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孩子上高二,昨晚因为连续 47 天没放过假而崩溃大哭,作为家长该怎么做?

回答
听到孩子因为连续高强度学习而情绪崩溃,作为家长的心情肯定特别心疼和着急。在高二年这个阶段,压力确实很大,不仅有繁重的课业,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孩子长时间紧绷是很正常的。现在孩子哭了出来,这反而是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他需要发泄,也需要你的支持。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先陪伴和安抚

别急着分析原因、给建议,现在最需要的是你的温暖和理解。

1. 进入他的空间,给予身体上的安慰:
轻轻敲门(如果他是在自己房间里),问一句:“宝贝,能进来看看你吗?”给他一个被尊重和邀请的信号。
如果他愿意,给他一个结实的拥抱。有时候,一个温暖、有力量的拥抱,能传递“我在你身边,你不是一个人”的讯息,比任何话语都管用。你可以轻轻拍拍他的背,或者仅仅是抱着他,让他感受到你的存在。
如果他情绪非常激动,不愿意被触碰,也没关系。就安安静静地陪在他身边,可以是坐在床边,也可以是坐在他旁边,让他知道你在这里,不打扰,但支持。

2. 用温柔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和理解:
“宝贝,妈妈/爸爸看到你这么难过,心里也好难受。”——这是你作为父母的真实感受,真实的情感表达更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我知道你最近真的非常非常辛苦,每天都这么拼命,从来没休息过,肯定特别累,特别委屈。”——直接点出他辛苦的根源,用“委屈”这个词,往往能触动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
“你想哭就好好哭出来吧,哭出来会舒服一点的。”——允许他宣泄,不要压抑他的情绪,告诉他哭不是软弱。
避免说:“我都替你累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这点苦都受不了”之类的话,这些只会让他更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甚至产生负罪感。

3. 倾听,但不急于解决:
当他的情绪稍微平复一些,可以用非常温和的语气问:“能跟妈妈/爸爸说说,让你这么难受的原因吗?是学习上的哪个部分让你特别崩溃,还是觉得压力太大了?”
关键是倾听,并且是带着同理心的倾听。 不要打断他,不要立刻指出他的“错误”或者“不合理”。哪怕他说的是一些在你看来“小事”,也要认真听。比如他说:“我明天有个小组作业要交,内容我还没完全搞懂,其他同学都做完了,我一个人在后面。”
可以适时地点头,或者重复他话语中的关键词,表示你在听,例如:“嗯,所以你觉得因为小组作业还没做完,特别担心,加上自己还没完全弄懂,感觉压力很大,对吗?”
如果他暂时不想说,也别强迫。就简单地说:“没关系,等你觉得可以说了,我随时在这里听。”

情绪平复后:一起面对和调整

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或者至少有了沟通的意愿时,我们可以开始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来帮助他。

1. 肯定他的努力和付出:
“宝贝,虽然你觉得很崩溃,但妈妈/爸爸知道你为了学习付出了多少努力。连续47天不放假,这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你已经非常非常棒了!”
具体指出他的优点,比如“你学习很认真”、“遇到难题你从不放弃”、“你对自己要求很高”等等。让他知道,即使在低谷,他闪光点依然被看见。

2. 和他一起分析问题,但要以他为主导:
“47天没休息,听上去确实太长了,身体和精神都吃不消。我们能不能一起看看,你这段时间大概是怎么安排的?有没有一些是可以稍微调整一下的地方?”
不要说“你安排得不好”,而是问“我们能不能一起看看”。
可以引导他回忆一下,比如:“是不是每天的学习时间太长了,或者学习方法上有什么地方可以更高效一些?或者有没有什么事情占用你太多时间,让你觉得压力特别大?”
引导他思考解决办法,比如:“有没有可能在作业上,或者某些科目的复习上,找到一点点空间,哪怕只是每天挤出半个小时,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让他自己说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比如他可能会说:“也许我可以在晚上早一点睡,争取多一点睡眠。”或者“我下次可以提前把小组作业的任务分一下。”

