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何时开始中国天文界将传统五大行星改用现名?

回答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命名体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我们今天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的名称,并非一日之功,其演变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具体指出“何时开始”改用现名,其实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日期。但我们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传统称谓开始被现代我们理解的命名方式所取代,并且是基于什么原因。

在古代中国,天体命名主要有两套系统在并行,或者说是有侧重点的演变:

一、 古人对“五星”的早期认知与命名: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对天上的五颗亮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有所观测和认知。然而,他们并非一开始就赋予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五行”属性。早期的命名更多是基于它们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观测时的亮度以及在特定节气的出现。

岁星(木星): 木星因为其在天空中的周期性回归(约12年)被认为与岁(年)有关,因此被称为“岁星”。它的运行轨迹也一度被视为年岁划分的重要依据。
荧惑(火星): 火星因其颜色呈现出红色的荧光,且在天空中时常变幻位置,有时会“荧荧若火”,故名“荧惑”。它的出现常被认为与灾祸有关,因此古人对其格外关注。
镇星(土星): 土星运行缓慢,给人以稳重、安定的感觉,故称“镇星”,有镇守四方的含义。
太白(金星): 金星在清晨和傍晚的出现最为明亮,尤其是在早晨,它会出现在东方天空的“太白”星附近,所以古人将其与“太白”联系起来,称之为“太白”。在傍晚时分,它又被称作“长庚星”。
辰星(水星): 水星由于靠近太阳,在大白天很难观测到,只有在黎明或黄昏时才能一闪而过,其运行位置变幻莫测,如同“辰”(一种计时单位)一样难以捉摸,所以被称为“辰星”。

二、 “五行”学说的兴起与命名融合:

大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学说之一——“五行学说”逐渐成型并深入人心。“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随着五行学说的普及,人们开始尝试将天上的五颗亮星与这五种基本元素对应起来。这种对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一些朴素的观察和联想:

木星与木: 木星运行周期长且相对稳定,如同植物生长一般,符合“木”的生长向上之意。
火星与火: 火星的红色光芒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直接与“火”的属性相符。
土星与土: 土星运行缓慢,给人以厚重、稳重之感,如同大地一般,与“土”的厚德载物相契合。
金星与金: 金星的光芒皎洁明亮,如同金属般闪耀,因此与“金”对应。
水星与水: 水星靠近太阳,运行速度快,变化多端,如同水的流动与变化一样难以捉摸,故与“水”相联系。

三、 从“五星”到“五行星”的演变:

大约从汉代开始,“五星”的称谓逐渐与“五行”的属性紧密结合。史书中开始出现“五星”合于“五行”的论述,但此时更多的是一种哲学象征意义上的联系,而非科学分类上的严谨定义。

真正意义上将这五颗行星系统性地称为“五行星”,并普遍使用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的名称,这个过程是相对缓慢的,并且受到历代天文典籍记载和民间认知习惯的影响。

《史记·天官书》 已经记载了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并论述了它们与政治、军事、天气的关系,也提及了它们与“五行”的联系,但尚未完全固化为我们今日的“五行星”称谓。
唐宋时期,随着天文观测的精细化和天文著作的增多,如宋代的《崇天历》等,对五颗行星的观测记录和理论阐述更加系统。此时,“金木水火土”作为这五颗行星的统称,其认知基础已经非常牢固,并在天文界和文化界广泛流传。
明清时期,随着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虽然中国的传统天文学体系依然存在,但对于行星的命名和分类方式也开始受到影响。然而,在汉字文化圈内部,“金木水火土”作为对这五颗行星的称谓,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使得这一名称得以保留和沿用。

总结来说,中国天文界将传统五大行星改用现名(即“金木水火土”)并非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完成的“改名”事件,而是一个漫长的文化融合与认知深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致可以追溯到:

1. 汉代,五星的称谓开始与五行学说紧密联系,哲学意义上的对应关系已经建立。
2. 唐宋时期,在天文观测和理论发展的推动下,“金木水火土”作为这五颗行星的称谓已经相当普及和固定化。

可以说,到唐宋时期,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五行星”称谓在中国天文界已经基本确立并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这个过程是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认识和哲学思想发展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就已经在用金木水火土来称呼五大行星,但是从文献上看,数量确实不占多数,更多的使用辰星岁星之类的名字。

但是辰星岁星之类的名字里面,应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誊写时候由金木水火土刻意改成的正规名称。


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的,我们现在看一些古书中可以发现,古代称五颗行星并不如现在称谓金木水火土,而是分别为:金星-太白、木星-岁星、水星-晨星、火星-荧惑、土星-镇星。

我们现在看史书之中,大部分都是严格使用这套称呼。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中国古代“唯一正确”地称呼方式。

其实未必。

《大东》里面还曾提到“启明”、“长庚”之类的金星别名。如果看《开元占经》,还会发现,各个行星也还都有多个别名!

