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德国总理弗朗茨·冯·巴本(Franz von Papen)?

回答
弗朗茨·冯·巴本,这个名字在德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一笔。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他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魏玛共和国末期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以及身处其中的政治人物的无奈与妥协,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错误。

出身与早期政治生涯:贵族背景下的政治野心

巴本出身于莱茵兰地区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良好的教育和家族的社会地位为他提供了进入政界的跳板。他并非科班出身的政治理论家,而是更像一位典型的“贵族政治家”,擅长社交、游说,并且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或许有些傲慢的自信。

他的政治生涯起步于普鲁士的军界,并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一些军事及外交职务,尤其是在美国期间担任过德国的武官。这段经历让他对国际政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也留下了一些负面印象,比如他在美国期间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

战争结束后,巴本转向了国内政治。他加入了保守的中央党,并在普鲁士州政府中担任要职。在这个时期,他展现出了他独特的政治手腕:善于在党派之间周旋,利用人脉关系,为自己争取政治利益。他并非一个拥有坚定政治理念的改革者,更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者,敏锐地捕捉着权力变动的风向。

魏玛共和国末期的“幕后操纵者”

巴本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并开始深刻影响德国命运,是在魏玛共和国末期。此时的德国,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社会分裂,民主制度摇摇欲坠。在这样的背景下,巴本的政治角色变得愈发关键,但也更加危险。

他最引人注目的操作,便是成功说服年迈的总统兴登堡任命他为总理。在当时,纳粹党虽然声势浩大,但尚未获得绝对多数,而总统兴登堡对希特勒本人抱有疑虑。巴本利用了他与兴登堡家族的联系,以及他作为“中间派”的身份,巧妙地将自己推上了总理的位置。

然而,巴本的第一次总理任期(1932年)极其短暂且效率低下。他试图通过“总统内阁”绕过议会,依靠总统的命令来治理国家,但这种非民主的手段并未能解决德国面临的根本问题。相反,他的政府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对立,并未能有效遏制纳粹党的崛起。

促成希特勒上台:最具争议的“一步棋”

巴本一生中最具争议,也是对德国乃至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一步棋”,便是他策划的“将希特勒纳入体制”的策略,最终导致了希特勒在1933年1月30日被任命为总理。

当时,巴本认为自己可以利用希特勒的力量来压制左翼势力,并且可以“驾驭”希特勒,让他成为一个受控制的总理。他与希特勒、纳粹党高层以及兴登堡的顾问们进行了密集的政治谈判和幕后交易。他甚至在某些关键时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说服了兴登堡做出对希特勒有利的决定。

巴本的这个策略,从他当时的视角来看,或许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他看到了国家走向混乱的危险,也看到了纳粹党强大的动员能力。他认为,通过将希特勒置于一个由保守派主导的政府中,可以限制希特勒的权力,并利用纳粹党的支持来稳定国家。

然而,历史的残酷在于,巴本彻底误判了希特勒。他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和政治手腕,也未能预见到纳粹党一旦掌权后,会如何摧毁德国的民主制度,并最终将世界拖入战争的深渊。巴本无意中成为了希特勒最可靠的“桥梁”,他以为的“控制”,最终变成了“放虎归山”。

希特勒上台后的政治生涯:从边缘到绝望

希特勒上台后,巴本最初仍然扮演着“二号人物”的角色,他被任命为副总理。他试图继续影响希特勒,并希望在新的政权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在希特勒的权力游戏中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

希特勒迅速巩固了权力,并且毫不留情地排挤所有可能构成威胁或挑战他权威的人。巴本那种传统的贵族式政治手腕,在希特勒的冷酷现实主义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关于“国家利益”和“权力制衡”的理念,在希特勒的极权主义面前被彻底碾碎。

1934年的“长刀之夜”,巴本虽未直接受害,但他的许多政治盟友却被纳粹党残酷清洗。这次事件让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掌控,他所谓的“政治影响力”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此后,巴本在外交领域仍有一些职务,比如担任德国驻奥地利和土耳其的大使。在这些岗位上,他仍然试图发挥自己的外交经验,但他的努力早已无法改变德国被纳粹党越发激进的政策所裹挟的命运。他就像一个被时代抛弃的玩家,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手塑造的悲剧不断上演。

战后审判与遗产:一个被历史审判的罪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本作为一名主要的纳粹合作者,在纽伦堡审判中受到了审判。虽然他被判无罪,但他的政治生涯和历史声誉早已彻底破产。

