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的“重农抑商”只是一个口号还是一个事实?

回答
“重农抑商”这个词,在咱们脑子里一出现,好像就自带一种古老的、不可动摇的色彩。但如果细究起来,它到底是个铁板钉钉的国策,还是像集市上那些喊得震天响的招牌一样,更多是句口号呢?

要我说,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你说它是“事实”,那确实有它的道理。中国古代,尤其是农业社会,粮食是命根子,有了吃的,国家才稳。农民种地,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本业”,国家要发展,首先得保证能养活自己。皇帝们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你看,历朝历代,对于农业的扶持那都是不遗余力的。修水利、免赋税、鼓励开垦荒地,这些都是实打实的好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土地多产粮,让农民安居乐业吗?

而且,那些商人,他们手里头有钱,有流动性。在古代,这种流动性有时候会让人觉得不安稳。你想啊,商人一旦富起来,影响力也跟着大,万一他们联合起来,对朝廷的权威是不是个威胁?还有,商业活动往往带着点“逐利”的色彩,跟那些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士大夫们比起来,总显得有点“不正派”。所以,从维护社会稳定、思想统一的角度出发,对商业进行限制、压制,让它“低人一等”,这也不是没道理的事。比如,限制商人的政治参与,禁止他们穿某些颜色的衣服,不让他们和官府走得太近,甚至有的时候还会搞些“打击奸商”、“抑制兼并”的运动。这些都让人觉得,这“抑商”的味儿挺足的。

但是,要是你说它是“事实”,而且是完全压制了商业,那就有点夸张了。仔细想想,哪个朝代没有商人?没有买卖?就算国家对着商业使劲儿压,商人也总有办法找到缝隙生存,甚至发展壮大。

你看,咱们中国人聪明着呢。就算国家不鼓励,老百姓也会自己想办法。商业的本质是交换,是满足需求,只要有需求,就有市场。那些所谓的“抑商”政策,有时候也是有针对性的,比如针对那些“大商人”、“囤积居奇”的,或者是在特定时期为了稳定物价而采取的措施。但对于大多数小本生意人,或者是在某些时期,商业活动也并没有被完全禁止,甚至有时候为了充实国库,朝廷还会搞些“专卖”的生意,这不就是国家自己下场做生意吗?

而且,“重农抑商”这句口号,有时候也是统治者给自己脸上贴金,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立场。就像现在,谁家不喊着“以人为本”、“绿色发展”?但实际操作起来,是不是完全按这个来,那是另一回事。古代的皇帝也一样,他们需要一个“政治正确”的旗号来凝聚人心,来区分“好人”(农民)和“坏人”(可能指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

更重要的是,从历史的演变来看,纯粹的“重农抑商”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活力是挡不住的。就算朝廷有心压制,商业力量也会慢慢地积累,寻找突破口。很多时候,所谓的“抑商”,更像是一种“管制”,一种“引导”,而不是彻底的“消灭”。

所以,要我说,“重农抑商”与其说是一个严格执行的“事实”,不如说更像是一种长期的、主流的价值导向和政策倾向,但它又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它像是一个大方向,国家会在这条路上走,但具体怎么走,走多远,都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有的时候,它会显得很“抑”,但有的时候,它又会“松”一些,甚至让商业在某些领域蓬勃发展。

把它看作一句口号,也未尝不可。这句口号代表了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根本特性,代表了统治者希望维持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但同时,它也常常与商业的生命力发生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往往是商业在被管制和引导中,依然能够找到发展的空间。它更像是一种“既要……也要……”的复杂博弈,而不是一句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陈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几乎最长期稳定的国策,李子旸老师更是把他评为中国历史上五大社会性知识的重大发明之一,我这里摘录原文中的部分语句,一字未改。

很多人以为中国是小农国家,中国人不懂商业,所以才会重农抑商。其实,中国很早就有发达的商业。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遍布全国的贸易网,有富甲天下的大商人。正是因为对商业有足够的观察和认识,战国时期,出现了“奖耕战”“抑商贾”的政策,到秦汉发展成为“重农抑商”,此后各个王朝都作为国策坚持下来。

具体来说,重农抑商是指: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工商业为末业;推崇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经济,国家的财政也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农业就是种植养殖等行业,俗称“土里刨食”。农民在土地上投入劳动,洒下汗水,收获人们所需的食品。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生产活动的特点是,最核心的过程发生在人和“物”之间,农业,就是人和土地之间。人与人之间,虽然也有协作,但人与人的关系在生产活动中是次要的。