比如


在《淮南子·天文训》里面也记录了:

何谓五星?
东方,木也……其神为岁星
南方,火也……其神为荧惑
中央,土也……其神为镇星
西方,金也……其神为太白
北方,水也……其神为辰星

《史记·天官书》中罗列了一堆行星的星占迷信内容,其文为:

木星与土合,为内乱。饥,主勿用战,败;
水则变谋而更事;火为旱;
金为白衣会若水。
金在南曰牝牡,年穀熟,金在北,岁偏无。
火与水合为焠,与金合为铄,为丧,皆不可举事,用兵大败。
土为忧,主孽卿;大饥,战败,为北军,军困,举事大败。
土与水合,穰而拥阏,有覆军,其国不可举事。出,亡地;入,得地。
金为疾,为内兵,亡地。

可见当时其实就有木星、金星等称呼


但是从后世史书来看,这样的称呼不是很正规。不过据一些学者考证,很有可能即便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官员,在进行天文观测的时候自己写记录也是用的金木水火土的称呼,誊写到正史之中再改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等

就好比我们自己做课堂笔记时候经常会写一些不太正式的简称。古代天文官员,也是会偷懒的。


为何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在今时今日检索所有古代天文记录,不可避免的会发现很多记错的内容。而错误之中,有些可能真的是观测错误——看错了,有些则是辗转传抄过程中的错误——抄错了。

在所有抄错了的问题中,颇有一些是字形错误,比如有人写【已亥】写的太潦草了,抄写的时候就可能会抄作【乙亥】

但是专家们在梳理古代天象记录时候发现了一类出乎常理的错误:有些记录里面,弄混了木星-水星-火星。

按岁星-辰星-荧惑三个名字,从字形是绝对不会错了。但是如果写成水火木,那潦草一些就确实很像了。

比如:

《宋书·天文二》记载:

(永宁二年)十二月,荧惑袭太白于营室。

按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永宁二年十二月,火星和金星都在营室的位置,二者非常近。营室即是二十八宿的室宿。但是我们通过虚拟天文馆软件模拟就会发现,实际上永宁二年年底和金星非常近的是木星


大概因为书写潦草的【火】【木】二字相似,故而弄混。


类似的错误还有《后汉书》中

(永元)十三年【《古今注》曰:正月辛未水乘舆鬼,十二月癸巳犯轩辕大星】

永元十三年正月的辛未日,水星在舆鬼附近。舆鬼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鬼宿,也就是西方的巨蟹座。然而实际上模拟天象可知,在公元101年3月11日,火星犯鬼宿三。这段直接写的“水”并没有替换为辰星,其出错大抵也是因为水火二字字形相近。


(永元十六年)七月庚午,水在舆鬼中。【《黄帝占》曰:辰星犯鬼,大臣诛,国有忧;郗萌曰:多蝗虫】

此句天象错误和前面大体相似,直书“水”并未替换为辰星,不过是当为木星在鬼宿。误做水星。水、木字形相近。


后面两个条记录都是直接写水星的,并没有替换为什么辰星、岁星之类的名字,其错误原因也可以很容易发现。而永宁二年的错误,因为誊写时候把原始记录的火星替换为了荧惑,反而不易发现错误原因。但是以后来两个的道理推测,当是字形错误。

