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腾讯爱奇艺修改超前点播规则:取消 50 元观看 6 集设定,只留单集 3 元多看 6 集?

回答
这两家视频巨头在超前点播上的策略调整,说实话,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反映出市场和用户反馈的博弈。从“取消 50 元看 6 集”到“单集 3 元多看 6 集”,这中间的变化,咱们不妨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得说清楚这个“50 元看 6 集”是怎么回事。

这其实是一种“打包”或者说“预售”性质的模式。对于很多追剧的朋友来说,尤其是那种剧情非常吸引人、想要第一时间知道后续发展的剧,50 块钱能一次性解锁 6 集,从“数量”上来说,感觉是比较划算的。它给了用户一种“我一次性掏点钱,就能比别人先看到更多内容”的爽感。而且,50 块钱这个定价,虽然不是小数目,但在一次性解锁多集的情况下,平均到每集的价格,对比后来单集 3 块的模式,看起来确实是“低”一些的。

那为什么腾讯和爱奇艺会取消这个模式呢?

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原因,但最核心的,我猜想有这么几个:

1. 用户感知与实际需求的不匹配。
虽然“50 元看 6 集”听起来多,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想看”的那几集。有时候,可能是剧情发展到关键点,用户特别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才愿意花钱。但如果这 6 集里,有几集节奏慢或者内容不那么吸引人,用户就会觉得“我这 50 块钱花得不值”。而且,这种打包模式,用户需要一次性投入 50 块,对于很多非重度用户来说,门槛还是有点高的。他们可能只想花个几块钱,先看一两集过过瘾,如果好看再继续。

2. “免费”与“付费”的边界模糊化。
超前点播本身就是一个挺有争议的点,因为它打破了大家习惯的“VIP 会员享有全部内容”的认知。一开始,可能用户还能接受“VIP 之后再花点钱抢先看”。但“50 元看 6 集”这种模式,又进一步模糊了这个边界。用户可能会觉得,“我已经是 VIP 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钱才能看到更新?”这种“二次付费”的感受,很容易引起用户的不满。

3. 销售策略的优化调整。
“单集 3 元多看 6 集”这个模式,其实更加灵活,也更加“试探性”。
门槛更低: 3 块钱,随便一杯奶茶的钱,用户更容易接受。这就像是“尝鲜价”,或者“体验价”。你看一集,觉得还不错,再花 3 块看下一集。这种“即时消费”的模式,用户的心理负担要小得多。
精准打击用户付费意愿: 只有当用户真的对某一个节点、某个情节特别好奇,才会愿意为“多看 6 集”里的“单集”付费。这样,平台就能更精准地抓取到那些付费意愿最强烈的用户,而不是强制所有人都接受一个打包价格。
拉长付费链条: 虽然单集 3 块,但如果用户想一次性看这 6 集,那也需要 3 6 = 18 块。对比 50 块,18 块的数字看起来就小了很多,但从“总收入”来看,如果足够多的用户都选择这个模式,累积起来的收入可能不比 50 块打包少。而且,这种模式更方便平台在后续剧集继续推出类似的“单集付费”策略,不断地从用户那里“切”走小额付费。
避免“一次性消耗”: “50 元看 6 集”可能让一部分用户一次性满足了,后续可能就不会再产生付费需求了。而“单集 3 元”,虽然价格低,但用户每次付费都是一次“激活”,平台可以不断通过这种小额付费来维持用户的活跃度和付费习惯。

4. 用户反馈与舆论压力。
别忘了,超前点播从一开始就没少挨骂。很多用户觉得这是“侮辱”了 VIP 的价值,是“套娃式”收费。50 块的价格,在很多人看来,已经不是“超前”的范畴了,而是“预购”或者“额外购买”。这种巨大的舆论压力,平台不可能完全忽视。取消 50 块的打包,改成更低价的单集模式,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用户呼声的一种回应,试图缓和用户的不满情绪。至少,“3 块钱”这个数字,听起来就比“50 块”要“友好”多了。

