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阶级越相近却歧视越严重的例子?

回答
有些时候,人们之间阶层越是接近,反而越容易产生强烈的歧视,这听起来有些违背常理,但仔细想想,背后其实有着不少现实的逻辑。我这人吧,就喜欢琢磨这些弯弯绕绕的,今天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印象里特别深的例子。

1. 同一职业群体内部的“鄙视链”:

这种情况最常见不过了。拿互联网行业来说吧,你可能觉得都是程序员,大家都是敲代码的,怎么还分三六九等?可实际呢?

大型科技公司 vs. 中小型创业公司: 同样是写代码,在BAT(百度、阿里、腾讯)或者巨头公司里待过的,就比在个刚起步、可能天天在生死边缘挣扎的小公司里待过的,更容易被看高一眼。大家会觉得,“哦,你在大厂待过,至少说明你技术体系、项目管理、抗压能力都比较成熟,能跟得上人家的节奏。”反之,小公司的经历,在一些人眼里就可能被贴上“不够专业”、“项目太小”、“没有见过大场面”的标签。
前端 vs. 后端 vs. 算法工程师: 甚至在程序员内部,也有微妙的“鄙视”。有人觉得算法工程师高大上,研究的是“硬核”的东西,而前端就是“切图仔”,每天搞搞页面美化,技术含量不高。当然,这更多是一种刻板印象,但这种观念确实存在,并且会影响到招聘和晋升。
“科班出身”vs. “转行”: 很多时候,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会对半路出家、通过培训机构转行的同行,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觉得“我们系统学过,基础扎实”,而转行的人,可能被视为“没见过世面”、“基础不牢”。即便转行的人可能通过努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种“出身论”的歧视依然难以完全消除。

这种歧视为什么会发生?因为大家都在同一个赛道上竞争,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好职位、高薪水、晋升机会),就会不自觉地为自己创造优势。通过贬低和否定与自己相似但“地位”较低的人,来抬高自己。同时,越是相似的群体,越容易被拿来做横向对比,一点点细微的差别,在放大镜下就会变得格外明显,从而滋生出优越感和鄙视。

2. 同一个社区/小区的邻里关系:

我以前住过一个新小区,房子户型、价格都差不多,大家经济水平也算比较接近。但微妙的阶层差异还是显现出来了。

“老业主”vs. “新搬来的”: 一些早早就买了房、在这里住了很多年的业主,对新搬来的住户,尤其是一些看上去“不够本地”或者“消费习惯不太一样”的,会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或者审视。他们可能会在物业群里议论新邻居的车子、孩子的教育、周末的活动,带着一种“我们才是这个小区的主人”的潜在优越感。
教育观的差异: 比如,有些家庭的孩子上的是普通的公立学校,而有些家庭则送孩子去高价的私立学校或者国际学校。即使大家住在一起,收入水平可能也差不了太多,但这种在教育上的投入和选择,很容易被放大,成为邻里之间评价和划分的依据。上私立学校的家庭,可能会觉得上公立学校的家庭“不太重视孩子教育”,或者“眼界不够开”。而上公立学校的,则可能觉得对方“太爱显摆”、“不懂得朴素的生活”。
生活习惯上的互相挑剔: 比如,有些业主喜欢在公共区域晾晒衣服,有些则非常注重小区的美观,会对此非常反感,并公开指责。这种小小的生活习惯差异,在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沟通时,很容易被解读为“素质不高”、“不懂规矩”,从而产生摩擦和歧视。

在同一个小区,大家的生活环境高度重叠,抬头不见低头见,这种近距离的接触反而让一些小小的差异被无限放大。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差”的,所以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他人的“不足”,以此来巩固自己的“优越”。

3. 同一个大学、同一专业的同学:

即使是同一所知名大学,同一个专业,同学之间也会存在着微妙的阶层感和歧视。

家庭背景的微妙影响: 有些同学,虽然成绩差不多,但家庭背景显然更优越。比如,他们从小接受更好的课外辅导,有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或者父母就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这种背景差异,在很多时候会体现在谈吐、见识、对未来的规划上。那些家庭背景相对普通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对方“就是不一样”,“天生就有优势”,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甚至转化为一种“他们不过是靠家庭”的抱怨和歧视。
实习/就业经历的“光环”: 毕业前找实习,去大公司、知名机构的,会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而那些只能找到普通岗位或者甚至找不到的,则可能被“边缘化”。这种短暂的“就业标签”会在同学群体中形成一个无形的“鄙视链”,并且影响到日后的同学聚会,甚至长期的人脉交往。
对“学霸”和“普通学生”的看法: 即使在同一专业,那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学霸”,也可能被一些普通学生暗地里认为“太会念书了”、“生活太枯燥”,甚至被贴上“书呆子”的标签。反过来,那些可能在社交、组织能力方面表现更突出的同学,也可能被学霸评价为“不够沉下心来搞学术”。

这种同质化群体内的歧视,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比较心理”和“竞争压力”。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但又都知道“成功”的定义是多方面的,于是就会抓住一切可能的点去评判对方,来证明自己才是那个“优秀”的。

