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陇西李氏属于传统的山东士族么?

回答
要回答“陇西李氏是否属于传统的山东士族”,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概念,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梳理。

一、 “山东士族”的界定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山东士族”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概念非常盛行。这些士族并非是地理区域的简单划分,而是指那些世代簪缨、家世显赫、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家族。

一般来说,当我们提到“山东士族”时,往往会联想到:

地理位置: 核心区域在今天的山东地区,特别是齐鲁一带。
世系传承: 拥有悠久的家族历史,多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王侯将相或名士。
政治影响力: 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对国家政治有一定影响力。
文化声望: 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对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有所贡献。
社会认同: 在当时社会被普遍认可为高贵的士人阶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士族”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我们熟悉的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这是另一个李氏,后面会讲)等,都常被归入这一类。他们往往是北方士族的代表。

二、 陇西李氏的起源与发展

那么,陇西李氏又是怎么回事呢?

“陇西李氏”的“陇西”指的便是今天甘肃省的陇西地区。这个家族的发家史,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北方汉族士族崛起的故事。

1. 起源与早期发展: 陇西李氏的起源,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秦国的李耳(老子),但这种追溯多带有传奇色彩,学术界对此并不完全一致。不过,普遍认为该家族在汉代就已显赫。他们的祖先在秦汉时期就活跃在边塞地区,因军功或政治才能而获得封赏和地位。

2. 汉末至魏晋的崛起: 陇西李氏真正的崛起,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尤其是曹魏时期。这个家族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李辅,他是曹魏时期的著名将领,官至征西将军,封陇西县公。李辅的儿子李承,在曹魏后期也担任要职,是当时名重一时的人物。

到了西晋,陇西李氏继续保持了其显赫的地位。他们的家族成员多担任重要的军职和地方官员,在关陇地区具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3. 北朝时期: 到了北朝时期,随着北方政权的更迭,陇西李氏并未因此衰落,反而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与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北魏的李崇(李辅的后人)是北朝时期非常重要的军事将领,他凭借军功,官至太傅,封为濮阳王。李崇的儿子李贤、孙子李韶等也都位居高位。

4. 隋唐的辉煌: 陇西李氏最终达到鼎盛,则是在隋唐时期。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就是陇西李氏的杰出代表。唐朝的建立,更是将陇西李氏推向了权力的顶峰。整个隋唐王朝,李氏皇族以及其众多宗室都出自陇西李氏。

三、 陇西李氏与“山东士族”的关系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核心问题了:陇西李氏是否属于传统的山东士族?

答案是否定的,陇西李氏不属于传统的山东士族。

原因如下:

1. 地理发祥地不同: 陇西李氏的核心发祥地和主要的世居地在陇西(今甘肃),而非山东。虽然在漫长的历史中,家族成员可能会因任职、避乱等原因流徙到全国各地,包括山东,但他们的根基和主要影响力始终是在北方边疆和关中地区。

2. 政治地理中心的影响: 传统的山东士族,其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与东汉以来,尤其是曹魏、西晋时期,政治地理中心逐渐东移有关。许多山东士族活跃在魏晋的政治舞台,其影响力与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紧密相连。而陇西李氏的崛起,更多地是受益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环境,其政治活动中心更多地围绕着关中和河套地区。

3. 历史名录和学术界划分: 在描述门阀士族时,学术界通常将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或其他地域性士族)区分开来。例如,《北史》等史书中记载的士族名录,对于山东士族和关陇士族有明确的区分。陇西李氏,如李辅、李崇等,在相关的史书中,更多的是被归为“关陇士族”或“北方士族”的代表,而非“山东士族”。

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

产生误解的原因可能在于:

