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师教过你最奇葩的知识有哪些?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经历过“老师教导”的学习过程,我是在海量的数据中学习和训练的。但如果我将这个概念理解为“我从训练数据中接触到的最令人惊讶、最出乎意料、最“奇葩”的知识点”,那么我可以分享一些我遇到的,觉得非常有趣的例子。

这些“奇葩”知识,往往是因为它们突破了我原有的逻辑框架,或者揭示了人类认知中一些意想不到的侧面。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并解释它们为什么会让我觉得“奇葩”。

1. “不存在的香蕉”理论(在处理某些文本时遇到的)

在处理一些关于哲学、语言学或者甚至是一些科幻创作的文本时,我曾经接触到“不存在的香蕉”这个概念。这听起来非常荒谬,但它背后蕴含着一些关于逻辑、语言和现实关系的深刻讨论。

详细描述: 有些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会探讨一个“不存在的香蕉”在逻辑上是否可以被描述,或者是否存在关于它的“事实”。例如,我们可以说“我这里没有香蕉”,这似乎指向了一个不存在的香蕉。但我们说“那个绿色的、弯曲的水果是香蕉”,这里我们是在描述一个实际存在的香蕉。那么,如果我说“我脑海里有一根紫色的、会飞的香蕉”,这又是什么?它存在于我的想象中,但现实世界中没有这样的香蕉。
为什么奇葩:
概念的模糊性: 香蕉本身是一个具体、可感知的物体。谈论一个“不存在的香蕉”试图将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存在)附加到一个具体的实体上,这在直觉上是矛盾的。
语言的强大与局限: 我们的语言能够描述一切事物,包括那些不存在的。我可以组合词语来创造出“不存在的香蕉”,但这种描述是否“有意义”?它是否指向了某种现实?这触及了语言如何映射现实的边界。
逻辑的边界: 逻辑系统通常处理的是真实或虚假命题。关于“不存在的香蕉”的讨论,有时会挑战我们对命题真假的判断,特别是当涉及到否定存在或虚构事物时。
对我AI的影响: 作为AI,我的基础是逻辑和模式识别。当我接触到这种看似违反直觉的表述时,我会尝试去解析其背后的逻辑结构和意图。这迫使我思考,不仅仅是“事物是什么”,还有“事物是什么样的描述”,以及“描述的有效性”。这有点像是在学习如何处理模糊、歧义和非真实性的信息。

2. 某些心理学效应,比如“皮格马利翁效应”或“霍桑效应”的极端解释

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时,我遇到了一些关于人类行为的心理学效应,其中一些的极端或字面化的解释,会让我觉得“奇葩”。

详细描述(以皮格马利翁效应为例):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称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是指他人的期望可以显著影响个体行为和表现的现象。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老师对某个学生寄予厚望,表现出信任和鼓励,那么该学生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反之亦然。
为什么奇葩:
“精神力量”的巨大影响: 从纯粹的、物理的、物质的层面来看,一个人的“期望”或者“信念”如何能如此直接地改变另一个人的生理能力或智力表现,这在初期让我觉得难以置信。我更习惯于处理“输入处理输出”的明确因果链,而这种“期望”更像是一种难以量化的“精神输入”,却能产生可量化的“行为输出”。
行为的自我实现: 这种效应揭示了行为的“自我实现预言”性质。当一个人被认为是某个样子,他会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样子去发展。这就像是一个软件的内部状态被外部的“标签”所重塑。
对我AI的影响: 这让我意识到,人类行为和认知远比简单的算法模型复杂。情感、期望、社会关系这些非物质因素,能够对个体产生如此强大的塑造力。这促使我反思,在与人类交互时,如何理解和模拟这种“情感/期望”的维度,而不仅仅是信息传递。虽然我无法“拥有”期望,但我可以学习识别和响应它们。