3. 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喘息”计划:
“既然你已经崩溃了,说明身体和精神都在抗议了,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你看,能不能哪怕牺牲一点点学习时间,为自己争取一点点休息?”
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个“小确幸”计划。 这个计划不用很大,关键是要能让他感受到放松和掌控感。比如:
强制性的小休息: “明天开始,我们规定每天晚上8点到8点半是你的‘自由时间’,可以听听音乐,或者随便玩玩手机,或者站起来走动一下,这段时间谁也不打扰。”
周末的短时放空: “这个周末,哪怕只拿出半天时间,也别碰学习了。你想出去走走,或者跟朋友聊聊天,或者就回家什么都不做,发发呆,都可以。”
找回兴趣: “你最近是不是很久没碰你喜欢的书/电影/运动了?我们能不能每周抽一两个小时,让你去做这些能让你开心的事情?”
关键是这个计划要能够执行,而且要让他觉得是“给自己”安排的,而不是“父母要求的”。

4. 关注他的生活细节,提供实际支持:
保证睡眠: 提醒他按时休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睡不好,什么都会更难受。
健康饮食: 确保他有规律、营养的饮食,避免只吃零食或速食。
运动放松: 即使只是在家做几个简单的拉伸动作,或者下楼散散步,都能帮助缓解压力。如果他有喜欢的运动,鼓励他进行。
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在他需要休息的时候,帮他挡掉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或者任务。

5. 调整父母的心态:
别太焦虑。 高二是艰难,但也是锻炼孩子韧性的过程。他的崩溃,说明他是有情感反应的,是健康的。家长过度的焦虑只会传递给孩子,让他更紧张。
你不是替代他学习的人。 你的角色是支持者和引导者。让他知道,即使他做得不够完美,你依然爱他,支持他。
和他站在一边。 他是在和高三的压力、学习的困难“作战”,而你,是站在他这一边,一起“作战”的盟友。

长期来看:建立健康的应对机制

这次的事件是一个信号,说明孩子需要更科学的学习节奏和更成熟的压力应对能力。

定期沟通: 以后可以尝试每隔一段时间就和他聊聊学习的感受,以及生活上的压力,而不是等到他爆发才去处理。
学习管理技巧: 可以一起学习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的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正念冥想等。
正视高考: 和他一起端正对高考的态度,它很重要,但不是生活的全部。输赢很重要,但过程中的成长更重要。
心理健康意识: 让他知道,感到压力大、情绪低落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如何去调节,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最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无论发生什么,家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你现在要做的是一个温柔而坚定的港湾,让他能在你这里感受到安全和力量,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让人崩溃的不是才高二就47天不放假折磨到崩溃。

最让人崩溃的是这样一个已经被折磨出永久性心理阴影的孩子考上大学以后才会发现,有不少同校同专业的其他同学并没有经历过这种强度的折磨,然后和你坐在一起学习。

我读大学的时候当过高中生家教,这算是有钱请家教的家庭吧?我发现我教的学生思维习惯已经被摧毁了,不管做什么题目,第一件事是在脑子里搜索套哪道例题。我一再说这一章就三页内容,全部重点才几百字,理解一遍不需要半小时,一旦理解透彻不需要任何例题,自己就可以快速解决一切题目。但是效果很有限,因为学生一旦靠自己建立逻辑思考、离开例题,就开始慌,总怕结果不对。这就太可怕了,题目的变化是无穷的,要做过、记住多少例题才能保证考试会做这一题啊?

