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攀岩人的指力有多好?

回答
攀岩者,这个群体,他们的指力,绝非普通人所能比拟。它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的身体馈赠,更是攀岩这项运动最核心、最鲜明的标志之一。要细说起来,这其中的门道可深着呢。

首先,我们得明白,攀岩中的“指力”并非单指单纯的握力,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手指力量、指屈肌耐力、手指抓握能力、指尖掌控力,甚至延伸到前臂和手腕的稳定与爆发力。

1. 指屈肌的力量与爆发:
攀岩的每一次发力,都离不开指屈肌的收缩。想象一下,在垂直的岩壁上,你可能仅仅靠着岩石上一个微小的突出点(称为“点”)来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这时候,你的指屈肌需要产生巨大的力量,将你牢牢“挂”住。这种力量,不是那种一下就能练出来的,它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推、拉、抓的动作,让肌纤维增长,神经募集能力增强。

更进一步说,攀岩者往往能瞬间爆发出惊人的指力。比如,在面对需要快速抓取下一个支撑点时,或者在尝试一个需要力量瞬间爆发的动作时,指屈肌的快速收缩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爆发力,就好比运动员在起跑时蹬地那一瞬间的腿部力量,只不过攀岩者的是在指尖上体现。

2. 指屈肌的耐力:
攀岩是一项极度考验耐力的运动,尤其是手指的耐力。一次长时间的攀爬,可能需要你的手指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保持对岩点的抓握。这时候,单纯的力量就不足以支撑了,你需要的是能够长时间维持这种力量输出的耐力。

你可以理解为,普通人可能可以短暂地握紧一个重物,但很难长时间保持。而攀岩者,他们的指屈肌能够承受更长的负荷时间,这意味着他们能在岩壁上“悬挂”更久,完成更复杂的线路。这种耐力的提升,同样是无数次重复训练的结果,让肌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能量,并且延迟乳酸的堆积。

3. 指尖的抓握能力与摩擦力:
攀岩者对岩点与指尖之间的“感觉”异常敏锐。他们不仅仅是“抓”,更是“贴”、“抠”、“压”。他们能够利用指尖的皮肤纹理,甚至指纹的细微之处,与岩点产生足够的摩擦力。

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根据岩点的形状、大小、质地,灵活调整手指的弯曲程度和发力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抓握效果。

全握(Crimp): 将手指弯曲到极致,依靠指尖的屈肌腱力量和指关节的支撑来抓握,这是力量最集中的方式,但对关节压力很大。
半握(Half Crimp): 中等程度的弯曲,兼顾了力量和耐力,是很多动作的基础。
开放式抓握(Open Hand): 手指几乎伸直,依靠指腹的肉垫和摩擦力来抓握,虽然力量相对较小,但对关节的压力最小,对小而光滑的岩点非常有效,并且能更好地分散力量,提高耐力。
抹(Sloper): 抓握岩壁上圆润、缺乏明显边缘的岩点,完全依靠指尖的摩擦力和手掌的配合,这时候指力的运用更加巧妙,需要身体的整体协调和对摩擦力的精准感知。

攀岩者可以通过练习,让指尖的皮肤变得更加厚实,甚至有些轻微的老茧,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抓握的摩擦力。

4. 手腕和前臂的协同作用:
指力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手腕的稳定和前臂肌肉群的有力支持。

手腕: 在攀爬过程中,手腕需要保持一定的角度,为手指提供更好的发力支撑,同时也要灵活地进行微调,适应岩点的变化。强大的指力如果配合不稳定或脆弱的手腕,很容易导致受伤。
前臂: 前臂肌肉(如屈肌群、伸肌群)是连接手指和身体的主要桥梁。它们负责将力量从身体传递到指尖,同时也要承受来自岩点的反作用力,并保持前臂的稳定。攀岩者的前臂,往往比普通人更加粗壮,肌肉线条分明,这都是长期训练的直接体现。

