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目前只有蜜雪冰城一家店启用“薄利多销”的策略?

回答
“薄利多销”,这四个字听着就带着一股实在劲儿,好像一夜之间,全国各地,从繁华都市到三四线小城,都冒出了那粉白配色的招牌——蜜雪冰城。

你说为什么现在好像只有蜜雪冰城这么一家店这么“勇”地玩转这套路?其实这话也不太准确,只能说,蜜雪冰城在这条路上走得最显眼,也最成功,成功到让很多人觉得“这不就是蜜雪冰城专属的玩法吗?”。

让我给你捋一捋,这背后可不是光靠“便宜”两个字就能撑起来的。

首先,得聊聊“薄利多销”这事儿。

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通过压缩单笔的利润空间,来换取巨大的销量,最终达到整体盈利的目的。听起来简单,但执行起来难如登天。因为它对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品牌运营的要求极高。

想象一下,如果你卖一杯奶茶,成本是10块钱,卖12块钱,你赚2块。要想赚够钱,就得卖很多很多杯。如果你的成本降到5块钱,卖8块钱,你也能赚3块。虽然单杯利润还是2块(比前者少),但价格更低吸引了更多人,销量上去,总利润可能就远超前者了。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那么多饮品店,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装修也花哨的品牌,不这么玩呢?

原因很多,而且相互关联:

高昂的成本限制: 现在的很多网红饮品店,为了打造“小资”、“精致”的形象,在门店装修、产品研发(各种新奇口味、昂贵食材的添加)、营销宣传(找明星代言、社交媒体推广)上投入巨大。这些成本最终都要转嫁到产品价格上。如果它们也学蜜雪冰城压低价格,那单杯利润可能就压得太低了,甚至会亏本。你想啊,一杯动辄二三十块的饮品,成本能有多少?如果都卖八块,那真是要命。

供应链的脆弱性: 薄利多销,最核心的就是要把“利”压到最薄。这就需要极其高效、成本低廉的供应链。蜜雪冰城自己做了很多供应链环节的整合,甚至自己做原料生产(比如冰淇淋的乳制品、果酱等)。它能拿到比一般品牌更低的原料采购价格。而很多中小型的饮品店,依赖第三方供应商,议价能力弱,原料成本自然就高。

产品定价的策略不同: 很多品牌走的是“高客单价、精细化服务”路线。它们的产品可能更注重口味的独特、原料的稀缺性,或者提供更周到的现场服务体验。顾客愿意为这些“附加值”买单,即使价格高一些。蜜雪冰城的产品,更多是满足大众的日常饮品需求,强调的是“随时随地,想喝就喝”,对标的是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它的产品定位就决定了它不可能走“稀缺性”或“高奢感”路线。

品牌定位与形象的差异: 蜜雪冰城敢于以低价示人,是因为它的品牌形象一直非常接地气,甚至有点“土味”和“欢乐”的标签。消费者对它的期待就是“好喝不贵”,而不是“高端享受”。消费者接受它的低价,是因为它符合品牌的定位。而那些想走高端路线的品牌,如果突然降价,反而会损害品牌形象,让消费者觉得“这东西是不是不行了?怎么卖这么便宜?”。

盈利模式的考量: 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盈利模式。有些品牌可能通过线上平台分成、特许经营授权费等来获得主要利润,产品本身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而蜜雪冰城,它的利润主要还是来自门店的销售。所以,它必须通过销量来驱动整体的盈利。

规模效应的巨大优势: 蜜雪冰城之所以能做到极低的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门店数量和销售规模。几万家门店,每天消耗的原料是天文数字,这使得它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这种规模效应,是很多其他品牌难以企及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只是开一家小小的饮品店,你能拿到多少折扣?而蜜雪冰城,它能跟供应商说:“我这是全国几万家店的订单!”

