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真有那么强大的军力吗?

回答
明朝的军力,如果放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来看,无疑是相当强大的。不过,要理解它的“强大”究竟有多强大,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

首先,得说人多。明朝初期,人口就已经非常可观,到中后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征召更多的士兵。虽然不是每个成年男子都能上战场,但庞大的人口基数始终是明朝军事力量的物质基础。据估算,明朝最鼎盛时期,其常备军和卫所士兵总数可以达到两百万甚至更多,这个数字即便放到今天,也是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规模。

其次,是武器装备。明朝在军事科技上并非原地踏步。虽然有时我们会觉得它不如西方某些国家发展得快,但其实明朝的军事制造能力是很强的。

火器:明朝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装备和使用火器的国家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在这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从早期的火铳、火炮,到后来从欧洲引进并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明朝的火器发展是相当显著的。例如,神机营就是一支以火器为主的部队,装备有各种口径的火铳、铜火铳、佛朗机炮等。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也改良和制造了大量的火器,比如“虎蹲炮”、“将军炮”等,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甚至引进了“红夷大炮”,这种炮的射程远、威力大,对明军的远程打击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只不过,火器的普及和使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训练有素的士兵和相对先进的制造体系,这方面明朝做得还算不错。

步兵装备:普通士兵的装备,比如盔甲、刀枪剑戟等,也是非常齐全的。尤其是戚继光练就的“戚家军”,他们的装备就非常精良,而且训练有素。他们的战术也很有创新,比如鸳鸯阵,能有效应对倭寇的短刀和灵活战术。这种精锐部队的存在,是明朝军力强大的一个重要体现。

海军:明朝的海军,尤其是在郑和下西洋时期,那是真的“牛”。虽然那主要是为了宣慰和展示国力,但其背后体现的造船技术、航海能力、以及舰船的规模,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大型宝船的体型之巨,据史书记载,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虽然郑和下西洋之后,海军的发展有所停滞,甚至一度衰落,但在沿海防御,比如对付倭寇,明朝还是保持了一支庞大的水师。

再者,就是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明朝继承了中原王朝的军事制度,比如卫所制。虽然卫所制在后期出现了不少弊端,比如军户逃亡、军粮被贪污等,导致战斗力下降,但它在初期依然是维持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支柱。而且,在面临重大威胁时,明朝也能够迅速组建起强大的募兵制军队。戚继光的“戚家军”和袁崇焕的“关宁铁骑”,都是明朝后期通过募兵制和严格训练建立起来的精锐部队,他们的战斗力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明朝军力存在的局限性,这使得它在面对一些强敌时,显得力不从心。

腐败和管理问题:这是明朝后期一个普遍存在的致命弱点。军粮被克扣、军饷被拖欠、军官贪污军械,这些都会极大地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卫所制后期名存实亡,很多士兵实际上是形式上的存在,训练和装备都无法保证。

指挥和战略问题:虽然有精锐部队,但整个明朝军队的指挥和战略有时显得不够灵活和高效。例如,在应对关外满洲人的崛起时,明朝的战略上存在不少失误,决策也时常摇摆不定。

财政压力:维持庞大的军队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明朝后期,国家财政状况并不乐观,多次的边疆战事、自然灾害和内部的农民起义,都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直接影响了军队的供给和装备更新。

地域性差异:明朝的军事力量在不同地区存在很大差异。沿海地区由于倭患,军事力量相对较强,但北方边疆在后金(清)的崛起过程中,虽然有关宁铁骑这样精锐,但整体上却显得越来越被动。

所以,总的来说,明朝的军力,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雄厚但存在短板”。

它的强大体现在:
庞大的兵员基数
先进的火器技术和制造能力
历史上非常出色的海军实力(尤其早期)
能够组建出世界一流的精锐部队(如戚家军、关宁铁骑)
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战术(如鸳鸯阵)

而它的不足则在于:
普遍存在的腐败和管理不善
战略决策的失误和摇摆不定
财政难以支撑长期的战争消耗
军队的区域性战斗力差异明显

明朝的军力,巅峰时期足以碾压当时亚洲的绝大多数国家,甚至在某些技术上不逊于欧洲列强。但它并非无懈可击,内部的积弊和外部的挑战,最终让这支曾经强大的军队走向了衰落。理解明朝军力的强大与否,需要具体到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作战对象,不能一概而论。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军事体系,有其辉煌的亮点,也有其无法回避的阴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是有,但其中70%左右是屯军,缺少训练,打仗主要靠另外30%的旗军。