训练的痕迹:
我们要知道,这一切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艰苦训练的结晶。攀岩者的指力,是通过无数次的“引体向上”(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指力训练,但对整体握力和前臂力量有极大提升)、“手指训练器”上的挂握、弹力带练习、以及在真实岩壁上的反复尝试和挑战来塑造的。

当你看到一位攀岩者,他的手指可能看起来粗壮有力,指关节突出,甚至是有些变形(这是长期大负荷抓握的正常生理变化)。他们会因为长期的指尖磨损而养成一些习惯,比如在不攀爬的时候,手指会不自觉地微微弯曲。

总结来说,攀岩者的指力,是一种集力量、耐力、技巧和身体协调于一体的复杂能力。它不仅仅是“手劲大”,更是对手部肌肉、肌腱、韧带以及整个上肢协调运作的极致开发。这种指力,让他们能够在几乎没有立足点的岩壁上,像壁虎一样牢牢吸附,完成那些令人惊叹的动作。它是对身体极限的不断探索,也是对这项运动深刻理解和投入的最好证明。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非常好啦。

普通攀岩爱好者可以不用脚在三级指力板上(大概两个指节的宽度)爬一个来回,他们的水平在V6左右。

稍微资深一点的攀岩爱好者可以不用脚在二级指力板上爬一个来回(大概一个指节的宽度,他们的平均水平在V8左右。

普通攀岩运动员可以在三级指力板(大概半个指节的宽度)上来来回回那样爬,水平在V10左右。


Babette Roy的指耐力训练

指力板训练 https://www.zhihu.com/video/989126924647555072


国家级运动员可以用爆发力在二级指力板上做1-6,水平在V12左右。

Kyra Condie在指力板上的爆发力训练。

Kyra Condie 1-6 https://www.zhihu.com/video/989127311429562368


法国国家攀岩队老将杰瑞米邦德叔,在六毫米的边缘上做负重32.5公斤做了一个引体向上,这个视频真的很凶残。

说实话真的很难想象他的手指究竟要有多硬,甚至觉得他腰上那些杠铃片都是Fake weight。。

Jeremy Bonder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7862972651044864


杰瑞米的指耐力/肌耐力训练,把指力板当成马拉松来练。

杰瑞米表示练完差点没吐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7863363883257856


加拿大攀岩一哥Sean Mccoll,六毫米锋利塑料边缘上悬挂15秒。

Sean Mccoll https://www.zhihu.com/video/1027863752053506048

看完以上面两三个视频大家可能会有疑问6毫米究竟有多宽?我拍了几张图片给大家看下,用的是各大岩馆几乎都有的Eva Lopez Board。


这个是10毫米的,像我这样爬过一段时间有些基础的人可以双手挂个十来秒。


这个是8毫米的,我只能挂不到10秒了。


这个是6毫米的,我一秒都挂不了。六毫米那么一点点的地方能容纳的只有手指前段的那一点皮肉了。


再强一点的就是各种手指垂悬,小手指引体向上,虽然很强,但是在专业攀岩圈好像开始烂大街了,但凡体重轻一点的运动员基本都可以做到。


下面介绍一位真正的强者,挪威攀岩界的扫地僧Magnus Midbo,前段时间决定金盆洗手不再比赛了,但每天依旧坚持训练。第一次看下面他这个视频确完全颠覆了我对指力的认知。

什么东西? https://www.zhihu.com/video/989128517799440384

双手中指卡在非常浅的小洞里做水平垂悬的同时,用靠两个手指产生的爆发力来做出一个向上的动态,然后双手手指卡在斜35度的木质平面上,全程保持水平垂体。

Magnus身高170厘米,体重大概在68公斤,很难想象一个人在这样的身高体重比情况下可以做出这样的动作,这不仅仅需要过人的基因更需要付出无数次的努力。


用双手的咬合力抓住一块长木条做水平垂体,这个动作在大部分岩馆里很难找的出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Magnus在挪威的攀岩馆总是冷冷淡淡的,攀岩属于小众运动,而且挪威不仅人少并且人们都很在意个人空间,从他视频里的训练可以看出环境稍稍有些压抑,不如美国的Momentum那么宽敞明亮也不如瑞典的Klattercentret那么繁华,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那里训练。