农业生产的这种特点,直接造就了农民的气质,那就是敏于行而讷于言,勤劳质朴,崇尚实干。

商业一定会让人变狡猾吗?是的,变狡猾是正常,不变是例外。

商业不可能“从无到有”地创造出财富。

和农业生产主要发生在人和“物”之间不同,商业活动主要发生在人和人之间,说得刻薄一点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算计。要知道,大自然、土地这些“物”虽然壮观宏大,但并无主观意志,所以欺骗它们没有意义。但人可是有主观意志会随机应变的。人和人之间的互相算计,比人和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上无数倍。这就是博弈论和工程学的区别。

商人面对的,总是形形色色、各种形态的已有财富。

商人和强盗面对的问题其实很接近:怎样获得摆在眼前的已有的财富?而农民面对的问题则截然不同:怎样用劳动去创造出新财富?

果然,在历史的很长时间里,商人和强盗是不分家的。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从来都是能贸易就贸易,不能贸易就杀人劫掠。骆驼商队和强盗团伙,很多时候是同一帮人——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海上的商船和海盗船,很多也是同一码事。贩卖枣子的客商,一转眼就变成智取生辰纲的好汉。

农业成为国家的稳定因素,而商业则往往成为国家的不稳定因素,是瓦解社会秩序的力量。

如果不加干涉,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更好的生活而弃农经商。国家的基础就会渐渐松散动摇。所以,政府必须有意识地实现重农抑商,至少能减缓或者拖后“哗啦啦大厦倾倒”那一天的到来。

很多人只看到重农抑商中的抑商影响了市面繁荣,但没有看到长期的历史走势。中国之所以是人类社会唯一自古延续、一脉相传的文明,重农抑商是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文化是“流动性”的——听上去很先进很高级的样子,从古希腊到罗马,然后又到西北欧,现在重心在北美。其实,说穿了,这种“流动性”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没有本质区别。这就是商业文明胎里带的“依附性”。他们必须跟随着生产中心的移动而移动。从本质上来说,商业文明必然是寄生性和附属性的,不可能具有独立性。

中国经历过多次分分合合,但不管上一次王朝覆灭让国家跌到如何的深谷,只要新王朝恢复了秩序,重建了统一,以农立国的国家,不需要任何外部条件,既不依赖商路,也不依赖其他地区的繁荣兴旺,一夫一牛一地,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不了多长时间,国家就会走出深谷,实现复兴。

重农抑商的本质含义在于把国家的基础建立在生产活动上,控制商业活动的恶性膨胀,既不等于不要商业,也不等于只要农业。

中国今天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中国历史上长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完全是同一码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生产立国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生产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固有国家形象。

作为一种观念,“重农抑商”时时提醒着人们,不管商人、金融家多么富裕风光,多么万众瞩目,作为国家管理者,必须把国家的基础牢牢地建立在生产而不是商业金融上。这个基础动摇之日,就是国家开始衰败之日。商业金融业作为一种附属性、服务性的活动,绝不能喧宾夺主。


读后感:

1、豁然开朗!真的豁然开朗!

2、现在的制造业就是之前的农业,社会的资源边界不同而已。

3、英国因为搞金融,痛失霸主地位,美帝也是搞金融,现在怎么样?能回流成功吗?做梦吧!

4、在中国,金融不可能绑架实业,更不可能绑架政府!