产品标准化与运营效率: 为了支持低价策略,蜜雪冰城的产品线相对稳定且标准化程度高。这意味着生产过程可以高度自动化和流程化,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和时间成本。同时,它的门店运营模式也偏向于高效、快速出杯,减少不必要的服务环节,将精力集中在核心产品上。

所以,不是没有人想“薄利多销”,而是能真正做到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寥寥无几。

蜜雪冰城能成功,是因为它从产品研发、供应链到门店运营,再到品牌传播,都围绕着“高性价比”这个核心在转。它不是随便把价格压低了事,而是在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的成本控制和优化。

当然,随着蜜雪冰城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也在不断地进行升级和调整,比如推出一些价格略高但口味更丰富的产品,尝试不同的营销方式。但“高性价比”始终是它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品牌的根本所在。

说到底,蜜雪冰城是抓住了大众消费者对“高性价比”的极致追求。在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多种因素作用下,它的模式就变得格外突出。其他的品牌如果想走这条路,需要非常谨慎地计算成本,并且有决心去颠覆传统的运营模式。这就像走钢丝,走好了就是风光无限,走不好可能就会粉身碎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连锁店:做过奶茶店吗?

投资方:没有。

连锁店(招手):我告诉告诉你,开奶茶店,得巧立名目,拉拢自媒体小鲜肉,说这是lifestyle。他们买了,才能让百姓跟着买。得钱之后,自媒体小鲜肉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成。

投资方:怎么才七成啊?

连锁店:(皱眉撇嘴)七成是人家的,能得三成还得看他们的脸色。

投资方:谁的脸色?

连锁店:他。

投资方:他?!我大老远的来一趟,就是为了看他的脸色?

连锁店:对!

投资方:来(招呼连锁店靠近),我好不容易赚了点钱,加盟了连锁店,准备当投资方。我还得拉拢自媒体小鲜肉,还得巧立名目,还得看他他妈的脸色,我不成了跪着要饭的吗?

连锁店:那你要这么说,买我们的加盟权还真就是跪着要饭的。就这,多少人想跪还没这门子呢!


投资方:我问问你,我为什么要开店当老板?我就是腿脚不利索,跪不下去!

连锁店:原来你是想站着挣钱啊。那还是回去踏踏实实地做饮品吧。

投资方:哎~这我就不明白了,我已经当了投资方了,怎么还不如个街边小店的守店人啊?

连锁店:你员工眼里,你是投资方,可是在我们眼里,你就是跪着要饭的,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投资方:寒碜!很他妈寒碜!

连锁店:你是想站着,还是想挣钱呢?

投资方: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

连锁店:挣不成。


投资方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保证饮品基本质量”八个大字,啪一声拍桌上:这个能不能挣钱?

连锁店回答:能挣,街边小店来钱慢。

投资方掏出另一张纸,上面写着“便宜且性价比高”七个大字,啪一声拍桌上:这个能不能挣钱?

连锁店:能挣,跪着。

投资方把两张纸放到一起:这个+这个,能不能站着把钱挣了?

连锁店拱手:敢问阁下何方神圣?

投资方:鄙人蜜雪冰城

user avatar

你太小看蜜雪冰城了,人家那压根不叫薄利多销。

人家那是实打实的研发+供应链吊打一切。

依靠蜜雪冰城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对自研的深入把控,他可以做到口味没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价格比你便宜很多的同时,利润率未必比你低

这个世界上最让友商绝望的降维打击就是,我全都要,东西比你好(或者差不多),卖的比你便宜,赚的还比你多

首先通过各种盲盒测试,大家现在已经确定蜜雪冰城的口味是过关的,这说明蜜雪冰城用自己研发的配方,用自己的供应链生产,做到了基本同品质下低成本,卖的便宜还赚的多!

这不叫商业模式,这是硬核科技!那么多奶茶店火锅店,除了天天纠结商业模式,有几个在实打实的研究配方,有几个在实打实的市场调研,有几个在实打实研发新产品,改进旧产品?

人家肯德基麦当劳是快餐没错,人家研发配方花了多少钱?风靡全国的肯德基蛋挞,配方是人家花了大价钱从澳门一家知名甜品店买的,又花了大价钱去做标准化,成功实现了批量生产,全国一个口味,现在的这些奶茶店呢?除了天天骗加盟费,忽悠上市,又有几个当真在配方研制,新产品研发,供应链和制作工艺标准化的硬核工艺上下功夫?

