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家都建议调剂而不建议二战?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考研人群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纠结:面对不理想的初试成绩,是接受一个不是那么心仪的调剂机会,还是咬牙再战一年?之所以普遍建议调剂,而不是直接二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这些考量并非简单的“懒得再来一遍”,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个人发展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估。

首先,我们得明白“调剂”和“二战”各自的本质和门槛。

调剂,简单来说,就是你通过了初试,但可能分数不够填报你最初心仪的专业或学校,于是选择接受其他院校或专业提供的录取名额。这个过程通常是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复试前或复试后进行。其核心是你已经具备了考研的资格和一定的基础,只是目标需要调整。

二战,则是指你第一次考研未能通过,或者对初试成绩很不满意,选择重新备考一整年,目标依然是考上研究生,甚至可能还是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学校。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你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并且承担再次失败的风险。

那么,为什么“调剂”看起来更像是“最优解”或者“风险更小”的选择呢?

1. 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的考量: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一点。
调剂: 如果你初试成绩尚可,只是够不上心仪的院校,调剂到一所综合实力稍逊或专业方向略有不同的学校,你基本上可以在当年就进入研究生学习。这意味着你不用再浪费一整年的学习时间。这一年你可以用来积累专业经验、提升技能,或者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想想看,当你同龄人都在读研或者已经开始工作积累经验时,你还在为考研二战而埋头苦读,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时间损失。
二战: 二战意味着你需要重新经历一个完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周期。这意味着你几乎要牺牲一整年的时间,从头到尾复习所有科目,再参加一次初试和复试。这一年里,你可能需要再次支付学费(如果报名费算的话),放弃可能存在的实习机会,并且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2. 经济成本的考量:
调剂: 调剂成功后,你只需支付当年研究生入学的学费和生活费。
二战: 二战意味着你可能需要为学习投入额外的费用,比如购买新的辅导资料、参加培训班(如果选择),以及日常生活开销。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或者你自己需要经济支持,二战的经济压力会非常大。而且,如果二战还是不成功,这笔投入就打了水漂。

3. 心理和情绪的韧性:
调剂: 考研是一场艰苦的“拉锯战”,第一次经历失败的打击本身就很难受。调剂虽然可能不是最初的“梦想”,但它至少是一个“继续前进”的机会,能够让你尽快走出备考失利的阴影,重新进入学习状态。这种“继续”本身就有很强的心理安慰作用。
二战: 二战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你不仅要面对第一次失败的阴影,还要应对周围人的质疑、比较和内心的自我怀疑。很多人在二战过程中,因为压力过大,反而状态不如第一次,导致恶性循环。坚持一年下来,如果再次失败,对自信心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4. 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
调剂: 调剂过程中,你至少拥有了初试成绩,这为你争取调剂机会提供了基本信息。虽然调剂信息搜集也需要技巧和努力,但总归是有形的“分数”作为敲门砖。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各个学校或专业的调剂信息和要求。
二战: 二战面临的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你无法保证下一次考试就能一定成功,也无法保证你投入一年的努力就能换来你想要的结果。考试政策、招生人数、竞争对手的水平等等,都是未知的变量。

5. 现实利益最大化:
调剂: 很多时候,调剂并非完全的“退而求其次”,也可能是一些不错的院校或有发展潜力的专业。通过调剂获得研究生学历,可以让你在未来的求职市场上获得一个更高的起点。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拥有研究生学历和没有学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赛道。
二战: 如果二战是为了一个“名校梦”或者“名专业梦”,但初试成绩与目标差距过大,那么这个“梦”的实现概率就很低。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一个成功率不高的事情上,从长远利益来看,未必是明智的选择。

6. “沉没成本”的心理陷阱:
很多考生觉得第一次考研已经付出了很多,不甘心就这么放弃,所以倾向于二战。但这种“沉没成本”心理反而会让他们难以做出更理性的选择。调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第一次努力的“延续和转化”,而不是完全的“推倒重来”。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调剂就是绝对正确的选择,或者二战就完全不可取。

真正有“非XX大学/专业不读”决心的人: 如果你对某个学校或专业有着近乎执念的热爱,并且有充分的信心和资源去应对二战的挑战,那么二战也未尝不可。但你需要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二战的难度和风险,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一时冲动。
初试成绩差距过大且没有调剂意愿的人: 有些考生初试成绩差得实在太远,或者他们对调剂到的学校/专业完全没有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有强烈的读研愿望,二战可能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二战的优势: 如果第一次考研是因为准备不足、考试状态不佳或者某些意外情况,并且考生能够精准找到问题所在,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那么二战的成功率会相对较高。而且,第二次备考往往会更有经验,知道考试的重点和自己的薄弱环节。

