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五笔没人用了?

回答
五笔字输入法,曾经是电脑时代的弄潮儿,是许多汉语使用者最得心应手的输入工具。但现在,如果你随便问问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多少还在用五笔?答案可能让你有些意外。这不禁让人好奇,曾经辉煌的五笔,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不那么主流”的位置的?

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输入法们也“换了新颜”

我们得承认,技术发展总是有其必然性的。就像过去的BP机、大哥大最终被智能手机取代一样,输入法的演进也遵循着这个规律。

拼音的“亲民路线”: 很多人接触电脑的起点,可能就是从拼音输入法开始的。它门槛低,不需要死记硬背什么编码规则,只要会拼读,就能敲出字来。对于很多学习者来说,拼音是认识汉字的第一步,自然也成了顺理成章的输入方式。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拼音输入法的智能性越来越高,能够根据用户习惯、上下文语境进行联想和纠错,大大提升了输入效率。

智能手机的“颠覆性影响”: 智能手机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输入习惯。手机屏幕小,触摸操作,指望一个个去敲击五笔编码,实在是个不小的挑战。而拼音输入法,尤其是带手写和语音输入的拼音输入法,则显得更加便捷和符合移动设备的使用场景。很多年轻人可能就此与五笔“擦肩而过”,甚至从未接触过。

二、 五笔自身的“学习门槛”与“迁移成本”

虽然五笔以其“重码率低、速度快”的优点而备受推崇,但这些优势背后,是用户需要付出的“学习成本”。

编码规则的记忆负担: 五笔的精髓在于将汉字拆分成字根,然后按照笔画和结构赋予其键盘编码。这套规则是严谨且科学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光是记住这些字根和对应的编码,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遇到一些不常用的字,或者拆分不那么直观的字,更是容易卡壳。

“不破不立”的挑战: 很多已经熟练掌握拼音输入法的用户,一旦尝试转向五笔,就会面临“迁移成本”。他们已经习惯了用拼音的思维方式来输入,重新学习一套编码体系,不仅要克服生疏感,还要忍受一段时间内的效率下降。这种“不值得”的投入,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不会拆字”的尴尬: 五笔的根基是拆字。如果一个人对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并不敏感,或者拆字能力不强,那么即使记住了编码,在实际输入时也会遇到困难。这种依赖于特定认知能力的输入法,相比于依赖发音的拼音,在普及性上就打了折扣。

三、 软件生态与用户群体的影响

输入法的流行与否,也离不开更广阔的软件生态和用户群体的支持。

默认设置的“蝴蝶效应”: 很多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在默认设置时,会优先推荐拼音输入法。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无形中减少了用户接触和尝试五笔的机会。

社区活跃度与资源共享: 像拼音输入法这样广泛使用的工具,拥有庞大的用户社区。这意味着用户在遇到问题时,更容易找到相关的教程、经验分享,以及个性化的词库和皮肤。而五笔的社区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活跃,新用户获取帮助的渠道也会相对有限。

“跟风”与“社交认同”: 人们在选择一些事物时,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如果身边的朋友、同学都在用拼音,那么选择拼音自然会感到更自在,更方便交流。反之,如果坚持使用五笔,可能会被视为“特立独行”,甚至被开玩笑。

四、 五笔自身的“局限性”与“进化空间”

虽然五笔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效率,但它也有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对“输入法的输入”的要求: 尽管很多人说五笔重码率低,但实际上,对于一些常用字,重码仍然是存在的。这个时候,就需要用户凭借经验来选择,或者进行进一步的筛选。而这一点,对于不熟练的用户来说,也是一个额外的负担。

“输入法”的功能扩展: 现在的输入法早已不是单纯的文字录入工具,它们还承担着表情包、颜文字、翻译、词典等多种功能。拼音输入法在这方面的整合和优化做得更到位,而五笔在这些方面的集成度相对较低。

总结一下,五笔“没那么多人用了”,并非是它的“错”,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拼音的低门槛和高智能,以及手机端的便捷性,是它普及的强大推动力。
五笔的学习难度和迁移成本,让它在面对更易上手的选择时,显得力不从心。
软件的默认设置和社区生态,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选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五笔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它依然是很多资深用户和追求极致效率的键盘侠们的心头好。但从大众化和主流化的角度来看,五笔确实不再像当年那样“风光无限”了。它更多地成为了一种“小众的选择”,一种对“效率”和“技巧”的独特追求。