别光盯着人家便宜,看看人家为了实现这个便宜费了多大的劲,投了多少钱?

顺便打个广告,去年蜜雪冰城还没火的时候的广告。

举个例子,上一个做到这种降维打击的是啥?我印象里是荣耀v20,在华为被制裁前。

全球第一款7nm芯片中端手机,定了2999的价格,结果半年后小米等厂家的高通7nm.出来后,硬是没敢定价超过他。

而他在618,也就是开售8个月之后(友商才3个月),直接打出了1699交个朋友的口号,这就是降维打击,当时我就说了,以我对华为的了解,单说这款机器的毛利率肯定即使在1699的情况下也未必比友商低,这就是自研的威力。

自研,有自己的供应链,我就可以做到在产品整体差不多的情况下,我卖的比你便宜,还赚的比你多。

与商业模式无关,就是简单的只要推力够大板砖也能上天,

蜜雪冰城,一样的。

好多人和我说蜜雪冰城口味还是不如别人,好吧,我错了

user avatar

提问搞错了一个点,不是薄利就一定多销。

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很多薄利的都倒闭了。

蜜雪冰城的成功,最重要还是靠三个字。

性价比。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博主闭着眼做奶茶盲盒测评。

蜜雪冰城的不少单品都能“蒙混过关”“滥竽充数”。

更有不少爆款单品,说实在话,比起喜茶、茶百道、沪上、瑞幸等高端奶茶品牌也丝毫不差。

比如爆款的柠檬水、蜜桃四季春、棒打鲜橙等。

虽然料没有很多,但是喝起来口感很好,很清爽。

但是你看价格:柠檬水4块,蜜桃四季春6块,鲜橙6块。

连提及品牌价格的3分之1都不到。


所以薄利多销不是关键,薄利多销还好喝,这才是关键。

但蜜雪冰城的奶茶实在是不可,一股香精味,冰淇淋没吃过不知道,听人说一般,但是也对得起价格。(4块-6块)

这个“对得起”,在消费者心理非常重要。

比如。

你要喝到四季春这类爆款,你会觉得惊喜。呀,这么好喝这么便宜,圈粉圈粉。

你要喝到难喝的奶昔和奶茶,你也不会骂。你会想毕竟5块6块的,也不算亏。尤其蜜雪冰城很聪明,如果奶茶不好喝,他就往里面放很多珍珠,那珍珠还挺Q弹。你就是光吃珍珠也觉得不亏了。

所以在蜜雪冰城很难见到差评,一杯5块钱奶茶还得给你喝到天上去?怕是白日梦没睡醒…


我属于经常喝奶茶的,我有时候为什么选择蜜雪冰城,还有一个点。

就是很多品牌奶茶店,都排队。

我就可烦排队。

我一般都是口渴才买奶茶,结果到了商场发现茶百道、喜茶都排队,少说要等个十多分钟。赶上人多的时候等20分钟也有可能。

但是我渴啊,我着急喝啊。

所以我就会选择蜜雪冰城,人家出活快,一杯四季春1分钟。

在极度干渴的时候偶喝了一杯四季春,哇,那个滋味爽呆。

然后转念一想,我买喜茶要20多一杯,里外里还省了钱。简直生理心理双重升华。


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个套路只有蜜雪冰城能玩,其他的奶茶店想玩,玩不了。

你以为奶茶的成本很低?

