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
要说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那得从中国社会最核心的那个“根”说起,那就是“稳定”二字。

想象一下,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工厂流水线,没有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社会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吃饱穿暖。而这吃饱穿暖的根本,就落在了土地上,落在了农民身上。

第一层:粮食是天,稳定是命

中国历朝历代,最怕的是什么?是饥荒,是农民起义。一旦粮食歉收,百姓就会饿肚子,肚子饿了,人心就乱了,各种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可能动摇整个江山社稷。所以,保证粮食的稳定生产,就成了统治者最首要的任务,没有之一。

农民,他们直接与土地打交道,是粮食的生产者。所以,国家自然要鼓励他们耕种,保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保证他们的数量。只有农民的数量多了,土地的利用率高了,粮食才有保障。

相比之下,商人呢?他们是逐利的,他们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赚取差价。他们的存在,确实能促进商品流通,让社会更便利。但他们不生产粮食,不直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商人的财富积累往往是流动的,不像土地那样固定,这让政府很难掌控。一旦商人囤积居奇,扰乱物价,反而可能加剧粮食危机,这在统治者看来是极大的威胁。

所以,从这个最基本的层面上看,“重农抑商”就是为了确保“吃饭问题”这个国家安全的基石稳固。

第二层:权力与社会的结构性需求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官僚体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下面是各级官员,再下面是广大的农民。这个体系的运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税收。土地是财富的主要载体,农民是税收的主要来源。

商人阶层呢?他们的财富来源不是土地,而是贸易。他们的活动范围往往超越了地方行政单位,甚至可能影响到国家货币的流通和市场的稳定。如果商人的势力过于膨胀,甚至可能挑战到国家的权力结构。

你想啊,如果一个商人富可敌国,他能调动的资源可能比一些地方官员还要多。这对于中央集权的王朝来说,是非常不安分的因素。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合法性和权威性,统治者自然要对这种潜在的挑战者进行压制。

所以,“抑商”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农业,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权力结构不被颠覆,确保社会财富和权力始终集中在统治阶层手中。

第三层:意识形态的强化与维护

“重农抑商”不仅仅是经济政策,它还被深深地刻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中。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强调“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秩序,把农民排在商人前面,认为农民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商人逐利的行为被认为是“末业”,不够正派。

这种思想,虽然不乏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但更深层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巩固统治阶层的价值观。通过强调“农为本”,将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农业生产上,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商业活动可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

想想看,如果人人都在追逐财富,商业活动空前繁荣,那么传统的社会等级秩序还会那么牢固吗?农民还会安于土地吗?这对于统治者来说,无疑是搅乱一池春水。

第四层:历史经验的教训

中国古代也并非一成不变地“重农抑商”。在一些朝代,比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对商业的管制相对宽松,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历史上也有商人势力过大,引发社会动荡的例子。这些历史经验,也让统治者更加警惕商业的潜在风险。

例如,一些商人通过操纵物价、囤积居奇等手段,能够制造经济危机,甚至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些“前车之鉴”,使得统治者在制定政策时,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态度,以“抑”为主,以防万一。

总结一下:

所以,古代的“重农抑商”,绝非仅仅是为了鼓励种地那么简单。它的根本原因,在于维护社会最核心的稳定。这种稳定,体现在:

粮食安全: 确保百姓温饱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权力结构: 巩固中央集权,防止商人势力威胁统治。
意识形态: 强化儒家等级秩序,规范社会行为,压制可能颠覆现有价值观的商业精神。
历史经验: 从过去的教训中学习,防范商业失控带来的风险。

这是一种基于农业社会现实、政治统治需求和文化价值观的系统性考量。它是一种选择,一种为了追求“稳定压倒一切”而做出的选择。当然,这种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国古代商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在于,在工业社会以前,商品经济本质上是农业社会的附带产物,仅此而已。而且,真不会有人认为,靠商品经济能够完全维持一个政权的稳定运转吧。现代商品经济和金融资本的发达也是建立在工业社会完善之下的附带产物。比如工业生产的游轮飞机,铁路大大的降低了商品经济贸易的启动成本,让物流运转更加迅速,便捷。而且在古代那种科技水平下,商品经济的物资流转成本可是很高的,能有多少人口能支撑得起呢。

古代的科技水平下以商品经济为主流,也就一些体量小,而且交通便利的地方能玩的开,因为交通本身就便捷,来去无阻,四通八达。而且,运输的路径也不那么遥远,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你在大国,尤其是稳定统一,而且地形复杂的国家玩这种模式,无异于找死。比如元朝就是以商品经济为主,结果就是,元朝看上去很大,实际上能管到的范围很小,基本也就元大都附近那点地方,剩下其他的地方,基本都是当地的商业包税人说了算了,蒙古人只负责收钱,色目人负责投机倒把敛财。最后维持90多年,无以为继,被赶到草原了。