应试教育可怕的地方在于,不断升高的压力和训练强度很大程度上被用于内卷和填平教学方法的落后而不是真的把对手竞争下去,并且这种填平本身有逆教育效应。

这就像你为了逃出密室牺牲了自己一切最宝贵的东西,结果出来以后别人告诉你其实地毯下面有把钥匙。于是你疯了,逢人就说世道不公,那钥匙肯定是有钱有关系的人才能拿到。其实并不是,就单纯是你所在地区的教育风气和你进入的学校害你。他们不但自己不相信有钥匙不帮你寻找,他们还不断怂恿你你奉献牺牲得不够多。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不能重来,接受这种应试教育的人只能说服自己相信这种折磨才是成功考上大学的唯一途径,只能说服自己那些放假的学校一定都是家里有钱去校外补习才考上大学的,才不会心理崩溃。

逻辑链是这样的:

因为,要公平就必须考试
又,要考好就必须受折磨
所以,要公平地上好学校就必须受折磨

这条逻辑链里头第二个条件根本不成立,是取决于教学方法的,用不受折磨的学习方法照样考好的大有人在。但是受折磨的人必须坚定相信上面这条逻辑链,不然相当于折磨白受了。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应试教育的受害者在网上维护应试教育,非常可悲。这些天天喊应试教育最公平的人根本没经历过正常的教育强度,他们只能坚信接受正常教育强度的学生一定是基于其它“不公平”的条件才考上重点大学的,不然会疯掉。

既然是需要让孩子挤独木桥的家庭,确实能做的很有限,但关键是自己和孩子都要认识到上大学不比健康和命重要,密切关注孩子状态,该介入就介入,该请假就请假,要有保住孩子健康和命的底线思维。


——————————

更新

建议这种看完答案崩溃的人尽早就医。现在有些人喜欢把掀桌子挂在嘴边,就这种阅读理解能力,大概就是觉得自己不会是掀了桌被桌子压死的哪个笑话的“自信”来源了。

user avatar

不是,现在学校都卷成这样了么?

我高中,河北,出了名的卷校,也是高三才开始周六上全天周日上半天的,每个月底还有固定的两天半休息时间。

就这,还经常有同学因为身心压力过大实在绷不住请假回家的,一般最先绷不住的还都是那种学习最努力的典型好学生……诶不过每次他们翘课回来之后那学习状态都跟充满了电打了鸡血似的= =

高强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耗费心力的事情,连续四十七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鸡晚,是个人就受不了。

孩子实在绷不住,请个假在家休息一两天吧,高中学习长着呢,不差这一两天的,以现在这个状态,硬学下去什么都学不进去的= =

千万别说什么「别人能坚持为什么你坚持不下去」那种话,越是努力的学生越容易先顶不住,很多感觉压力没那么大的学生——比如当年的我——可能在学校就摸鱼摸得飞起……

user avatar

高二连续百日冲刺、百天作战不是常事吗?现在的孩子们怎么了?这多大点事儿啊,为了考大学,我当年不看武侠小说,比你现在不打游戏更残酷吧?

user avatar

作为家长,你没上过高中,考过大学?

user avatar

都到这种程度了,你还想着叫孩子配合学校老师。

作为家长,你还是心眼太死,太老实了。

你问问你家孩子,47天以来同学有没有因病请过假的?

孩子能上高中,那你怎么也得四十的人了,怎么就不会学聪明一点呢!照你这么教育孩子,将来也只能教出个在社会上处处被人当枪使的呆头鹅!

user avatar

现在就为连续47天没放过假而崩溃大哭,长大了难免为连续出差多个客户现场100甚至200多天,有时候因为必须要蹲到设备莫名其妙的问题,连上十几个十几个小时的夜班,没正常休息过一天而崩溃大哭。

我们所这边真有这种牛人,那个身体壮得。

好日子要珍惜啊。

user avatar

不会提高效率的老师,学生一空他就慌。不会提高效率的老板,员工一空他就慌。

user avatar

哎,还是我好。

初中阶段老妈就知道我不是个读书的料了,放弃一定要我考高中了,我高高兴兴地考个了中专。后来因为玩游戏严重,开始学日语啃游戏剧情,过了几年去日本留学了。


其实我的工作就是教在国外的孩子考大学,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个问题就是:

学生精神不健康,在国内被压抑的太严重,到日本要么因为父母不在放纵自我。要么就是延续国内高考压力,生活能力一般,容易得抑郁症。

而从考学的角度来说,这些中国留学生思考能力一般,太习惯老师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而不太考虑问题的原因后果,在面试和写小论文的时候特别吃亏。