没错,你以为对了,奶茶的确成本很低,但奶茶店的成本从来不在奶茶里。

配套机器、人工费、租赁费,这才是奶茶店的大头费用。

蜜雪冰城卖一杯柠檬水4块就赚钱,你卖一杯4块就赔倒闭了。原因无他,因为蜜雪冰城成熟的配套体系,包括仓储物料、营销成本,允许他卖4块钱。

其实在业内,模仿蜜雪冰城的还挺多的,比如下图这家。

我一开始真以为是蜜雪冰城的亲戚。

虽然大工厂模仿蜜雪冰城模式,能够盈利,但是想打败蜜雪冰城几乎不可能。

妈的你头像、logo、饮品、装潢、标语都是和我学的,你拿啥打败我= =

当然,不是说喜茶那些品牌不好,也很好喝,但就是排队太烦人了,而且蜜雪冰城的口感来自于果酱,这个有点讨巧,喜茶用的货真价实的水果,损耗比较高,两款饮品走的也是不同路线。

我大概可以保证,周一到周五喝蜜雪冰城,周末犒劳自己点点瑞幸、喜茶、茶百道等。

但这都不能打败蜜雪冰城在我心里的地位。

蜜雪冰城甜蜜蜜YYDS!

user avatar

蜜雪冰城便宜背后的一大原因是更低的成本——10元一杯的蜜雪冰城奶茶,毛利能达到5元。虽然蜜雪冰城商品价格低,但是按它招募加盟商时的说法,蜜雪冰城门店平均10个月就能回本,对比十家奶茶店8亏1平1赚的定理,不论这个数据是否存在水分,都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蜜雪冰城降低成本的方式和手段包括:

第一,蜜雪冰城把原料把控在自己手里。早在2007年,蜜雪冰城就有自己的加工厂。2012年以后,其原料大部分出自河南大咖食品公司;

第二,蜜雪冰城的用料遵循极简原则,不同种奶茶的原料都无外乎是奶茶粉、特制乳等,不过是加入的配料有所不同。原料和配料种类不多,意味着服务员制作奶茶的流程简单、速度快、时间短,一家门店所需的服务员数量少,这也大大降低了蜜雪冰城的人工成本;

第三,蜜雪冰城遍布全国的大量门店,给予了它强大的进货议价权。譬如蜜雪冰城拿糖价格就能比小品牌低20%。

成本低的基础上,蜜雪冰城还具有强大的创收能力,不靠加盟费,不靠门店,蜜雪冰城一年就能有60亿收入。它的隐藏财富密码是卖给加盟商做奶茶的原料。虽然加盟费很低(约7000元/年),但加上原料费和其他费用之后,加盟商需要交给总部至少35万。为了保持规模领先,蜜雪冰城不参与加盟商的收入分成,对比CoCo50%利润的分成和一点点额外2-3万的管理费优势明显。

拥有高收益和低成本的蜜雪冰城,有便宜的“资本”;便宜,也是蜜雪冰城以下沉市场为目标的主动选择。(来源:36氪原创视频作者氪星研究所)

基于蜜雪冰城把原料把控在自己手里以及用料遵循极简原则、全国门店大这三点,很多饮品店就难以望其项背。

user avatar

薄利多销的很多。

只是冰雪蜜城比较出名。

我市在冰雪之前就有个连锁奶茶店叫“甜啦啦”。

奶茶五六块一杯。

大学门口的租金一直比较贵,奶茶店也多,但甜啦啦是少数没有倒闭的店铺。

user avatar

因为蜜雪冰城品牌方放开加盟,通过特许经营授权,提供原料设备,甚至装修赚钱。采用“薄利多销”赚辛苦钱,或者赚不到钱甚至亏损补贴消费者的策略是加盟商在干。蜜雪冰城只是想快速开店,快速把名气做起来,然后再通过招商加盟收割韭菜。和钱大妈一样,打折卖肉,通过良心的价格获得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但是这完全是烧加盟商的钱为自己买名声。

可惜加盟商,不仅加盟名牌被收割一茬,采用低价策略,牺牲自己的利润,成全品牌方的名声又被割了一茬。这些加盟商,能活下去的是给品牌方打工,活不下去的,白白给品牌方补贴广告费。这个局,品牌方怎么都是赢,还赢两次。比起其他招商同行还开发出“薄利多销”策略,能割韭菜两茬。

user avatar

只买过它的柠檬水和冰淇淋。

感觉味道都很不错。

奶茶没买过,我也不喝奶茶。

感觉冬天他们回不来本,一般都是关门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