西欧开始以商品经济为主的主要背景则是地方各自为政,战乱不断下,靠扶持商人来掠夺财富维持暴力机器,同时,从西欧的地理环境来看,西欧不存在中国这种可以形成经济联动的河流交通,因为西欧的大部分河流都是各自独立,基本能在小范围的圈子里形成小的经济圈子,也因此,欧洲的城市公国和市民自制是很多的。英国方面最初也是以农业为主,但是因为贵族看到了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的暴力,从而发起羊吃人来掠夺乡村的土地资料,圈地养羊。农民要么被屠杀,要么被赶到城市里自生自灭,手法极端接近杀无粮人。

user avatar

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更多的不是“抑制商业”而是“抑制商人”,或者说抑制不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商人。

例如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被认为是重农抑商的,但依然出了巴寡妇清(“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乌氏倮(“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这样的大商人。

由于古代生产力发展速度很慢,商人的利润除了来自于贸易互惠,那就是来自于囤积居奇、放高利贷、以次充好等不正当手段,容易对脆弱的农业经济和建立在农业经济之上的农业社会产生破坏和冲击,所以商业往往是被视为邪恶的。

例如古希腊的雅典等城邦被认为是重商的,但这些城邦往往只有公民才有权拥有土地从事农业、农业被视为比商业更光荣的工作、被当众叫做商人是有权告人家的,柏拉图设想的乌托邦里外邦人被禁止从事农业而公民也被禁止从事商业。

古代统治者虽然意识到商业的危害性,但是他们又垂涎于商业的利润。所以他们往往一边打击商人,一边试图占有甚至垄断商业的利润。例如王安石改革的青苗法,就是统治者意识到高利贷对社会稳定的危害,但又想赚这笔利息;再比方说明初的海禁,统治者一边禁止民间商人私自出海,一边又大规模下西洋和朝贡贸易。


以清朝的盐商为例:

总商,是由大清各省都转运盐使司指定的,负责协助衙门向其它盐商征收盐课

江春,自乾隆7年至乾隆47年担任两淮盐业总商40年,曾多次接待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时人谓之“以布衣上交天子”,于乾隆38年被诰授正一品光禄大夫、赏戴孔雀翎。

场商,也是由大清各省都转运盐使司指定的,可以低价垄断各盐场生产的食盐;

窝商,则是垄断了盐引这一“许可证”,并不实际经营盐业;

只有运商,才是“真正的商人”,从窝商那里租引窝、到场商那里买盐运到各处去卖、再到总商那里交税,然而大的运商背后也少不了靠山。

傅恒在两淮盐引案结案后上奏称:“各商代吉庆、高恒、普福购办器物作价银五十七万六千七百九十二两,又各商交付高恒仆人张文学、顾蓼怀经手各项银二十万七千八百八十七两,各商代高恒办檀、梨器物银八万六千五百四十两,均该商等有心结纳,于中取利。”

