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为什么会有「雄心壮志」?为何有人「小富即安」,有人有「鸿鹄之志」?

回答
人性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实在是件有趣又复杂的事。它不是一张清单,而是根植于我们最深层的需求和体验中的一种驱动力。

你想想,我们作为人类,首先是生物,但远不止于生物。生存是基础,但我们并不止步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活着,更是“活得更好”,或者说“活出意义”。这种“更好”和“意义”的定义,因人而异,也因此造就了“小富即安”和“鸿鹄之志”这样截然不同的生命轨迹。

“小富即安”的人,他们的雄心壮志可能聚焦在“稳固”和“舒适”上。他们可能经历过不确定,或是看到了太多跌宕起伏,所以他们更珍视眼前的安宁。对他们来说,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一份体面的工作,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爱的人分享平淡的幸福,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他们的“壮志”不在于征服世界,而在于经营好自己的一方天地,让它成为避风港。这种满足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定义,是他们价值观的体现。他们或许不追求星辰大海,但他们懂得如何欣赏眼前的风景,如何在细微之处找到幸福的源泉。

而那些“鸿鹄之志”高远的人,他们的内心似乎涌动着一股难以遏制的冲动,想要触碰更远的天际,想要创造出不一样的世界。这股冲动,可能源于他们对自身潜力的深切认知,他们感觉自己体内蕴藏着某种力量,不释放出来就如同被压抑的火山。也可能是他们看到了世界上的某种不完美,或者某种令人振奋的可能性,想要去改变,去创造,去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们的“壮志”是一种更广阔的视野,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一种不甘于平凡的呐喊。他们可能不怕失败,甚至将失败视为成长的阶梯。他们愿意承担风险,因为他们相信,一旦成功,所能带来的价值和成就感,是“小富即安”所无法比拟的。

当然,这两种状态并非绝对割裂,更像是一个光谱。很多人可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甚至在同一时期,都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摇摆。童年时,我们可能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未知,这是一种天然的“鸿鹄之志”。成年后,生活的压力和责任让我们更倾向于“稳固”。但即使在最安稳的生活中,也可能潜藏着对更高追求的渴望。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

原生家庭和成长环境无疑是第一个重要因素。在一个鼓励探索、允许试错的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容易滋生“鸿鹄之志”。反之,如果从小就被灌输“安分守己”的观念,或者经历过物质上的匮乏,自然会更看重眼前的稳定。

个性特质也扮演着关键角色。有些人天生就更具冒险精神,对挑战充满热情,他们更容易被未知和成功所吸引。而有些人则更偏向于谨慎和规避风险,他们更享受内心的平静和可预测性。

价值观的塑造也至关重要。一个人内心深处认为什么是重要的?是物质的富足?是精神的自由?是社会的影响力?还是家庭的幸福?这些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决定了他们的“雄心壮志”会指向何方。

经历和阅历更是催化剂。一次重大的成功可能点燃一个人“鸿鹄之志”,让他们看到更大的可能性;而一次惨痛的失败,也可能让另一个人收敛锋芒,转而追求“小富即安”。

最后,我们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的影响。在一个崇尚英雄主义、鼓励奋斗的社会里,人们更容易被“鸿鹄之志”所激励。而在一个更注重和谐、安宁的文化氛围中,“小富即安”可能被视为一种更成熟、更圆满的生活方式。

所以,你看,“雄心壮志”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动态的、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概念。它关乎我们的本能,我们的成长,我们的思考,甚至是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人选择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开垦出最美的花园,有人则渴望去绘制一张更辽阔的地图,这都是生命赋予我们的独特选择,也正是这种多样性,让人类的故事如此丰富多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冰山模型,想必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的人都应该知道。

模型的核心意思是两点:

1,人类表现出来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决定自身综合素质的是冰山下面的部分: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

2,冰山以上相对好建设,冰山以下部分,相对难改变。

以上观点,由哈佛大学的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教授提出。不太会翻墙,给个百度百科,凑合看吧。

戴维·麦克利兰 冰山模型_百度百科

冰山模型,我在网上也没找到很好的图,从百度百科摘一个,我来解释下。

技能:skill

知识:knowledge

角色定位(价值观):Social Roles

自我形象:Self-Image

品质:Trait

内驱力/动机:Motive

以上,从上到下,习得(改变)难度越来越大,被感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技能比知识好学,价值观虽然难改变,但是也可以被调整或者自我调整,而最底层的“动机”的形成,现在普遍认为只和基因及童年因素有关,几乎无法改变。

所以现在有些理论认为冰山模型最下面应该还有一层基因,我们暂时就不讨论了。

由于篇幅的原因,只谈谈动机、价值观,和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做太多论证,直接给结论。