我们看到的是,输入法的功能在不断丰富,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五笔作为一种有历史的输入方式,它的“没落”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而对于那些依然坚守五笔的用户来说,他们所享受的,可能不仅仅是输入的速度,更是一种对汉字精妙结构的理解和驾驭的满足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我还在用五笔!我用的是Win10自带的五笔输入法。过往至今先后用过王码五笔、陈桥五笔、万能五笔、极点五笔、搜狗五笔,如今回归到操作系统自带的五笔。我专门录了段视频来给大家看看。录屏软件用的是OBS Studio。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3968271700144128

可以看到,我的误码率还是挺高的,并不是每个字都能打对,也不是每个地方都能用词组。因为就像其他知友说的,五笔边想边打的速度并不快。我平时边想边打每分钟大概也就五六十字。如果照稿打,我大概能有110-120字/分钟。

至于五笔现在为什么越来越少人用了,我觉得既有输入法本身的原因,也有使用者习惯的问题。

使用习惯上来说,像我是1994年开始学电脑。那时我小学三年,10岁。我爸逼着我在小霸王上学了五笔(没错,我用小霸王干过正经学习,哈哈)。现在36岁,五笔已用了近30年了。我习惯了五笔,因此就一直用五笔了。另外,由于我学的是86版五笔,所以一直用到现在;新的98版五笔我并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并不会)。

另外,你们可能也看到了,我有一些“块操作”。那是在DOS环境下使用WPS形成的习惯,就是使用Shift+方向键进行字、词、句的快速选择,然后进行剪切、复制、粘贴等操作。