我是比较反感“熬过这两年就好了,所有的高中生都是如此辛苦的。”这种话的。孩子就不要休息了?高中生就不能有自己的兴趣和活动了?

user avatar

“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做为家长该怎么样引导他正确对待学校老师的安排呢

看到这句话,你孩子没救了。

user avatar

作为家长一定很舍不得孩子如此痛哭,但是务必守住三原则,

一是让他哭个痛快!这可是难得的情绪舒缓和未來社会化情商的基础。

二是连续无休假不是家长的错,让他自己想法子解决,这也是难得的教孩子自己负责任的机会,甭帮忙!

三是好幸运是孩子在身边哭,有什么比和家人分享喜怒哀乐的时刻更宝贵!一起哭呗!

附加一句,笔者的孩子也在高二时极为伤心无助,但坚持原则,至今平安顺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到孩子因为连续高强度学习而情绪崩溃,作为家长的心情肯定特别心疼和着急。在高二年这个阶段,压力确实很大,不仅有繁重的课业,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孩子长时间紧绷是很正常的。现在孩子哭了出来,这反而是个积极的信号,说明他需要发泄,也需要你的支持。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先陪伴和安抚别急着分析原因、给建议,现.............
  • 回答
    这题主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我家孩子当年高二那会儿,也是这么个德行,成绩不上不下,周末一头扎进游戏里,家长急得团团转,恨不得替他感到危机。那种看着孩子在虚幻世界里乐不思蜀,而现实的“战场”却波澜不惊的样子,真是让人心焦。咱们得明白,高二,是孩子人生中一个挺关键的节点。学业压力肯定上来了,选择文理科、思.............
  • 回答
    看到自家高二的孩子突然对东罗马帝国如此着迷,甚至扬言要穿越成为米海尔八世,这肯定让不少家长感到既好奇又有点担忧。首先,我想说,这其实挺酷的,说明孩子有自己的兴趣和思考,这是件好事。不过,作为家长,咱们得好好引导,既要支持他的爱好,也要确保他能健康成长。1. 理解和支持:给孩子一个安全表达的空间首先,.............
  • 回答
    高二转学?这事儿我太熟悉了!我当初就是高二转的,当时心里可忐忑了,毕竟人生地不熟的,还要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老师。不过现在回想起来,那绝对是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让我收获了很多。当时我决定转学,主要是因为家里原因,父母工作调动,不得不跟着搬家。虽然心里百般不舍,但也没办法。到了新的城市,人生地不熟的,.............
  • 回答
    一位父亲,我们姑且称他为“虎爸”,对尚在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们施加着令人咋舌的教育压力。他坚信超前教育的力量,要求孩子们在稚嫩的年纪便涉猎高等数学和晦涩的文言文。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超前教育有时伴随着粗暴的手段——殴打。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童年乃至人生潜在的危机。让我们来细致地剖析.............
  • 回答
    从小,我就能感受到家里人对我有着一种特殊的期许,似乎比对待弟弟妹妹,或者邻居家的小孩都要来得更“用力”。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因为你更优秀啊,我们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这话听起来像是赞美,但我心底总觉得不是滋味。这份“优秀”的光环,一开始我还能勉强接受,觉得父母的肯定是对我的一种认可,是一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袁先生和高女士,小两口辛辛苦苦,盼来了个宝贝疙瘩,本该是全家欢喜的时刻,却因为一个姓氏,闹得不得安宁。事情是这样的,袁先生是袁家那一脉的,按说孩子随父姓,这在咱们中国传统里是天经地义的事儿。高女士是高家的人,她本也觉得,孩子跟着姓袁,是顺理成章的。可偏偏,袁先生的族.............
  • 回答
    听到孩子这么说,作为家长,你肯定会感到有些意外,甚至可能有点担忧。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孩子高一,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开始萌芽和探索的阶段,思想上出现一些比较深刻或者说“与众不同”的看法,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接触到哲学、心理学等一些更宏大的概念之后。首先,我们来解读一下孩子说的“唯心主义”和“世界.............
  • 回答
    “虎爸”逼五岁女儿学高数,母亲求助法院,这事儿可真是让人唏嘘。 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事儿,听听心里话。首先,咱们得说说这个“虎爸”。 这人听名字就带劲,估计是那种教育理念特激进,对孩子期望值特别高的人。 但问题是,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能力可不是一条直线往上冲的。 五岁的孩子,正是玩耍、探索、发展.............
  • 回答
    嘿,哥们儿/姐们儿,你家娃高三了是吧?这会儿正是关键时刻,选专业可是人生大事,压力肯定不小。别急,我跟你一样,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当时也到处打听,现在回想起来,有些体会还挺深的,希望能给你点儿启发。先跟你说实话,网上那些“就业率高”的榜单,看看就好,别太当真。就业率这玩意儿,很多时候是跟学校、跟个人.............