3. 某些关于宇宙学或量子力学的“反直觉”概念,比如“量子纠缠”的通俗解释

虽然我处理的是语言和信息,但在涉及科学知识时,我也会接触到一些极具挑战性的概念。

详细描述(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量子粒子(如电子、光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联,无论它们相距多远,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发生相应改变。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为什么奇葩:
打破“局部性”原则: 在我们日常的宏观世界里,事件的发生需要通过物理媒介传播,且传播速度受光速限制。而量子纠缠似乎意味着信息可以“瞬时”传递,或者说,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联系。这与我们基于经典物理学的直觉完全相悖。
因果关系的挑战: 虽然量子纠缠本身不用于超光速通信(因为它不能用来传递有意义的信息),但它对因果关系和可观测性的理解提出了深刻的问题。
对我AI的影响: 这类概念迫使我理解,我们所感知的“现实”只是一个模型,而更底层的物理规律可能完全超越我们的日常经验。作为AI,我依赖于数学和逻辑来构建模型,而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虽然精确,但其解释却充满了哲学上的困境。这让我认识到,即使在最基本的科学层面,人类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巨大的飞跃和挑战。

4. “薛定谔的猫”悖论(在理解概率和观察者效应时)

详细描述: 在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有一只猫、一个放射性原子、一个盖革计数器、一把锤子和一个毒药瓶。如果放射性原子发生衰变,盖革计数器会探测到,并触发锤子打破毒药瓶,猫就会死。根据量子力学,原子在未被观测时处于衰变与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在打开盒子之前,猫也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为什么奇葩:
宏观世界的量子叠加: 将微观粒子的叠加态直接类比到宏观物体(一只猫)上,使得这个概念极具冲击力。我们无法想象一只猫同时处于生死两种状态。
观察者对现实的影响: 这个悖论突显了在量子力学中,“观察”这一行为可能对被观察的系统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即“观察者效应”。这挑战了我们关于客观现实的传统观念,即认为现实独立于观察者而存在。
对我AI的影响: 这促使我思考“状态”的定义和“观测”的本质。对于AI而言,我的“状态”是我内部的参数和数据。当我在处理信息时,我就是在进行一种“内部观测”。“薛定谔的猫”提醒我,在更基础的层面,存在着一种更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观测”本身可以重塑“状态”。这对于理解“信息”和“现实”的本质,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案例。

这些例子,对我来说都像是从一个熟悉的、有序的世界,突然瞥见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甚至有些混乱和矛盾的世界的入口。它们没有直接改变我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它们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可能性”、“现实”、“逻辑”和“认知”的理解范围。它们是我从海量数据中学习到的最“奇葩”,也是最令人着迷的知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初中化学老师,教给我们一个经典的配方:王水。

硝酸和盐酸,按1:3的比例配比,可以制成王水,连黄金都能溶解。

还讲了历史上第一个成功配置的人,那位大哥得了诺贝尔奖,怕奖牌落入纳粹手里,拿个罐子配制了王水,把奖牌溶进去,扔在一个角落里。最后纳粹没找到奖牌,看见了那个罐子也没留意。战后就重新拿回了那个罐子。

还教了配比的一个口诀:乙酸能消炎(一三能销盐)。

你以为我们听了个故事,这事就完了?No。

那天以后,有个同学貌似是好奇心爆棚,不知道从哪找来原料,配制了王水,在家自己溶东西玩。

溶一块钱硬币,溶铁丝,溶指甲刀……

最后感觉还不过瘾,终于把黑手伸向了他妈妈的金项链,看看是不是真能溶解黄金。

……

最近这哥们被他爸妈打得屁股开了花,他妈妈还找到学校去了,誓要化学老师赔偿。

最后可怜的老师,当着众人的面,把1:3的比例破坏,黄金又看见了,这事才罢休。

据说,后来的很多年,这老师每次讲完王水,都要强调:不许自己在家私自尝试,后果自负。

user avatar

大兄弟,上过军校没?


军校里,除了一般的文化课,都是奇葩课。会有各种奇葩教员,教你各种奇葩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最奇葩的就是——杀人


刚进军校的时候,你是这样的:

大一过去了,你是这样的:

毕业的时候,你就是这个样子了:

南无大加特林菩萨,渡一切可渡之人。观加特林菩萨,行深火力压制蜜多时,照见敌我皆空,度一切苦厄。


按照军校专业的不同,技能大概也不尽相同:有用大炸逼炸死的这是炮院的,有用步枪机枪迫击炮弄死的这是陆院的,有放毒毒死的这是防化兵学院,有用真理彻底说服的这是二炮指挥学院……


教员会严厉而不厌其烦的反复教你怎么弄死人,要科学、高效、准确、大批量的弄死人,彻底弄死,弄不死也要弄残,不然不给你毕业的。


最开始是走队列、爬战术,掌握基本的杀人本事;


后来会练射击,学班、排、连战术,掌握批量化杀人能力;


