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下换将不换兵,朱可夫元帅指挥我军。
按照朱可夫的指挥风格。
很有可能会不大规模的调动我军重火力和弹药储备去支援上甘岭,而是继续昼失夜反拿人命往里填,比现实层面更坚决的在上甘岭死缠,待美军弹药消耗到储备红线时(范弗里特在国会质询时承认上甘岭之后联军出现弹药短缺)。在重火力掩护下全线发动反攻,也就是计划中的第六次战役,从而决定性的改变朝鲜战局(无论能否能实现,朱可夫肯定会这样做)。
为什么这样说?
首先,朱可夫喜欢大手笔。
其次,朱可夫对敌军疲劳和消耗程度的判断之精准,对短暂战机的捕捉能力,在近代战争史上可以与拿破仑比肩(不巧的是莫德尔风格像威灵顿)。加之不太拿防御部队人命当回事的指挥作风。上甘岭时期的朝鲜战局,可以说是朱可夫最拿手的局面(朱可夫用兵风格很像拿破仑,然而一个被西方吹上天,一个被西方往死里黑)。
列宁格勒的反突击,莫斯科的大反击。这两次决定世界命运的反击,都是利用德军战斗力消耗达到极点,补充到位之前的短暂战机。不顾苏军同样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强行发动的。那么在上甘岭这种美军第一次开始出现补给不济势头的情况下,朱可夫不可能放过这个战机。
虽然优势下朱可夫打仗颇有为人诟病之处,但是论逆风仗,整个20世纪没人敢说自己比朱可夫强。
当然了,胜负难料,我军当年的选择也没有错,毕竟韩军远没有当年那么好捏了。
从列宁格勒的奥拉宁包姆登陆场、第聂伯河的渡口、到黑海的“小地”,最后是柏林城边的屈斯特林,苏联人留下的很多桥头堡小块阵地,德国人费劲全力最终都没啃动。美国人难道比德国人还顽强?
这种问题过于架空,但也可以想象一下。
上甘岭战役的性质,属于背靠完整的战线,没有被完全切断的高地争夺战,这种战斗苏联人在二战经常打,可谓驾轻就熟。在北极圈,苏联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打退过德国的山地集团军,在南部的高加索高海拔地区,和德国人也拼得你死我活。上甘岭的战斗条件,按苏联人的标准还不算严苛。苏联人对于这种山头攻守战斗,比志愿军有心得。
苏联人防守桥头堡小块阵地的经验和能力,经过二战的锻炼,是很强的,会打钉桩战斗的指挥官和部队有的是。从列宁格勒的奥拉宁包姆登陆场、第聂伯河的渡口、到黑海的“小地”,最后是柏林城边的屈斯特林,苏联人留下的很多桥头堡小块阵地,德国人费劲全力最终都没啃动。美国人难道比德国人还顽强?
勃列日涅夫的《小地》。平心而论,这种背靠大海的桥头堡是很难维持的,而苏联人硬是坚持了下来。上甘岭的条件可比背水一战好多了,至少交通线还能维持。
苏联人的阵地修筑水平也高于志愿军,毕竟自己就有“筑垒地域”这种正规部队编制,不仅防守过驻垒阵地,而且还啃下过但泽、波兹南这种浑身刺猬式的驻垒地域,知道怎么进攻钢筋水泥阵地。可谓对付山头的攻守两端都很有心得。
苏联第一近卫工兵旅,但泽、波兹南这种希特勒下令死守到底的永久工事,苏联人也没费多久就啃下来了。
苏联的正规军校毕业生,筑城是必学的学科,上甘岭的阵地修筑,苏联人只能是强于没有驻垒实战经验的志愿军,即便把苏军的装备水准拉低到志愿军的水平,我觉得有充分实战经验的苏军工兵旅也会大大强于志愿军的表现。
更不要说苏联人的步炮兵配合,即便弱于美国人,也还大大强过志愿军,任何一个熟悉苏德战争历史的美军将领,面对苏联人驻守的山头,是不敢随便仰攻的。
苏联人如果防守上甘岭,可以借助二战的经验,大胆的留下疑兵,撤出空空如也的阵地,然后轰击刚爬上山头不知所措的美国人,最后通过反击杀伤怕死的美国人。
这就是苏联人在二战中经常用到的“磨面机”战术,搞的德国将领非常不愿意防守一线阵地。美军在小地域集中兵力大举进攻,苏联人当然很愿意把二战经验用在他们身上。
在列宁格勒的姆加,他们就用“磨面机战术”这么对付过德国人,硬是在劣势状况下打出了接近1:1的交换比。德国人的战斗素养和战斗意志,是美国人不能比的。
美国人的攻坚能力并不强。在二战中,美军攻山头曾经吃过很大苦头,在意大利的卡西诺,几万大军硬是被德国一个不满员的伞兵旅死死挡住,一个小小的山头寸步难行。如果在上甘岭面对训练有素、更有经验的苏联人,打成什么样也不难想象。
美国人的火力优势,面对经验丰富的苏军也会大打折扣,这是毫无疑问的。
苏军来打上甘岭,美军更赢不了。
没有人比苏联人更懂斯大林格勒。但是苏联人的成绩不一定比志愿军高。
但是有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换苏军来打上甘岭又会怎么样?