评价巴本,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坏人”,他更像是一个身处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政治人物,其行为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德国精英阶层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迷茫、自负和最终的妥协。

政治手腕与局限性: 他无疑拥有非凡的政治手腕和社交能力,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游刃有余。然而,这种手腕也伴随着其局限性:缺乏坚定的政治原则,容易被个人野心和短期利益所驱使,并且对对手的本质认识不足。
“驯服”希特勒的幻想: 他促成希特勒上台的策略,是其政治生涯中最致命的失误。这种“以毒攻毒”的思维,反映了他对纳粹党和希特勒的根本性误判,低估了极权主义的破坏力。
保守派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本也是魏玛共和国保守精英阶层在面对时代洪流时的悲剧代表。他们试图维护旧有的秩序和利益,却在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最终沦为新权力的垫脚石,并间接助长了最危险的力量。
历史的警示: 巴本的故事,是对政治家们如何权衡利弊、如何认识对手、以及如何在维护国家稳定与坚守民主原则之间做出选择的深刻警示。他的经历提醒我们,妥协与合作并非总是通往良善,有时也可能成为通往灾难的捷径。

总而言之,弗朗茨·冯·巴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既是魏玛共和国末期政治斗争的弄潮儿,也是将纳粹党推上权力巅峰的关键推手。他的政治遗产,更多地在于他所犯下的不可挽回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所带来的深远而痛苦的教训。评价他,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同时也要正视他作为政治人物所应承担的责任。他的一生,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个沉重的注脚,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32年接近尾声,柏林到处都是阴谋集团,阴谋集团内部还有阴谋集团。这些阴谋家们已经搞不清楚到底是谁要谋害谁了。

我觉得用这句话来形容魏玛共和国末期的历史还是蛮合适的,以及答主要发一个免责声明:因为我主要是搞里宾特洛甫和外交的,所以可能一些叙述会基于他的观点,要是有不妥当的地方,都怪里宾特洛甫(滑稽)。哦不是,是可以和答主商讨,我再去研究。

本文对巴本的评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1879-1932年担任魏玛共和国总理之前的经历