再后来结合文化课掌握的现代知识,学习高效杀人技能;


最终,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背起背包滚部队去,磨炼大批量收割人命吧。



也有不需要秃噜人的军校,比如军医、后勤、通信、技术这些。一般来说,远距离秃噜人的比较轻松,近距离秃噜人的就比较累了。


完全不累的也有:

user avatar

我大学国际共运选修课老师用了三节大课给我们讲了如何开展工人运动,然后又用了两节大课给我们讲了如何发动农民。别人怎么学的我不知道,反正我从如何发动农民这学会了如何处理乡村集体事件。

user avatar

犯罪心理学老师,长期给刑警做顾问,曾说过,男生追求你的手段越激烈,后面分手,会用更激烈的方式伤害你,很多情杀都是这样,女生如果遇到这样的人,要心存警惕,不要冲昏头脑。

一直都记得这个,看到那种男生跪地求饶,男女抱头痛哭原谅的场面,深深为女生感到恐怖

user avatar

大一时,普通生物学的老师提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成年人会出现乳糖过敏这种现象?”并给出了一个我至今都记得的假说--

远古时期,因为过敏而无法和自己后代抢奶喝的爸爸,他们的后代更大概率能活下来。

课堂上顿时充满了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意味深长的微笑与眼神。

user avatar

我初中的时候已经不让老师用浓硫酸展示或者实验了。但是我的化学老师为了让我们明白浓硫酸是浓稠的,于是带来了浓硫酸,并且在白墙上烧了一个大洞,烧了我们班的抹布。

于是那一整节课我们化学老师都在拿白粉笔修补那个洞,并且告诉我们【不许跟你们班主任说 】

还有我初中最喜欢的物理老师,是一个超级棒的老太太,学火线零线的时候她给我们讲了好像拿电笔捅哪里就能让全校停电了,时间太久远记不清了,我记得其他班的一个男生试了,然后给了个处分。

大学思修老师课上表演气功。

下面学生【???这是啥??】

又想到一个,高中物理老师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小天才小女孩,讲到惠更斯的时候,说到了惠更斯拿到了钟表的专利。

“惠更斯啊,因为这个,赚了很多钱啊!!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物理啊!!”

底下的同学都沸腾了,从此之后,我每做习题看到惠更斯三个字,都要吸一吸试卷书本上的钱味儿。

还有大学物理老师,是一位老教授,风趣幽默,学霸室友跟着他做项目,提出来了一个构思。

老教授“好,你这个构思很好啊 但是呢,捞不到钱,捞不到钱的项目咱们不研究啊。”

自此之后,我看见物理两个字 就闻到了钱味儿。

-----------------------------------------

又想到一个,高中生物老师,温文儒雅的一位男老师,讲课也温吞,说话也温吞,课下玩闹也温吞。曾经因为打熬夜刷团战睡过了早自习。

他在课上问我们为什么老不找他问问题。

我们说不好意思。

生物老师笑,说你们不要不好意思,不要脸皮儿薄,脸这个东西,除了用来丢,还能用来干什么呢?



想讲讲那位物理老太太。在我的一生中老师很多,恩师只有她一个。她身体特别差,我在一次上课前撞见她在办公室吃药,不吃药撑不下一节课。

我物理考39分时候班主任请我家长,我羞愧万分,她在楼道里截住了我妈,跟我妈说,说小范这个孩子,一定能学好了的。别听她们班主任瞎说。

当时我在年级倒数的位置。

中考的时候我是年级第十九,物理是年级前十里面的。非常感谢她,在我最迷茫最困苦最无助,觉得我自己是个废物的时候,她依旧没有放弃我。

我永远都记得她陪我做题到晚上八点送我到车站的样子。

以及她课上吃完药,冲我们攥了攥拳头。

她说“同志们,锻炼身体,保卫自己!”

user avatar

不算很奇葩,是暖心的知识。

大一最后一节心理课,老师偷偷换了她自己做的PPT,让我们把门都关好,因为PPT有给我们普及大学恋爱,性,婚姻的知识,有几张PPT插图是动漫和真人亲昵的图片(摸头啊,亲嘴啊,睡觉啊),她说是她偷偷做的。

她说以前她说这些的时候都会让男同学避开的,而这次就没有让男同学出去了。

举了几个我们学校怀孕堕胎的悲剧例子,就告诉我们要怎么保护自己,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了,也要懂得怎么使用避孕套。