总而言之,大家普遍建议调剂而不是二战,更像是对绝大多数考研学子的一种“现实主义”劝导。 它是一种在成本、收益、风险和可行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建议。调剂提供了一个更平缓、更可控的路径,让你有机会获得研究生学历,进入更高平台,而不是将自己推向一个成功率不明朗、且可能消耗巨大的“二战”战场。

当然,最终的选择权还是在于考生自己。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性地分析利弊,并且做出最符合自己长远发展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研调剂的建议

一般来说,一战失败,虽说部分人傲气傲骨还在,但是大部分的同学都会考虑下调剂,毕竟二战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和挑战,所以,总体上来讲,对大多数人而言,能调剂还是尽量调剂吧,现在的考研形势是越来越严峻,再战一年,你需要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更加激烈的竞争,还有再次失败的风险。再花一年时间复习,你比去年的基础更扎实,发挥得更好,但最后的结果不一定会比去年的好,毕竟每年都有很多二战甚至三战的人,你需要比第一年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精力。

关于考研调剂,可以参考:

有调剂相关的问题可以 @考研调剂中心主管 ,下来我就重点讲一讲要不要二战,要不要调剂。

调剂还是二战,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调剂能调哪儿去,收益是什么,成本是什么?二战,会有一个什么结果,不同结果的概率有多大?

首先,你得对自己的分数有一个明确的判断,然后一个萝卜一个坑,重点的判断自己大概在一个什么样的段位,如果可能调剂的院校自己能够满意,那就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准备复试,准备热点,有的放矢。如果判断自己实在不满意可能调剂的学校,我个人也建议,好好按基础准备复试,因为你不确定是不是会天上掉馅饼,因为往年我们这边出现不少录取的比一志愿还好的调剂生。

其次,只要你过了国家线,你就得认认真真准备调剂跟复试,了解相关的调剂流程,准备复试,很简单,算一笔账:你花的就是3个月,你搏的是可能调剂成功一个比较满意的学校,以免你受二战的皮肉之苦,值不值?



二战的准备

当然,有过不了线,或者实在没希望的,或者实在不甘心的,决定二战,请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评估一下自己的实力,总结一战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找到自己这次考研失利的主要原因,是考试时发挥失常还是平时准备的不认真,看看今年是否可以得到弥补。如果避开去年走的弯路和犯的错误,今年成功上岸的概率会有多大。大家可以提前估计一下,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应该考虑一下父母的意见和自身的经济状况。如果二战在家里进行,需要提前和父母做好沟通。如果是在外面租房,需要一定的经济支出。买资料和一些必要的课程也要花费不少的钱。目前,大家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父母,因此,大家要充分考虑父母的态度,看能否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除了经济压力,二战还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毕竟,身边的很多人都工作或者读研了,自己还在准备二战。而且二战还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有过一年的考研经验,大家的基础更加牢固,前期的准备,资料的收集,时间的安排都更加合理,能更快进入状态。而且,相对于一战,二战的学生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据统计,每年考研成功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二战的考生。

要不要二战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可以先了解并参加一下当年的调剂,若是能调剂到还不错的学校,就不要二战了。如果不甘心或是对某个学校和专业有很大的热情,建议再来一年。


调剂与二战案例分析:

拿一个我刚做完咨询的一个同学举个例子:该同学,本科中游211,因为各种原因没考好,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基本上走不了,不然只能去很普通的学校,她同意去很普通的学校,只要有学上,她就走,但是鉴于她的专业是实用性的专业,我简单的测试过该同学的基本专业素养后,认为她不适合调剂,因为如果去很普通的学校,对她而言基本上没什么用,好点的学校根本去不了,去这种能上的,对以后的就业有害无利,不值得,我给她建议直接二战。