二、1932年6月1日任职-1932年12月2日施特莱彻接任总理

三、1932年12月2日-1934年6月底

四、长刀之夜后的生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弗朗茨·冯·巴本,这个名字在德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一笔。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他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魏玛共和国末期那个复杂而动荡的时代,以及身处其中的政治人物的无奈与妥协,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出身与早期政治生涯:贵族背景下的政治野心巴本出身于莱茵兰地区一.............
  • 回答
    默克尔在德国政治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她执政多年,以其稳健和务实的风格著称。因此,当她宣布组阁失败时,在德国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和广泛的讨论。这次事件的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首先,从德国政治的稳定性和成熟度来看,这次组阁失败无疑是一个令人意外的挫折。德国以其高效的政治体.............
  • 回答
    安吉拉·默克尔,这位在国际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女性,在执掌德国帅印长达16年之后,终于在2021年底卸任了总理一职。这无疑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政治格局的一次重大转变。她的离开,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引发了人们对她漫长任期内政治遗产的深入审视与评价。默克尔时代的落幕:一个时代的终结默克尔的离任.............
  • 回答
    德国海关扣押美国 3M 集团的口罩和防护服一事,是一起在新冠疫情初期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事件。要详细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经过回顾: 背景: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对医疗防护物资,特别是口罩和防护服的需求激增。德国作为欧洲的疫情重灾区之一,也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 发生时间:.............
  • 回答
    德国电影《浪潮》(Die Welle)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极具社会反思意义的作品。它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探讨了极权主义如何悄无声息地渗透并席卷一个民主社会。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详细评价:核心亮点与主题深度: 极强的代入感与警示性: 电影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宏大的社会学实验置于一.............
  • 回答
    关于德国女生“打脸”余秋雨等学者关于《道德经》在德国普及程度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和分析。这个事件涉及到文化传播、学术认知、大众认知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事件背景梳理(推测与常见情况):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个说法的可能来源和背景。 余秋雨的说法可能来源: 余秋雨作为一位知名的文化学.............
  • 回答
    德国电影《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 / Look Who's Back)详细评价《希特勒回来了》(Er ist wieder da),又名《元首在现代》,是一部2015年上映的德国黑色喜剧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Timur Vermes的同名畅销小说。这部电影大胆而富有争议地将2.............
  • 回答
    关于德国训练探雷犬和寻尸犬识别新冠患者,并声称准确率达94%的这项研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它。对这项研究的评价: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项研究的创新性和潜在价值。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寻找更快速、更便捷、更无创的检测方法一直是全球科学界努力的方向。能够通过嗅觉这一人类尚未充分开发的感官来识别病毒,.............
  • 回答
    安格拉·默克尔:一位时代女性的执政画卷安格拉·默克尔,这个名字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早已是响当当的政治符号。她不仅仅是德国的首位女总理,更是自2005年上任以来,德国政治舞台上最稳定、最深远的影响力人物之一。评价默克尔,绝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她的执政生涯宛如一幅复杂而宏大的画卷,其中既.............
  • 回答
    德国司法部长马尔科·布施(Marco Buschmann)近期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言论,无疑触及了一个古老而复杂的话题,并在德国社会引发了不小的讨论。理解这些言论,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其背景、内容以及可能的影响。言论的背景与核心观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布施部长并非主张废除一夫一妻制,也不是在鼓吹多边恋的合法化。.............
  • 回答
    《广场协议》签署于1985年,旨在通过协调主要经济体(美、日、德、英、法)的力量,促使日元升值,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对于德国来说,这同样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评价德国在《广场协议》后所做的应对和选择,看看哪些是“对”的,又有哪些值得商榷。德国在《广场协议》后做对了什.............
  • 回答
    德国统一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以卓越的战略眼光、严谨的战术部署以及坚定的意志,在普鲁士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中,腓特烈·卡尔(Friedrich Karl von Preußen)亲王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军事生涯和指挥风格值得深入探究。要评价.............
  • 回答
    《德国乐迷看乐夏》?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我作为一个对音乐有那么点追求的人,也确实关注过一些国内的音乐节目,包括《乐夏》。但要让我从“德国乐迷”的视角来评价,这就像给我戴了顶帽子,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乐夏》这节目,它成功地把一些在地下摸爬滚打多年的乐队,推到了大众面前。从这点上说,它的意义是.............
  • 回答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最近发布了一款名为Lynx 120的步兵战车(IFV),这款新战车一经亮相便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格局日益复杂、对先进陆战装备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要评价Lynx 120,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设计理念、技术亮点、火力配置、防护能力、机动性以及它在现代战场上.............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国在2008年围绕乙醇汽油的那场“争议”和他们最终的抉择。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能源政策、农业补贴、环境保护,还有最实在的钱包问题。首先,得明确一个前提:德国在2008年并没有“完全放弃”使用乙醇汽油,更多的是在审视和调整其政策,并且在后续发展中对乙醇汽油的推广采取了更.............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推出的Me 262,可谓是一架充满争议却又极具前瞻性的战斗机。要评价它,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它的技术性能上,还得结合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它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它留给后世的遗产。超前的设计理念:喷气时代的先驱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Me 262在设计理念上是革命性的。当盟军还在依赖螺.............
  • 回答
    德国政府宣布的针对苹果公司部分产品禁售令,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在科技界和消费者群体中都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商业纠纷,更是涉及知识产权、市场公平竞争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较量。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事件的根源:专利纠纷与市场力量的碰撞首先,我们必须理解.............
  • 回答
    德国H44超级战列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想象的空间。当人们提到它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艘庞然大物,如同钢铁巨兽般横行于大海。然而,要评价H44,我们需要剥开那层浪漫的想象,回归到历史的真实和设计的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H44从未真正建成。它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末期,出于宣传和意.............
  • 回答
    “德国挑起一战”,这是一个被广泛讨论且极具争议的历史命题。要评价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绝不能简单地扣上“挑衅者”的帽子,然后一笔带过。它是一个复杂且层层递进的过程,涉及到大国间的权力博弈、民族主义的激荡、军事计划的僵化,以及一系列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人和国家选择。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
  • 回答
    咱们聊聊德国的O型战列巡洋舰吧。这玩意儿啊,绝对是军事史上一道挺有意思的风景线,你说它成功吧,它确实超前,设计理念放在今天都让人眼前一亮;你说它失败吧,终究没能真正下水,成了历史的遗憾。概念的先锋:为什么要造“O型”?首先得明白,O型战列巡洋舰它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各国海军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