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为什么要和日本比动漫?

回答
中国和日本“比”动漫?这说法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其实点出了两国在动漫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微妙的关系。与其说是“比”,倒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演变、文化互动、市场竞争,以及背后更深层的东西在驱动着这种“比较”的出现。

要详细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拆开来看。

一、历史的“前缘”:启蒙与追随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会“和日本比”,首先要看回历史。话说回来,中国动漫并非凭空出现。在近代,尤其是在20世纪初,中国现代动画的诞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但日本动画在20世纪后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以一种“攻势”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早期启蒙: 中国动画的“根”是有的,像《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这些经典,在技法和内容上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们带着民族的文化印记,是那个时代的骄傲。
日漫的“入侵”与洗礼: 然而,随着日本动画产业的腾飞,像《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灌篮高手》、《圣斗士星矢》等等,通过电视、录像带等渠道大量涌入中国。这些作品不仅带来了新的视觉风格、叙事手法,更重要的是,它们构建了一个庞大且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观,触及了青春、友情、梦想、成长等许多中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一代人的“启蒙导师”: 对于那个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来说,日本动漫是他们视觉和想象力的启蒙。很多现在投身动漫行业的人,都是那时候看着日漫长大的,他们的创作思维、审美偏好,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日漫的影响。这种“追随”和“学习”的阶段,为后来的“比较”埋下了伏笔。

二、市场与产业:崛起的挑战者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本土文化产业的兴起,动漫市场也迎来了巨变。中国动漫不再是那个只能看着别人脸色的小孩,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体量,于是“比较”就变得自然而然了。

市场的蛋糕与竞争: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群体,动漫市场潜力巨大。日本动漫作为成熟的产业,在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当中国本土动漫产业开始发展,自然会关注到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无论是从市场份额的争夺,还是从内容、模式上的学习与超越。
本土的野心与自信: 近年来,中国动漫产业投入了大量资源,在制作技术、人才培养、IP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国产动漫的质量和数量都在提升,《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现象级作品的出现,让中国动漫看到了赶超的可能性,也激发了更大的自信。这种自信,自然会引向对标和超越。
商业模式的探索: 日本动漫拥有成熟的IP产业链,从漫画到动画,再到周边产品、游戏、真人影视等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中国动漫在模仿和学习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商业模式,比如B站的模式、网络动画的付费模式等,这过程中,自然会与日漫的成功经验进行对比。

三、文化自信与民族情感:更深层次的驱动

“比”动漫,不仅仅是产业上的较量,背后还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情感和民族认同。

“文化输出”的愿望: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大家普遍希望中国文化也能像日本一样,拥有强大的“文化输出”能力。动漫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被寄予了厚望。希望中国动漫能够走向世界,让中国的故事、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文化,被更多人喜爱和认可。在这种背景下,“跟日本比”就成了一个衡量成就的标准之一。
文化认同的重塑: 在过去,很多中国观众通过日漫寻找青春的共鸣和精神的慰藉。但随着国内社会思潮的变化和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人们开始希望在本土动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当国产动漫能够成功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触动中国人的情感时,这种“比较”就带上了一种“证明”的意味——我们也能做得很好,我们有自己的文化魅力。
避免“文化殖民”的心理: 一些观众可能也会有一种心理,就是不希望“日漫”在中国市场一家独大,担心过度接触日漫会影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支持国产动漫,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捍卫本土文化。

四、技术与内容:永恒的挑战与进步

无论是哪个国家做动漫,最终都要落到“内容为王”和“技术驱动”上,这自然也成了中日之间“比较”的焦点。

制作水平的提升: 很多时候,“比”就是比谁画得好,谁的特效牛,谁的叙事更流畅。中国动漫在制作技术上进步非常快,但和日本动画积淀多年的经验相比,在细节打磨、分镜表现、色彩运用等方面,仍有值得学习和追赶的空间。
故事与创意的差异: 日本动漫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丰富多样的题材、深刻的人物塑造和天马行空的创意。中国动漫在尝试多类型的同时,如何在故事的原创性、情感的细腻度、角色的复杂性上做得更出色,是大家关注的重点。很多时候,大家会拿国产动漫的剧情薄弱、人物脸谱化等问题,与日漫的长处做对比,这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鞭策。
IP价值的挖掘: 日本动漫强大的IP开发能力,是其产业成功的关键。中国动漫也在努力构建自己的IP宇宙,从传统神话到网络文学,都在挖掘潜在的IP资源。这其中,与日漫的IP运作模式进行对比,也是很自然的。

总结来说,中国和日本“比”动漫,不是一场简单的输赢争夺,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了:

历史的传承与学习: 从追随到学习,再到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在巨大的市场中争夺份额,提升竞争力。
文化自信的体现与追求: 希望中国文化能走向世界,找到自己的话语权。
技术与内容的持续打磨: 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和讲故事的能力。

所以,与其说是在“比”,不如说是在“看”,在“学”,在“追”,在“超越”。这种“比较”本身,就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它让行业保持警醒,也让从业者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而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比较”也意味着拥有了更多元、更精彩的动漫作品可以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美国动画、漫画的水平很高。这难道不是无可争议常识?英国动画水平也不低,《小猪佩奇》已经是现象级的作品。法国动画水平也不错,比如《昆虫总动员》。