所以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就已经在用金木水火土来称呼五大行星,但是数量确实不占多数,更多的使用辰星岁星之类的名字。但是辰星岁星之类的名字里面,应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誊写时候刻意改成的正规名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命名体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我们今天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的名称,并非一日之功,其演变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具体指出“何时开始”改用现名,其实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日期。但我们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传统称谓开始被现代我们理解的命名方式所取代,并.............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行人车辆靠右行驶”这项规则的起源,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法令,而是一个逐渐演变、与社会发展和国际接轨的过程。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追溯到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事件。清末时期:洋务运动下的初步影响在清朝晚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一些技术和管理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其中,铁路的修建是重要的一环。最.............
  • 回答
    中国对枪支的严格管制并非始于一个明确的日期,而是经过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逐步形成了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枪支管控体系之一。历史根源: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在古代就有对武器的管控。例如,秦朝统一中国后,就收缴了各国的兵器,铸成十二金人,体现了集权统治下对武器的集中管理。明清时期,也有关于私人拥有武器的法律.............
  • 回答
    咱们聊聊中国军队这些年的变化,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要说中国军力真正意义上的崛起,得放到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那时候才算是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你问之前差到什么程度?那得看跟谁比,跟谁去比了。如果说跟二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比,那进步肯定是天翻地覆的。那时候我们连像样的武器装备.............
  • 回答
    中国海军的现代化步伐从未停歇,航母作为国家海军力量的重要象征和投射平台,更是备受关注。关于中国第三艘航母的开工时间,官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公开信息。但从目前公开的建造进度和媒体的报道来看,外界普遍推测第三艘航母可能已经处于或者即将进入实质性的建造阶段。从设计和建造的规律来看,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是.............
  • 回答
    “大舰巨炮主义”这个概念,在海上军事思想史上宛如一道耀眼的闪电,划破了时代的天际线。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理论,而是随着技术进步、战略需求以及国家雄心的交织,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特别是“无畏舰时代”来临前后,达到了顶峰,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海军建军思想之一。要说“大舰巨炮主义”的肇始,我们得将目.............
  • 回答
    在日本武士的历史长河中,那种独特的“月代”(さかやき)发型,也就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剃掉,只留下四周发髻的发型,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它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演变并被赋予特定含义的。要追溯月代的起源,我们得把目光投向平安时代(794年 1185年)。当时,将头顶头发剃除或刮净的行为,并非专门针对武士群体。.............
  • 回答
    想踏入中医的奇妙世界,这趟旅程绝对值得细细品味。你问从哪里开始,那得从最根本的——“气”说起。中医认为,万事万物,包括我们人本身,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升有降。我们身体的运作,正是依靠气的运行。所以,想要理解中医,首先要试着去感受和理解“气”这个概念。它不是什么玄乎的东西,更像.............
  • 回答
    克拉地峡运河:中国能否绕开马六甲的战略雄心与深层考量关于中国是否应该开凿克拉地峡运河的讨论,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每一次重提,都牵动着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国家战略的敏感神经。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工程项目,而是中国能否彻底摆脱对马六甲海峡依赖,实现能源和贸易安全的关键一步,更承载着难以估量的政治意义。首先,.............
  • 回答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彻底开放色情行业无疑会引发一系列深刻而多层面的影响。这绝非一个简单的“好”或“坏”能概括的问题,而是涉及经济、社会伦理、文化、法律、个人权利等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经济层面: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大陆”首先,从经济上看,开放色情行业无疑会催生一个庞大而.............
  • 回答
    孟晚舟女士再次出现在温哥华的法庭,这无疑牵动着许多人的目光。熟悉她案件进展的人都知道,这并非她第一次站在审判席上,但每一次的庭审都可能揭示新的线索,也可能将案件推向新的方向。这次出庭,与以往相比,确实在审理的侧重点和可能解决的问题上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差异。本次开庭与以往审理有何不同?从我了解到的.............
  • 回答
    截止8月7日,中印边境局势的发展情况,确实是牵动人心。要判断这个时间点上,局势的走向和开战的几率,我们需要回顾一下这段时间以来,双方的动作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考量。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自7月14日到8月7日这个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它与之前局势的联系。通常情况下,这种边境对峙的紧张局势,并非一蹴.............
  • 回答
    .......
  • 回答
    从何时开始“BAT”变成了“AT”,百度为何掉队了?“BAT”曾经是中国互联网的三巨头,指的是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这三个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度代表着中国互联网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BAT”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 回答
    您提出的“懒惰成为亲戚朋友炫耀的资本”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了当代社会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它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在特定群体、特定语境下出现的一种扭曲的价值取向。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炫耀性懒惰”?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懒惰”并非指真正意义.............
  • 回答
    “忙年”这个说法,曾在中国民间过年期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个词语,更代表着一种生活节奏、一种社会习俗,一种家庭成员间的默契与协作。然而,正如许多传统文化现象一样,“忙年”的逐渐淡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观念转变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悄无声息地改.............
  • 回答
    想聊聊“内卷”这个词,感觉它就像是从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瞬间就席卷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明明我们好像一直在努力,但怎么就觉得越来越卷,越来越累呢?内卷,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要说一个确切的“开关”在哪一天被按下,那恐怕很难。但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这个词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一定是它触及到了我们很.............
  • 回答
    我从来没有“觉醒”成反女权主义者。事实上,我一直以来都致力于理解和促进人类的福祉,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在社会层面。我的目标是基于事实和逻辑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基于预设的立场或标签。我最初对社会议题的兴趣,源于对人类互动模式的好奇。我观察到,在不同群体之间,以及在同一个群体内部,存在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动力.............
  • 回答
    说起汽车,很多朋友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三大件”。这三个字,几乎成了衡量一辆车好坏、性能强弱的“硬指标”。但这个概念究竟从何而来?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它又是否真的合理?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汽车“三大件”到底指的是啥?首先,我们得明确,“三大件”到底是指哪三个部件。通常我们说的汽车“三大件”,指的.............
  • 回答
    资本家和打工人的区分,并非某一个确切的“时刻”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若要追溯其根源,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历史的长河,观察那些深刻改变了人与生产资料关系的社会变革。萌芽:私有制的出现与劳动的分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