那整个上甘岭都会现代要塞化,变成混凝土工事和要塞炮,地雷的一个巨大防御场
不过若苏军直接介入,则不会守上甘岭,而是在米格、伊尔-10、伊尔-28、图-4的火力掩护下,直接发起由T-54(1951)、SU-122/54和IS-3的地面突击
首先,是炮火准备,其次,由中型坦克组成的突击力量将会逐个切割敌军,“联合国军”将面对比谢尔曼面对虎王还要绝望的现状,他们最强的坦克,接近50吨的M46甚至连对方的中型坦克都无可奈何,相反,M4A3E2酱爆重型坦克在D-10T面前将会被逐个点名,同样,“联合国军”面对苏军装备AK-47的突击队也会大伤脑筋
随后在平原上,苏军的装甲兵会迅速宽正面展开,执行大纵深作战计划,从敌军的薄弱处长驱直入分割包围
常凯申大笑三声
第三次世界大战暴发了
王师反攻大陆的机会来了
一颗原子弹爆炸在了五圣山上,核辐射引发的烈焰把夜晚的上甘岭映得亮如白昼。
在防核掩体内,一瓶伏特加从政委传给营长,营长传给年纪最轻的普希金,普希金抿了一口又递给老战士尤里诺夫……500ml伏特加传了93个战士,还有473.2ml。
这时女军医扎卡洛娃一边给被辐射灼伤了眼睛的伤员敷上绷带,一边轻声唱起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大家从死一般压抑的安静中醒过神来,一起开始了合唱: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只是因为都呆着防核面罩,声音瓮声瓮气。
这时电台里模糊的传出了乌里扬诺夫将军的命令:
达瓦里氏,哔#滋滋……,我们的情报人员叽——了美帝国主义将用两个师,趁核爆把我们压入坑道嘎%我^$,突破五圣山一线。我命令,所有远东方面军第#^%师,哔哔哔…师的指战员,做好防护,&~刻发起反击。
政委啪的站了起来,听,同志们,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反攻打响了!
营长正了正军帽,命令道:一连固守重机枪阵地,二连一班和迫击炮班迅速进入发射阵地,二连其余的人、三连和营部带上反坦克火箭筒跟我进坑道。
……………………
一番激烈的战斗后,美军丢下7辆冒烟的谢尔曼和52具尸体后,撤出了战斗。苏维埃战士也有31人牺牲或受伤不能继续战斗。
乌扌——
红军战士还没来得及欢呼,就看见远处美军纵深腾起了一团比太阳还明亮的光球……
……
……
……
醒醒,醒醒,你别做梦了!
护士把我从病床上摇醒,转头对医生说,这个病号说梦话,说美国和苏联在打核大战,给他打了几针镇定剂都不管用。
医生瞄了我一眼,说,知乎宇宙的吧?晚期了,没救了。还给他手机,让他回家拿小勺,想吃点黑洞吃黑洞,想吃点中子星吃点中子星吧。
战役第一天,美军让苏军认识了什么叫范佛里特弹药量,300多门火炮连续不断的轰击了一小时,上甘岭的标高被削下去了将近2米。
苏军表示,做得不错,快有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干得一半好了。
当天晚上苏军发动了代号“第二次天王星行动”的反击,动用了3500门火炮,美国前线官兵向五角大楼报告该死的苏联人投了原子弹。
苏联不敢和美国打。
整个二战欧洲战场基本是苏联和德国死拼。英美丢丢炸弹。
所以整个苏联适龄兵源损失惨重,某些年龄段男性人口损失甚至超过三分之一,如果算上伤残可能不到一半人还能上战场。
这么说吧!
玉米帝94年出生,勋宗06年,哀宗14年,契尔年科11年。苏献帝31年出生。为什么苏联老人政治,14年到31年之间的人呢?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