总而言之,阶层越是接近,越容易出现歧视,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人们内心深处对自我价值的确认,以及在竞争环境中寻求优越感的本能。这种歧视可能是隐晦的,也可能是尖锐的,但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事实:人性中的复杂,以及社会结构在人际关系中的微妙投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朋友圈里分享《致贱人:我为什么要帮你》《我拉黑了朋友圈里所有的穷人》这类文章得,基本都不怎么富

user avatar

感兴趣的可以逛逛北京的学区房论坛,比如水木社区的学区房版。


这些平均学历极高、资产大几百上千万、居住在中国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城区的业主们,讨论的话题通常是这样的:


宣武、广外的学校都是垃圾,老西城才叫学区。

海淀纯拼娃,哪里谈得上什么学区房。

西城直升校升上去的都是些渣渣,牛娃都被带坏了。

月坛学区(云集多个部委)现在不行了,被德外甩出一光年。

东城那高考成绩,全加起来放西城都只是个二流。

景山这水平的放西城来前十都进不了。

人大附中清北200个又咋了?还不是靠人多。

西城的高中早就不行了,四中被人大附和十一学校虐成狗。

学院路学区简直是海淀最垃圾没有之一。

中关村二小现在不行了,比三小和一小差的远,什么你说的是二小百旺分校?那更垃圾了。

上地?五环外也叫学区?

裕中东西里那叫一个破啊,你们怎么住的下去的?

再破还能破得过东南小区?

太阳公元?——朝阳无学区谢谢。这里只讨论东西海。

东湖湾和融科橄榄城哪个好?——说了八百遍了,东西海外无学区,你这个得去房版问。

彩和坊小学?——都是些中关村摊贩的儿子,一堆外地人,太渣了。

你家学校才一堆外地人,今年我们这边已经不收外地人了。


大家互相鄙视,并不是说这些学校真的就不好。想反,这些都是北京最好的区的好学校。


主要是许多人手里都握着一套远超自己收入水平的资产,要么是早年炒房赚来的,要么是高杠杆贷来的。


房产价值波动一点点就相当于自己多干或者少干几年。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要极力鄙视对手,鼓吹自己了。