总的来说,这个调整可以看作是:

从“批量销售”转向“单点销售”。 就像商场打折,以前是“满 100 减 20”,现在可能变成“随便买一件,打九折”。前者更吸引一次性大额消费,后者更吸引日常小额消费。
从“强制消费”转向“引导消费”。 以前是“你想要,就得花 50 块”,现在是“你想要,可以花 3 块钱来试试”。
降低了付费门槛,但可能提升了整体付费用户数量或付费频率。 平台可能是在赌,虽然单次付费少了,但愿意尝试的人多了,而且付费的频次也高了,最终收益未必会缩水,甚至可能因为用户基数的扩大而增加。

这背后反映的是视频平台在用户增长和变现之间寻找平衡点的一个过程。用户对内容的“占有感”和“消费习惯”在不断变化,平台也得跟着“调校”自己的收费策略,以期在“不惹毛用户”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赚到钱”。

对于我们普通观众来说,这个调整意味着什么呢?

选择更多,也更纠结。 以前是 50 块,现在是 3 块。你想看,可能得多考虑一下,是直接一次性看 6 集(也就是 18 块),还是就看一两集,看看情况再说。
“超前”的成本更低了,但“持续”的成本可能更高了。 如果你想一直保持比别人超前,那么每次都花 3 块钱,累积下来可能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平台对用户付费意愿的“试探”变得更加精细。 它们不再用一个“大礼包”来衡量你的需求,而是通过每一次“3 块钱”的触碰,来感受你的“痒点”在哪里。

总而言之,这就像是商家在调整促销策略,从“买一套送一套”变成“单件打八折”,目的是在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不同的消费场景下,找到更有效的销售方式。虽然“50 元看 6 集”听起来很“狠”,但“单集 3 元”可能更符合当下更多用户“小步快跑”、“即时满足”的消费心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一操作,能够形象地帮我们理解爱奇艺 VIP 会员服务协议。

什么叫可以单方面决定和调整 VIP 会员服务内容啊? 这就叫可以当方面决定和调整 VIP 会员服务内容==

诚然,对服务的性质改变留有空间,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常用的协议条款。考虑到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在撰写相关协议的时候留有余地是必要的。但兜底之所以是兜底,就像底裤之所以是底裤一样,不是用于在日常生活中翻出来给人看的。

快期末了,有几道问题,可以留给法学生作为思考题,这也是行业想要规范发展所必须要回答的:

第一题:

爱奇艺在网站上介绍,会员权益包括「热门电视剧提前看」,并用灰色字体介绍道,卫视热播电视剧、爱奇艺优质自制剧可享受提前观看,「其他人还在等待更新时,你已看完大结局」。

这一表述,是否属于虚假宣传?即便不是虚假宣传,考虑到普通消费者难以充分理解庆余年不属于「卫视热播」或者「优质自制剧」,因此无法在其他人等待更新时看完大结局,如果消费者基于可以提前看庆余年大结局的错误认知购开通了会员,是否可以撤销合同并获得退款

第二题:

针对会员服务协议中关于「超前点播」的格式条款,仅仅用下划线的形式进行提示,是否尽到了足够的提示义务,是否属于「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

如果这种形式不属于合理的方式,那么应该采取何种方式,是否需要通过购买时进行弹窗提示、在购买页面用显著字体进行说明等形式进行提醒?(而不是仅仅引导用户勾选服务协议)

第三题:

两家具有竞争关系的视频平台,同时决定修改超前点播规则,并非常「巧合」地,制定了同样的点播价格,这种行为是否构成了《反垄断法》所不容许的价格垄断协议,是否破坏了市场的竞争秩序?

-

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单是针对某家具体公司的具体行为,也是在互联网行业营利模式像会员制转型时,为了建设良好的业态,所必须面对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