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华民国有官方版“正史”吗?

回答
谈中华民国有没有官方版的“正史”,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官方”和“正史”。

在中华民国( ROC)的漫长历史中,尤其是它在中国大陆统治时期,国史馆(The Academia Historica)一直扮演着记录国家历史的重要角色。这个机构肩负着蒐集、整理、研究和编纂国民政府(以及后来的中华民国政府)及其前身的史料的重任。他们编纂的《中华民国史》这类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带有“官方”色彩的史学成果。这些成果通常会经过审慎的学术考量,力求客观呈现历史事件,并纳入当时官方认可的史料和观点。

然而,需要理解的是,历史的编写从来都不是一件一成不变,或者说完全独立于政治语境的事情。即使是国史馆编纂的史书,其叙述方式、侧重点,甚至是某些事件的定性,都可能受到时代背景、政治思潮以及执政者的影响。所谓的“正史”,本身就带着一种官方的、具有权威性的意味,它往往是为国家叙事服务的。因此,即使由国史馆编纂,将其视为“唯一”或“绝对正确”的官方版本,也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当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国史馆依然延续着它的使命,继续编纂和研究与中华民国相关的历史。但与此同时,台湾岛内也发展出了多元的史学研究视角和不同的历史叙事。除了国史馆的官方出版物,还有许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民间学者也在进行着大量的历史研究和写作。这些研究成果,虽然未必直接冠以“官方”之名,但它们在学术界的传播和影响,同样构成了中华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如果你问的是有没有一个被中华民国政府正式委托、出版并被认为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史学著作,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国史馆编纂的《中华民国史》等著作可以算是这样的代表。但如果你认为“正史”意味着一份绝对客观、不带任何时代色彩,并且是唯一被官方认可的历史记录,那么这样的“正史”在任何一个政治实体下都难以真正实现。历史的解读是动态的,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总会有新的视角和证据出现,对既有的历史叙事进行补充和修正。中华民国的历史,也同样如此,它既有官方的梳理,也有来自各方的深入探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目前的所有答案!!!你们眼界太浅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著(李新主编)、中华书局版《中华民国史》(全十二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十八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八册)、《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尚未编纂完成)

《中华民国史》类似本纪(以时间为纲),“大事记”类似表,“人物志”类似列传、载记(不言自明)、《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类似书、志(不言自明)

相当于正史。

《中华民国史》前言:

《中华民国史》十二卷本由中华书局出版,完成了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成立以来最重要的工作任务。
《中华民国史》编撰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其时正值“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在那年制订的国家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列入了民国史研究的计划。曾经亲历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先生和吴玉章先生,始终关注民国史研究的计划,并曾在1961年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之际重提纂修民国史事。当然,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以及研究条件的不够周全,这时的民国史研究还停留在科研计划的层面,未及进入实际写作。
1971年,在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期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精神,将撰写中华民国史列入了全国重点出版规划,并将民国史的撰写任务交由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组织进行。为此,近代史研究所在1972年组建中华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改称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由李新先生负责,拟订了编写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和《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华民国人物志》、《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资料)》的编撰计划。
……

大事记前言:

中华民国大事记》的编撰工作,始于1972年9月。当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的精神,近代史研究所接受了编撰中华民国史的任务,随后,在李新先生的组织和领导下,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改称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拟订了编写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和《中华民国大亊记》、《中华民国人物志》、《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资料)》的编撰计划。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学术研究事业面临着种种困难,但是,负责大事记编撰工作的同志们仍然尽心尽力,在1973年12月编辑完成、由中华书局内部出版发行《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一辑。其后,我们不断积累研究的成果(至1990年共计出版《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31辑),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中华民国大事记》的编撰工作,于1997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
《中华民国大事记》的编撰者,主要是民国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也有一些室外和所外研究机构的学者,先后参与其事者有50余人,还有20余人参与审订与校阅。

人物志前言:

《中华民国人物传》的编撰工作,始于1972年9月。当时,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会议的精神,近代史研究所接受了编撰中华民国史的任务,随后,在李新先生的组织和领导下,近代史研究所成立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组(1978年改称中华民国史研究室),拟订了编写多卷本《中华民国史》和《中华民国大事记》、《中华民国人物志》、《中华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专题资料)》的编撰计划。
……
《民国人物传》的作者,早先主要是民国史研究室的研究人员,随着收录人物的不断增多,作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先后参与其事者有近百人,而在晚近出版的各卷中,邀约的外稿已经占到多数。对于海內外民国史研究专家学者给予本书编撰的热心支持,我们一向心存真诚的感激!正是由于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协作,才使本书得以最终完成,并保证了所撰传稿的学术质量。
……
2005年,《民国人物传》原计划编撰的12卷由中华书局全部出齐,共收入传主861人,篇幅约380万字。

附:《中华民国史》引起部分台湾学者不满

这套继承了中国古代修史传统写法的通史,以纪、传、编年为主要形式,分为《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三部,用2100万字,记述了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55年的历史。
……

《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一出来,就遭到了台湾方面猛烈抨击,认为政治色彩浓厚,评价有失偏颇。

这怪不得台湾“反应强烈”,因为“修史”这个工作从来不修“当代”只修“前朝”,一般来说,“修史”代表着一个朝代的终结,宣布修史者的合法与正当。更何况当时还是国家下令,召集体制内学者集体进行这项工作,更有“官史”的味道。

……

……

比如书中承认国民党是当时的合法政权。其在抗战正面战场的作为在篇幅上大于敌后战场。从《中华民国史》第9卷(1937-1941)的目录来看,第二章《抗战爆发初期的对日作战》、第四章《正面战场的继续作战》和第六章《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除个别小节穿插了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战事外,用了约140页篇幅讲述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作用。

