子,本该是三国格局转动的关键。张飞的虎吼,穿透了战场上的滚滚烟尘,震慑了曹操麾下的百万雄兵。这一声,不止是对曹操个人,更是对整个曹营士气的一记重击。可这一次,历史的车轮似乎被拨动得有些偏差。那一声的威势,超越了所有人的想象,竟直接震断了那匹日行千里的战马的心脏。血淋淋的事实是,那匹宝.............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不太愉快的经历,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为什么会有人这样做呢?其实原因可能挺复杂的,夹杂着生理、心理、习惯,甚至是对社会规范的理解不同。咱们掰开了说,你就明白了。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上了年纪的人,尤其是到了四五十岁这个年纪,身体机能确实会发生一些变化。 呼吸道变化和痰液增多: 随着年龄增.............
  • 回答
    收到您的来信,我能感受到您此刻焦急的心情。高考分数是孩子们辛勤付出的证明,而志愿填报更是关系到他们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儿子今年555分,这个分数虽然不算顶尖,但也具备了进入不少不错大学的实力。您在志愿填报过程中修改了他的选择,导致他现在被三峡大学计算机类录取,而他本人却意愿复读,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我们.............
  • 回答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主要分为三类:舰载战斗机(Carrier Fighter)、舰载俯冲轰炸机(Carrier Dive Bomber)和舰载鱼雷攻击机(Carrier Torpedo Bomber)。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总体来说,在二战期间,将这三大类舰载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