这些商人虽然富甲天下,像是“山西八大皇商”、“扬州八大总商”、“广州十三行的四大行商”这种的大商人手里的白银甚至可能比国库存银还要多,但他们显然是依附于皇帝、权贵和缙绅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那得从中国社会最核心的那个“根”说起,那就是“稳定”二字。想象一下,在古代,没有现代的工厂流水线,没有遍布全球的贸易网络,社会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吃饱穿暖。而这吃饱穿暖的根本,就落在了土地上,落在了农民身上。第一层:粮食是天,稳定是命中国历朝历代,最怕的是什么?.............
  • 回答
    您提出的“脱虚向实”与古代“重农抑商”思路有相似之处,并且这种想法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历史的根基:农业社会是基石首先,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几乎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农业是生产食物.............
  • 回答
    “重农抑商”这个词,在咱们脑子里一出现,好像就自带一种古老的、不可动摇的色彩。但如果细究起来,它到底是个铁板钉钉的国策,还是像集市上那些喊得震天响的招牌一样,更多是句口号呢?要我说,这事儿得分两头看。你说它是“事实”,那确实有它的道理。中国古代,尤其是农业社会,粮食是命根子,有了吃的,国家才稳。农民.............
  • 回答
    欧洲历史进程中,确实没有形成类似于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这样一套系统性的政策和思想体系。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1. 早期欧洲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基础差异 罗马帝国的影响与瓦解: 罗马帝国时期,虽然农.............
  • 回答
    古代中国若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历史轨迹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是否会完全复制欧洲的道路,答案却并非全然肯定。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如果缺失,商业发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我们得明白“重农抑商”的本质。它并非简单地“看不起商人”,而是一种国家治.............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其正确性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包括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历史背景等。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与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的起源与核心理念1. 历史背景 中国古代以农业为经济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主导社会结构。农业是国.............
  • 回答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国策,字面上看似乎是站在农民角度考虑的,旨在保障农业生产的根基,让农民安居乐业。然而,事实却是,即便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依然陷入了深深的困苦之中。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重农”就能解决的。首先,我们要理解“重农抑商”背后的真实意图。它并非出于对农民深.............
  • 回答
    古代农民的衣服,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牵扯到我们常说的“汉服”。要说古代农民穿的衣服是不是“汉服”,这事儿得分两头说,而且要看你对“汉服”的定义是什么。古代农民穿的衣服,很多时候可以算作是“汉服”的范畴,但绝对不是你现在在“汉服圈”看到的那些款式。先来说说为什么可以算。“汉服”这个词,其实挺现.............
  • 回答
    古代的农民,生活在我们今天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艰难。从日出到日落,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全靠老天爷赏脸,遇上天灾人祸,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可就是这样,他们依然拼命地生孩子,甚至可以说是“多多益善”。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存本能交织而成的。首.............
  • 回答
    古代农人的生活,虽然劳作艰辛,但并非只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在那些简朴的日子里,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各种方式来调剂身心,驱散疲惫,寻找生活的乐趣。节庆时日,是农人最盼望的时光。 年节庆典: 最盛大的莫过于过年。除夕夜,一家人围炉吃年夜饭,这顿饭往往格外丰盛,寓意着辞旧迎新,也寄托着对.............
  • 回答
    中国古代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也没有一个单一、绝对的标准。它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功能、经济形态、人口密度、行政管理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综合判断。虽然没有明确的“划分依据”条文,但通过历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其内在逻辑。一、核心的分辨依据:社会功能与经济形.............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一个根深蒂固的等级森严、皇权至上的土地上,突然有人喊出“共和万岁!” 这绝对不是一个温和的交接,而是要撼动整个社会结构的巨震,其后果,怕是要比一场起义还要复杂和混乱。首先,理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天子”这个概念深入人心,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最高统.............
  • 回答
    古代地主的农业剩余,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是支撑着他们整个阶层,乃至整个社会运转的重要经济基础。这些剩余,可不是像我们现在堆在仓库里等着贬值的东西,而是被地主们以各种方式“消化”掉,并且这些消化方式,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人们的消费习惯。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说:一、维持自身奢华生.............
  • 回答
    古代农村女子是否种地?“男耕女织”又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好奇,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性别平等早已深入人心,女性也早已不是只能在家织布的形象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空拉回到古代,仔细梳理一下。古代农村女子,她们种地吗?答案是:种,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劳动力。“男耕女织”这个说法,听起.............
  • 回答
    让古代贵族体验996码农的现代生活?这是一个充满趣味和矛盾的设想。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或者说,他们愿意的程度会非常非常有限,而且需要经过极其漫长的适应过程,甚至可能直接崩溃。让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原因:1. 基本生活模式的颠覆: “996”的核心:长时间、高强度、重复性工作。 古代贵族的生活与之截然.............
  • 回答
    东北地区确实拥有非常肥沃、适合农耕的土地,但即便如此,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东北地区长期以来并没有形成像中原地区那样强大且影响深远的农耕文明,这背后有多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自然环境的独特制约: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但其自然环境与中原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古代条件下成为.............
  • 回答
    要说一个古代王朝中期,普通农家出身的普通人,是走科举路子当上五品文官难,还是投身军旅成为五品武将难,这实在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因为两种路子各有各的“坑”,也各有各的“机会”。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说道说道。科举之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步步惊心首先,说说科举。这条路,说白了,就是“读书人的出路”。.............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时钟拨回历史的长河,在广袤的东北亚平原上,没有出现我们所熟知的游牧民族的迁徙与碰撞,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与华夏文明并驾齐驱的、同样成熟且强大的农耕文明。这扇想象的大门一旦打开,历史的走向便会变得扑朔迷离,又充满无限可能。首先,我们得给这个假想的文明安个名字,姑且称之为“东胡文明”。这个文明.............
  • 回答
    在那些被黄沙、尘土和无数汗水浸透的年代,农人,这片土地最直接的哺育者,却往往是最先倒下的。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古代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自然挑战的多重困境。让我们一层层拨开历史的迷雾,看看为何丰收的希望总是在农民最先枯萎。1. 脆弱的生存基石:土地的恩赐与诅咒首先,古代农民的生计完全系于土地,而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