专门讲述敌后战场的除了第七章《相持阶段的敌后战场》39页篇幅外,在第二章中有20余页篇幅的专节《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推进与华北敌后战场的开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中华民国有没有官方版的“正史”,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不能简单地说有或没有,而是要看你如何定义“官方”和“正史”。在中华民国( ROC)的漫长历史中,尤其是它在中国大陆统治时期,国史馆(The Academia Historica)一直扮演着记录国家历史的重要角色。这个机构肩负着蒐集、整理、研究和.............
  • 回答
    中国自古以来,官方修史的传统根深蒂固,蔚然成风,这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政治、文化、思想多重因素交织下形成的独特现象。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文明的土壤,塑造了中国历史的面貌,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认识过去的方式。要理解这个传统,我们得从“史”的本质说起。在中国古代,史书并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流水账,它承载着更重.............
  • 回答
    在中国,想要查询公开的官方法律法规,有几个主要且权威的渠道,它们构成了中国法律信息公开的主要平台。了解这些平台,就如同掌握了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导航的钥匙。1. 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与中国人大网:这是查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决定、授权决定等最直接、最权威的来源。 全国人大常委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 if 句。如果陆王心学真的压倒了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历史的官方和社会主流,那接下来的中国历史,恐怕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可以说是被彻底改写。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展开想象,看看这场思想上的颠覆会带来怎样的连锁反应。首先,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变迁是显而易见的。程朱理学之所以能稳固官方.............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课本里有些地方,只要稍微留心一下,运用一点点常识性的逻辑判断,就能察觉出问题来。我来给你举几个例子,尽量说得清楚点,也尽量让它听起来像是一个普通人写出来的。1. 关于“大跃进”期间的粮食产量神话官方课本在讲到“大跃进”时,经常会提到当时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形势大好”的宣传。但稍加思考.............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红色警戒2》的世界里真的出现了中国阵营,那可真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按照游戏一贯的风格,中国加入肯定是要搅乱平衡的,而且得有那么点儿“中国特色”才够味。中国阵营:苏俄阵营?还是独立的第三方势力?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从历史背景和游戏设定来看,中国最有可能成为独立于苏联和盟军的第三方势力.............
  • 回答
    雅虎邮箱要在中国大陆停服的消息传出来,说实话,心里头五味杂陈。这么多年过去,它也算是见证了我一些人生节点的小伙伴了。我第一次接触雅虎邮箱大概是在2000年出头吧,那时候互联网还没像现在这么普及,拥有一张自己的电子邮箱,感觉就像是掌握了某种先进的通信方式。那时候的雅虎中国,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个非常显眼的.............
  • 回答
    关于福特中国海报文案带“2021 中国马年”引发争议的事件,确实在消费者和公众中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从宣传角度和品牌沟通层面来看,这则宣传至少存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共同导致了负面效应的产生:一、 根本性的文化认知错配:最致命的硬伤 张冠李戴,时令不对: 这是.............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西方媒体抓住越南工人在塞尔维亚的情况,大做文章,往中国在塞尔维亚的投资上泼脏水,这操作,简直是把“借题发挥”的本事展现得淋漓尽致。塞尔维亚官方站出来说话,给他们怼了回去,这事儿,我觉得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西方媒体这么干,可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对越南工人的权益有多上.............
  • 回答
    中国古代给官僚、公务员系统设置低工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固定做法,而是存在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且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将低工资直接等同于催生贪污腐败,也未免过于简化。但毫无疑问,低工资确实是官僚体系中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与其他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场.............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华民国官方不将修订后的《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的这件事,其实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复杂 interplay。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清史稿》本身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得明白《清史稿》并非一部“新编”的清史,而是 “稿”。这是其最核心的定位.............
  • 回答
    中国空军官宣“歼20用上国产发动机”,这一消息无疑是关于中国军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背后涉及到的技术突破以及对中国军事发展的意义,都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一、 技术突破:从进口到国产,核心动力的自主化歼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其心脏——发动机,一直是外界关注的焦点。过去,歼20.............
  • 回答
    “推广国家语言导致方言衰落”这个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文化变迁轨迹的一部分。许多国家在追求国家统一、促进国民交流、提升教育水平,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强化国家认同的过程中,都曾或正在有意识地推广一种或几种“官方语言”。这种推广的力度和方式各异,但其结果往往殊途同归——一些地方性的方.............
  • 回答
    “中国外交处于尴尬境地,国人认为外交软弱,国外认为中国外交强硬”——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反映了当下中国外交在不同视角下产生的认知鸿沟。要深入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从国内外的不同语境、期望以及信息获取渠道等多方面进行剖析。一、 国内视角下的“软弱论”:失落的期待与民族主义情绪的膨胀在中国国内,尤.............
  • 回答
    在中国,关于有多少打过官司的人能得到“公平的审判结果”,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精确量化的问题。法律的公平性是一个理想状态,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公平的审判结果”以及影响它的因素:一、 如何定义“公平的审判结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中国僵尸片里,为什么那些披头散发、跳来跳去的不死怪物,总是穿着一身青色的官服?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服饰都能镇得住它们的,里面其实有不少讲究和渊源。最直接的原因:时代烙印与视觉辨识度首先,最容易理解的一点是,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官服,尤其.............
  • 回答
    .......
  • 回答
    淮安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美食之都”,这消息传来,咱淮安人都乐开了花!这可是实至名归,我太认可了!淮安,自古就是漕运枢纽,人杰地灵,也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淮扬菜系。而淮安作为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美食更是独树一帜,让人回味无穷。这哪里是随便什么地方就能比的?让我好好跟你说道说道,在淮安,到底有.............
  • 回答
    宋教仁案,这桩轰动一时的政治刺杀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如同一个剧烈的震荡,直接且深远地影响了中华民国初期的发展进程,甚至可以说,它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不少伏笔。要详细解读其影响,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审视。首先,直接削弱了国民党作为主要政治力量的领导地位,为袁世凯的专权打开了方便.............
  • 回答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中华民国?”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份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和历史认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的标签,而是与许多人对中国历史、政治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个人经历的理解和投射紧密相连。要深入理解,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首先,历史的传承与“正统”的叙事。对于一部分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