5、需要实业,国家和民族需要实业兴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重农抑商”这个词,在咱们脑子里一出现,好像就自带一种古老的、不可动摇的色彩。但如果细究起来,它到底是个铁板钉钉的国策,还是像集市上那些喊得震天响的招牌一样,更多是句口号呢?要我说,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你说它是“事实”,那确实有它的道理。中国古代,尤其是农业社会,粮食是命根子,有了吃的,国家才稳。农民.............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要说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那得从中国社会最核心的那个“根”说起,那就是“稳定”二字。想象一下,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工厂流水线,没有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社会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吃饱穿暖。而这吃饱穿暖的根本,就落在了土地上,落在了农民身上。第一层:粮食是天,稳定是命中国历朝历代,最怕的是什么?.............
  • 回答
    您提出的“脱虚向实”与古代“重农抑商”思路有相似之处,并且这种想法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根基:农业社会是基石首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几乎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生产食物.............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
  • 回答
    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个层面相互交织、长期演变的结果。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传承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统治的根本需求:稳定与税收这是重农轻商最核心的驱动力。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帝国,国家的稳定和统治的根基在.............
  •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问题!要对比咱们古代的重骑兵和西方的重骑兵,得先把它们“拎出来”好好看看,毕竟“重”这个字,在不同的时代和地理背景下,意味可不一样。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咱们说的“古代”,时间跨度非常大,从战国时期到明朝都有。而西方这边的“重骑兵”,概念也一直在演变,从罗马时期的骑兵,到中.............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将现代军事科技的巅峰之作与古代战争的宏大场面进行了直接对话。答案是肯定的,一辆顶尖现代陆军主战坦克绝对能够以压倒性的优势击败古代的百万重骑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主战坦克的优势:1. 火力: 口径与穿透力: 现代主战坦克的主炮通常是120毫米或125毫米滑膛炮。.............
  • 回答
    古代重骑兵,他们的价值,绝非简单一句“强大”就能概括的。想想看,那身如同移动堡垒般的全身铠甲,那长达数米的重型长矛,那经过千锤百炼的战马,还有在他们身后的战友们,他们所组成的冲锋,简直就是一股无可阻挡的钢铁洪流,足以在战场上撕开任何一条最坚固的防线。一、战场上的“攻城锤”与“破阵利器”:重骑兵最直接.............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触及了古代社会运作的一个核心矛盾。乍一看,战乱频仍、赋税沉重,选择人烟稀少的地方似乎是理所当然的“避世”之策。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愿迁往人烟稀少之地,原因多方面且环环相扣,涉及生存、社会、经济和心理等诸多层面。一、 生存的根本:土地与水是命脉人烟稀少的地方,.............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这把古代1.10米(110厘米)长、重2.46公斤的剑,要准确判断它属于哪个朝代,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仅仅依靠长度和重量这两个数据,很难一锤定音。不过,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结合历史上的兵器发展情况,来做一些推测和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解一下您提供的这两个关键信息: .............
  • 回答
    关于古代士兵穿重甲拿砍刀能否打过老虎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背后涉及到太多变量,就像一场精心策划又充满偶然的对决。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得说,这古代士兵的“重甲”是个大概念,但真要跟老虎较量,那得是相当实在的玩意儿。别以为就是个铁皮罐头,古代的盔甲技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来聊聊。说中餐“美食”大多重油重盐,这说法其实有点片面,得辩证着看。而且,将这种口味偏好直接归因于“古代中国人比起其他古代人更加用不起油盐”,我认为这逻辑上有点站不住脚,至少不是主要原因。咱们得先弄明白几个事儿:1. 什么是“重油重盐”?这标准是谁定的?首先,咱们得想想,“重.............
  • 回答
    古代战场上,重骑兵之间的正面冲锋是绝对会发生的,而且是战场上最为壮观也最为残酷的景象之一。你可以想象一下,数以千计的重骑兵,身披厚重的盔甲,骑着同样健壮的战马,从两边如同疾风般席卷而来,目标只有一个——将对方的阵线撕碎。为什么会正面冲锋?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骑兵的核心优势在于速度和冲击力。正面冲.............
  • 回答
    老实说,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说到点子上了!古代夏季战场,士兵们披着那沉甸甸的二三十斤重甲,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别说中暑了,光是那份闷热和疲惫,就够受的。但他们确实能顶住,而且还保持着战斗力,这背后可有不少门道,绝不是靠一句“意志力”就能打发得了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群古人是怎么做到的。首先,.............
  • 回答
    中国古代数学以其深厚的计算功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闻名于世,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然而,当我们审视现代数学,会发现其重心明显地转向了理论的构建和抽象。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古代中国数学的“计算”与“实用”特质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高度发达的计算技术和解决.............
  • 回答
    古代中国有没有重骑兵?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看你怎么定义“重骑兵”了。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那种全身披着厚重铠甲,人马俱壮,冲锋起来势不可挡的战士,那答案嘛…… 答案很复杂,可以说是“有”,但又不太像我们想象中的那种西方重骑兵。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春秋战国一直聊到明朝,看看中国战场的骑兵是个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