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爱奇艺被起诉后,《庆余年》官方呼吁打击侵权盗版?

回答
当“庆余年”遭遇“法网”:官方呼吁打击侵权盗版的背后,是平台与内容创作者的共同呐喊

《庆余年》作为一部现象级爆款剧集,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荧幕本身。然而,就在不久前,腾讯视频和爱奇艺两大视频平台因涉嫌侵犯《庆余年》著作权而被猫眼娱乐起诉。这起事件,无疑给火热的《庆余年》浇上了一盆冷水,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将网络视听平台的版权保护问题再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让《庆余年》官方借此机会发出了响亮的呼吁——打击侵权盗版。

从“点播”风波到“版权”狙击:事件的来龙去脉

回溯《庆余年》的播出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其争议的种子早已埋下。在第一季播出期间,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创新推出了“超前点播”模式,即付费用户可以提前看到更多未播出的剧集。这一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观众的“求知欲”,但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许多观众认为,这种“二次收费”的行为是对普通付费用户权益的剥夺,甚至有用户直接以著作权侵犯为由提起诉讼。

此次猫眼娱乐的起诉,则将矛头指向了更根本的版权层面。作为《庆余年》的出品方之一,猫眼娱乐的法律行动,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是对整个网络视听行业版权生态的一次“拷问”。如果平台方在内容分发和收费模式上存在侵权行为,那么长此以往,将严重损害内容创作者的积极性,也最终会伤害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庆余年》官方的“发声”: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责任

在腾讯、爱奇艺被起诉后,《庆余年》官方适时发出了打击侵权盗版的呼吁,这并非简单的“蹭热度”或“甩锅”。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一行为:

维护IP价值的必然之举: 《庆余年》是一个巨大的IP,其价值体现在剧集本身、后续开发以及周边产品等多个方面。而盗版行为,无论是盗播、盗录还是其他形式的侵权,都在无形中蚕食着IP的生命力,削弱其商业价值。官方此时的呼吁,是对其自身辛勤投入的保护,更是对未来IP开发的战略布局。
行业生态的“吹哨人”: 腾讯、爱奇艺作为行业内的巨头,他们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台方的一种操作模式。当这些头部平台出现版权问题时,官方的站出来发声,实际上是在提醒整个行业,版权是内容产业的生命线,任何侵权行为都不能被容忍。这是一种为行业健康发展“吹哨”的责任担当。
团结战线,形成合力: 盗版行为并非单个平台或某一个IP能够独立解决的。当官方发出呼吁时,也在向所有内容创作者、版权方、以及有正义感的观众传递一个信号:我们是同一战线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打击侵权盗版,净化网络环境。
争取公众支持,提升维权影响力: 官方的呼吁,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争取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公众支持。当观众理解了盗版对内容创作的危害,他们更有可能成为打击盗版的同盟军,主动抵制盗版内容,甚至举报侵权行为。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对于版权保护至关重要。
对平台方的“敲打”与合作: 官方的呼吁,也可以看作是对内容分发平台的一种“敲打”。在强调打击盗版的同时,也是在提醒平台方,作为内容的分发者和使用者,应该承担起保护版权的责任,避免出现“用脚投票”式的侵权行为。当然,这种呼吁也可能为未来与平台方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合作奠定基础。

普通观众视角:为何要打击侵权盗版?

从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庆余年》官方的呼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保障观影体验: 盗版内容往往质量参差不齐,可能存在广告植入、画质模糊、甚至病毒木马等问题,严重影响观影体验。支持正版,就是对自己观影体验的负责。
支持优质内容创作: 影视作品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和时间。如果盗版横行,内容创作者将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这必然会打击他们创作的积极性,长此以往,我们能看到的优秀作品就会越来越少。
维护公平的市场环境: 付费观看正版内容是按照规则付费,而观看盗版则是一种“零成本”的行为,这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
尊重创作者的劳动成果: 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打击侵权盗版,是对创作者辛勤付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的尊重。

未来的挑战与希望:

腾讯、爱奇艺被起诉以及《庆余年》官方的呼吁,只是网络视听行业版权保护斗争中的一个缩影。未来,我们仍将面临诸多挑战:

技术迭代带来的新难题: 随着技术的发展,盗版手段也在不断演变,如何利用新技术进行有效的版权监测和防护,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尽管我国在版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但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强仍然是关键。
平台责任的明确与落地: 如何界定平台在版权保护中的责任,以及如何确保平台切实履行其保护责任,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公众版权意识的提升: 最终,打击侵权盗版的力量,还来自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版权意识。让更多人认识到版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抵制盗版,是实现健康版权生态的基石。

《庆余年》官方的呼吁,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在享受内容红利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版权保护的基石作用。当平台因版权问题被推上法庭,当官方不再沉默地选择发声,这标志着行业正在朝着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方向迈进。这不仅仅是《庆余年》的战役,更是整个网络内容产业,在走向规范化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我们期待看到一个更加健康、公正、充满活力的网络视听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知识产权法律工作者,我一直认为市场上天然存在正版商和盗版商两种经营者,而消费者有选择正版/盗版的自由。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只是正版商和盗版商之间的一种竞争手段。

除了最直接的提起法律诉讼和行政投诉等强硬手段打击盗版商之外,正版商还可以通过给正版用户塑造荣誉感(lo裙、汉服商家的常见策略)、给正版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steam)等竞争手段来提升竞争能力。反过来,盗版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的手段,则包括最具有杀伤力的低价、以及一系列诉讼防御策略。

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而广大消费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正是由于互相制衡,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消费者永远不是只能选择正版,尤其是正版商用“割韭菜”的态度对待消费者的情况下。打击侵权,不仅跟消费者没有关系,长远来看,反而是不利于消费者的利益的。

user avatar

《庆余年》剧方发布的说明,法律上没毛病,但在时机上,恐怕并不妥当。

近几年,中国的消费者真的改变了,互联网内容和服务提供商正在享受着几十年未有的红利,人们对优质内容付费的意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爱奇艺 2019 Q3 的财报显示,公司第三季度会员服务收入 37 亿元人民币,订阅会员规模达到 1.058 亿,订阅会员规模同比增长 31%。有报道称,会员业务收入,占到了公司营收的半壁江山。会员制,已经成为互联网公司新的增长点,正在让视频平台逐步摆脱对广告收入的依赖,让现金流变得更加稳定健康。爱奇艺,无疑是行业新形态中的受益者,不仅要感谢这个时代,也要感谢越来越愿意为内容买单的消费者。

这个行业,应对的首要矛盾是什么?是猖獗的盗版让创作者、制片人的血汗得不到回报,还是企业利用优势地位制定不合理的会员协议、任意改变服务性质提供高价「增值」服务?

打击盗版是对的,规范业态也是对的。做正确的事情很重要,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更重要。

另外提个醒:最近在评论区看到很多知友号召大家去下载盗版,在这里需要强调,民法是不认可这种「自助」行为的,更不可能构成阻却刑事责任的紧急避险。各位用脚投票时请低调,不要炫耀自己的足迹,不要低估法务的决心。

法律意义上的自助,指的是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而难以通过合法途径获得救济时,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然而,因为质疑自己的会员权利受到侵害而下载盗版,在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都不太可能被认定为合法的自助行为。

我国民法总则并未对自助作出明确规定,但有学者指出,「须有应予以实现的请求权存在,想象上的请求权不可」,且必须满足「权利人不能及时获得公权力机关的救助」才可进行自助。[1]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套娃」VVIP 调控,虽然引发了争议、有效性受到挑战,但从中推出「作为会员,我可以自行下载盗版作为补偿」只是一种想象中的请求权。

另据报道,正在审议中的立法,有望让自助行为有法可依: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情况紧迫且不能及时获得国家机关保护的,受害人可以在必要范围内采取扣留侵权人财物等合理措施,并在事后立即请求有关国家机关处理。
对此,有意见提出,赋予自然人一定的自我保护权利是必要的,但为防止该规则被滥用,建议进一步严格限定适用条件。
......三审稿在上述“自助行为”规则适用条件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一个条件,即“不立即采取措施将使其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才可以实施自助行为。

问题需要解决,但也要避免走上另一个极端。

参考

  1. ^ 陈华彬,《民法总则》关于“民事责任”规定的释评,《法律适用》2017 年第 9 期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