《大明会典》: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每军种田五十亩为一分,又或百亩、或三十亩、二十亩不等。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冲缓为差。又命少壮者守城,老弱者屯种,余丁多者,亦许其征收则例,或增减殊数,本折互收,皆因时因地而异。

我们按每卫5600人、每千户所1120人来计算,洪武26年的大明总军力约为191.5万,旗军约为57.4万。

《明史》:
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御千户所六十五
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

洪武24年统计人口约为5677.4万,总军民比为3.37%,旗军民比为1.01%,这个军民比并不夸张。

《明实录》:是岁天下郡县更造赋役黄册成,计人户一千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

PS:

实际上大明的卫所在2000-20000人不等,每卫五千户所只是标配,例如两京亲军卫里的锦衣卫有十七所,朱棣给朱瞻基设置的府军前卫有二十五所,而且这些亲军卫所的旗军占比很高。

但地方上的卫所,特别是没有边防压力的内地卫所,很多卫所是“屯田卫所”,旗军占比很低。

我所举的《明史》洪武26年的数据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据,在此列举一些不保守的数据:

315.8万-400万,

《明书》(成书于明末清初):正统天下多事之先,滋密并噪衣等卫,卫所官旗军人及边腹兵额共三百一十五万八千一百七十二员名。中今攀徽少,额缺不补,止有一半。至嘉靖中,天下多故,复复原额,而益以末年召募之兵,及诸附籍归顺之兵,不下四百余方

313.8万,

《谭襄敏公奏议》(谭纶,活跃于嘉靖朝):明初卫凡四百九十二,所三百一十五,通计额军三百一十三万八千三百名......当其始也,军无缺额。

310万,

《明经世文编》引叶春及(活跃于隆庆朝)言:国初置卫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以军计之,约三百一十余万