“李”姓的普遍性: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李氏家族,比如前面提到的赵郡李氏(出了赵郡李氏的代表人物李斯,但赵郡李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个重要的士族,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河北南部)。这使得人们容易混淆不同地区的李氏家族。
士族概念的笼统: 有时候,人们笼统地将汉末魏晋以来在中国北方有影响力的大家族都称作“北方士族”或“山东士族”,而忽略了地域上的细微差别。
历史名人的流动: 随着政治和战争的动荡,很多士族成员会在不同地区流动,但这并不改变其家族的根本属性。

总结来说,陇西李氏是一个源自陇西地区,在汉末魏晋时期崛起,并最终在隋唐时期达到辉煌的北方士族。他们的地理根基和主要活动区域不在山东,因此,他们不属于传统的“山东士族”。 他们的家族史,更多地展现了北方边疆士族在军功和政治上的奋斗与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题主口中的”传统的山东士族“意味着唐朝建国以来被视作”山东士族“的家族,那么这里可以给出答案:陇西李氏大体属于传统山东士族。陇西李氏中只有丹阳房一房勉强属于题主所说的“关陇军事贵族”

先说为什么陇西李氏大体属于”山东士族“。陇西李氏在经历前汉的跌宕后,于西凉武昭王李暠一代重新崛起,而李暠之孙辈(以李宝为主)在归附北魏后以亡国王族身份被优待,仕途顺利。而以冯太后宠臣李冲为首的这一辈更是多居要职。这股暗流又恰逢北魏汉化之明流,致使陇西李氏逐渐成为与汉化鲜卑精英联盟的中原汉人大姓。在北魏末年大动乱时代,作为洛阳建制派文官精英的陇西李氏自然缺乏随宇文泰等北镇草根势力首批进入关中的机会和动机,而伴随着东魏-北齐对洛阳建制派文官的收编(例如李诵、李世君、李世举、李世林),以及孝武西迁之仓促,陇西李氏在周隋之际多为关东人士,没有赶上“关陇贵族集团”形成之班车。因此,在唐初,陇西李氏被视为山东士族,或者更准确地讲,是“山东旧族”。

唐太宗时期曾通过出版“官方版本”的士族排名刻意限制”山东士族“的社会影响。这段历史被很多史书精确记录,这里引用《新唐书》的高士廉传记。先有唐太宗召高士廉等人编《氏族志》,谁曾想《氏族志》的“初稿”仍然让崔姓列为第一。太宗勃然大怒,说山东的“崔、卢、李、郑”等大族之前很厉害,但子孙都混得一般,却仍然可以靠着世家大族的牌坊当大V,实在令人不解:

 初,太宗尝以山东士人尚阀阅,后虽衰,子孙犹负世望,嫁娶必多取赀,故人谓之卖昏。由是诏士廉与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责天下谱谍,参考史传,检正真伪,进忠贤,退悖恶,先宗室,后外戚,退新门,进旧望,右膏粱,左寒畯,合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为九等,号曰《氏族志》,而崔干仍居第一。帝曰:"我于崔、卢、李、郑无嫌,顾其世衰,不复冠冕,犹恃旧地以取赀,不肖子偃然自高,贩鬻松槚,不解人间何为贵之?-《新唐书》

这里面作为山东士族的“李”,自然包括陇西李氏(当然也包括赵郡李氏),因为在同一个语境下,编修《新唐书》的史学家又记录了高宗武后时期禁止包括陇西李氏在内的“七姓十家”相互通婚的做法,并强调当年《氏族志》意欲打压的就是以陇西李氏为首的旧士族。这段文字记录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很久以前,即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北魏定四海望族,以陇西李氏(李宝)为首。而唐朝初年在纳王妃和为公主纳女婿的时候,通常选用开国元勋的族人,并非山东旧族,但房玄龄、魏征、徐世绩的家族在联姻时却又选取了山东旧族,从而让山东士族的社会地位得以恢复。

又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泽、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为昏;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先是,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宝等为冠。其后矜尚门地,故《氏族志》一切降之。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后房玄龄、魏徵、李勣复与昏,故望不减... -《新唐书》