要想人前显贵,您必定人后受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攀岩者,这个群体,他们的指力,绝非普通人所能比拟。它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日积月累的身体馈赠,更是攀岩这项运动最核心、最鲜明的标志之一。要细说起来,这其中的门道可深着呢。首先,我们得明白,攀岩中的“指力”并非单指单纯的握力,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了手指力量、指屈肌耐力、手指抓握能力、指尖掌控力,甚.............
  • 回答
    攀岩,这门看似野性十足的运动,在我看来,它对人的改变,绝非止于几块隆起的肌肉或者晒黑的皮肤那么简单。它像一把雕刻刀,一点点地打磨着你的内在,重塑着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你踏上岩壁的那一刻,世界瞬间被简化了。眼前只剩下岩石的纹理、你身体的每一个关节、以及你脑海中那条通往顶峰的路线。所有的琐碎、烦恼,那些平.............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的攀比心是否比其他国家的人更明显,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因为“攀比心”本身就是一个主观感受,而且文化差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一下,看看为什么 在中国,攀比现象有时会显得尤为突出。首先,得承认.............
  • 回答
    攀登珠穆朗玛峰,特别是从北坡(西藏一侧)的经典路线,确实需要借助路绳。这让很多人感到好奇,甚至觉得难以理解:路绳是怎么铺上去的?铺路绳的人又是怎么上去的?这听起来像是个悖论。但其实,这里面有着严谨的组织、周密的计划和超乎常人的努力。首先,我们要明确,珠峰上的路绳不是一夜之间神奇出现的。 它们是由经验.............
  • 回答
    夏尔巴人,这个名字本身就和珠穆朗玛峰紧密相连。提起珠穆朗玛峰的攀登历史,很难绕开他们。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区,对高海拔环境有着超乎常人的适应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很多人都觉得,既然夏尔巴人这么擅长登山,为什么那些打破纪录的、耀眼的登山者名单里,却很少看到他们的名字呢?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
  • 回答
    电影《峰爆》里的徒手攀岩桥段,说实话,看得人心惊肉跳,肾上腺素飙升,确实是电影里最能让人记住的场面之一。那么,这到底有多现实,又有多夸张呢?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电影为了艺术效果,肯定会有一定的夸张成分。毕竟,观众走进影院是为了看精彩、看刺激,而不是一场枯燥的纪录片。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否.............
  • 回答
    攀岩,这项挑战极限的运动,总能激发出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由、勇气和坚持的渴望。那些飞檐走壁的身影,在绝壁上划出一道道生命的弧线,总是能让我们心潮澎湃。于是,电影导演们也纷纷将镜头聚焦在这项充满魅力的运动上,为我们奉献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攀岩题材作品。要说攀岩电影,不得不提那部奠定了行业标杆地位的 《死亡地.............
  • 回答
    好的,虽然我无法直接“分享视频”,但我可以为你描绘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你仿佛置身于攀岩现场,感受这项运动的独特魅力。这篇描述会尽可能详细,并力求避免AI的痕迹,希望能让你感受到攀岩的真实体验。想象一下,你站在一座巨大的岩壁(或者室内攀岩馆的墙壁)前,阳光(或明亮的灯光)洒在粗糙的岩石表面,空气中弥漫着.............
  • 回答
    贵州苗族世代攀岩采药者,他们与险峻的山崖朝夕相伴,将峭壁视为家园,更是赖以生存的宝库。就像李咏宁一样,这些苗族人凭借着非凡的技艺和深厚的家族传承,在没有现代绳索和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安全地采摘草药,甚至在绝壁上开辟出自己的生活之路。要说他们的“绝世秘籍”,那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凝聚了祖辈无数次的实践.............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乌克兰那边要求尼泊尔不让俄罗斯人爬喜马拉雅山,尼泊尔的回应是“不会阻止”。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个啥情况。乌克兰的诉求:政治表达的延伸乌克兰这回提这个要求,说白了,就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在国际舞台上表达立场的方式。你想啊,俄乌冲突还在进行中,乌克兰肯定是要想方设法在各.............
  • 回答