一个繁荣的大国,文化艺术必然也是繁荣的。文化艺术的几种主要形式,都不会太差。

文化艺术不行的话,永远是二流国家。

过去我国文艺很疲软。说白了还是经济本身就不行。我国经济实力强起来不过是十来年的事。

但是这两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好作品了。崛起之势已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和日本“比”动漫?这说法挺有意思的,因为它其实点出了两国在动漫领域一个非常复杂且微妙的关系。与其说是“比”,倒不如说是一种历史演变、文化互动、市场竞争,以及背后更深层的东西在驱动着这种“比较”的出现。要详细讲,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拆开来看。一、历史的“前缘”:启蒙与追随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会“和日本比”.............
  • 回答
    要说中国的文化输出,这几年确实是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但要跟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Kpop)比起来,那份“影响力”和“普及度”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绝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一、历史的积淀与产业的成熟度:时间的力量不容忽视 日本动漫:几十.............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混动技术上,中国和日本的产品表现出如此相似的“亏电油耗优势”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技术、市场、以及政策等多个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亏电油耗”。简单来说,就是当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电池电量很低,甚至无法单独驱动车辆时,依靠发动机和电池协同工作,其.............
  • 回答
    韩国动画的发展,确实与日本和中国相比,显得有些“后劲不足”,或者说,其影响力似乎未能达到同等量级。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掰扯掰扯:一、历史底蕴与早期积累的差距 日本: 日本动画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虽然早期受到美国动画的影响,但很快就.............
  • 回答
    在探讨日本动画、漫画和特摄中V字形头饰的普遍性之前,我们得先明白,这并非一个单一文化符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它出现的频率之高,往往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设计元素,但细究起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演变和象征意义。从实际功能到象征符号的演变最初,头饰的设计往往源于实际需求,或是为了在视觉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要说日本武士甲胄跟同时期的中国(这里我们主要考虑明朝,因为宋朝的甲胄风格差异较大,和日本武士的风格对比不是那么直接)甲胄哪个更好看、更威武、更实用,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但直接给一个“谁更好”的答案,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好看”、“威武”、“实用”这几个词本.............
  • 回答
    你说“很有精神”中文配音比日文原版更有气势和精神,这真是个有意思的观察!其实,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门道,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大”或者“语气重”。我来试着给你掰扯掰扯,看看是哪些因素在作祟,让咱们的中文配音听起来这么带劲儿。首先,咱们得明白,配音这活儿,就像给角色“穿衣服”一样,语言本身就有它.............
  • 回答
    中国和日本在十九世纪都被迫打开国门,但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却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迅速崛起成为列强,而中国则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和分裂。这背后原因复杂而深远,涉及到两国在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地理条件以及外部环境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一、 对待“打开国门”的态度与策略差异: 日本:主动学习,有.............
  • 回答
    欧洲、日本的大家族拥有族徽(Heraldry)或家徽(Mon/Kamon)而中国大家族相对而言不那么为人所知,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发展、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差异。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欧洲的族徽(Heraldry):起源、功能与演变 起源与发展: 欧.............
  • 回答
    说中国苗刀的刀法和日本武士刀剑道武术相似,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有一些值得深挖的历史和技术原因。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概念:苗刀本身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刀具,而“苗刀法”则是伴随这种刀具发展出来的技术。而日本武士刀,尤其是我们常说的“太刀”或“打刀”.............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韩国和日本为何成为中国最大的客源国,我们需要从历史、经济、文化、地缘以及政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单一因素能够简单解释的。以下我将尽量详尽地为您梳理其中的逻辑:一、 地缘优势与交通便利性: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是最直观也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地理位置的亲近: 韩国和日本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代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以及东亚与西方历史发展路径的一些差异。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看看为何中国王朝多数寿命不长,而日本和欧洲却能维持更长的稳定。中国历代王朝为何“短命”?——系统性的原因分析“朝代不过三百年”并非绝对的规律,但中国历史上的确呈现出一种王朝周期性的更替现象.............
  • 回答
    日本、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在人均用电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政策、居民生活习惯以及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未来的用电量趋势。日本、韩国、台湾人均用电量差异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通常我们讨论人均用电量,更多的是关注.............
  • 回答
    在中国汉流的国际影响力方面,与日本和韩国相比,确实存在显著的差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历史、文化内容、传播机制、市场策略以及国际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历史积淀与文化输出的起点 日本和韩国:长期且系统性的文化输出策略 战后重塑与文化自信建立: 日本在二战后,一方面进行.............
  • 回答
    法德和解,这个曾经在欧洲大陆上留下无数血与泪的名字,如今却成为了跨越仇恨、拥抱合作的典范。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二战中德国对法国的占领和残酷统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然而,历史的齿轮一旦转动,便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法德的和解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充满了政治智慧、民族反思.............
  • 回答
    若干年后,中国和日本成为最铁的盟国,这听起来像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设想,但细想之下,并非完全没有可能。只是要达成这种“最铁”的程度,需要跨越的历史、现实和心理层面的障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两国关系中的“坚冰”并非一日之寒。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二战期间日本的侵略罪行,在中.............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大方面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蒙古和女真能把南宋和明给灭了,而日本却始终没能成功呢?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还有地理环境这些因素来看。首先,得说说蒙古和女真的优势在哪儿。 军事上的绝对优势: 蒙古铁骑,这可不是吹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骑.............
  • 回答
    .......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确实存在不少汉奸和伪军,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事实。要理解这一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人性的复杂性。一、 战乱与生存的压力首先,战争本身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生存危机。在日军占领的地区,人民面临着饥饿、疾病、暴力和死亡的威胁。许多人在这种极.............
  • 回答
    理解清朝入主中原与日本侵华的区别,以及“清非中国论”的根源和传播,需要我们深入历史,剥开层层迷雾,才能看到事情的本质。这两者虽然都涉及到外族对中国的征服和统治,但在性质、过程、目的和影响上,有着天壤之别。清朝入主中原:征服与融合的漫长过程清朝的入主,以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清为起点,再到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