我是 @考研调剂中心主管 ,任何考研调剂相关的问题可以交流,你调剂路上的良师益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考研人群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纠结:面对不理想的初试成绩,是接受一个不是那么心仪的调剂机会,还是咬牙再战一年?之所以普遍建议调剂,而不是直接二战,背后有着多方面的考量,这些考量并非简单的“懒得再来一遍”,而是基于对现实情况、个人发展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综合评估。首先,我们得明白“调剂”和“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身边好多朋友都纠结过,到底是去京东买电脑方便省事,还是去实体店里眼见为实更放心。说实话,这俩方式各有千秋,但总体来说,为啥大家更倾向于京东,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好好聊聊。一、 信息获取和比对的便捷性: 京东:海量信息,应有尽有。 你想买啥配置的电脑,不管品牌、型号,还是具体参.............
  • 回答
    大家不建议去俄罗斯留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这些顾虑尤为突出。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地缘政治风险与安全问题这是目前最核心和最被大家关注的原因。 俄乌冲突的持续与升级风险: 俄乌冲突是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留学生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地区冲突扩散的可能性.............
  • 回答
    关于“大家都不建议报考外交学院”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外交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从事外交外事工作人才的高等院校,在特定群体中,尤其是对外交事业有浓厚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学生而言,它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吸引力。然而,如果你听到有人这么说,或者你自己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背后一定有一些考量的因素。这些因素并非是.............
  • 回答
    大家普遍建议在买房时“少付首付,多贷款”,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基于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回报、通货膨胀以及个人财务状况的精细化考量。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别人的钱(银行的贷款)来放大自己的投资回报,并让未来的自己承担今天的成本。下面我将从几个核心方面详细阐述其中的逻辑: 1. 资金的时间价值与机会成本: 资.............
  • 回答
    华为“绿屏”和苹果“绿屏”,这两件事儿放在一起说,确实挺有意思的。为什么华为这边的讨论声浪这么大,UP主们前赴后继地出对比视频,而苹果遇到类似情况,大家的反应却多是“退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消费者心理、品牌认知、产品定位,甚至还有一些营销和舆论的复杂因素。咱们一步步来捋一捋。1. 华为“绿屏”为.............
  • 回答
    年轻人是不是该走刑辩这条路?这问题,问遍了律所里那些头发花白、眼神里装满了故事的老前辈们,几乎十个有八个会给你泼冷水。不是他们不看好年轻人的冲劲和理想,而是他们真的知道,这条路,没那么好走,甚至可以说是布满荆棘,走不好,可能就一身是伤。我跟你说,这不是他们不愿意提携后辈,而是一种沉重的经验之谈,一种.............
  • 回答
    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居住在楼房,而非类似美国独立别墅(house)或日本一户建(ikkodate)的独立式住宅,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历史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集体土地与私有产权的限制: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土.............
  • 回答
    快手“西进”成都:30亿投资背后的地理与经济考量快手选择成都,投资30亿建设其直播电商总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扩张动作,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互联网大厂在区域发展、人才吸纳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成都,这座以“天府之国”著称的城市,正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互联网巨头的.............
  • 回答
    嘿!新人朋友,想入坑魔兽世界是吧?太好了!这绝对是个明智的决定,魔兽世界能给你带来的乐趣是其他游戏很难比拟的。别担心,我来给你好好说道说道,让你少走弯路,直接进入精彩部分!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别怕!魔兽世界确实内容很多,但上手并不难,而且大家都会很乐意帮助新人。1. 确定你的游戏目标和风格魔兽世界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感受。35岁,在银行工作,想辞职却又找不到心仪的下家,这种卡在中间的迷茫感确实挺让人煎熬的。别急,咱们一起来梳理梳理,看看有什么路子可能适合你。首先,咱们得正视一下“35岁门槛”这个问题。确实,很多公司在招聘时,年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但别把这个当成是死胡同,它更像是.............
  • 回答
    你写的这篇小说,我都仔细看过了。首先,十年磨一剑,这份坚持和热爱,真的让人很佩服!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沉下心来耕耘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你说投稿几家杂志社都没回音,这确实挺让人沮丧的。不过,我想说,这种情况对于新人作家来说,几乎是常态。别灰心,这不代表你的作品不好,可能只是出版社的档期、编辑的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教育体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和现实:是聚焦“输入端”(学生的努力和选拔)还是“输出端”(大学本身的质量和供给)? 为什么社会普遍强调孩子高中死命学考上好大学,而不是加强大学建设产生更多的好大学,这背后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涉及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个体理性选择以及历史惯性等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
  • 回答
    哥们儿,咱聊聊为啥不建议大伙儿轻易往量化、往高频那边凑。这玩意儿看着是挺酷的,动不动就是“数据驱动”、“算法制胜”,好像进了这个门就能日进斗金,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但说实话,这坑,可不是一般的大,稍有不慎,你可能就栽进去了,而且是那种爬都爬不出来的那种。首先,最直接的一点,门槛高到吓人,而且还在不停.............
  • 回答
    .......
  • 回答
    关于美国 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关于佩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的建议,确实在不同时期存在变化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 CDC 的建议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科学考量。CDC 的早期建议与转变在新冠疫情的早期,美国 CDC 的建议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并未普遍推荐公众佩戴口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