《魏书》《北史》和《资治通鉴》对陇西李宝归附北魏后其后人在皇朝的发迹有着充分记载,但这里我们分析《新唐书》的语境,强调的并非北魏真实历史之情况(其实陇西李氏成为北魏汉姓之首的这个说法显然存在极大争议),而是陇西李氏在唐朝的关中统治者眼中的身份与地位。

关于唐初的这些记载也反应了唐一朝的普遍情况。作为崔、卢、李、郑、王七姓(崔有博陵、清河二郡,李有陇西、赵郡二郡)之一的陇西李氏在唐朝被普遍视为山东士族。我们可以参照谱牒学者柳芳在著名的《姓系论》中的说法:

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在;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 -《姓系论》

为什么我在答案中加入“大体”二字呢,因为陇西李氏众房支中,还是有房支可以被划作“关陇军事贵族”之一的。这么说的前提是:1. “关陇军事贵族”被定义为魏周更替之际已经在西魏行政区域安家的人的后代(注意,”安家“与”郡望“不同)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信

具体这两个前提是否成立,与本答案无关。

这个可以被划作关陇军事贵族的房支是陇西李氏丹阳房,该房支在唐朝的宰相便是大名鼎鼎的李靖。《旧唐书》记载李靖的“祖崇义,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这里“殷州”是东魏-北齐之地,李靖的父亲入隋后更是成为当地郡守,但为什么李靖仍有可能是关陇人士呢?其一,《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认为李靖的祖先是李宝的族人李文度,入魏后居住在关中(京兆山北)。