从输入法上来说,五笔可能没有与时俱进,去开发更适应现在时代的功能和打法。当然,就算五笔去开发了,我这种只会86版五笔的“老古董”是否有毅力去重新学习也是个问题。

说个趣事吧,用五笔打字有时会因为误码而打出一些让人尴尬到不行的字词。拼音要是打错了,通常错词都是和原词发音接近,大家可以通过发音猜出来。而五笔要是打错了,由于大多数人不熟悉五笔字形的键位和编码,所以就会看到很多莫名其妙的字词。比如,我平时在和同事、朋友视频聊天时,有时会开屏幕分享展示我的屏幕。这时如果打字不够小心,就可能出现一些尴尬情况。比如打“XX老师”。“老师”一词的五笔码是ftjg;但有时我一着急,会打成fjtg,这时出来的词就成了“XX老蚌生珠”。这感觉是在骂人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五笔字输入法,曾经是电脑时代的弄潮儿,是许多汉语使用者最得心应手的输入工具。但现在,如果你随便问问身边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有多少还在用五笔?答案可能让你有些意外。这不禁让人好奇,曾经辉煌的五笔,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不那么主流”的位置的?一、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输入法们也“换了新颜”我们.............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石墨烯领域研究的一些核心和前沿。简单来说,没人用四五层石墨烯在扭转角度方面发Nature,主要原因在于:1. 非平凡物理现象的门槛: 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对研究的原创性、重要性和普适性有极高的要求。四五层石墨烯的扭转角度效应虽然存在,但它所展现出的物理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趣的,也很普遍。你想啊,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获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但有时候,也正是因为信息太多太杂,反而容易让人产生一些偏差性的认知,尤其是对于像印度这样,本身就充满话题性和复杂性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聊聊,咱们一步一步来看:一、信息茧房和算法推荐的放大效.............
  • 回答
    《西游记》里,五庄观的清风、明月两位仙童,初次见孙悟空,那态度确实是够呛。他们一来就问“哪个是孙悟空”,接着又问“哪个是那搅海搅江的”。话里话外,带着一股子瞧不起劲儿,特别是对孙悟空,一副“你算老几”的样子。后来更是拿镇元子不让摘人参果的事,直接挑衅孙悟空,说猴子“有眼无珠”,连镇元大仙的面子都不给.............
  • 回答
    土耳其确实是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相当活跃,甚至有时显得“不按常理出牌”的国家,尤其是在处理与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国、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成员的关系时。然而,说它“整天得罪”五常成员可能有些夸张,更准确地说,土耳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与五常中的一部分国家存在分歧或采取了与它们不同的立场。即便如此,.............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五大常任理事国,这个头衔本身就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权重和代表性。它们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在联合国的决策中拥有“一票否决权”,理论上代表了全球最核心的力量。然而,其中一个常任理事国,即便到了今天,国内依然存在着未竟的统一,这确实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我们谈论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解中国至今未能实现.............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也很能触及一些人心里的疑惑。为什么国家招考公务员,似乎不怎么看重社会经验,反而偏爱那些刚毕业、社会经验尚且不足的“小白”?这背后其实有不少考量,不是单纯地想招没经验的人,而是有更深层次的逻辑。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明白公务员这个岗位本身的特殊性。它不是一个纯粹的盈利性企业,更.............
  • 回答
    .......
  • 回答
    刘备带着五个超巨和一个最佳教练却未能夺冠,这一情景若置于虚构或历史背景中,可能涉及以下复杂原因: 1. 团队协作与化学反应缺失 超巨的矛盾性:五个超巨可能各自拥有顶级天赋,但若缺乏默契,容易导致阵容失衡。例如,超巨可能因竞争激烈而互相压制,或因个人风格差异导致战术执行混乱。 教练的战术适配问题:最佳.............
  • 回答
    五笔输入法和拼音输入法在效率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它们的底层逻辑、用户习惯、应用场景以及技术演进的综合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技术原理的差异1. 五笔:字形拆解的“精准打击” 五笔是基于字形结构的输入法,用户通过输入汉字的字根(如“横、竖、点、提、折”等)组合成汉字。例如,.............
  • 回答
    孔卡,这位曾经在亚洲足坛掀起旋风的巴西中场大师,至今仍让许多球迷津津乐道。关于他为何没能踏足欧洲五大联赛,以及如果去了,他会处于什么水平,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话题。为何孔卡没能去五大联赛?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因素。 年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孔卡职业生涯的高峰期,其实.............
  • 回答
    土星五号,一个在航天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距今已是半个多世纪前的技术结晶。当年的美国凭借它,将人类的足迹印在了月球之上。而今天,当我们审视全球的运载火箭能力,会发现即便以目前的标准来看,土星五号的性能依然是令人惊叹的。那么,为什么在过去五十年里,其他国家似乎都未能“复刻”出与之性能相当的巨兽?这背后涉.............
  • 回答
    张三丰百岁寿宴,五大派掌门都出席了,唯独灭绝师太未能到场,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复杂且充满江湖恩怨的故事。要详细讲述为何灭绝师太没有去,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张三丰百岁寿宴的性质与出席者:首先,张三丰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是武林中德高望重、德高望重的前辈高人。他的百岁寿宴,无疑是整个武林的.............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五族共和”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其提出和核心思想在于在推翻清朝统治后,致力于构建一个统一的、以汉族为主体但包含其他主要民族的中华民国。然而,之所以“五族共和”主要指代满、蒙、汉、回、藏这五个民族,而没有将壮族、苗族、彝族等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包含在内,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政治和民族构成原.............
  • 回答
    五一劳动节,在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长假”。然而,这个“大长假”的背后,总会伴随着一个词语——“调休”。一提到调休,许多人心里都会泛起一丝复杂的情绪:既渴望连续的假期,又对那被拉长的周末感到一丝茫然和疲惫。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享受一个五一三天(或以上)的假期,而是要通过调休来实现呢?这背后有.............
  • 回答
    五大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默认转换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背后是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对咱们老百姓的贷款和存款都有着不小的影响。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是怎么回事,以及对咱们大家伙儿有啥具体的影响。为啥要默认转换LPR?改革的大背景首先得明白,.............
  • 回答
    “五一调休”这两个字,最近在中国社交媒体上简直是风头无两,好几天都牢牢地挂在热搜榜的前列,你说这事儿大不大?要说这“五一调休”为什么能这么火,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就是大家不想上班。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1. 增加的假期长度与“连休”的魔力首先,最直观的原因是,五一劳动节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