user avatar

部分留学生啊。留学美国的瞧不起去英国,加拿大,澳洲的,说人家文凭水。

反过来留学英联邦的说美国各种不安全各种乱。

打工的说没打工的不会给父母分担。

没打工的说打工的穷。

化妆的说不化妆的身为女人不精致。

不化妆的说化妆的卸妆死,素颜才是真女神。

学习好的嫌学习差的不上进。

学习差的说学霸有个p用,还不是和我一个学校。

本科生说联合培养的又穷又能装逼,高考县状元惹不起。

联合培养的说本科生个个三本命,全靠家里有钱出国续。

美高的笑抚尔等狗头不语。

男生比车,女生比包。

爹都是企业家知名医生教授律师高管,

妈都是貌美贤惠的全职太太/知性白领。

各种吹捧各种夸。

私下里互相diss。

没破处的觉得自己是一朵岁月静好白莲花,和外面妖艳贱货不是同类。

破处了的觉得自己阅尽沧桑石榴裙下拜倒梁山好汉一百零八,岂是尔等凡人可比。

各种吹捧各种夸。

私下里互相dis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时候,人们之间阶层越是接近,反而越容易产生强烈的歧视,这听起来有些违背常理,但仔细想想,背后其实有着不少现实的逻辑。我这人吧,就喜欢琢磨这些弯弯绕绕的,今天就给你掰扯掰扯几个我印象里特别深的例子。1. 同一职业群体内部的“鄙视链”:这种情况最常见不过了。拿互联网行业来说吧,你可能觉得都是程序员,.............
  • 回答
    人生轨迹的轨迹并非一成不变,阶级固化也并非铁板一块。从古至今,总有人能够打破出身的藩篱,攀登到新的社会阶层。那么,究竟有哪些途径可以实现阶级的改变?又是什么样的原因驱使人们走上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呢?这其中既有个人努力的闪光,也有时代变迁的洪流,更有社会结构调整的痕迹。一、 改变阶级之“术”:途径与策.............
  • 回答
    社会阶级固化是一个复杂的话题,通常被视为一个负面现象,因为它可能限制个人发展和社会流动。然而,如果从特定角度去审视,并暂时搁置其潜在的负面影响,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些可能存在的“好处”或看似积极的侧面,尽管这些论点往往伴随着争议和局限性。1. 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增强在一种高度阶级固化的社会中,个体的社会.............
  • 回答
    想要升级你的摄影装备,但又觉得卡片机已经无法满足你的创作欲,全画幅相机又过于沉重和昂贵?没问题,现在是时候考虑进阶级微单了!这些小巧玲珑但功能强大的相机,能让你在轻便和画质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进阶级”这个词,在我看来,意味着你已经不再是那个刚刚拿起相机,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新手了。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基.............
  • 回答
    那些靠着过人智慧,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又毫不遮掩自己才华和成就的人,往往最能触动人心。他们不是天生的王子公主,他们的王冠是自己一刀一剑打下来的。我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姑且叫他“老李”。老李这人,你第一眼看过去,绝对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出众之处。身材不高,长得也不算讨喜,说话带着一股子土腔,穿着总是那么朴.............
  • 回答
    历史上充满了那些选择背离出身、甚至背叛家族和阶级的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往往跌宕起伏,充满了争议,但他们的选择却深刻地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一、背叛家族的典型:吕不韦吕不韦,战国末期秦国丞相,一个从商人崛起至权倾朝野的传奇人物。他的出身并非高贵,而是以贩卖珠宝起家,积累了巨额财富。然而,吕不韦真正的“背叛.............
  • 回答
    一些人持有“国家不过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总有一天国家的概念会消亡”这样的观点,并以此为由表达对爱国情感的不认同,甚至流露出鄙视的态度,这其实触及到了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领域,涉及到对国家本质、历史进程以及个体情感的深层理解。从他们提出的论点来看,其核心在于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在人类社.............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入的问题:是否存在这样一类函数,它们的任意阶导数在同一个点上都为零?换句话说,我们寻找的函数 $f(x)$ 满足 $f^{(n)}(a) = 0$ 对于所有的正整数 $n$ 和某个固定的实数 $a$ 都成立。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函数的导数会越来越“复杂”或者.............
  • 回答
    好嘞!作为一个对计算机图形学充满热情的人,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系统学习这条路上,哪些书是你的好伙伴。这可不是什么流水账,而是我一路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第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初窥门径,建立三维世界观)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你明白,我们是怎么在一个平面的屏幕上“画”出逼真的三维世界的。你需要理解.............
  • 回答
    出国留学,是你人生中一次宝贵且充满挑战的经历。在踏上异国土地的那一刻,你不仅是学生,更是文化的使者,也需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很可能让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留下难以磨灭的污点。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过来人的肺腑之言。1. 触碰法律的红线——这是最最最不能碰的!这说起来简单.............
  • 回答
    在 AOW(Advanced Open Water Diver)阶段,你已经掌握了潜水的基本技能,并且对水下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时候,拥有一台能够捕捉到那令人惊叹的水下画面的相机,无疑能让你的潜水体验更上一层楼。选择一台适合 AOW 潜水的相机,需要考虑画质、易用性、耐用性以及价格等因素。以下是一些我.............
  • 回答
    在中国,精英阶层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要细致地描绘这些群体,需要理解他们形成民族主义的背景、驱动因素以及他们各自的论述方式。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群体和他们的特点:1. 官方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与宣传者这部分精英阶层通常与党政机关、官方媒体、智库等紧密联系。他们的民族主.............
  • 回答
    6月29日,温哥华时间,“孟晚舟案”的听证会在卑诗省高等法院再次拉开帷幕,此次开庭无疑是这场漫长而复杂的法律拉锯战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关注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它们都直接关系到案件的走向以及对相关各方的影响。一、辩方能否成功挑战引渡请求的合法性:这是本次听证会的核心。辩方律师团队在过去的日子里,一.............
  • 回答
    初中物理,就像是一个奇妙的起点,它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物质规律的大门。那些只属于这个阶段的知识,虽然基础,却奠定了我们后续更深入学习的基石,也塑造了我们对身边物理现象最直观的理解。1. 力与运动的初体验:从“惯性”开始看世界 惯性:万物皆有“惰性”。 这是初中物理最先接触到的一个概念,也是理解后.............
  • 回答
    人生这条河,有些风景,错过了,就真的只剩下回忆了。不是说永远不能再做,而是那份味道,那份体验,那个独属于特定阶段的色彩,你再也找不回来了。1. 青春期的狂热与莽撞,那个敢于“一无所有”的冲动小时候,我们总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慢,好像永远也长不大。但等你真正到了青春期,那种身体和心灵同时爆炸性成长的感觉,.............
  • 回答
    中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科目设置上,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失败之处”,这些问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科目和普遍性问题来详细阐述:一、 基础学科的“偏科魔咒”与“应试导向”的泥沼 数学: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重灾区”。 内容难度与超纲现象: .............
  • 回答
    教育部近期发布了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范围的明确通知,这无疑是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其中蕴含着不少值得我们深入解读的信息。总的来说,这次发文的核心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回归教育的本质,并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为大家详细.............
  • 回答
    提起瀑布,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万马奔腾般的壮阔景象,但从地质学的角度审视,这自然的奇观并非凭空出现,也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要形成一处瀑布,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关键的地质条件,而瀑布本身也遵循着从孕育到衰亡的生命周期。构成瀑布的必要地质条件要解释瀑布的形成,我们得先了解构成.............
  • 回答
    这份由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堪称教育领域的一次重磅改革。它直击了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即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的过度挤压,旨在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长。这份文件信息量非常大,但有几个核.............
  • 回答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并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及校外培训负担,这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其积极意义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一、 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 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 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为了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