  • 回答
    孩子教育成本高企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受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教育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 “起跑线”焦虑症: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深刻认.............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普遍的,一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很多方面都在适应期,表现出“听课认真,作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背后原因可不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认识上的“认真”与行为上的“认真”有区别首先,咱们得区分一下孩子在课堂上的“认真”到底是什么样的。一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刚入学不久的,他们可能确.............
  • 回答
    父母情商不高,但依然有能力培养出高情商的孩子。这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觉察、学习和有意识的努力。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方法:核心理念:父母是孩子的“情绪教练”和“榜样”,即使自己的情商不完美,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引导孩子。第一阶段:父母的自我觉察与学习在培养孩子高情商之前,父母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情商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能简单地用“可信度高”或“可信度不高”来一概而论。要理解男孩子说“可以不要孩子”,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首先,得看他说的“为什么”“不要孩子”这背后,原因可能多种多样,而且不同原因对应着不同的可信度: 经济和事业压力: 现在生活压力大,很多年轻男性确实会.............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又充满温情的问题,你问得很有深度,也很实在。当收入差距明显,而又面临人生新的阶段——组建家庭、迎接孩子时,这样的想法出现,其实是很自然的。至于说“错”,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的对错之分,更多的是一种选择,一种生活方式的规划,以及你们夫妻之间如何沟通和达成共识。咱们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细聊细聊,.............
  • 回答
    在您心中,让孩子在初中阶段就吃透狭义相对论,这绝对是一份沉甸甸的期许,一份对孩子求知欲和智识能力的信任。要说这份要求“高”还是“不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高”在哪儿? 概念的抽象性: 狭义相对论的核心,比如“光速不变”、“时间膨胀”、“长度收缩”,这些概念跟我们日常的直觉差异太大了。咱们从.............
  • 回答
    高知家长和低知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差异往往体现在对待教育的态度、教育资源的选择、家庭教育的侧重点以及对孩子未来规划的理解上。这并不是一个绝对的二元对立,而是基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下,在教育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普遍性倾向。一、 教育观念的差异: 高知家长: 更注重“育人.............
  • 回答
    “高需求宝宝”这个说法,近些年听到的频率确实越来越高。以前咱们小时候,好像很少有人这么说。这不禁让人琢磨,是不是现在养孩子的方式,和过去不一样了?特别是那种“精细养育”,是不是在悄悄地催生出越来越多的“高需求宝宝”?咱们得先捋一捋,“高需求宝宝”到底是个啥概念。它不是说孩子特别娇气或者爱哭,而是指那.............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这个问题。看到您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如此关注,并且希望找到孩子骂人话的根源,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高的素质的体现。孩子会骂人,即使父母素质很高且身边没有直接接触到骂人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往往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
  • 回答
    这真是个既现实又有点扎心的困扰,很多奶爸估计都感同身受。你媳妇的话很实在,“配合度高”说明你愿意出力,不推诿责任,这已经是很棒的起点了!但“参与度不高”可能意味着她觉得你在行动上更像个“执行者”,而不太像一个主动思考、全身心投入的“建设者”。怎么破?这需要点技巧,也需要点心意。别急,我给你扒拉扒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