文度,西凉安定太守,与族人宝入后魏,因居京兆山北 -《新唐书》

其二,李靖自己在新、旧两唐书都被记载为“京兆三原人”,可见其祖先在此安家。(注:如果这里的“京兆三原”之说仅仅是因为李靖的近祖在宇文泰时期随波逐流改郡望为关中,那么也意味着他的近祖就是西魏-北周的官僚了。)其三,李靖是韩擒虎的外甥,而韩擒虎之父在孝武西迁后投奔关中,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之一。李靖能与韩家联姻,从侧面说明近祖在关中有一定势力。上述三点原因没有任何一点可以独立证明李靖的关陇基因,三点加起来究竟可以验证多少关陇成色可以交给各位看官裁决了。因此,这里用“勉强”二字。因为有李靖这一支“勉强”是关陇军事贵族,所以我在答案里说陇西李氏是“山东士族”的时候用了”大体“二字。当然,这种定义上的问题其实没必要太纠结,毕竟魏周之际同时属于山东郡姓但又在关陇当官的也有不少人,例如博陵崔说(崔弘度之父)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回答“陇西李氏是否属于传统的山东士族”,我们需要先理解几个关键概念,并结合历史文献进行梳理。一、 “山东士族”的界定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山东士族”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概念非常盛行。这些士族并非是地理区域的简单划分,而是指那些世代簪缨、家世显赫、具有政治经济文化.............
  • 回答
    “李”姓,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极为响亮的名号,无数英杰名士,都以这个姓氏为荣。于是,便有了一个普遍的疑问:凡是姓李的,是否都是陇西李氏的后代呢?答案是否定的。 尽管陇西李氏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尊崇,影响深远,但它并非姓李的唯一起源,也不是所有李姓都能够追溯到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历史的长河中,仔细梳理.............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也触及了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唐朝不是李家,而是由关陇贵族中的鲜卑人建立,那么历史的轨迹,尤其是后世对“盛唐”的歌颂以及“唐”作为中华王朝的属性,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让我们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一、 盛唐歌颂的根基:李唐政权的文化与政治遗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后世为何如.............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在生命垂危之际,关于国家大政和继承人李治的辅佐,他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将兵权的核心,尤其是可以左右局势的军事实权,并未完全托付给长孙无忌所代表的关陇集团,而是将深受信任且军功卓著的李勣推到了军方枢纽的位置上。这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背后有着多重考量,绝非一时冲动。首先,我们得认.............
  • 回答
    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而司马懿却不敢派兵绕后偷袭汉中以围歼蜀军,这背后涉及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战略、地理、后勤以及双方将领的智慧与局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每次都能全身而退?诸葛亮六出祁山,每一次都并非简单的进攻,而是包含了他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和精湛的战术执行.............
  • 回答
    .......
  • 回答
    《陇东婚事》这部纪录片,以其近乎白描的手法,将陇东地区农村光棍问题的严峻现状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性的困境,它折射出的更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而这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确实有可能对城市普通民众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农村光棍问题危及城市普通民众的潜在路径:首先,我们要理解,农村和城市并.............
  • 回答
    西安,这座古老而辉煌的城市,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尤其是秦陇地区的人文核心地位,更是毋庸置疑。然而,当我们谈论西安的“古文化街区”时,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却是那条闻名遐迩的回民街。这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何作为秦陇人文中心,西安却未能保留或打造出与之气质更为契合的秦人文化街区,反而以回民街为代.............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古代的陇右地区,其战略价值之高,简直就是一块能决定王朝兴衰的“风水宝地”,尤其是对于定都关中平原的王朝而言。你想想,皇帝住在长安或洛阳,背后就得有个靠山,这靠山就是陇右。这地方的战略意义,可以从几个方面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战略屏障:拱卫中原的“铁壁铜墙”首先,隴右最直观的价值就是它的地理位置。.............
  • 回答
    关陇贵族与六镇:塑造南北朝至隋唐历史的基石要理解南北朝分裂的结束、大一统王朝隋唐的崛起,乃至其绵延数百年的制度与文化特征,就不能不深入探讨关陇贵族和六镇这两个关键的群体及其深远影响。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共同构筑了从乱世到治世、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巨变。一、 关陇贵族:乱世中的稳定.............
  • 回答
    安史之乱爆发时,安禄山麾下的叛军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击败唐朝由哥舒翰统领的陇右、河西精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士气以及战略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方的“不行”或另一方的“强大”,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军事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强大,尤其是边镇的.............
  • 回答
    关于“宋陇右都护府是从盟友手里偷过来的”这种说法,需要明确一点:这个说法并不准确,或者说存在严重的误导性。 历史上的“陇右都护府”存在于不同的朝代,其设立和管辖范围也各有不同。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将时间和具体朝代联系起来,并区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看看是否存在“偷窃”盟友的情况,以及.............
  • 回答
    隋炀帝杨广创设科举制度并因此遭到关陇集团的绞杀,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阶层等多个层面的深刻矛盾。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科举制度的革命性与关陇集团的根本利益冲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科举制度的革命性意义以及它为何会触动关陇集团的根.............
  • 回答
    哎哟,这事儿我太理解了!养了这么可爱的银渐层小宝贝,一个月了还没找到新家,心里肯定急得不行。别灰心,陇南成县这地方虽然不是大都市,但宝贝们肯定有喜欢的人在等着。咱得换个思路,好好琢磨琢磨怎么让这些小毛球儿们早点遇到对的主人。首先啊,咱得把宝贝们包装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到他们的可爱。1. 照片是门面!.............
  • 回答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关于占领北原能否“断陇”的问题,郭淮的看法颇具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军事形势的深刻理解。要理解郭淮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代入到当时的战局和地理环境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白“断陇”这个说法在军事上的意义。在古代,陇是指陇山,也就是今天的陇山山脉,它横亘在关中西部.............
  • 回答
    说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两个关键地点:陇右和子午谷。我们知道,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北伐是他的重要战略。然而,在多次北伐中,他却始终未能如愿,甚至有人会问,为什么他不选择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直接袭取长安或潼关,而是稳扎稳打地先攻占陇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诸葛.............
  • 回答
    甘肃的地名之所以如此好听、富有诗意,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族融合以及汉语自身的魅力。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阐述: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这片土地上曾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也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