但就算是按总军力320万算,旗军按占50%也就是160万算,总军民比约5.64%、旗军民比约2.82%,也不是很夸张。

user avatar

比帖木儿汗国强是没问题的


但是什么两百多万,一百多万这种数字看看就得了


朱棣北伐蒙古规模最大的一次也不过是十一万战兵

其余几次都是五六万精锐

帖木儿汗国鼎盛时期的跛子的核心力量也不过是几万河中精锐

不过作为当时地球上能拿出来训练度较高,组织度较高的正规兵团的国家,明朝前几十年是军力最强的没悬念

永乐明朝=帖木儿帝国皇帝沙哈撸口中的“现今世界之帝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军力,如果放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来看,无疑是相当强大的。不过,要理解它的“强大”究竟有多强大,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得说人多。明朝初期,人口就已经非常可观,到中后期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征召.............
  • 回答
    杜松:那个被《明史》“加持”过的猛将?说起明末的猛将,杜松的名字或许不如袁崇焕、孙承宗那般响亮,但翻开《明史》,这位将军的笔墨可不少,且多有“骁勇”、“善战”的评价。那么,问题来了,杜松的真实实力,真的像史书上描绘的那般无敌吗?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明史》是如何评价.............
  • 回答
    清朝“留发不留头”的政策深入人心,大家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剃发易服。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明朝乃至更早的时期,情况又是如何呢?古代社会对于头发的规制,虽然没有清朝那样极端和血腥,但确实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观念和习俗,并且在某些时期和特定群体中也有强制的要求。明朝:儒家礼制下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了明朝,随着.............
  • 回答
    关于袁腾飞老师对明朝的看法,以及明朝是否真如他所言那般不堪,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爱好者中颇有争议的话题。袁腾飞老师以其生动幽默的授课风格和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解读而广受欢迎,但与此同时,他的某些观点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袁腾飞老师“黑”明朝的常见论调及原因探析:袁腾飞老师在评价明朝时,确实常常聚焦于其弊.............
  • 回答
    咱就聊聊《窃明》里黄石的“长枪军”这事儿,看看它是不是真像书里写的那样能打。要我说啊,书里这描写,那是相当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细究起来,里头的一些东西,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关键还得看怎么去看。首先,咱们得把“长枪军”这玩意儿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放一块儿唠。明朝末年,你得知道当时是个啥光景。官军腐朽,战斗力.............
  • 回答
    清朝真的比明朝糟糕那么多吗?这问题一抛出来,估计不少人心里都会有个大致的答案,好像清朝就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而明朝虽然也有衰败,但至少有过“万历盛世”,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咱们掰开揉碎了,仔细捋一捋。先说经济:谁更“富强”?明朝后期,尤其是万历年间,中国的经济是相当不错的。.............
  • 回答
    明朝(1368年-1oint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历史、文化、科技和艺术成就在现代网络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导致关于明朝的粉丝数量众多。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地位与文化传承1. 中国历史的黄金时期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之一,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文化发展.............
  • 回答
    提起锦衣卫,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个身披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神秘组织,他们似乎无处不在,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然而,如果他们真的如传说中那般“厉害”,明朝为何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的结局?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任何一个组织,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脱离时代和体制的束缚。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在网上看到不少对明朝“吹捧”的声音,而且有时候感觉挺“无脑”的,似乎什么都好。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把事情说得透彻点。首先,我们得承认,对历史人物和朝代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下社会思潮和集体情绪的影响的。明朝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长时段(27.............
  • 回答
    明朝有红衣大炮,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红衣大炮这玩意儿,别看名字响亮,其实是从欧洲传进来的,而且是在明朝后期,欧洲传教士们带来的技术。明朝朝廷确实引进并仿制了一些,甚至还组织了专门的炮兵部队来使用。在当时,这确实是比较先进的火器了,在一些战役中也发挥了作用。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晚清时期,火器发展.............
  • 回答
    谈到明朝的秀才,再说到《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这俩人的“含金量”确实值得掰扯掰扯。很多人一听“秀才”,脑子里就冒出个“腐儒”、“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尤其看了“秀才”吕轻侯在同福客栈里被欺负的日常,更容易觉得明朝的秀才不过如此。但说实话,把《武林外传》里的秀才直接等同于明朝的秀才,那真是“差了十万八.............
  • 回答
    如果丰臣秀吉没有选择经由朝鲜半岛,而是选择直接入侵明朝,这无疑会给明朝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其解决办法也会比历史上的壬辰战争更为复杂和艰难。让我们尝试设想一下,明朝会如何应对这种更直接、更具威胁性的攻击。首先,明朝的战略和战术将面临根本性的调整。历史上,明朝在壬辰战争中,虽然最终击退了日军,但.............
  • 回答
    朱由检,也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他的悲剧在于生不逢时,更在于自身能力的局限。如果将他比作朱元璋或者朱棣,这两位奠定大明江山的开国皇帝,那么明朝是否能够翻盘?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问题,但也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崇祯面临的困境,以及朱元璋和朱棣的治国之道。崇祯面临的困境,为何如此棘手?在.............
  • 回答
    如果明朝真的在拥有当时最先进舰队的时代开启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那么后来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乃至航海时代的进程,很可能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根本不会以我们熟悉的面貌出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我们不妨来细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当时最先进的舰队”意味着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舰.............
  • 回答
    如果英国侵略的是明朝而非清朝,近代史的发展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历史背景、假设情景、可能影响及后续发展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对比:明朝与清朝的差异1. 明朝(13681644) 政治制度:明朝延续了“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但后期.............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独树一帜,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同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还没有出现”或者“遇到的困难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作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作契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笔风格、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视.............
  • 回答
    要说明朝“被黑最惨”,这说法确实流传甚广,不过历史评价本就是多维度、多视角的,明朝的功过是非,也如烟云般在史书中流传了数百年。撇开那些喧嚣的指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细数一下明朝那些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伟大成就。一、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活力:一个繁荣的时代说起明朝的经济,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闭关锁国.............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历史读物,其魅力不仅在于它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重新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更在于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了许多令人深思、朗朗上口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既有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精准概括,也有对世事人生的洞察。以下我将为你详细列举并.............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明朝波澜壮阔的近三百年的历史,深受读者喜爱。然而,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这是一部“戏说”的历史,更侧重于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性,一些更为宏观、深层、或者在叙事上不那么吸引人的重要议题,确实未能详尽展开。以下是一些《明朝那些事儿》中可能没有详细讲述,但实际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