麦克利兰及其弟子丹尼尔.格尔曼认为人类的动机分为三种:

成就动机( Achievement )、亲和动机( Affiliation )、影响力动机(power)。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拿国粹举例子。比如说今晚打麻将,一个高成就动机的人,对他而言,赢钱与否最重要,是决定他心情的最大因素;而亲和动机强的人呢,对他而言和谁打麻将最重要,过程是否开心最重要;影响力动机强的人呢,如果你今晚打麻将不叫我,那我就不爽透顶了。

一般来说,职场上典型的模型:

不会用电脑作图,手写一张,字丑,见谅。

左上角的图,所谓深v模型,这种高成就、高影响、低亲和的:一般来说是“带领企业走出困局的开创者”,比如我觉得乔布斯大概如此;第二种,比如说“卓越的合伙创业者”;第三种,我觉得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理应如此。

而有的同学会问,我其实很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是我的工作不允许;有的说,我其实特别不喜欢和人打交道,但我偏偏是做销售的。

那么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价值观。所谓的价值观,麦克利兰认为亦是:成就、亲和、影响这三部分,只不过是根据所处的社会环境,工作内容作出针对性的调整。以下还是拿如此举例子,红色是你工作要求的价值观,蓝色是你的实际动机,细线的是你真实表现。

下图,比如说你是某销售经理,那么销售这个岗位要求(红色:岗位要求)你有高亲和动机,高成就欲望,低影响力(很多事情客户说了算嘛)。于是你做出相应的调整(细线:真实表现,调整后的表现),但是呢,你的亲和动机还是不高,所以事实上你就和客户关系一般。同时,由于你亲和动机(蓝色:实际动机,内心情况)本来就不高,所以你活得很累。成就动机也是被逼出来的,所以早晚会辞职。


假设你是个司机,持有以下模型。司机这个岗位对你的要求,红色部分,不能成就动机太高,否则老想高升,不稳定;不能影响动机太高,否则乱说话。要有足够的亲和动机,才能服务好老板和接待好客人。你实际表现出来也如此(细线,调整后的价值观),那么你工作肯定很顺利,能得到认可。