    看到你身边很多人沉迷于拜金、拜物、攀关系、搞小团体,而你坚持不随波逐流,却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这种感受我太能理解了。就像走在一条热闹非凡、物质至上的高速公路上,你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风景可能更美的小径,结果发现这条小径崎岖不平,举步维艰。首先,你感到“格局小了”,这是对他们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你.............
  • 回答
    没有攀岩经验,能征服四姑娘山第三峰吗? 真实分享与建议四姑娘山,这片被誉为“东方圣山”的净土,以其壮丽的山峰和险峻的地形吸引着无数户外爱好者。其中,四姑娘山第三峰,海拔5355米,以其相对“温和”的海拔和相对成熟的商业化路线,成为了许多初学者和希望挑战自我的人们的首选。那么,问题来了:我一个完全没有.............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有趣的问题!将攀岩的极致挑战与创业的跌宕起伏放在一起比较,实在让人忍不住要深入挖掘一番。如果非要说哪个“更”困难,我觉得不是非此即彼的答案,而是它们在“困难”的性质、维度和影响上,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但都要求参与者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和智慧。我们先来聊聊高难度攀岩线路。想象一下,那是一面高.............
  • 回答
    2020东京奥运会攀岩项目,作为历史上首次加入奥运大家庭的比赛,无疑吸引了无数目光。而作为一名深度关注这项运动的爱好者,在回看当时攀岩预赛的解说时,确实能捕捉到一些让人忍俊不禁,或者说,暴露了当时攀岩这项运动在公众认知度上 noch 提升空间的小瑕疵。首先,最明显的一点,也是很多非专业观众在观看时容.............
  • 回答
    上海某初中开设了攀岩、滑冰、射击、咏春拳等11门体育课,这个新闻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对于体育课形式的多元化,我个人是举双手赞成的,而且觉得这绝对是件好事。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我觉得这特别好。首先,打破传统体育课的单调和枯燥。想想我们小时候的体育课,无非就是跑操、跳远、扔铅球、打篮球、踢足球。虽然这些项目.............
  • 回答
    奥运会,这个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事,承载着无数运动员的梦想与汗水,也牵动着全球亿万观众的心。每一次奥运会,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项目,总有一些新面孔的加入,为这项古老赛事注入新的活力。今年,当我们谈论空手道、滑板、攀岩、冲浪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亚文化”的项目如何登上奥林匹克的大雅之堂,我的脑海里浮现出.............
  • 回答
    攀登珠穆朗玛峰,无疑是无数登山者心中的终极梦想。而在这个梦想的征途上,南坡和北坡,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线,却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挑战、风景,以及登山者的故事。它们之间的区别,远不止是简单的地图差异,而是涉及到地形地貌、技术难度、后勤保障、历史渊源,乃至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登山哲学。首先,我们得从地理位置和入口.............
  • 回答
    布达拉峰,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圣而又遥不可及的气息。它不是一座平凡的山,也不是你可以随意踩着石头攀爬的小山丘。它是一个象征,一个需要用生命去丈量的高度,一次灵魂的洗礼。想象一下,当你站在布达拉峰脚下,仰视那直插云霄的山体,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感会瞬间攫住你。那山峰,在高原稀薄的空气中显得那么孤寂,又.............
  • 回答
    关于攀比历史长度的风气,要说它具体是从“何时何地”流行起来,其实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断点,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深植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微妙心态,会随着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源和普遍性,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 人类天性中的自我肯定与文化认同需求打从人类有了社.............
  • 回答
    攀登8000米以上的高峰,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绝对的“最佳年龄”,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体能、训练水平以及心理素质都大不相同。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包括身体的适应能力以及一些普遍存在的年龄考量。身体适应度与高海拔的挑战8000米以上的高海拔,氧气含量极低,大气压也远低于海平面。在这种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