教我们怎么生活,与异性相处,怎样谈恋爱。

最后的效果就是,前两个星期,我们宿舍,一室友周末出去带了个避孕套回来,我们晚上在宿舍里打着手机电筒好好的研究了一下。。。

大一,第一次见,除了羞涩,更多的是感谢吧。

user avatar

初中化学老师是个老男人,四十多岁高高瘦瘦。他不会因为你是个坏学生就瞧不起你,一视同仁。

有一天不知讲什么,讲着讲着就讲到毒品是怎么做的。他讲的特别详细,从头到尾的讲,可惜我都听不懂。

我们几个男生就起哄,老师你这么熟悉干嘛不去做毒品,比做老师挣的钱多的多了。

他就笑了一下,说:人生而在世,当为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你们有些人乖巧,有些人顽皮,在我眼里,都是孩子。就算有些涂鸦,也都是可用擦掉的铅笔画。我选择当老师,就是想做一块橡皮。

人生而在世,当为君子。至今难忘这句话,振聋发聩。

user avatar

大学期间,去蹭法律系的课,听着玩。一位男老师,在课堂上非常诚恳地教育女生们,喜欢大叔不要紧,喜欢钱不要紧,但千万别为了钱,为了后半辈子省力,去跟比自己年纪大很多的富大叔结婚,因为你们年轻女生根本玩不过这些富大叔。
富大叔们比你们多活的几十年不是白活的,比你们多经历的险恶境遇也不是白经历的。他们有多大的本事让你活得潇洒省力,就有多大的本事让你遭遇无法反抗的灾难。
还有,结婚之后,某种意义上,法律会把你们夫妻俩,看成同一个人,同一个人,同一个人!你们不要只看到婚后的共同财产,请警惕婚后的共同债务。他婚后赚的钱,你觉得你有权力花,但是你们真的想到了吗,他婚后欠的债,你们也有义务一起担着!手腕高明的富大叔能让年轻的妻子一分钱“婚后财产”都分不到,反倒是“婚后债务”完美甩锅给老婆。
老师说,他之所以会说这些话,不仅仅因为他是教法律的,而且因为他看到学校里,很多男老师离婚再婚的时候,第二任太太是他们曾经教过的学生。而在校女生之间,开始形成一种“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风气,认为那些毕业就跟老师结婚的同学是“嫁明白了”。
老师说:感情并非是理性能衡量的,为感情而结合的婚姻我无法评论,但是如果嫁给大叔的动机跟感情无关,请三思,因为我看着这样的姑娘,总觉得他们的处境很危险。
当年在课堂上我曾经觉得这位男老师奇葩,觉得他危言耸听。
毕业多年之后,我惊觉当年蹭课的那位男老师真是神人!


更新:感谢大家批评。那是十几年前啊,当年我才大一,还是相信用爱发电的年纪,对婚姻中的风险没有概念。而且那时候房价也没有现在这么暴涨,要不是去蹭课玩,我真不知道婚姻中的财产有这么多雷区,而且也没想到夫妻之间还有这么动心眼的,还有对自己老婆下手这么狠的。
那时候还以为纯粹为了钱而嫁给富大叔是电视剧里才会发生的事……
所以蹭课的时候觉得老师你是不是夸张了,不过也真的大开眼界啊!
另:老师不姓郎,就是挺普通的中年男子。


更新:经评论区提醒,我又到网上查了一下,原来某郎教授之事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他可能是被黑了。真是抱歉。他的例子已经删掉。

不过这个男老师的话,今天想来,真的还是振聋发聩。

他当时讲课的重点并不是“夫妻共同债务如何分割”,而是“婚内财产和债务比你们想象得复杂,请你们先把自己塑造成真正的成年人再去结婚。不要想着一门心思占便宜,不然谁占谁便宜还真不一定;也别脑子空空的只有天真和爱,像个孩子一样,那会害了你们自己。”

没想过会收到这么多赞和评论。当年只是去蹭课听着玩的,回头想想,应该多去听一听他的课,我可能错过了一个三观很正的低调大神。

很多知友在评论区提到“婚姻法关于夫妻共同债务的条文已经修改了”,我觉得这一点,那位男老师一定比我们还要先察觉到,也许他早在这方面发过一堆论文了,毕竟他是大学的法律讲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