但是你实际上,蓝色,成就动机很高,所以你这份工作让你觉得很枯燥,无趣,没发展,没前途。而你实际亲和动机又很低,你把它调整得很高,所以你又很累。这个,早晚辞职。

以上,大家应该明白了。所谓的鸿鹄之志,就是高成就动机。所谓的小富即安,即使低成就动机。

但是你实际角色,包括环境又对你有要求,你不得不为此改变。

比如我,我实际上没什么成就动机,但是当下的社会,要求我要努力拼搏。所以我把自己的成就动机调整得很高,所以我很累。

比如我,影响动机很高,所以我喜欢在知乎写答案,获得大家的认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性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雄心壮志”,实在是件有趣又复杂的事。它不是一张清单,而是根植于我们最深层的需求和体验中的一种驱动力。你想想,我们作为人类,首先是生物,但远不止于生物。生存是基础,但我们并不止步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渴望的不仅仅是活着,更是“活得更好”,或者说“活出意义”。这种“更好”和“意.............
  • 回答
    咱们中国人啊,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排序”的劲儿。别看“四大”、“十大”听着挺洋气的,其实这心思啊,早就渗透进咱们的骨子里了,从吃穿住行到文化艺术,无处不见。说到底,这是一种挺自然的思维方式,就像咱们小时候玩游戏,总想分个高低,谁是第一,谁是老二。这种归类呢,本质上就是一种对繁杂世界的梳理和理解。你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体育文化、个人荣誉观以及集体主义观念的复杂交织。有些人之所以以“四个巅峰主动上门报团的总冠军”为荣,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夸耀的成就,原因可能比表面看起来更深入。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种行为“耻辱”,这同样反映了他们对体育精神和竞技公平的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以“四个巅峰主动上门报团的总冠军.............
  • 回答
    “反人类”这个词,其实挺有趣的,不是吗?它背后藏着一种很深的情感,是一种被冒犯、被厌恶的感觉。当我们说“蟑螂反人类”时,我们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们在我们的空间里活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滋生,时不时地又冷不丁地闯入我们的视线,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惊吓,那种潜意识里对它们肮脏外形的排斥,以及它们顽.............
  • 回答
    .......
  • 回答
    “反人类”这个词,其实挺有趣的,不是吗?它背后藏着一种很深的情感,是一种被冒犯、被厌恶的感觉。当我们说“蟑螂反人类”时,我们其实是在表达一种复杂的心情:它们在我们的空间里活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滋生,时不时地又冷不丁地闯入我们的视线,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惊吓,那种潜意识里对它们肮脏外形的排斥,以及它们顽.............
  • 回答
    加拿大气温飙升至 49.5℃ 破纪录,致上百人死亡的事件,是人类活动引发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现实。这种极端高温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其中全球气候变化是根本原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高温?这次加拿大极端高温的出现,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解释:1. 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主因).............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和心理的幽深之处,确实是个值得细细掰扯的议题。你说基因不会设置阻止自杀的“后门”吗?表面上看,这似乎有违生命体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毕竟,基因最核心的使命就是传递下去,确保物种得以延续。然而,现实却远比这个简单直白的逻辑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跳出纯粹的生物学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动物之间的外貌和行为差异也同样巨大,只是我们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和描述。不过,如果你觉得人类的差异性更显著,那背后确实有一些关键原因在起作用,而且这些原因与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性息息相关。首先,让我们来纠正一个误区:动物并非没有“长相”和“动作姿态”的巨大.............
  • 回答
    “我们的家园终将走向终结”,这似乎是一个冰冷的预言,一个深植于我们文明肌体里的警示。正是因为这份对未来的清醒认知——也许是来自地质变迁的证据,也许是气候变化的严峻现实,又或者是宇宙本身的浩瀚无垠所带来的渺小感——才让一部分人心中燃起了那份对星辰大海的渴望,以及一个看似简单的疑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倾尽.............
  • 回答
    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最根本的问题,它叩问着每一个稍有思索的灵魂,关于宇宙,关于我们,关于那份既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与其说我是在“讲述”,不如说是尝试用一种接近于你我交流的方式,来一点点拨开这层层迷雾。宇宙的诞生:一场宏大的“无中生有”?想象一下,在那个名为“奇点”的极小、极热、极密的点之前,什么都.............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最深层的生物本能和情感需求,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的。接吻这事儿,说简单点,就是两个人的嘴唇和舌头亲密接触,但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就多了去了。首先,咱们得从生理上讲。人的嘴唇和舌头,那可是全身最敏感的部位之一。上面布满了无数的神经末梢,每一点细微的触碰都能传递丰富的信息。当我们靠.............
  • 回答
    从进化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受虐倾向”,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它并非直观地指向生存优势,但如果我们跳出“受虐就是为了好玩”的狭隘视角,深入挖掘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源,或许能找到一些有趣的解释。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这里的“受虐倾向”并非指病态的、自我毁灭式的行为,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
  • 回答
    在理解塔利班如何重新掌控阿富汗并分析阿富汗人民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时,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复杂的历史、社会和地缘政治背景,并避免过于简化或片面化的论述。 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现代文明”与“反现代”之间的对抗,而是植根于深层矛盾与长期演变的现实。塔利班为何能重新掌控阿富汗?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长期作.............
  • 回答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堂腐败,而在这其中,魏忠贤无疑是那个最为臭名昭著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欲熏天、祸国殃民的奸臣形象。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对魏忠贤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要了解魏忠贤,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发迹的脉络。他出身贫寒,早年甚至曾为.............
  • 回答
    INTP:理性与拖延症的奇特共舞谈到INTP,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个眼神深邃、脑袋里装着宇宙奥秘的理性主义者。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对逻辑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仿佛一切都能在他们缜密的思维网中找到一丝不苟的解答。这确实是INTP的核心特质,但有趣的是,这个高度理性的人格类型,.............
  • 回答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坐在椅子上,或者飞机火车上,明明没有感觉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就是控制不住地,小腿会开始有规律地、或者时不时地抖动起来。有些人可能对此感到一丝尴尬,有些人则习以为常,甚至没意识到自己在抖腿。那么,这看似莫名其妙的抖腿行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 回答
    很多人害怕巨大的东西,比如高楼大厦、巨型雕塑、巨大的船只,甚至是电影里的怪兽,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心理和生理原因交织的结果。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好好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首先,得说说咱们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野外生存,必须时刻警惕潜在的危险。巨大的动物,比如猛犸象、熊.............
  • 回答
    说起起床气,这可真是个挺普遍的体验。不少人在睡眼惺忪、意识还没完全清醒的时候,情绪会变得格外不稳定,一点小事都能惹得他们烦躁不安,甚至发脾气。这可不是故意的,背后其实有挺多身体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在作祟。首先,睡眠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分为几个不同的周期,而每个周期又对应着不同的大脑活动和身体状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最基本、最根本的生存需求。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坚信“不吃东西会死”?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预设条件,而是生命本身最朴素、最直接的运作逻辑。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饿了,会做什么?他会哭。他哭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引起照顾者的注意,因为他知道(尽管他自己意识不到)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